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胶东焦家金矿床热液蚀变作用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5  
胶东作为中国最重要的金矿集区,区内大型-超大型金矿床集中产出,已探明金矿资源量占全国近1/3。其中,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床是最重要的金矿床类型,占胶东已探明金矿资源量的90%以上,焦家金矿床是著名的"焦家式"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的命名地,内发育大规模的绢英岩化蚀变带(宽20~200m)和钾化蚀变带(50~300m),蚀变岩型金矿体主要发育在焦家断裂带下盘的绢英岩化蚀变带中。本文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观测,查清了焦家金矿床蚀变类型及矿物组合特征,系统采集了不同蚀变类型的岩石样品,进行了岩石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运用质量平衡方法讨论了热液蚀变过程中元素迁移规律,初步探讨了焦家金矿床热液蚀变机理。其中,钾化蚀变是成矿前蚀变,钾化花岗岩常以团块状或角砾状残留于黄铁绢英岩和绢英岩内;黄铁绢英岩化和绢英岩化蚀变受焦家断裂及其下盘的次级断裂控制,其规模大小受断裂的规模控制;其中焦家主断裂下盘的绢英岩化蚀变带规模最大,一般宽10~200m;而次级断裂控制的绢英岩化蚀变带规模相对较小,一般以0.1~1m宽的脉状发育在钾化花岗岩内,指示绢英岩化蚀变晚于钾化蚀变。相对于黑云母花岗岩,不同蚀变带岩石普遍表现出高K2O、低Al2O3、CaO和Na2O,而不同蚀变岩石Si、Fe、Mg等元素各表现出不同特征。钾化带岩石表现为K2O的富集,而绢英岩带和黄铁绢英岩带岩石表现为MgO、Fe2O3增加的趋势。黑云母花岗岩发生钾化蚀变过程中,SiO2、K2O表现为明显的带入,指示在钾长石化过程中,流体为富硅的碱性氧化流体。在钾化花岗岩→黄铁绢英岩过程中,Fe2O3表现为明显的带入,可能是由于黑云母等暗色矿物的分解造成的;此外,亲硫元素(Au、Ag、As、Pb、Zn)均表现为带入,特别是成矿元素Au表现为明显的带入。结合本区金的来源可能部分为玲珑黑云母花岗岩,本研究认为钾化过程中的富硅碱性氧化流体通过交代蚀变反应使金从围岩中释放、成为高价态离子活化进入成矿流体,即分散还原态的金(Au0)被活化为氧化态(Au+、Au3+)以AuH3SiO4形式随热液迁移。在绢英岩化过程中,热液中的SiO2等组分损失,引起热液中的AuH3SiO4稳定性降低,造成AuH3SiO4分解,Fe2+、Fe3+被消耗形成黄铁矿,导致金大量沉淀和聚集沉淀,此时完成了金由活化→迁移→沉淀富集成矿。  相似文献   

2.
陕西略阳煎茶岭金矿矿集区中的张家山金矿主要由破碎蚀变岩型、角砾岩型和含金石英黄铁矿脉型矿石组成。含金石英-黄铁矿脉型矿石产于断层下盘的石英菱镁岩中。黄铁矿发育富As黄铁矿边,环边受As含量的变化呈现一定的韵律变化,自然金赋存在富As黄铁矿中。在断裂发育形成断层角砾岩的过程中,流体充填破碎石英菱镁岩的裂隙中形成热液矿物,包括硫化物、硒化物以及自然金。石英菱镁岩发生破碎形成的网状裂隙被含金石英-方解石-黄铁矿脉充填。破碎蚀变岩型矿石中,自然金主要分布在含金石英-黄铁矿脉的石英之中或靠近热液脉的菱镁矿或石英间隙。随着大量方解石脉沿裂隙贯入,进一步促进石英菱镁岩的破碎及岩石角砾的分离,形成由石英菱镁岩碎屑、石英和褐铁矿组成的复成分角砾岩,自然金和硒化物呈浸染状分布在角砾岩中。笔者在角砾岩型矿石中发现了灰硒汞矿、直硒镍矿、硒铅矿等硒化物,这些硒化物往往与自然金密切共生。结合矿物组合以及相关化学反应关系,通过热力学计算,构建了该矿床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热力学相平衡关系图,限定了硒化物与其他相关矿物稳定存在的物理化学条件。硒化物一般与自然金和石英共生,高的f(Se2)值和f(Se2)/f(S2)比值是控制硒化物形成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
龙山锑金矿床是湘中锑–金–钨矿集区内最重要的脉状锑金矿床之一,其容矿围岩主要为震旦系江口组板岩。本研究以该矿区2个近矿剖面的围岩为研究对象,利用X射线衍射和元素等浓度分析法(Isocon法)等手段,对其蚀变矿物和地球化学特征开展研究,并探讨蚀变过程中的元素迁移规律。结果表明:蚀变作用的类型主要有黄铁矿化、碳酸盐化、硅化和绢云母化。热液蚀变过程中,CaO、SO3、LOI(代表挥发分)、Sb、Au、As、Cs和W明显迁入围岩,Na2O、Cu、LREE以及局部的MgO、Fe2O3T、Pb和Bi从围岩中迁出,而Al2O3、TiO2和P2O5活动性较弱。黄铁矿化的Fe来自于围岩自身绿泥石的分解,S则主要由蚀变热液带入;蚀变热液带入的Ca和CO2与绿泥石分解产生的Fe和Mg结合发生碳酸盐化;硅化作用所需的游离SiO2则主要由绿泥石分解及斜...  相似文献   

