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鱼耳石中锶和钡富集的影响因素及其环境响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鱼耳石中元素锶和钡主要来源于鱼类生存的水体,这两种元素通过腮或肠进入内耳淋巴液,继而以类质同象的方式沉淀在耳石晶格内部空位和晶格间隙中。耳石结晶沉淀的整个过程不仅受生物的调控作用,而且还受到外界环境,如水体元素浓度、盐度、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耳石中某种元素的浓度与其在水体中的浓度之比(元素富集系数)与鱼类所生存的环境之间具有一定的响应关系。在以上各种因素中,水体元素浓度对耳石元素富集系数的影响最为显著。一般来说,耳石中某种元素的含量与水体中相应的元素浓度呈正相关关系,而水体中元素之间就耳石中的富集过程也存在一定的相互促进或抑制作用,如Sr对Ba为协同作用,Ca对Sr、Zn为拮抗作用。另外,水体盐度或温度与元素富集系数之间不存在简单的线性相关关系,而是因鱼种、水体综合环境及元素种类不同而有所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鱼种一定的情况下,耳石中元素富集系数与水体盐度和温度存在良好相关关系。基于以上相关性分析,可以认为耳石中元素富集系数与环境因子(水体元素浓度、盐度、温度)之间存在响应关系。因此,可以选用那些受环境影响大但对自身调控影响小的元素(如:Sr、Zn、Pb、Mn、Ba、Fe、Li、Ni、Cd)来建立耳石与水体环境之间元素富集系数的定量化模型,并利用这种响应关系及定量化模型进行生态环境监测和渔业管理。  相似文献   

2.
沉积物微量金属元素在重建水体环境变化中的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沉积物所记录的微量金属含量与形态的变化是指示人类活动影响下水体环境变化的有效指标,主要用于指示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水体初级生产力变化和氧化还原条件等方面的水体环境状况。总体而言,沉积物中微量金属含量在近一个世纪以来显著上升,反映了采矿、冶金、污水排放、化肥使用、煤炭和石油燃烧等各种人类活动造成水体和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的记录作为浮游植物微量营养元素,Cu、Zn、Ni、Ba、Cd等在沉积物中的记录可以指示水体初级生产力水平。U、Mo、V、Cu、Cd、Mn等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在沉积物中的富集或贫化,及其比值(如Re/Mo、Cd/U、Th/U和V/Sc)的变化,是指示水体和沉积物氧化还原环境的有效指标。但需要指出的是,在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水体中,这些生产力和氧化还原指标很少能指示水体生产力或氧化还原状况,可能主要与人类活动同时造成这些金属元素大量污染输入而掩盖了其自生来源和内在变化的沉积记录有关。所以,对沉积物中微量金属元素来源的判别(陆源碎屑输入、人为输入和水体自生来源)是重建水体环境变化的重要前提。本文总结了多种化学和统计学方法(包括同位素示踪法、化学提取法、富集因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等)在沉积物金属来源判别中的应用另外,成岩作用等多种因素会干扰沉积物金属记录对环境变化的指示作用,所以构建多元素指标来综合判断沉积物记录所反映的环境信息是今后的研究所必须关注的  相似文献   

3.
<正>蒙脱石由于价廉易得、环境友好,并具有多种优异性能(如离子交换性、较大的比表面积、层间域可改造性等),已被广泛应用于水体和大气污染物的吸附去除。对蒙脱石进行柱撑(或插层)改性可以进一步优化其性能,无机柱撑主要  相似文献   

