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还原性斑岩矿床研究进展及判别标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申萍  潘鸿迪 《岩石学报》2020,36(4):967-994
世界上大多数斑岩矿床的成矿流体为氧化流体(CO_2 CH_4)。然而,Rowins(2000)提出一些斑岩Cu-Au矿床的成矿流体为富含CH_4的还原流体,矿床缺乏磁铁矿、赤铁矿和硬石膏等表征高氧逸度的矿物,而发育大量的磁黄铁矿,矿床规模小,矿床形成与含钛铁矿的还原性的Ⅰ型花岗岩类有关,并将其称之为还原性斑岩Cu-Au矿床。我国学者研究发现,中国不但发育还原性斑岩铜矿床,还发育还原性斑岩-矽卡岩铜矿床和还原性斑岩钼矿床,我们建议将这三种矿床统称为还原性斑岩矿床。本文基于课题组近十年来的研究工作,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综合分析了中国发育的大中型还原性斑岩矿床的典型实例,在此基础上,重点阐明中国大型还原性斑岩矿床的特点、流体中CH_4来源及其有关的成矿作用、容矿围岩特点、成矿岩浆氧化还原状态及其成因、矿床形成的构造背景等。与Rowins(2000)提出的还原性斑岩铜矿床规模小的特点不同,中国发育的一些还原性斑岩矿床规模大;我们研究还识别出该类矿床发育独特的热液矿物和矿石矿物,比如,还原性斑岩铜矿发育热液钛铁矿,矿石矿物以黄铜矿为主,罕见斑铜矿、辉铜矿等矿物;还原性斑岩钼矿床出现热液钛铁矿,矿石矿物以辉钼矿为主,罕见黑钨矿和锡石等矿物;还原性斑岩-矽卡岩铜矿床的矽卡岩期发育钙铝榴石、钙铁辉石等还原性矽卡岩矿物和大量的磁黄铁矿,热液期以发育黄铜矿而非斑铜矿和辉铜矿等矿石矿物为特征。因此,还原性斑岩矿床除了Rowins(2000)提出的发育富CH_4还原流体和磁黄铁矿等识别标志之外,还可辅以独特的脉石矿物(如钛铁矿、钙铝榴石、钙铁辉石等)和简单的矿石矿物(如黄铜矿、辉钼矿等)这两个标志进行识别。中国还原性斑岩矿床含矿岩体的围岩中普遍发育还原性岩石(如含碳质沉积岩或火山沉积岩、含亚铁的火山岩或火山沉积岩等);对于成矿流体中CH_4、C_2H_6等还原性气体的来源,多数学者认为CH_4、C_2H_6等还原性气体主要源于还原性围岩,部分源于岩浆。关于还原性斑岩矿床的成矿岩体是否为含钛铁矿的、还原性的花岗岩类,目前研究较少且存在争议,多数学者认为成矿原始岩浆为氧化性岩浆,但其氧逸度偏低,少数学者认为成矿岩浆始终为还原岩浆。还原性斑岩矿床与经典的斑岩矿床的成矿构造背景类似,二者没有明显区别。还原性斑岩矿床显示的还原性热液蚀变和成矿特点均与成矿流体富含CH_4还原气体密切相关,因此,富含CH_4还原流体是还原性斑岩矿床形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中甸普朗还原性斑岩型铜矿床:矿物组合与流体组成约束   总被引:11,自引:8,他引:3  
刘江涛  杨立强  吕亮 《岩石学报》2013,29(11):3914-3924
成矿流体高氧逸度是斑岩铜矿床模式的一个基本原则。虽然亚洲单个矿体储量最大的普朗铜矿床的成矿母岩——普朗复式岩体具氧化性岩浆特点,但其矿物组合及流体成分却与还原性斑岩型铜金矿床一致:矿石中以发育大量磁黄铁矿为特征,构成黄铜矿-磁黄铁矿-黄铁矿为主的矿物组合,不发育表征高氧逸度的原生磁铁矿和硫酸盐(硬石膏等)矿物;成矿流体中含较多CO2、CO和CH4等还原性组分,氧逸度低于铁橄榄石-磁铁矿-石英缓冲剂。成矿流体中还原性组分可能来源于普朗复式岩体周围的含碳质千枚岩或深部铁镁质岩浆。还原性流体中铜元素的溶解度比氧化性流体中的低,但金元素的溶解度不受氧化还原条件的影响;而CH4可使SO2还原形成S2-,为辉钼矿的形成提供物质基础;可能是导致普朗铜矿床Cu品位偏低而伴生大量Au、Mo矿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普朗铜矿床还原性特征的厘定有益于深入研究其矿床成因、乃至区域斑岩型铜矿床成矿机制。  相似文献   

