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砂砾岩峰林地貌在地质遗迹类型划分中归到地貌景观大类—岩土体地貌类—碎屑岩地貌亚类,是地貌景观中的一大研究热点。曲什安砂砾岩峰林是高原寒、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独特砂砾岩地貌景观,从地貌形态、形成条件、形成过程方面分析曲什安砂砾岩峰林地貌蕴含的科学内涵,并与国内砂砾岩地貌对比研究,发现曲什安砂砾岩峰林在形成时代、沉积环境、岩性、形成过程、地貌特征方面差别很大,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美学价值和进一步开发旅游价值。  相似文献   

2.
“峡谷丹山”是内外地质营力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多成因地貌组合,不仅具有非常高的景观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青海省化隆县拉木峡为黄河一级支流,发育典型的角度不整合和丹霞地貌,因而成为青藏高原隆升和黄河形成演化研究的良好区域。以该地貌组合类型的形态特征、成因机制及形成年代研究为目标,采用野外地质调查等方法,对组成峡谷的岩石及地层、构造背景开展研究,系统总结与分析拉木峡地貌景观的形成动力和演化过程,进而探讨其对青藏高原隆升及黄河演化的指示意义。拉木峡由约900 Ma前的新元古代化隆岩群片麻岩及角度不整合于其上的约54 Ma前的新生代古近纪西宁群红色砂砾岩层组成。约8 Ma前青藏高原快速隆升,丹霞地貌雏形开始形成。自1.1 Ma黄河贯通化隆盆地后,受拉木峡流水强烈侵蚀下切和重力崩塌的持续作用,发育“峡谷丹山”地貌组合景观。峡谷险峻幽深、丹霞栩栩如生,成为极具典型性、独特性和稀有性的国家级地质遗迹,对青藏高原隆升、黄河形成演化和新生代气候环境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在青藏高原1∶25万地质填图中,新生代地貌演化调查方法是查明地貌组成的形态、分布、形成年代等特征,分析地貌成因类型,研究地貌与构造、气候、沉积的关系,通过夷平面、河流阶地等反映隆升过程的标志性地貌面调查,分析地貌发展阶段,建立区域地貌演化史.由黄河上游羊曲段阶地地貌调查结果,推断黄河在0.03 Ma才切开共和南山.对比黄河上游不同发育地段阶地,表明黄河上游地貌演化过程是伴随高原阶段隆升而向上游阶段性溯源侵蚀发展的.1.6 Ma黄河稳定出现在民和-兰州-临夏,1.1 Ma切开积石峡到达化隆-贵德,0.15 Ma切开龙羊峡出现于共和盆地,约0.03 Ma经历最新抬升事件,切开贵南南山及西秦岭,并沟通若尔盖盆地抵达黄河源区.  相似文献   

4.
焦树林  梁虹 《中国岩溶》2002,21(2):95-100
岩石是地貌演化发育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岩性分布区常常发育特定的地貌形态。本文统计分析了喀斯特地区22 个中小流域的地貌类型和岩石的出露关系,从量上揭示了流域地貌与岩性的关联规律。分析结果表明:在碳酸盐岩出露的地区常发育着峰丛洼地;在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出露地区易于形成峰丛谷地;在非碳酸盐岩出露地区发育形成非喀斯特地貌;而在峰林谷地和非喀斯特地貌分布区常有松散岩出露。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云台山景区峰丛—峰林地貌的形态特征、分布、成因与演化等多个方面入手,再与贵州荔波喀斯特、云南路南石林以及贵州兴义万峰林景观进行对比,通过地貌对比,揭示白云岩峰丛—峰林地貌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6.
金庆花  吕苑苑 《地质学报》2015,89(Z1):272-273
<正>青藏高原东北缘作为青藏高原向北东扩展的前缘之一,盆岭地貌发育特征显著,对区内盆岭构造的新生代构造变形以及地貌演化研究,及认识青藏高原整体演化及其动力学机制提供背景资料(图1)。茶卡盆地新近纪沉积记录了鄂拉山、青海南山的隆升与地貌演化过程,在现有盆地沉积年代学框  相似文献   