4.
环境水体中铊的测定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铊(T1)是一个典型性的毒害重金属元素,对哺乳动物的毒害高于Hg、Cd、Pd、Cu、Zn等元素.铊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水体中,含量较低,但大量的铊通过矿山开采、金属冶炼、工业生产、地热开发,以及电子产品等途径进入水体,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危害.传统的测定方法如分光光度法、电分析化学法以及原子吸收法等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已经不能满足目前的要求.为了对水体中的铊进行有效的临测和治理,必须发展的测试技术.本文建议推广如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流动注射分析以及其他更加灵敏、准确的测定方法.并展望了环境水体中铊的测定方法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锶同位素在盆地演化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锶同位素通过风化作用从岩石中释放出来进入海洋或湖泊等水域,再通过成岩作用达到均化。实验证明,尽管一些地质因素(如蒸发作用)可以改变锶同位素在水体中的浓度,但锶同位素在同一地质时期、同一水域的组分(Sr87/Sr86)几乎不变。根据这一理论,结合盆地分析对义马、济源、南召3个中生代盆地的演化进行探讨。通过分析锶同位素测试结果及野外资料认为,晚三叠世义马、济源为同一湖盆,南召为另一湖盆;早侏罗世义马、济源仍为同一水体,南召则开始分割;中侏罗世盆地进一步解体,义马一济源盆地亦分割成两个水体。   相似文献   

6.
引言 Holmes(1965)最早把由冲积扇从相邻高地直接进积到稳定水体而形成的三角洲叫做扇三角州。他对扇三角洲地貌形态有很详细的描述,其中稳定水体可能为海或湖,扇三角洲很快在高地附近沉积,在稳定水体和高地之间占居相对较小的领域。扇三角洲由一个水上冲积扇和水下组分组成(包括改造的滨岸带)。水下组分特征主要决定于河口作用与盆地情况的相互关系,如波浪能、潮流、侧向流、盆地下陷、构造背景等。但现代和古代岩石纪录中也存在一些粗粒三角洲类型,而实际上它们不是Holmes原来定义的扇三角洲。许多文章中描述的古代扇三角洲层序中根本没有其所必须的水上冲积扇部分,相反,是由众多侧  相似文献   

7.
陕北华庆地区长8油藏复杂的油水关系及其水体成因与分布规律是目前制约该区开发部署的关键因素之一。在综合分析复杂水体控制因素基础上,对复杂水体成因进行剖析,建立水体成因模型。研究表明:陕北华庆地区长8油藏水体分布受储层结构差异、孔隙沥青充填、绿泥石膜-有机质复合体赋存及储层润湿性等因素共同控制;将水体划分为高渗带残余沥青充填包水带、局部边底水、高渗带砂体致密透镜体滞留水体、顶部泥岩段隔档未置换带水体、致密砂岩透镜体水体、河道边部层间夹层隔档水体等成因类型;高产油井与高产油低产水的油水同层井储层物性好,沥青等充填少,且长7主泥岩段与长8储层直接接触或相距较近,无夹层或很少;在勘探开发部署中,依据不同水体成因分析,因地制宜规避水体,调整部署。  相似文献   

8.
一、导论现代风化作用形成的风化壳相矿床和更新世以前古风化作用形成的古风化壳相矿床,既不同于一般陆相沉积,如河流相、湖沼相沉积,也不同于一般海相沉积。它们有大同小异的形成机制和物质组成,后者包括风化壳物质的结构、构造,如碎屑、砾块,豆鲕、结核(结石)及矿物组成。它们都是现代风化作用或古风化作用形成的,不是水体中沉积的  相似文献   

9.
底泥原地稳定化过程中药剂对上覆水体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底泥原地稳定化处理技术中的药剂投加方法,对苏州河底泥中投加零价铁(Fe0)、硝酸钙的上覆水体进行为期80 d研究比较.结果表明:投加Fe0后上覆水体的溶解氧(DO)被迅速消耗,体系易形成厌氧环境,而硝酸钙则减缓了上覆水体DO的消耗;投加零价铁或硝酸钙后都会使上覆水体的pH升高,Eh下降;投加Fe0后对上覆水体CODCr或TOC的影响较硝酸钙小;此外,两者上覆水体DO、pH和Eh与CODCr和TOC之间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讨论了几种成煤作用观点或理论,运用突变或灾变的思路对海侵事件成煤作用进行了分析,指出由于我国华北晚古生代陆表海盆地的特殊古地理背景(如极为低平的盆地基底等),海侵过程常具快速侵进的特点,与普通的海侵过程相比具有"事件"性质,在沉积记录上表现为水体深度截然不同的沉积组合直接接触,其间具明显的相序缺失(非侵蚀间断缺失),海侵层在时空上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等时性.同时提出不同成煤作用形成的煤在煤岩、煤质、煤的生烃能力上具有差异性.  相似文献   