3.
氧化性和还原性斑岩型矿床流体成矿特征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文刚  范宏瑞 《地学前缘》2011,18(5):103-120
目前已经广泛认同斑岩型Cu-Au(-Mo)矿床是在相对较高的氧化性含矿流体作用下形成的。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渐发现了一系列具备还原性特征的斑岩型矿床,这些矿床往往不发育表征高氧逸度的原生磁铁矿和硫酸盐矿物。文中对几种与斑岩型矿化相关的花岗岩分类进行了分析讨论,并采用氧化型和还原型花岗岩分类方案,将对应的斑岩型矿床划分为氧化性斑岩型矿床(OPD)和还原性斑岩型矿床(RPD)。结合相关资料,认为还原性流体中所含有的CH4可能来自邻近的S型花岗岩的混染作用,但是不排除是经地球排气作用从地幔进入到地壳的可能性。结合实际还原性斑岩型矿床研究,文中给出了一个化学模型,认为CH4和SO2属于岩浆系统自生成分,在特定物理化学阶段发生反应,形成H2S和CO2,从而抑制了硫酸盐矿物的形成。这两类矿化系统的成矿流体来源、金属溶解-运移-沉淀以及成矿物质富集-分散-贫化等特征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别。由于低氧逸度条件不利于成矿金属物质(Cu、Mo等)的迁移和富集,所以RPD矿化系统成矿潜力往往低于OPD矿化系统,但是可以发育次级斑岩型Au矿。结合实验分析结果,文中给出了OPD和RPD矿化系统流体成矿对比模式,认为如果原始岩浆中存在大量的成矿物质,RPD矿化系统可以形成"两端员矿化",即底部形成硫化物矿床,顶部形成次级斑岩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4.
斑岩铜矿是最重要的铜矿资源类型, 高氧逸度岩浆是公认的评价斑岩成矿的有效指标。硫在成矿岩浆中主要以硫酸盐形式存在, 在矿石中则以硫化物为主。什么触发了高氧化性成矿岩浆热液的还原与成矿?这是关系斑岩铜矿形成机制和高效评价的重大科学谜题。前人关注的焦点是成矿母岩浆的起源与演化, 还原性围岩在成矿中作用长期被忽视。还原性围岩主要有两种: 富碳质围岩和富亚铁围岩。本文在前人工作基础上, 以甲玛、德兴、普朗等大型-超大型斑岩铜矿为例, 研究了斑岩铜矿的空间分布与含碳质围岩之间的关系, 发现斑岩铜矿围岩中普遍发育黑色含碳质地层, 并在成矿过程中普遍发生褪色蚀变; 发现蚀变围岩和矿床中方解石和矿石矿物流体包裹体的δ13CV-PDB值普遍较低, 与沉积碳酸盐围岩的值显著不同。首次提出并论证了含碳质围岩中甲烷等还原性气体组分的加入可能是引发斑岩成矿系统氧化-还原转换和矿质沉淀的关键。CH4沿构造裂隙扩散进入斑岩成矿系统, 无需成矿斑岩与围岩直接接触即可将成矿溶液中SO2– 4还原, 解决了困扰矿床学家多年的一道难题。围岩中碳质含量高, 产生的甲烷数量大, 可将成矿热液中SO2– 4在斑岩体内全部还原, 形成金属硫化物沉淀, 则矿体主要产在斑岩体之内; 围岩中碳质含量低, 产生的甲烷数量不足, 则矿体主要赋存于斑岩体与围岩的内外接触带。含碳质围岩中还原组分即可在岩浆阶段加入, 也可在热液阶段加入。在岩浆阶段加入将造成岩浆还原, 形成“还原型斑岩”, 易导致成矿物质分散, 不利于形成大矿富矿; 在热液阶段加入, 对成矿更有利。“高氧化性斑岩+还原性富碳质地层/富铁火山岩”是高效评价斑岩成矿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5.
中亚成矿域核心区域发育多个斑岩型铜矿床,集中分布于哈萨克斯坦环巴尔喀什、中国新疆西准噶尔和东天山地区。笔者从成矿斑岩岩石学、地球化学、岩浆性质、矿床地质和成矿流体性质等方面,对以上地区主要斑岩铜矿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并概括了境内外斑岩铜矿床的异同。中亚成矿域核心区斑岩铜矿含矿斑岩主要为闪长岩、闪长玢岩、花岗闪长斑岩和石英二长岩,属钙碱性或高钾钙碱性系列,除哈萨克斯努尔卡斯甘外,大多具有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哈萨克斯坦环巴尔喀什地区和中国西准噶尔、东天山地区斑岩铜矿成矿斑岩结晶温度主要集中在668~836℃,斑晶相结晶压力为0.8~3.2kbar(对应深度2.4~8.8km),环巴尔喀什地区成矿斑岩(ΔQFM=2.9~4.8)具有明显高于西准噶尔和东天山地区(ΔQFM=0.3~1.8)的岩浆氧逸度。中亚成矿域核心地区含矿斑岩的(~(87)Sr/~(86)Sr)i=0.702 5~0.706 7,εNd(t)=4.9~8.8,显示含矿岩体主要来源于新生洋壳,可能伴随古老基底物质的参与。矿区发育以钾化、绢英岩化和青磐岩化为主的热液蚀变,努尔卡斯甘矿区发育与高级泥化有关的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化。矿床地球化学研究显示区内斑岩铜矿硫化物的硫主要为岩浆硫(δ~(34)S=-5‰~2‰)。环巴尔喀什地区和中国东天山土屋-延东斑岩铜矿成矿流体为氧化性的H_2O-NaCl-CO_2-SO_2体系,西准噶尔包古图为还原性的H_2O-NaCl-CO_2-CH_4体系。  相似文献   

