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 毫秒
1.
杨逢清 《地质论评》1986,32(1):67-72
关于Homoceras带的时代归属是有争议的,一种意见认为应属上石炭统底部(如石炭系三分则为中石炭统底部);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应属下石炭统顶部,因此Homoceras带的层位问题,实质上牵涉到上、下(或下、中)石炭统的分界问题。本文对含Homoceras的广西南丹七圩和贵州水城德坞剖面作了分析,以Homoceras带菊石的壳铈变化、缝合线演变特征看,更接近于下石炭统的Eumorphoceras带。另外与Homoceras相共生的腕足类Gigantoproductus,Striatifera是典型的下石炭统化石,因而我国Homoceras带应置于下石炭统顶部。  相似文献   

2.
1978年,Sandberg,Ziegler等综合欧、美等地的资料,根据牙形类Siphonodella属的系统演化关系,建立了从泥盆系最顶部的praesulcata带至下石炭统下部的上crenulataisosticha带等7个牙形类生物地层带。1979年,国际泥盆一石炭系界线工作组经过长期讨论、协商和野外考察,最终推荐了一个新的切实可行的泥盆一石炭系界线层位,其定义  相似文献   

3.
湖南的泥盆—石灰系属典型的浅水珊瑚—腕足相沉积。传统的泥盆—石灰系界线以珊瑚为依据划在邵东组之底。笔者依据共生的牙形刺、有孔虫、孢子,以及弓石燕产出位置,论证珊瑚Cystophrentis带应属泥盆系,从而认为泥盆—石炭系界线应位于孟公坳组和马栏边组之间;在湘南,界线通过桂阳组内部。湖南传统的石炭系上、下统界线,以大化石为依据划在梓门桥组之顶。但国际石炭系中间界线委员会推荐的中间界线以浮游生物为标志,因而湖南这条界线须重新研究。笔者对传统界线附近的四个牙形刺带进行分析对比,认为石炭系中间界线与传统界线相差不远。由于梓门桥组的顶界穿时,所以中间界线在其顶界附近浮动。  相似文献   

4.
石炭纪年代地层学研究概况   总被引:20,自引:6,他引:14  
国际石炭系分会尝试性地将石炭系分成两部分 ,下石炭亚系或 Mississipian及上石炭亚系或 Pennsylvani-an,前者包括 3个统 :Tournaisian,Visean,Serpukhovian;后者包括 4个统 :Bashkirian,Moscovian,Kasimovian以及Gzhelian。由于全球对比的需要 ,西欧和北美的统级年代单位作为辅助性序列也被置于综合年代地层表中。石炭系底界、中间界线及顶界的 GSSP已经分别确立在法国的 L aserre剖面 ,美国的 Arrow Canyon剖面 ,哈萨克斯坦的Aidaralash Creek剖面。据西欧及澳大利亚的同位素年龄数据 ,石炭纪的时间跨度为 5 3 Ma。中国的石炭系划分成丰宁亚系和壶天亚系 ,前者包括岩关统和大塘统以及汤粑沟阶 ,旧司阶 ,上司阶和德坞阶 ;后者包括威宁统和马平统以及罗苏阶 ,滑石板阶 ,达拉阶和小独山阶。  相似文献   