11.
表生环境中广泛存在以硝酸盐或Fe(Ⅲ)为电子受体、有机物或还原性无机盐为电子供体进行生长的微生物。硝酸盐还原菌具有降低水体硝态氮浓度的功能(Gesche等,2010),而铁还原菌具有固碳、磷(代谢产物Fe(Ⅱ)与CO32-、PO43-等反  相似文献   

12.
利用2015年4~9月对滇池从北到南4个部位的水体水温(Temperature或Temp)、溶解氧(DO)、pH值、叶绿素a(Chl-a)、藻蓝蛋白(Phycocyanin或PC)和电导率(Conductivity或CD)浓度等监测数据,分析了各参数从旱季向雨季转化以及雨季的特征和空间变化;通过表征蓝藻的藻蓝蛋白浓度和所有藻类的叶绿素浓度之比计算获得了水体中的蓝藻相对数量指数(Cyanophyte Relative Quantity Index,CRQI),并估算了蓝藻在湖泊中的相对数量。结果表明:滇池水温经4~5月增温后在6月达到最高值,之后7~9月在保持一定稳定性的背景下逐步降温,水体温度的变化过程不但会受到水深的影响,表现出在快速升温期不同部位升温速度不同、表层水温快的特点。实测数据分析发现,以叶绿素a值所代表的真核生物在4月快速增加并达到最大值,但以藻蓝蛋白所指示的蓝藻却在9月暴发,这与湖泊表层和底层水温一致、溶解氧含量丰富、pH值达最高并均一及水体盐度较低等因素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3.
<正>砷(As)是有毒的类金属元素,普遍存在于大气、土壤、岩石以及水体中。人类活动,如:对矿石的开采冶炼、化工生产以及杀虫剂的使用等都会造成砷在环境中的积累[1]。目前全球性的砷环境健康风险主要来源于地下水中砷的长期低剂量暴露,因此关于砷在地下水体中迁移转化规律的研究,对砷污染控制显得  相似文献   

14.
<正>通过控制外源营养盐流入可以降低水体营养盐浓度,抑制蓝藻爆发。目前一些外源控制措施已经用于富营养化水体的修复,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仅仅控制外源污染并不能抑制蓝藻爆发,底泥中营养物质的释放(内源污染)受到人们广泛关注。目前关于富营养化水体内源污染治理机制是抑制底泥中营养物质向上覆水迁移,如:底泥覆盖和底泥疏浚、生态修复等。但是这些措施成本高、时间长,难以大规模应用。本文基于磷是富营养化水体控制因子,研究铜绿微囊藻增值与底泥磷释放关系及其对底泥形态结构的改  相似文献   

