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东南沿海地震带地震活动幕的划分,并综合分析近年来的地震活动特征,认为该带自1998年后已进入20世纪以来第V地震活动幕的平静幕时段。文章还分析了九江—瑞昌地区地震对福建乃至华南地区地震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区域地震无明显的相关性,这可能是由于九江—瑞昌地区处于华北和华南大陆板块内的一级地块交界处,发震动力背景与福建并不相同。福建及其邻近地区的地震主要还是受菲律宾海板块沿NW方向与欧亚板块的相互推挤作用,并遵循其强弱交替的幕式活动为主。目前处于第V活动幕的平静幕时段,本时段将持续至2008年前后,按平静时段的活动特征,今后1-2年福建内陆发生M≥4级地震的可能性小,沿海地区有可能发生4-5级,而台湾海峡中、东部有M≥5级地震活动。  相似文献   

2.
1999年福建及台湾地区地震活动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地震活动概况1999年福建及其沿海地区地震活动在经历了1998年和今年上半年的相对平静之后,今年下半年地震活动显著增强,相继发生惠安海域48级地震、福州38级震群和水口库区32级震群活动,地震活动继续呈现强弱交替起伏变化的特征,显示该区地震活动仍呈较强态势。东南沿海地震带目前处于二十世纪以来第Ⅴ个地震活跃幕的后期阶段,估计中强地震活跃态势仍将持续一段时间。二、地震频度和强度据福建数字遥测地震台网测定,1999年福建及其沿海地区共发生ML≥20级地震132次,其中20≤ML≤29级地震123次;30≤ML≤39级地震16次;40≤ML≤49…  相似文献   

3.
文中利用福建水氡台网1990年以来的水氡资料,针对6次福建及其东南沿海大于4·5级地震,7次台湾及其近海大于6·8级地震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地震前异常存在加速性、同步性,形态的多样性,空间分布的不确定性。经过分析,给出上述两区域地震异常特征的共性和特性。  相似文献   

4.
利用福建水氡台网 1 990年以来的水氡资料 ,针对 6次福建及其东南沿海大于 4 5级地震 ,7次台湾及其近海大于 6 8级地震进行分析研究 ,认为地震前异常存在加速性、同步性 ,形态的多样性 ,空间分布的不确定性。运用“九五”攻关软件 ,给出上述两区域地震异常特征的共性和个性 ,并对映震效能进行R值评分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1990年至1999年福建及沿海中强以上地震和台湾7.0级以上地震,利用“八五”攻关的水化多层次跟踪预报方法,研究福建水氡台网观测资料的异常频次变化特征和演化过程,总结其相应的映震特征。  相似文献   

6.
在双台风判定客观标准的基础上提出影响中国双台风的定义:在双台风活动期间,双台风中至少有一个台风对中国大陆或2个大岛——海南岛和台湾岛之一造成降水的双台风,称为影响中国双台风。然后利用台站逐日降水资料和台风最佳路径资料,采用热带气旋(TC)降水天气图客观识别法(OSAT)和上述定义,对1960—2017年的影响中国双台风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60—2017年影响中国双台风共有255对,年均4.4对,占西北太平洋双台风总数的60.6%。影响中国双台风年频数表现为显著下降趋势。影响中国双台风的影响期最长可达10天,主要集中在1天、2天和3天,分别占18.8%,29.4%和24.3%。在地理分布上,影响中国双台风主要分布在112°~138°E、12°~30°N范围,频发区在菲律宾北部附近洋面;受双台风影响的年均频次和年均降水均表现为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阶梯递减,主要影响区为中国的台湾岛、东南沿海和华南沿海,其中台湾岛受影响最大。进一步分析发现,影响中国双台风影响期内出现单站最大日降水当日两TC平均位置主要表现为东—西向分布,西台风和东台风正好分别位于东亚夏季风的西南风水汽通道和副热带高压西南侧东南风暖湿气流中,不仅有利于西台风从西南风水汽通道中获得水汽,而且有利于东台风向西台风的水汽输送,从而有利于西台风对中国台湾岛、东南沿海和华南沿海造成的强降水。  相似文献   