6.
还原性流体与斑岩型矿床成矿机制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文刚  张德会 《地质学报》2012,86(3):495-502
目前已经广泛认同斑岩型Cu-Mo-Au矿床是在氧化性相对较高的含矿流体作用下形成的。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渐发现了一系列具备还原性特征的斑岩型矿床,这些矿床往往不发育表征高氧逸度的原生磁铁矿和硫酸盐矿物。本文针对目前发现的与还原性I型花岗岩相关的斑岩矿床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此类矿床的成矿流体中普遍含有CH4等还原性流体成分,并且伴生有CO2。结合相关资料分析认为还原性流体中所含有的CH4可能来自邻近的S型花岗岩的混染作用,但也不排除是经地球排气作用从地幔进入到地壳的可能性。结合典型还原性斑岩型矿床研究,给出了一个化学模型,认为CH4和SO2属于岩浆系统自生成分,在特定化学物理阶段发生反应,形成H2S和CO2,从而抑制了硫酸盐矿物的形成。反应所生成的H2S可以与Mo结合形成辉钼矿矿化,而Cu-Au由于在氧逸度较低的环境下具备更高的活性,易于富集在气相流体中,所以可以迁移到某一距斑岩系统较远的有利部位沉淀成矿,从而形成以Mo矿化为核心区,外围Cu-Au矿化的模式。  相似文献   

7.
塔里木陆块西北缘滴水铜矿成矿流体特征与成矿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伟 《地质与勘探》2018,54(3):441-455
塔里木陆块滴水铜矿是库车盆地新生代砂岩型铜矿的典型代表,多位学者曾对其成因进行研究,但均缺乏详细的地球化学证据。本次研究认为该矿床成矿期分为成岩成矿期和改造成矿期,以成岩成矿期为主。本文通过对该矿床两个成矿期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成分分析及氢、氧、碳、硫同位素的研究,探讨该矿床成矿流体形成演化与成矿作用的关系。结果表明,该矿床成岩期成矿流体成分主要为CH_4、H_2S、H_2O,代表还原性流体,具有中低温(82.4~181.6℃)、中高压(235.42~454.44MPa)的特点;改造期成矿流体成分主要为H_2O、CO_2、CH_4,代表弱氧化性流体,亦具有中低温(146.2~268.1℃)、中高压(267.83~457.64MPa)的特征;成岩成矿期石英的δD=-107.6‰~-78.3‰、δ~(18)O_(H_2O)=-4.50‰~4.06‰,改造成矿期石英的δD=-109.5‰~-84.9‰、δ~(18)O_(H_2O)=-4.26‰~5.14‰,指示该矿床两个成矿期成矿流体主要为大气降水与盆地卤水的混合。该铜矿矿石中辉铜矿δ~(34)S=-31.6‰~-21.3‰,表明硫主要源自硫酸盐细菌与有机质还原。成矿流体在新近系康村组矿源层中经水岩作用,演化形成含矿热卤水。该矿床碳同位素特征(δ~(13)C值-25.3‰~-22.4‰)、包裹体成分分析表明含矿热卤水中CH_4等有机质应为油田卤水成分。油田卤水中有机质成分在成岩期、改造期均参与了该矿床成矿作用,在滴水铜矿成矿过程中起重要的还原作用。本次研究表明,有机质与滴水铜矿成矿作用关系密切,该矿床是油田卤水参与成矿作用的沉积-改造型矿床。  相似文献   