5.
桂北地区浅水碳酸盐台地上泥盆统额头村组-下石炭统英塘组有孔虫十分丰富,可划分为10个组合带,每个带均可进行大范围对比,是研究泥盆系/石炭系界线及建立以及孔虫系演特征为标准的杜内阶/维宪阶界线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高联达 《甘肃地质》1994,(1):11-26,101,104
宁夏中宁、中卫地区石炭系和二叠系地层发育,化石丰富,是我国石炭—二叠系地层重要研究地区。首次系统的孢粉地层学研究,共发现60余属、18O余种孢子和花粉。根据孢子花粉在地层中演化规律,可划分出10个孢粉组合带,其中石炭系8个带,下二叠统2个带。中宁、中卫地区石炭系和下二叠统孢粉组合带可与甘肃靖远和华北地区同时代孢子带比较,亦可与西欧,北美和前苏联有关孢子带对比。中宁、中卫地区石炭系和下二叠统孢粉带的研究不仅有重要地层学和古生物学意义,而且对该地区石炭系和石炭—二叠系界线划分与对比有重要意义,对研究华北地台和祁连褶皱带之间关系以及沉积环境和古地理的研究也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7.
论石炭系与二叠系的分界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正> 石炭系与二叠系的分界问题是国际上长期争论至今尚未解决的系间地层界线问题之一。多年来,各国学者虽致力于这条界线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但由于下列几个原因,使各家对石炭系与二叠系界线的位置始终未能取得一致的认识。(1)石炭系源出于英国,二叠系则创名于苏联乌拉尔西坡,两地的石炭-二叠系界线地层属于不同相区,难以确切对比;(2)到目前为止,石炭-二叠系界线在理论上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以致各家都以自己的界线定义来确定界线的位置;(3)有些学者对一些关键性的阶如Asselian和Wolfcampian的化石带的分布情况及其对比有所误解;(4)界线地层中各门类化石的  相似文献   

8.
柴达木盆地北缘石炭系顶、底界线再认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近年来确定的国际年代地层界线标准讨论了柴达木盆地北缘石炭系的顶、底界线。把石炭系的底界置于陆相沉积的阿木尼克组和海相沉积的穿山沟组之间。认为阿木尼克组可以与泥盆、石炭纪之交的全球性海退事件层对比 ,穿山沟组底界是这个海退事件层之上的海进面 ,相当于三级层序初始海泛面。把石炭、二叠系界线置于扎布萨尕秀组上段类Pseudoschwagerina组合带或Sphaeroschwagerina带之底部。这个界线大体相当于以牙形石Streptognathodusisolatus首现为标志确定的二叠系底界。  相似文献   

9.
贵州石炭纪生物地层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贵州石炭系可划分成三个岩石地层区并将该系分成2个统7个阶。下石炭统由4个区域性阶和1个有孔虫组合、4个珊瑚化石带(及9个亚带)、11个腕足类组合带组成;上石炭统划分3个区域性阶和9个(竹蜓)类化石带(及2个亚带)、4个菊石带。根据有孔虫、牙形石研究,贵州石炭系底界至少接近于珊瑚Cystophrentis带顶部附近。  相似文献   

10.
贵州惠水石炭纪锶同位素曲线及年代地层对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简要介绍了锶同位素地层学的基本原理,根据贵州惠水地区石炭系剖面中的19个锶同位素测试数据建立了此锶面的锯同位素演化曲线并与R.E.Denison的北美同时代铅同位素曲线进行了对比。两条锶同位素演化曲线的极大相似性,证实了地质历史上古海洋中的铅同位素组成具有全球一致的演化规律,是进行全球年代地层对比的可靠工具。根据对比,笔者讨论了石炭纪的全球性海平面变化和惠水石炭系剖面的年代地层划分对比,认为下石炭统与上石炭统的界线大致位于摆佐组的近底部,证实了石炭一二叠系的界线位于马平组内部。  相似文献   

11.
贵州独山石炭系露头层序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约 《贵州地质》2001,18(4):217-223
通过黔南独山数条剖面的追踪,对比,从岩石和生物组合特征等方面分析和研究了石炭系的副层序,沉积体系域及层序关键面和层序。副层序反映了向上变浅的过程。在滨浅海沉积过程中,地表暴露是副层序的顶界面标志之一,但不足为层序界面的标志。独山地区,从汤粑沟组至马平组共识别出30个层序,171个副层序,其中从泥盆系Cystophrentis-石炭系Pseudouralinia间隔带中的最大海泛面至马平组Pseudoschwagerina首现之下的石炭系可识别出26个层序,156个副层序。与北美大陆相比,独山地区下石炭统的层序仅在相当Homceras带的德坞阶上部少一个层序,这与下、上石炭统之间明显的沉积间断相关继承岩关期末海退的大塘期早期的第一个层序界面,即祥摆组第一层煤,可与杜内阶/维宪阶之间的层序界面相对比。独山上石炭统的副层序大体与北美大陆上石炭统的层序大体相当,仅在达拉阶/马平阶的沉积间断面之上少1个,之下少17个。石炭纪冈瓦纳冰期冰盖面积和体积的增大,可能反映到滨浅海沉积相的层序和副层序的缺失程度的增大。  相似文献   