7.
构造地貌-认识高原历史的钥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评述了构造地貌的研究,并以青藏高原西北缘克里雅河流域地貌演化说明了构造变形与青藏高原的形成历史。以西域砾岩顶部的玄武岩作为区域构造地貌的标志,获得的高质量Ar-Ar年龄的加权平均值为1.09 Ma ±0.13Ma。该年龄不仅代表了西域砾岩沉积结束的时间,并制约了区域风沙堆积时代的下限,是一个重要的气候环境变化的转折点。更重要的是,该年龄标志了克里雅河演化的开始,即目前可观察的克里雅河的历史不过1.1Ma。另外获得的系统、丰富、翔实的沉积学、构造地质学、低温热年代数据和克里雅河流域地貌的测量结果还揭示了上新世晚期以来区域强烈的变形与构造地貌的演化。获得的重要结论还包括:能够分析恢复的前克里雅河的历史不超过西域砾岩沉积期,能够推测的青藏高原西北缘河流体系演化的最老历史不超过上新世阿图什组沉积期。在中新世乌恰组沉积时,基本观察不到青藏高原现今地貌体系产生的沉积作用的记录,而是更老的前青藏高原构造地貌格架对沉积体系产生的影响。青藏高原的主体可能在中更新世早期前后才抬升进入冰冻圈。现今的克里雅河地貌主要是在区域构造抬升中由冰川融水侵蚀形成的。克里雅河源头可能残留了青藏高原演化的关键记录。  相似文献   

8.
简要评述了构造地貌的研究.并以青藏高原西北缘克里雅河流域地貌演化说明了构造变形与青藏高原的形成历。以西域砾岩顶部的玄武岩作为区域构造地貌的标志,获得的高质量Ar-Ar年龄的加权平均值为1.09Ma±0.13Ma。该年龄不仅代表了西域砾岩沉积结束的时间,并制约了区域风沙堆积时代的下限,是一个重要的气候环境变化的转折点。更重要的是,该年龄标志了克里雅河演化的开始,即目前可观察的克里雅河的历史不过1.1Ma。另外获得的系统、丰富、翔实的沉积学、构造地质学、低温热年代数据和克里雅河流域地貌的测量结果还揭示了上新世晚期以来区域强烈的变形与构造地貌的演化。获得的重要结论还包括:能够分析恢复的前克里雅河的历史不超过西域砾岩沉积期,能够推测的青藏高原西北缘河流体系演化的最老历史不超过上新世阿图什组沉积期。在中新世乌恰组沉积时,基本观察不到青藏高原现今地貌体系产生的沉积作用的记录,而是更老的前青藏高原构造地貌格榘对沉积体系产生的影响。青藏高原的主体可能在中更新世早期前后才抬升进入冰冻圈。现今的克里雅河地貌主要是在区域构造抬升中由冰川融水侵蚀形成的。克里雅河源头可能残留了青藏高原演化的关键记录。  相似文献   

9.
《四川地质学报》2019,(Z1):15-20
新龙红山丹霞地貌形成于距今0.65亿年至0.23亿年的新生代早第三纪盆地中,地貌岩性为巨厚陆相红色、紫红色砾岩、砂砾岩等。主要发育以丹霞石柱、峰从、方山、石墙、石洞、崖壁等以及各种造型石为主的地貌特征;远远望去,雄伟壮观;山色丹红,宛如朝霞,宛如一位艺术大师精心制作的红石雕塑画卷,是高原藏区独有的高寒丹霞地貌地质遗迹。新龙红山丹霞地貌受第三纪以来地球内外营力及独特的气候环境演化作用,通过将新龙红山丹霞地貌的特征及其形成演化过程和与其他丹霞地貌的对比分析,认为其形成演化大致经历了成岩、造山和成景三个重要阶段,新龙红山丹霞地貌发育处于壮年期。  相似文献   