8.
王蝶  卢焕章  毕献武 《地学前缘》2011,18(5):121-131
文中对比了与S型花岗岩有关的石英脉型钨矿和与I型(及少数A型)花岗岩类有关的斑岩型铜矿床的成矿流体特征。它们的共同点在于成矿流体都由岩浆流体演化而来,在后期逐渐有大气降水的加入。差异性在于:(1)石英脉型钨矿成矿流体主要属于中—中高温、中—中低盐度的NaCl-H2O±CO2体系,而斑岩型铜矿属于中高-高温、高盐度的Na...  相似文献   

9.
新疆西准噶尔宏远钼矿地质特征与成矿流体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宏远钼矿为新疆西准噶尔地区近年新发现的斑岩型矿床,发育细脉状和浸染状矿化,矿石矿物以辉钼矿为主,其次为黄铜矿、黄铁矿、磁黄铁矿等,热液蚀变发育。本文通过流体包裹体研究,发现宏远钼矿与大多数斑岩钼矿不同,成矿流体含甲烷,属于Na Cl-H2O-CO2-CH4体系,具有还原性。黑云母电子探针研究表明,花岗岩结晶阶段氧逸度较高。成矿流体中甲烷的C同位素值分布于-31.08‰~-26.44‰之间,表明CH4主要是来自地壳有机碳。成矿早阶段流体均一温度集中于340~360℃,此阶段存在中高温-高盐度流体和低盐度流体的不混溶,流体呈弱氧化性,Mo、Cu等金属矿物倾向于向出溶流体中富集,Mo、Cu矿化沉淀较少,发育白云母化围岩蚀变;成矿主阶段均一温度集中于280~300℃,低盐度,在沸腾作用、大气水加入以及还原性增强条件下,Mo、Cu等金属矿物大量沉淀,形成主矿体,伴随绢云母化蚀变;成矿晚阶段均一温度降低为160~180℃,流体演化为低温低盐度流体,成矿作用减弱,围岩蚀变主要为碳酸盐化。  相似文献   

10.
中亚成矿域斑岩铜矿床基本特征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中亚成矿域发育许多大型和超大型斑岩铜矿床,是世界上重要的斑岩铜矿成矿域。我们对9个大型和超大型斑岩铜矿床进行了研究,包括地质特征、含矿岩体地球化学、SIMS锆石U-Pb定年和成矿流体成分等,结合前人成果,我们认为中亚成矿域斑岩铜矿床具有如下特点:(1)成矿时代为古生代和中生代,成矿高峰期为泥盆纪和石炭纪;(2)含矿岩浆为钙碱性中酸性岩浆和少量的碱性岩浆,含矿岩体为花岗闪长岩、闪长岩、英云闪长岩和少量的二长岩;(3)含矿岩浆大多数源于新生的洋壳,少量有古老的基底物质和围岩物质参与;(4)成矿构造背景主要为岛弧,少量为陆缘弧和岛弧向陆缘弧过渡的环境;(5)矿床可分为三类,包括斑岩型Cu-Au、Cu(Au,Mo)和Cu-Mo矿床;(6)成矿流体可分为两类,包括氧化性H2O-Na Cl-CO2-SO2体系和少量的还原性H2O-Na Cl-CH4-CO2体系;(7)成矿系统可分为三类,包括简单的斑岩系统和少量的斑岩-矽卡岩成矿系统和斑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  相似文献   