12.
四川龙门山石炭纪珊瑚组合序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龙门山地区石炭系发育完整,生物化石丰富,是研究石炭系良好的地区之一。本文依据珊瑚化石演化序列,提出本区石炭系8个珊瑚组合序列。本区石炭系厚约220m,以碳酸盐岩沉积为主。上界与二叠系为假整合;下界和泥盆系连续沉积。在其下伏的地层中发现有孔虫Quasiendothyra Communis(Rauser),可归入上泥盆统,相当于西欧的艾特隆层。因此本区的下界和西欧的泥盆—石炭界线是接近的。  相似文献   

13.
在对福建上杭上石炭统蜓类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蜓类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和垂向变化规律,自下而上建立了2个蜓带:Profusulinella带和Fusulina-Fusulinella带.Profusulinella带细分为2个亚带:Profusulinella staffellaeformis亚带和Profusulinella wangyui-Eofusulina triangula亚带;Fusulina-Fusulinella带细分为3个亚带:Fusulinella helence-Pseudostaffella paxadxa亚带,Beedeina meyiensis亚带及Fusulina quasicylindrica亚带.通过与我国华南沉积区和欧美同期蜓类生物地层的对比,解决了本区上石炭统地层的时代归属,为福建以及我国石炭系的划分和对比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4.
从岩相古地理论中国南方石炭系油气潜景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石炭系是中国南方重要的海相含油气地层之一。下石炭统的油气生成条件比上石炭统的好,这和早石炭世的盆地面积较大有关。石炭系下伏的志留系和上覆的二叠系的油气生成条件比石炭系还要好。上石炭统的油气储集条件比下石炭统的好,这和上石炭统的白云岩和滩相石灰岩分布较广有关。石炭系油气藏的直接盖层是下二叠统下部的梁山组,区域盖层是中新生代的泥岩为主的地层。南方石炭系油气生储盖条件的配置关系相当好。但是,南方石炭系以及整个古生代和三叠纪海相地层均经历了多次大的构造变动,其油气藏形成条件遭受相当大的破坏。在有利的生储配置关系的基础上,在区域盖层和保存条件较好的及面积较大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中,尤其是在邻近石炭系本身或其下伏志留系油气源岩的地区,是寻找和发现石炭系新的油气藏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5.
对西天山石炭纪地层及生物群的一些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建东 《新疆地质》2012,30(Z1):38-44
据前人资料结合1∶25万区调新资料研究成果,对西天山石炭纪典型岩石地层单位及时代、基本特征形成一些新的认识.对新疆北部石炭系腕足“管孔石燕动物群”、“安加拉植物群”及腕足“拟穆武贝动物群”的分布范围、生物区系意义进行总结和讨论.利用多年来西天山陆续发现的菊石化石,建立了本区7个石炭纪菊石带,并结合“R带”为主的菊石化石资料对西天山上、下石炭统年代界线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6.
对中国海相石炭—二叠系界线典型剖面陕西镇安西口剖面进行了生物地层、层序地层、磁性地层、事件地层多学科综合研究。在石炭—二叠系界线附近建立了4个牙形石生物带,自下而上依次为Streptogna-thoduselegantulus带,S·elongatus带,S·gracilis带和S·isolatus带。将研究区石炭—二叠系界线置于S·isolatus带的底界,较以带Pseudofusulinakrotowisphaeroidea-Dunbarinella(PD)带的底界为标志确定的石炭—二叠系界线层位低3·3m。在西口剖面上石炭统逍遥阶至下二叠统隆林阶,以初始海泛面作为层序界面,识别出12个四级层序(大体相当于副层序组),构成5个Ⅱ型三级层序。这5个三级层序及其对应的海平面变化与贵州独山、罗甸纳水、紫云扁平剖面同期地层中三级层序及海平面变化旋回之间显示出较好的对应关系。除下杨家河阶外,其余各阶的底界,包括逍遥阶、上杨家河阶、范家河阶、垭口阶及隆林阶的底界,基本上都位于沉积相转换点或其附近,即层序地层及海平面变化旋回的关键界面或其附近。表明这5个三级层序的关键界面与年代地层界线的关系相当密切。碳酸盐岩磁化率大小与碳酸盐岩微相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显示相对海平面变化是控制碳酸盐岩磁化率大小的重要因素。另外,在重要地层界线附近常出现磁化率异常高值,说明碳酸盐岩磁化率可能作为地层划分对比的重要依据。西口地区晚石炭世逍遥期至早二叠世隆林期地层中可识别出两次明显的类辐射事件。第一次类辐射事件发生在Occidentoschwagerinaalpina-O·postgallowayi(OS)组合带底部,即下杨家河阶的底部。第二次辐射事件发生在Mccloudiaregularis-Par-aschwagerinafragosa-Robustoschwagerinaxiaodushanica(MPR)组合带底部,即范家河阶的底部。具有三级和三级以上隔壁的四射珊瑚动物群突然大量繁盛,代表四射珊瑚演化进程中一次重大变革。在陕西镇安石炭—二叠系界线附近,这个生物事件首现层位相当于类Pseudofusulinaurdalensi(PU)带下部,高于该带底界不到12m,以Xikouphyllum-Shaannanophyllum-Szechuanophyllum-Wentzellophyllum组合带为代表。在这个层位牙形石也发生了重要变化。各类地质事件记录出现的层位关系密切。在垭口阶底界各类地质事件记录吻合最好,隆林阶底界次之,然后是范家河阶底界。与上述3条界线相比,在镇安西口剖面上,以牙形石Streptognathodusisolatus的首现位置确定的石炭—二叠系界线事件地层特征不明显,既不是一个生物辐射演化面,碳酸盐岩磁化率变化也不太明显,在实际工作中不易使用。  相似文献   