10.
构造地貌-认识高原历史的钥匙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简要评述了构造地貌的研究,并以青藏高原西北缘克里雅河流域地貌演化说明了构造变形与青藏高原的形成历史.以西域砾岩顶部的玄武岩作为区域构造地貌的标志,获得的高质量Ar-Ar年龄的加权平均值为1.09Ma±O.13Ma.该年龄不仅代表了西域砾岩沉积结束的时间,并制约了区域风沙堆积时代的下限,是一个重要的气候环境变化的转折点.更重要的是.该年龄标志了克里雅河演化的开始,即目前可观察的克里雅河的历史不过1.1Ma.另外获得的系统、丰富、翔实的沉积学、构造地质学、低温热年代数据和克里雅河流域地貌的测量结果还揭示了上新世晚期以来区域强烈的变形与构造地貌的演化.获得的重要结论还包括:能够分析恢复的前克里雅河的历史不超过西域砾岩沉积期,能够推测的青藏高原西北缘河流体系演化的最老历史不超过上新世阿图什组沉积期.在中新世乌恰组沉积时,基本观察不到青藏高原现今地貌体系产生的沉积作用的记录,而是更老的前青藏高原构造地貌格架对沉积体系产生的影响.青藏高原的主体可能在中更新世早期前后才抬升进入冰冻圈.现今的克里雅河地貌主要是在区域构造抬升中由冰川融水侵蚀形成的.克里雅河源头可能残留了青藏高原演化的关键记录.  相似文献   

11.
三江并流是反映地球演化主要阶段的杰出代表,区内保存着反映特提斯演化不同阶段和喜马拉雅期陆内造山阶段留下的丰富的地质遗迹,这些地质遗迹为解读三江并流地壳演化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有关资料表明,三江并流是与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一起发育成长起来的,它们均经历了特提斯的演化,并且都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强烈碰撞造山作用的产物。本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横断山脉的形成演化过程及其与青藏高原形成演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王义昭 《地质通报》2006,25(1):282-294
三江并流是反映地球演化主要阶段的杰出代表,区内保存着反映特提斯演化不同阶段和喜马拉雅期陆内造山阶段留下的丰富的地质遗迹,这些地质遗迹为解读三江并流地壳演化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有关资料表明,三江并流是与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一起发育成长起来的,它们均经历了特提斯的演化,并且都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强烈碰撞造山作用的产物.本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横断山脉的形成演化过程及其与青藏高原形成演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三江并流是反映地球演化主要阶段的杰出代表,区内保存着反映特提斯演化不同阶段和喜马拉雅期陆内造山阶段留下的丰富的地质遗迹,这些地质遗迹为解读三江并流地壳演化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有关资料表明,三江并流是与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一起发育成长起来的,它们均经历了特提斯的演化,并且都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强烈碰撞造山作用的产物.本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横断山脉的形成演化过程及其与青藏高原形成演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张家界砂岩地貌特点是:天子山周边,峰丛林景观;赤铁矿红顶,泥盆系砂岩。即:天子山向斜周边为泥盆系地层,下部云台观组和上部黄家磴组构成张家界地貌的母岩地层,新构造运动隆升形成的峰林景观呈现了张家界地貌,石英砂岩顶部坚硬的赤铁矿保护了张家界地貌的形态。张家界地貌形态按照由老到新的发育次序,依次为夷平面、方山、石墙、穿洞、天生桥、峰丛和峰林。印支运动形成NEE向的索溪峪向斜,燕山运动形成NNE向的天子山向斜,张家界地貌围绕天子山向斜周边及索溪峪向斜南东翼发育。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湘桂走廊内岩溶发育特征、水文地貌学意义及区内峰林平原形成原因,文章通过实地调查区内地貌形态、岩性以及地貌类型的空间展布特征,运用岩溶水文地貌学理论探讨区内水文地貌的形成与演化。根据区内地貌形态的空间展布特征,分析认为区内水系经历一次反向袭夺过程;区内地貌演变受到越城岭、海洋山两个隆起的影响,平原面积变小,湘江向东北退缩;区内地貌演化至少经历了古湘江期、灵河孕育期、灵河期等三个夷平时期。文章在分析区内峰林平原形成动力机制的同时,提出岩溶流域潮间带概念模型和岩溶流域牵动交互式袭夺模式,丰富了峰林平原成因类型和岩溶水文地貌学的研究方法,提出的科学术语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竞争不但存在于生物界与人类社会,在开放的地貌系统中,地貌发展也存在可以类比于竞争的现象.分布于吕梁山东、西两侧的汾河和晋陕黄河的发展演化即为其例.汾河与晋陕黄河都是吕梁山强烈抬升而诞生的“双胞胎”,分别在吕梁山东、西两侧由北往南流入侯马-运城盆地.盆地水位是两河下切的侵蚀基准面.在经历了上新世宽谷、早-中更新世峡谷阶段之后,晋陕峡谷终于在晚更新世溯源沟通了北面的河套古大湖,因流量急增,源头加长,晋陕峡谷迅速深切、快速发展,在与汾河的竞争中“获胜”,使汾河退居到支流的地位.前人关于晋陕黄河形成于上新世、早更新世和晚更新世等3种不同观点实际上是晋陕黄河形成演化的3个不同阶段,并不矛盾.竞争导致后来居上,产生一因多果,使地貌发展复杂多变.大河不一定老,小河不一定新.地貌学研究必须开阔思路,切忌墨守成规,才能更好地认识地貌演化的规律和复杂地貌的成因,从而缩短接近真理的路程.  相似文献   