11.
斑岩铜矿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斑岩铜矿不但形成于环太平洋成矿域,还形成于特提斯成矿域和中亚成矿域(古亚洲洋成矿域)。成矿物质来源于深部,经过“洋壳一地幔熔岩流”、“原始岩浆”、“浅部富矿岩浆”和“岩浆结晶一成矿”4个阶段,其中在“原始弧岩浆”阶段,通过MASH过程,有大量成矿物质和能量的聚集。成矿流体为富H2O、高温、高压、高盐度、强氧化性、高氧逸度的富矿气液相流体,这些特点有利于成矿物质在岩浆一热液分离过程中向流体富集,并以氯络合物的形式运移。随着成矿流体的上侵,温度和压力的降低是成矿物质沉淀的主要影响因素。磁铁矿的结晶为成矿流体提供了大量的S2-离子,也是导致成矿物质沉淀的主要因素。斑岩型蚀变带从里向外为石英内核、钾化带、SCC带和泥化带,铜矿化主要发育在矿化带外围以及SCC带。目前,斑岩铜矿成矿模型主要有经典模型、系统模型和多阶段叠加模型。  相似文献   

12.
斑岩铜矿作为一种岩浆热液型矿床,其形成过程与Cu在熔体与流体间的迁移密切相关。而大量研究表明Cl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岩浆中Cl含量的高低或直接决定了岩浆的成矿潜力。俯冲型斑岩铜矿成矿所需的Cl主要来自于俯冲大洋板片,而碰撞型斑岩铜矿形成时则缺乏洋片俯冲,因此其Cl的来源尚不确定。为了进一步推进对上述科学问题的探究,文章总结了常见含Cl岩浆矿物的富Cl特性及岩浆Cl逸度计的使用方法,并利用磷灰石估算了碰撞型斑岩铜矿成矿岩浆中的Cl含量;计算了新生下地壳角闪石与熔体间Cl和OH的交换系数,以此对冈底斯碰撞型斑岩铜Cl的来源进行讨论。研究显示:(1)成矿岩浆演化过程中结晶的磷灰石、角闪石和黑云母中的Cl含量可以指示岩浆或流体中的Cl逸度;(2)碰撞型斑岩铜矿的成矿岩浆Cl含量明显低于俯冲型斑岩铜矿;(3)冈底斯出露的新生下地壳作为弧岩浆固结的产物,其中的角闪石可能继承了弧岩浆的高Cl含量特征;(4)印度陆壳俯冲过程中诱发地幔楔部分熔融所形成的超钾质岩浆可能含有较高的Cl含量。同时,幔源超钾质岩浆的加入将促进成矿岩浆中角闪石的大量结晶分异,有利于Cl在残余熔体中富集。  相似文献   

13.
江西德兴朱砂红斑岩铜矿流体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容提要:朱砂红斑岩铜矿位于德兴斑岩铜矿矿集区的西北方向,紧邻铜厂铜矿。本文在前人有关德兴铜矿研究基础上,以铜矿流体包裹体为研究内容,通过野外详细的岩芯采样,室内石英斑晶、石英脉和方解石脉中包裹体测试及数据整理分析后初步发现:朱砂红斑岩铜矿流体包裹体大致可以分成五大类型(富液型包裹体、富气型包裹体、含CO2气液两相型包裹体、含子矿物多相型和固液两相型);相比铜厂整体成矿温度略低,盐度略高;由成矿流体压力47.27~184.47MPa,推导出成矿深度达2~4km,以及激光拉曼测试结果—流体中含有CO2、H2S和CH4等挥发分气体,它们可能与Au等元素的运移成矿有关。因此,从包裹体性质推测朱砂红铜矿不只是斑岩铜矿,可能是浅成热液斑岩型铜金矿床。此外,朱砂红矿区成矿流体来源至少有两种:高温岩浆流体和大气降水。伴随流体演化期次大致可以划分出三个成矿阶段:硅酸盐硫化物阶段、石英-硫化物阶段(即主成矿阶段,温度:200~340℃,盐度:2.0~15wt.%NaCl)、碳酸盐-硫酸盐硫化物阶段。同时,均一温度、盐度及压力等暗示在流体演化和成矿过程中岩浆流体发生过沸腾或不混溶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斑岩铜矿研究的若干进展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综述了近年来斑岩铜矿研究领域取得的最新成果,包括6个方面:(1)斑岩铜矿与岩浆的氧化状态有关,只有氧化型岩浆才能形成斑岩铜矿,并提出了确定岩浆氧化状态的新标志;(2)岩浆中硫和氯的含量,存在状态,溶解度等对成矿有重要控制作用;(3)岩浆能否较早达到水过饱和状态,并发生流体相的出溶是成矿的另一个控制因素;(4)俯冲板片释放出的流对对上覆楔形地幔的交代作用是形成含矿岩浆的重要环节;(4)岩浆混合或底侵作用可能在某些斑岩铜矿成矿中起到了重要作用。(5)提出了一些新的成矿及找矿标志,如早期磁铁矿蚀变相。  相似文献   