4.
黔东南金成矿区位于江南造山带金成矿省的西南端,成矿条件优越。坑头金矿床是黔东南金成矿区的一个中型矿床,在其深部找矿中,发现除石英脉型矿体外,还存在蚀变岩型矿体。然而,这种蚀变岩型矿体的构造形态、蚀变类型、与石英脉型矿体之间关系和金的赋存状态尚不清楚。本研究与当前的勘查工作紧密结合,围绕石英脉型矿体和新发现的蚀变岩型矿体为研究切入点,借助微区分析技术(扫描电镜和电子探针)进行系统的“流体- 蚀变- 成矿”研究。蚀变矿物金红石矿物化学显示为热液成因,具有典型造山型金矿床的金红石标型特征。围岩的沉积- 成岩过程(包括低级变质作用过程),主要形成了草莓状黄铁矿和含铁碳酸盐岩,为后期含金硫化物(黄铁矿和毒砂)的形成提供物质基础(如Fe)。金的成矿富集过程主要经历了绢云母+毒砂+黄铁矿+石英(Ser+Apy+Py+Qtz)阶段、黄铁矿+毒砂+石英(Py+Apy+Qtz)阶段和自然金+石英(Au0+Qtz)阶段。在Ser+Apy+Py+Qtz阶段,主要表现为含矿流体与围岩的初级交代,形成大量浸染状黄铁矿+毒砂的硫化带;Py+Apy+Qtz阶段主要为流体沿着剪切带再交代,形成蚀变岩型矿体;Au0+Qtz阶段主要表现为含金石英大脉的形成。金的赋存状态研究显示,蚀变岩矿体中Au以他形显微- 次显微自然金赋存在蚀变岩硫化物裂隙中,或以化学结合态方式赋存在黄铁矿和毒砂中(后者占主导)。在晚期Au0+Qtz阶段,自然金呈自形、粗粒(~0. 5 mm)赋存在石英脉中。综合研究认为,多期构造(流体)交代导致的溶解- 再沉淀可能是坑头金富集成矿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戴屋金矿床位于大瑶山成矿带,其矿化主岩是寒武系浅变质细碎屑岩和板岩。岩石具较高的Au、As、Ag、Sb、Hg含量。区内广泛发育酸性斑岩类(花岗斑岩、石英斑岩)岩石。斑岩类岩石经历了明显的热液蚀变作用,主要的蚀变作用是硅化、黄铁绢英岩化和绢云母化。蚀变花岗斑岩内存在Cu、Au、As(Ag)矿化。赋存于变质岩内的金矿化体分为石英脉型矿体和硅化砂岩型矿体。石英脉型矿体受近EW向褶皱和NEE、NWW向断裂控制,硅化砂岩型矿体具层(岩)控特点,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和矿体类型表明,该矿床类似于造山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6.
新疆托里金矿床为一新类型的金矿床。自然金是主要的含金矿物,常与黄铁矿伴生。自然金的晶胞参数a.=4.064(?);含有Ag、Cu、Fe等微量元素,成色为884~998。石英脉型矿石中,含金矿物以自然金为主,蚀变交代岩型矿石中,含金矿物以黄铁矿为主。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白音哈尔金矿床矿石及金矿物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蒙古白音哈尔金矿床矿石类型以贫硫化物含Au石英脉型为主,深部见含Au破碎蚀变岩型,主要载金矿物是石英,黄铁矿和褐铁矿,金的赋存状态为包裹体金,裂隙金和晶隙金,金矿物主要以中粗粒以上颗粒为主,占面积比的91.21%。矿床的形成经历2个成矿期4个成矿阶段,即热液期的石英,多金属贫硫化物及碳酸盐阶段和表生期的氧化淋滤阶段。  相似文献   