7.
一、地震活动概况 东甫沿海地震带目前处于二十世纪以来第V个地震活跃幕的后期阶段,地震活动水平呈逐步减弱态势,并向平静期过渡。但受1999年9月ZI日台湾南投7.6级强震群活动区域应力场调整的影响,1999年下半年开始福建及沿海地区地震活动有所增强,相继发生了8月5日惠安海外4.8级地震,福州3.8级震群和水口库区3.2级地震,并于2000年5月27日在漳浦海外发生4.6级地震,这也是本年度福建及沿海地区发生的最大一次地震。 二、地震频度和强度 据福建数字遥测地震台网测定,2000年福建及沿海地区共…  相似文献   

8.
九江(瑞昌)地处华南地震区中北部,毗邻华北地震区郯城—庐江地震带南段,属于长江中下游地震带中段。其大地构造单元为下杨子准地台的台坳。中新生代时期为沉降带,具有大陆地壳三层速度结构,厚度在31-34公里之间变化,平均速度6.29公里/秒。该地区处在湖口—南昌重力梯度带西北侧,上地幔斜坡带,和九江—瑞昌负磁场异常带。本文通过对本地区新构造运动分区,断裂构造活动性,史今地震活动基本特点和5.7级地震震前地震活动条带(空区)、地震序列精确定位、地震烈度分布、震源动力学参数反演、地表变形现象、建筑物破坏特征等综合研究,认为这次5.7级地震是发生在九江—靖安地震断裂带西侧的铜鼓—武宁断裂北段破裂空区。其发震断层呈NNE向,倾向SE,倾角60°,断层破裂长度11-13公里,震源深度约10公里,为倾滑正断层。这是受华北地区郯城—庐江断块向南挤压、碰撞,导致地壳产生拉分伸长张扭性破裂,应属于新生性地震断层活动产物。它表明在华南板内少震、弱震地区在华北块体向南滑动和菲律宾海板块向北西挤压应力场交迭作用下能够导致华南块体内部产生断块差异升降运动加剧,从而使第四纪断层伸展破裂而孕育新生性中—强地震,尤其往往在台湾岛弧板缘活动带相对平静期阶段,板内块断则处于活动状态,存在由内陆向海域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福建龙海流会 -漳浦将军澳断裂展布于九龙江口以南沿海 ,地质构造上属于长乐—诏安断裂带南段 ,是我国东南沿海晚第三纪玄武岩喷发的地区之一。本文分析了龙海流会 -漳浦将军澳断裂从晚第三纪 -第四纪晚更新世多次的玄武岩喷发及活动特征 ,探讨了活动断裂与地震的关系 ,分析了地质旅游综合开发的潜在优势。研究结果表明 :龙海流会 -漳浦将军澳断裂是晚第三纪 -第四纪晚更新世早期 (N2 -Q3)玄武岩循其多次喷发 ,晚更新世 (Q3)活动明显 ,属晚更新世活动断裂 ;该断裂附近今后仍有可能发生 5级左右地震 ,应加强地震监测 ;本区玄武岩火山口及名胜古迹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可努力使其成为今后发展的重要行业。  相似文献   

10.
一、引言自1967年在首都圈(N38°~41°、E113°~120°)建立跨断层测量点(台)监测断层的现今活动以来,对本区所发生的唐山7.8级地震和大同阳高6.1级地震以及部分 M_s>4.5级地震均显示出较好的地震前兆异常活动,显然,在断层活动与地震活动之间有着密切相关的、内在的、机制上的联系.从构造地质学的角度来研究断层活动与强震的关系,可以认为强震只是断层活动的瞬  相似文献   