15.
江西德兴朱砂红斑岩铜矿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其成矿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砂红斑岩铜矿位于德兴斑岩铜矿矿集区的西北方向,紧邻铜厂铜矿.本文在前人有关德兴铜矿研究基础上,以铜矿流体包裹体为研究内容,通过野外详细的岩芯采样,室内石英斑晶、石英脉和方解石脉中包裹体测试及数据整理分析后初步发现:朱砂红斑岩铜矿流体包裹体大致可以分成五大类型(富液型包裹体、富气型包裹体、含CO2气液两相型包裹体、含子矿物多相型和固液两相型);相比铜厂整体成矿温度略低,盐度略高;由成矿流体压力47.27~184.47 MPa,推导出成矿深度达2~4 km,以及激光拉曼测试结果——流体中含有CO2、H2S和CH4等挥成份气体,它们可能与Au等元素的运移成矿有关.因此,从包裹体性质推测朱砂红铜矿不只是斑岩铜矿,可能是浅成热液斑岩型铜金矿床.此外,朱砂红矿区成矿流体来源至少有两种:高温岩浆流体和大气降水.伴随流体演化期次大致可以划分出3个成矿阶段:硅酸盐硫化物阶段、石英-硫化物阶段(即主成矿阶段,温度:200~340℃,盐度:2.0%~15%NaCl)、碳酸盐-硫酸盐硫化物阶段.同时,均一温度、盐度及压力等暗示在流体演化和成矿过程中岩浆流体发生过沸腾或不混溶作用.  相似文献   

16.
茂租铅锌矿床位于扬子地块西南缘茂租断裂和莲峰―巧家断裂交汇的三角带,是川滇黔铅锌多金属成矿域滇东北铅锌矿化集中区重要的铅锌矿床。根据矿床流体包裹体岩相观察发现,茂租铅锌矿床主成矿阶段包裹体类型简单,主要为富液相包裹体,气液比小,少量纯液相包裹体。显微测温工作表明主成矿阶段流体整体具有中高温(峰值235℃~250℃)、中低盐度(盐度10%~18%NaCleq v)、中低密度(密度ρ分布于0.75~0.85g/cm~3)特征,同时存在低盐度峰值(1%~6%)和高盐度峰值(20%~24%)两端元,可能是高低盐度流体混合的结果。群体包裹体成分分析表明各期流体成分相似,液相为Ca~(2+)-Na~+(Mg~(2+))-SO_4~(2-)-Cl~-(F~-)体系流体,气相主要为H_2O、CO_2,并含少量N_2及H_2、CO、CH_4等还原性气体。对以上流体包裹体成分数据分析发现,成矿流体主要源于盆地热卤水,有一部分的大气降水的参与,且在主成矿期为弱氧化性质流体(闪锌矿R0.1),成矿晚期成矿流体具有较强还原性(晚期萤石R=0.997)。此外,碳氧同位素及流体包裹体氢氧同位素组成表明,成矿流体除盆地卤水和大气降水来源外,还存在变质水及少量有机质流体来源。  相似文献   

17.
还原性斑岩型Cu与Mo-Cu矿特征与形成机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还原性斑岩型Cu矿是近年新识别的一类斑岩型矿床,以岩浆阶段发育大量磁黄铁矿和成矿流体富CH4为主要特征。成因上,还原性斑岩型Cu矿与钛铁矿系列I型花岗岩伴生,形成于俯冲环境或者后碰撞环境。成矿流体为岩浆流体。岩浆阶段磁黄铁矿的结晶沉淀将导致岩浆中成矿元素Cu进入硫化物相而贫化,不利于成矿元素在流体中富集,结果导致还原性斑岩型Cu矿的矿化和蚀变规模较小。对比研究发现西准噶尔宏远Mo-Cu矿也具有还原性斑岩型矿床的特征,可能为还原性斑岩型矿床的新类型。  相似文献   