17.
四川九寨沟地貌与第四纪地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九寨沟地处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陡跌的两在地貌单元的过渡地带,经笔者等调查可划分出高山地地貌、高山坡地地貌和高山河谷地貌等三种地貌类型及十种成因类型的第四纪堆积物,并对其分布规律、特征者描述。首次划分了区内第四纪地层,探讨其演化过程。为研究九寨沟自然资源的演化发展以及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8.
滑坡形成演化及复活一直是滑坡防灾减灾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在对黄河上游尖扎盆地地质环境背景分析和滑坡体野外调查、遥感解译、实验测试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了盆地内寺门村滑坡的变形过程、滑带土和堆积体特征,还原了滑坡的演化过程,厘定了滑坡复活因素,提出了黄河上游滑坡堆积体开发利用对策建议,认为(1)该滑坡是2005年之前发生的老滑坡因河流侧蚀和2018年春季人工灌溉引发的复活性滑坡;(2)滑坡体综合治理应与土地整治相结合且应选择合适的灌溉方式。研究结果对于青藏高原东北缘黄河上游地区的滑坡防灾减灾及滑坡体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拥有10亿年演化历史的江西三清山于2008年7月入选世界自然遗产名录,2012年9月批准成为世界地质公园,以花岗岩地质与花岗岩峰林地貌著称,堪称天下花岗岩微地貌的天然博物馆,具有世界性对比意义,有人称之为"三清山式"花岗岩地貌。本文从构造背景、物质基础、外动力条件和外动力作用的变化等4个方面探讨了"三清山式"地貌景观的成因。分析认为,构造是"三清山式"地貌形成的主导因素,燕山运动晚期形成的高硅、富钾、低镁钙的A型花岗岩是物质基础,流水是重要的外动力条件,第四纪以来气候周期性的冷暖变化是微地貌景观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红河断裂带西南侧的哀牢山山脉,受高原东南缘倾斜扩散地势的影响,从东北至西南,地形逐渐由高海拔夷平面的幼年期经壮年期进入老年期,是戴维斯地貌演化模型转换体现在延续的空间中难得的实例.本文基于ASTER-GDEM数字高程模型,沿红河断裂带提取了哀牢山的88个流域及宽约10km的条带剖面,通过对流域的面积-高程积分值、高程、起伏、面积、坡度、水系密度以及裂点的分析,验证了从苴力-元江段、元江-茅草坪段到茅草坪-安沛段,流域地形经幼年、壮年到老年期的连续、逐渐的变化过程,展现了戴维斯地貌侵蚀循环理论的具体演化特征.研究提取到的流域裂点呈双层带状分布,不仅揭示了夷平面的出现、延续和消失的过程,也暗示着构造抬升或者气候变化造成两阶段河谷下刻事件的发生.此外,研究结果表明哀牢山流域水系从幼年期、壮年期到老年期,水系密度经历了从低到高再变低的过程,反映了与戴维斯演化过程相对应的水系演化过程的规律.研究扩展了对区域地貌演化过程以及对经典地貌演化理论的认识,同时也为青藏高原东南缘隆升扩展过程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地貌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