8.
金属硫化物中次显微金的赋存状态已引起人们的重视。张八岭构造带蚀变构造岩型和石英脉型两类金矿金属硫化物中次显微金质子探针分析显示,Au与As、Fe、S、Cu、Pb呈正相关关系,Au以显微包裹体形式存在于金属硫化物中。与蚀变构造岩型金矿相比,晚期的石英脉型金矿可见自然金含量较高,硫化物中显微包裹体金含量较低,可能预示中低温热液金矿中,不仅普遍存在时空分异的金属硫化物中的类质同象金和自然金,还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时空分异的自然金和次显微包裹体金。  相似文献   

9.
曲家金矿位于我国重要的蚀变岩型金矿矿集区之焦家金矿带的中段,矿床赋存标高为-726~-1 334 m。为研究黄铁矿的演化及其对金成矿过程的指示,运用LA-ICP-MS分析黄铁矿原位微量元素含量,结合岩相学观察和点群分析对黄铁矿进行了分类。发现黄铁矿中Co、Ni、As等微量元素主要以类质同像形式赋存,而Au、Ag、Cu、Zn、Pb、Bi等元素主要以纳米级、微米级矿物包裹体形式赋存。黄铁矿主要分为5种类型:富Co型Py1,富Ni型Py2,富Au、As型Py3,富Au、Ag、Pb、Bi型Py4及“干净”型Py5。黄铁矿微量元素特征指示成矿物质可能主要来源于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岩石和中生代岩浆岩,少量来源于地幔,成矿热液可能属变质热液、岩浆热液和浅部大气降水的混合成因。不同类型黄铁矿反映成矿热液由富Co、Ni经富As、Au向富Pb、Bi、Au、Ag演化。Py1和Py2形成后受构造活动影响发生强烈破碎,裂隙表面对热液中金络合物增强的吸附作用促使金在裂隙中沉淀,对金的富集成矿可能起重要作用。Co、Ni含量较低,同时Au、Ag、As、Pb、Bi等元素含量较高的黄铁矿与成矿作用有密切关系。另外,黄铁矿中C...  相似文献   

10.
槐树坪金矿是豫西熊耳山地区新发现的大型含金石英脉型金矿床,成矿具有多期次性等特点。为确定槐树坪金矿成矿物质共生组合及成矿期次,通过地球化学数据多元统计分析,得出矿床中Au的富集与成矿指示元素Bi、Ag密切相关,其中与Au矿化阶段相一致的3个主要阶段为:As-Ag-Hg组合沉淀作用阶段、Pb-Zn多金属硫化物矿化阶段和Cu-W-Mo组合沉淀作用阶段。通过岩矿鉴定及野外调研确定的矿石矿物共生组合为(黄铁矿、赤铁矿)—白铁矿—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斑铜矿)—蓝辉铜矿;围岩蚀变组合为钾长石、石英、黑云母、高岭土、方解石、白云石、绢云母、绿泥石、绿帘石。矿床成矿期次可划分为蚀变期、热液期及表生期,热液期又包括乳白色石英脉阶段、烟灰色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白色石英脉—黄铁矿细脉状矿化阶段和石英—碳酸盐化阶段。  相似文献   

11.
辽宁丹东五龙矿区石英脉型金矿床的黄铁矿标型特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详细研究了辽宁丹东五龙矿区石英脉型金矿床中黄铁矿的产状、形态、成分、硫同位素及热电效应等特征,提取了五龙金矿黄铁矿中重要的成因和找矿信息。首次利用黄铁矿微量元素的三角形图解对矿区深部远景及其外围靶区内矿脉的矿化远景进行了预测,不仅为五龙金矿的成因研究提供了可信的矿物学依据,而且对五龙矿区深部及其外围靶区内矿脉的矿化远景进行了有效的评价,认为五龙金矿系中-浅成岩浆热液成因的金矿床,矿区深部及其外围的220号脉、38号脉、2号脉的金矿化远景较佳。  相似文献   