11.
九江—瑞昌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南岸,在2005年11月26日8时49分38秒发生5.7级地震,震中位于九江—瑞昌市之间(北纬29.7°,东经115.7°)。这是华南地震区近几十年发生的最大地震,造成房屋倒塌1.8万间,人员死亡13人和20多亿元经济损失,引人瞩目。由于这次地震是发生在江西省地震活动水平相对较低的九江地区,令人颇为意外。与此相似,福建省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先后在1992和1997年也在地震活动水平较低内陆的龙岩连城、永安小陶发生了5级地震,是否意味着在这一地震活动时期,华南地震区的陆域破坏性地震往往首先在历史上少震、弱震地区出现,或者存在发生新生性地震的趋势。所以,我们在从事地震预测预报之时,不仅要以史为鉴,关注破坏性地震的重复性,还应重视现代地震活动新的特点,从整体上审视华南地区板内破坏性发展趋势。本报告是在福建省地震局领导大力支持和资助下,由福建省地震局老科协工作者协会组织的各个学科主要会员承担的专项研究课题所取得的成果。该课题自2006年初确定,主要通过收集闽赣两省前人资料和九江—瑞昌地震科考及有关成果基础上,于2006年6月到九江、瑞昌等地地震现场考察之后,经室内分析、计算与综合研究后,根据各个不同学科的侧重点,各自独立编写8篇专题研究报告。  相似文献   