17.
吉木萨尔凹陷为准东地区重要含油气单元.吉15井工业油流的获得显示出石炭系具良好的勘探前景.通过对 该区石炭系地震反射特征研究发现其地层超覆、削蚀关系明显,可追踪对比性强,是区内石炭系重要层组划分标志, 可划分出上石炭统巴塔玛依内山组(简称巴山组)和下石炭统,首次对该区石炭系构造单元进行系统划分.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东昆仑地区石炭系所含(竹蜒)类化石的旋壁构造——蜂巢层的出现和演替过程呈渐变而并非截然分开的这一重要事件,将该区原划分的中石炭统和上石炭统合并为上石炭统。将整个东昆仑地区石炭系分为下石炭统和上石炭统。  相似文献   

19.
在吉林磐石七间房剖面上部的两个样品( Lqt 22 和Lqt 26) 中发现了牙形刺Declinognathodus bernesge,D. inaequalis、D. noduliferous s. l. 及D. praenoduliferous。这一动物群的时代清楚地表明七间房剖面鹿圈屯组上部的时代为晚石炭亚纪巴什基尔期( Bashkirian) 的早期,可精确确定为D. praenoduliferous 带晚期至D. noduliferous 带早期。吉中地区石炭系的中间界线无疑在鹿圈屯组内部。  相似文献   

20.
Robustoschwagerina在广西隆林的发现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正> 在桂北、滇东及黔西南一带,石炭系一二迭系的岩层系连续沉积,未见通常所称的栖霞底部煤系或梁山组。从上石炭统至下二迭统,是一套以灰岩为主的碳酸盐类岩层,这是我国地层工作者研究石炭系与二迭系界线的理想地区。近年来,我队张明发、龙家荣等在广西隆林县城附近,测制石炭系—二迭系剖面时,采集了大量化石,其中(竹蜓)化石交由笔者研究。在栖霞组下部3米厚的灰色厚层灰岩中,找到了以Misellina为主的(竹蜓)类动物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