18.
刘晓东  徐海江 《矿物学报》1991,11(4):413-421
流体包裹体的系统研究表明茅排金矿形成于中高温、中低压环境。从成矿早期至成矿晚期,成矿温度和压力、成矿流体的盐度、密度、Eh、pH、fo_2以及成分和氢氧同位素组成等具一定的演化规律。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岩浆热液,属H_2O-NaCl-CO_2(+CH_4)体系,富含CO_2、CH_4等挥发分。成矿晚期成矿流体出现不混溶性,有利于金的富集沉淀。流体包裹体中某些特征参数K~+/Na~+、CO_2/H_2O和含CO_2包裹体的丰度可作为金矿化贫富的判别标志。  相似文献   

19.
西藏驱龙超大型斑岩铜矿床成矿流体对成矿的控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驱龙斑岩铜矿是冈底斯成矿带新发现的规模最大的超大型矿床, 形成于中新世.原生流体包裹体有5种类型, 主成矿阶段均一温度集中于240~650℃之间, 盐度变化于0.18%~52.04%之间, 明显分为高盐度高密度、低盐度低密度2类.可见含子矿物、液相、气相等包裹体共存现象, 且均一温度相近, 盐度相差很大, 表明成矿流体经历了沸腾过程; 氢氧同位素及单矿物微量稀土元素研究表明, 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斑岩岩浆体系, 而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水、天然热卤水有关的混合水, 且天然热卤水占优势, 属NaCl (F) -KCl (F) -C2H6-HCO3-CaSO4型流体.成矿流体总体显示出高温、高盐度、高矿化度、高氧逸度的还原性酸性流体特征, 并且富集Na+、K+、F-、Cl-、SO42-、CO2等成分, 以富F-为特征(F-/Cl- > 1, 平均为5.66), 这种特殊性质的流体特别有利于Fe2+、Cu2+等元素的迁移, 并最终在岩浆期后热液期富集成矿, 它是形成驱龙超大型斑岩铜矿床的必要条件; 流体减压沸腾及不同性质流体混合作用是促使金属离子沉淀富集的主要机制.对该矿床成矿深度(0.5~2km) 进行了探讨, 可作为该矿床勘查评价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江西永平铜多金属矿床流体包裹体及硫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永平铜多金属矿床位于华南地区十杭裂谷带南侧,是一个与晚侏罗世二长花岗斑岩侵入体有关的斑岩-矽卡岩矿床。矿区存在斑岩型钼矿和矽卡岩型铜矿两种矿化类型。其中,斑岩型钼矿含矿石英脉中主要发育I型气液两相包裹体、II型CO_2三相包裹体和III型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早期石英-硫化物阶段流体包裹体的形成温度介于202~359℃之间,盐度介于4.62~36.68 wt%NaCl之间;晚期石英-碳酸盐-硫化物阶段均一温度介于211~318℃之间,盐度范围为2.07~11.47 wt%NaCl。矽卡岩铜矿主要发育I型气液两相包裹体,早期矽卡岩阶段均一温度达到406~486℃,盐度为9.21~9.89 wt%NaCl;石英-硫化物阶段均一温度介于137~335℃之间,盐度值范围为4.98~13.20 wt%NaCl;晚期碳酸盐阶段包裹体均一温度只有89~151℃,盐度范围介于2.07~19.13 wt%NaCl之间。激光拉曼结果显示两者流体包裹体中具有相似的气相成分,都以CO_2和H_2O为主,成矿流体总体上属于H_2O-CO_2-NaCl体系。含Mo成矿流体中存在CH_4,具有低氧逸度特征,在流体演化早期形成Mo矿化中心,石英-硫化物阶段含Mo流体相对于含Cu流体具有更高的温度和压力。矿石中金属硫化物的δ~(34)S值变化于–0.2‰~+1.9‰之间,这表明成矿物质硫源主要来自深源岩浆。结合地质特征,认为该矿床是与晚侏罗世花岗质岩浆密切相关的斑岩钼-矽卡岩铜矿床,铜和钼矿化存在分带现象,岩浆系统的中心部位具有斑岩型钼矿化,外围及和碳酸盐岩的接触带形成斑岩-矽卡岩型铜钨铅锌矿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