15.
风浪扰动引起湖泊磷形态变化的模拟试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一次完整的大风浪过程(包括风浪扰动及扰动后的静风期)水体中各形态磷的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室内模拟风浪扰动的试验研究。结果显示大风浪扰动初期水体中悬浮物(SS)、总磷(TP)、颗粒态磷(PP)和溶解性总磷(DTP)的浓度大幅增加,扰动持续半天后水体SS、TP、PP的浓度均达到最大值,扰动停止后,至少需要10d时间水体中SS、TP、PP的浓度才能回复到扰动前水平;扰动期间水体DTP浓度居于高值,但风浪停止后立即降低;整个风浪过程水体中溶解性反应磷(SRP)浓度变化不大。试验表明,扰动初期沉积物中Fe、Mn结合态磷能快速释放到水体中,但随着扰动的持续,水体复氧,释放到水体中的溶解性活性磷又能与Fe、Mn结合随悬浮物沉降到水底。扰动期间及随后静置1d时间内,水体中悬浮颗粒物的中值粒径连续下降,意味着悬浮颗粒物对磷的吸附能力在不断增强。但水体静置较长时间后,扰动引起的悬浮物几乎全部沉降,絮凝等作用导致水体颗粒物粒度增大。本研究说明虽然大风浪扰动初期能引起浅水湖泊中颗粒态和溶解态营养盐浓度的迅速提高,能够为水华蓝藻的快速生长提供大量可直接利用或酶解的营养盐,但随着风浪扰动的持续,由于水体复氧、水中颗粒物粒度不断细化、颗粒物中的有机成分比例不断增高等,悬浮颗粒物对活性磷的吸附能力也相应提高,两种作用相互削减使得风浪扰动后期水体活性磷浓度的增幅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上扬子地区震旦系-早古生界黑色页岩的沉积和埋藏环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上扬子地区震旦(伊迪卡拉)系-早古生界黑色页岩是我国南方震旦纪-早古生代“下组合”海相地层中的“三大优质烃源岩”,并普遍认为系缺氧、滞流环境下的沉积.本文从“下组合”黑色页岩的沉积构造以及生物生态的角度,探讨其沉积环境和埋藏条件,认为其中不仅产出有丰富的浮游和游泳类型的生物,也产出有底栖类型的生物,表明黑色页岩沉积环境中的上层水体为充氧的(oxic)环境,而下层水体中含有一定量的氧,为贫氧(suboxic)或稀氧(dysoxic)环境.上层水体的充氧环境有利于丰富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以提供丰富的沉积有机质;而下层水体的贫氧或稀氧阻碍着沉积有机质的分解,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黑色页岩中的生物化石及其碎片均具有定向性排列等沉积构造,表明其沉积环境的下层水体中存在一定能量或周期性和间歇性的水动力条件,从而有助于水体中氧的扩散,维持底栖生物对氧的基本需求.黑色页岩沉积时为富含沉积水的泥质沉积物,随着富水泥质沉积物厚度的迅速加大,沉积水与水体中的氧交换减弱,沉积物内逐渐形成滞流还原的环境;而被埋藏的丰富生物遗体和排泄物等有机物质在腐烂和分解过程中促进了周围环境的还原性,导致有机物质得以保存而形成黑色的页岩.  相似文献   

17.
内陆水体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参与者,在调节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内陆水体初级生产力指内陆水体(包括湖泊、水库、河流和湿地)中初级生产者(包括浮游藻类植物和挺水、浮水、潜水大型植物)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由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质总量,其大小反映了系统有机碳库和无机碳库之间的定量联系。评估内陆水体初级生产力不仅能帮助解析初级生产者光合作用碳固存机理,也有助于量化内陆水体碳吸收量,进而探知不同区域生态环境差异,揭示内陆水体在全球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重要性。内陆水体初级生产力估算方法较多,包括黑白瓶法、垂向归纳模型法和13C法等,各方法都有其适用范围和局限性,对这些方法的不合理使用制约着对内陆水体初级生产力的变异性及其驱动机制的揭示。通过归纳整理近年来国内外内陆水体初级生产力估算方法,对各个方法的机理、优缺点和适用性进行对比和总结,并着重介绍2种新兴的基于溶解氧浓度或氧同位素的方法(即diel O2技术和18/16O技术),进而为深入开展内陆水体新陈代谢、生产力及养分循环方面研究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沼泽是一个自然地理綜合体,是一定自然地理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的具体反映。沼泽水体是地面水体和地下水体之間的过渡型水体,常出現在地面水体和地下水体的边緣地带,或陆地表面和水体表面之間的接触地带。沼泽水是地表面或地表层的滯水状态或半滯水状态水体。从本質上分析,沼泽是风化壳,沉积盖层或土壤层本体和水相互  相似文献   

19.
铊的环境地球化学研究进展及铊污染的防治对策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铊是分散元素,具剧毒性,对环境危害严重。本文就国内外近年来对铊的生态危害、铊在环境介质如岩(矿)石、土壤、水体和动植物中的分布和迁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综述,初步提出了防治铊污染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20.
大型蒸发池要求水面与地面齐平,池壁口沿高出地面10厘米,由于日沿较低,往往有许多虫类(蝗虫、蛾类幼虫等)落水死亡,时间久了池水就会变质、变色。水体变质后,其蒸发量就不能代表自然水体的蒸发量,需要换水。为此,凡有大型蒸发池的实验站,均有“贮水”设备,目的是使从地下(或其他水源)引来的水,在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