12.
一、前言 1966年邢台地震后,特别是1970年以后,在我国一些主要的活动断裂上布设了多处断层位移测量点。试图通过研究断层现今活动特征探寻断层活动与地震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捕捉地震的前兆信息,为地震预报提供依据。多年的观测结果表明,在强震前后断层确实有明显的异常活动,如海城7.5级地震、唐山7.8级地震、道孚7.2级地震、中缅边境7.3级地震,大同—阳高6.1级地震、张北6.2级地震以及甘肃永登5.8级地震等中强地震前也发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1971-1998年福建台网地震资料,分析了台湾海峡南部与台湾东部区城中、强地震活动在时、空、强方面分布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闽台地球动力学及其能态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地处中国大陆东南边缘是菲律宾海板块凸向亚欧大陆俯冲-碰撞异常岛弧带。福建位于台湾岛弧西侧活动地块。闽台独特的构造格架、地球动力学状态和构造应力场与地震活动之间的内在关联性,使之成为研究海陆板块俯冲-碰撞效应及其对板内地震活动影响天然地区。本文主要依据近30多年以来对福建地块的地震地质背景、地壳变形观测、构造应力场、地震活动性以及地壳-上地幔结构探测、地热场等资料,结合台湾学者详细对台湾岛弧地球动力学与强震构造等研究成果,探索海陆板块俯冲-碰撞地球动力学特征及其对板内活动地块影响,进而揭示板间-板缘-板内强震活动关联性和动力学性状的异同性。试图为本区强震预测和防震减灾对策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台湾海峡地区横向构造及其对东南沿海地震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海峡两岸存在一系列断续分布、横贯台湾海峡的NW向断裂,研究表明为一系列具有走滑运动的横向构造,根据地壳运动、区域变形和断裂特征分为巴士断裂带、台中-晋江断裂带和宁德-三貂角断裂带。中部的台中-晋江断裂带是一条控制地壳运动南北差异的重要分界断裂,断裂带以北的东南沿海北部和台湾北部地壳整体向东运动,与琉球俯冲带右行走滑运动方向基本相同,形成一致的变形取向;断裂带以南处于华南地块与菲律宾海板块相向运动挤压变形环境,地壳变形比北部强烈。东南沿海地震强度增强趋势、地震南强北弱与该应变场和横向走滑有关:(1)由于该断裂以南比以北地区应力应变场变化大,多场耦合复杂,耦合程度降低,造成蠕动变形不均产生应力闭锁,孕育地震发生。(2)福建东部比台湾海峡地壳均一性差、地球物理场变化明显,组成更为复杂的多元、多场耦合,耦合场稳定性差,容易受横向构造活动干扰,产生弹性变形而孕育地震强度增强。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将福建地区及2005年11月26日江西九江Ml6.0*级(Ms5.7**)地震系列以及台湾海峡等相关区域划分出9个结点区。通过对结点区地震活动与周边(包括台湾等)4次有影响的≥6级强震对比研究,得到以下认识:1)强震能量和距离结点远近是影响异常幅度的两项主要因素。7级大震前后,在该区多个结点地震活动出现同步变化。6级地震则不明显。2)大震发生前大面积异常,半径约达200公里。小震活动增强首先从外围开始,大震源区及其附近则经历1段相对平静期,直到震前半年左右小震活动才开始增强,形成平静——密集——发震的特点。3)福建地区中小地震活动异常,于九江地区6级地震前,较台湾海峡6级地震前显著,前者对福建地区地震活动的影响较后者稍大。4)部分较敏感的结点区,中强地震发生前小震活动有异常表现,可作为本结点区域内的预报参考。以上研究结果,可供福建地区4——5.9级中强地震,周围地区6——6.9级强震以及台海地区≥7级大震中长期监测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计算了福建自1992年至2004年以来的地倾斜EW和NS两分量的固体潮潮汐因子,并进行动态组合,绘制组合动态三种特征量:ΔγEW ΔγNS(表征扩容)、ΔγEW-ΔγNS(表征剪切应变)、ΔγEW/ΔγNS(表征介质各向异性)的时序曲线图,并进行固体潮特征分析,寻找中、强地震发生前远场块体和近场块体地倾斜突变性形变异常与之对应关系。结果表明:在福建沿海,海潮是决定倾斜固体潮特征的主要因素;福建发生5级上的中强地震、台湾发生7级以上强烈地震时,福建地倾斜固体潮潮汐因子及其动态组合特征存在明显的渐进式突变性形变异常现象,异常量和异常持续时间与震级和震中距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8.
福建长乐-诏安断裂带的新构造运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乐-诏安断裂带是我国东南沿海大陆边缘的一条重要的构造带。它形成于前中生代。其后经过多期次与不同方式的交替活动。本文通过对该断裂带沿线的新生代地层、火山活动、地震活动、水热活动和地壳形变等资料的分析研究,初步阐述了该断裂带的新构造运动特征,估算了局部地段断裂近期活动的幅度和速率,对比了沿断裂带各构造盆地的活动强度,进一步探讨了泉州-汕头地震带成为强震构造带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2005年度闽台地区的地震活动水平均较上一年度有所减弱,而台湾海峡南部的地震活动水平与上一年度相比则有较明显的增强。一、福建及其近海地区地震活动据福建地震台网测定,2005年1月至12月福建及其近海地区共发生ML2.0级以上地震49次(图1),其中2.0-2.9级44次,3.0-3.9级5次,最大地震为8月9日晋江海域ML3.6级。3级以上地震均发生在沿海一带(表1)。与上一年度该区域ML2.0级以上地震89次、最大震级ML4.5级相比较,2005年度福建及其近海地区的地震频次和强度均出现了较明显的减弱。图12005年度闽台地区地震震中分布图(ML≥2.0)表12005年度福建…  相似文献   

20.
《地学前缘》2017,(2):220-226
本文采用Region-Time-Length(RTL)方法分析在汶川M_S 8.0级地震引起的地震活动增强背景下芦山M_S 7.0地震前地震活动性变化,并提出了综合反映区域地震活动水平的参数IRTL。芦山地震前1年在震中和周边地区检测到地震活动平静异常,主要分布在龙门山断裂带南段1.5°N×2°E范围内,持续了近8个月,异常范围和异常程度呈现由小→大→小的特征。新提出的区域地震活动水平参数I_(RTL),早期在0值附近波动,于震前一年开始不断下降,降至波谷后回升到较低值,波谷后9个月发震。I_(RTL)在一定程度上为"识别"芦山地震发生危险性提供了参考。以上研究对了解芦山地震孕育过程提供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