12.
目前冈底斯成矿带报道的斑岩型矿床主要集中在东段,而鲁尔玛斑岩型铜(金)矿为冈底斯成矿带西段新发现的铜矿,具有钾硅酸盐化、绢英岩化、青磐岩等明显的斑岩型矿床蚀变特征.其热液脉体从早到晚化分为:钾硅酸盐化脉(A脉)、石英-金属硫化物脉(B脉)以及石英-绿帘石-碳酸盐化脉(D脉).对各阶段热液脉体的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岩相学、显微测温、显微激光拉曼和H-O-C同位素等分析.发现A脉石英中流体包裹体的形成温度集中在390~460℃,盐度介于4.5%~21.6%NaCleqv和43.6%~59.6%NaCleqv两个区间;B脉石英中流体包裹体的形成温度集中在310~380℃,盐度介于3.6%~19.8%NaCleqv和6.0%~16.0%NaCleqv两个区间;D脉石英和方解石中流体包裹体的形成温度集中在200~320℃,盐度集中在0.4%~14.7%NaCleqv.拉曼分析表明,鲁尔玛铜(金)矿的流体包裹体含CO2、N2、CH4等气体及石盐子晶和多种金属硫化物和金属氧化物子晶.各热液脉体石英中流体包裹体的δDH2O,V-SMOW值的变化范围为-128‰^-110‰,δ18OH2O,V-SMOW值的变化范围为-9.09‰^-1.45‰,方解石的δ13CCal,V-PDB值的变化范围为-20.8‰^-19.8‰,δ18OCal,V-SMOW值的变化范围为-5.9‰^-4.9‰,展现出岩浆热液的特征,晚期还有大气降水的加入.研究结果显示,成矿流体属高温、高盐度、含CO2、N2、CH4等气体和Cu、Fe、Mo等金属元素的Ca+-Na+-Cl-H2O体系流体,具有典型的斑岩型铜矿床成矿流体的特征.成矿流体从深部封闭体系运移到浅部的开放体系,温压环境突变导致金属硫化物沉淀,形成A脉和B脉型矿化.随着成矿物质的大量析出,同时伴随着大气降水等因素的影响,流体温度、盐度迅速降低,产生D脉型矿化.  相似文献   

13.
通过矿石中黄铁矿的ΔFe/ΔS值和Co/Ni值的分析,确定了内蒙古十八倾壕金矿床两种矿体-糜棱岩型矿体和石英脉型矿体中黄铁矿组分的不同特点:糜棱岩型矿体的黄铁矿属于贫铁贫硫型,Co/Ni值小于1;石英脉型矿体的黄铁矿属于贫铁富硫型,Co/Ni值大于1。这与该矿床两种矿石的S和Pb同位素的组成特征相呼应:前者反映同韧性剪切作用有关的变质热液成矿;后者反映岩浆热液成矿作用。这又一次在物质成分上证明了十八倾壕金矿床是两次成矿作用叠加的结果,同时也证明了前人提出的“不同层次叠加构造控矿”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笏山金矿床为陡崖断裂带南段内最大的金矿床,为了揭示其矿床成因,在矿床地质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矿体围岩元素地球化学和流体包裹体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笏山金矿床沿NE向断裂发育大规模的热液蚀变带,地表出露的断裂带形成一个庞大的面形蚀变带,矿化较弱,分带不明显,钻孔显示金矿体两侧依次发育黄铁绢英岩、绢英岩化花岗岩蚀变带和二长花岗岩,金矿体主要产于陡崖断裂带下盘黄铁绢英岩蚀变带内。质量平衡计算表明:绢英岩化过程中,主量元素SiO2、Al2O3、FeO、MnO、Na2O、K2O、P2O5和部分稀土元素从二长花岗岩中迁出,而MgO、CaO、Fe2O3,成矿元素Au、Ag,亲硫元素Cu、Pb及亲铁元素V、Cr、Co、Ni迁入二长花岗岩;黄铁绢英岩化过程中,主量元素FeO、Fe2O3、MnO、MgO、CaO,成矿元素Au、Ag,亲硫元素Cu及亲铁元素V、Cr、Co、Ni迁入,SiO2、Al2O3、Na2O、K2O和P2O5迁出。岩相学观察、显微测温以及单个包裹体成分激光拉曼分析提示其流体包裹体类型主要为气液两相包裹体和含CO2三相包裹体,具有低盐度(w(NaCl)为5.33%~13.29%)和中温(260~300℃)CO2-NaCl-H2O体系,在成矿过程中,含矿流体经历了流体不混溶作用。结合矿床地质特征及实验结果分析,确定该矿床为受陡崖断裂带控制的中温蚀变岩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5.
The Mirge-Naqshineh gold district is situated at northwest of Iran with a NW-trending brittleductile shear zone. It is hosted by Precambrian meta-sedimentary and meta-volcanic units traversed by mineralized quartz veins. In terms of cross-cutting relationships and sulfide content three types of quartz veins are identified in the region. Among those, parallel to bedding quartz vein(type Ⅰ) is the main host for gold mineralization. Gold is found in three different forms: 1) submicrometer-size inclusions of gold in arsenian pyrite, 2) as electrum and 3) in the crystal lattice of sulfides(pyrite, galena and chalcopyrite). Six types of pyrite(Py1-Py6) were identified in this ore reserve. Py3 coexists with arsenopyrite and contains the greatest As-Au concentrations. There is a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As and S contents in Py2 and Py3, implying the substitution of sulfur by arsenic. Pyrites and mineralized quartz veins were formed via metamorphic-hydrothermal fluid and reflect the gold-transportation as Au(HS)_2~- under reducing and acidic conditions. The gold precipitation mainly controlled by crystallization of arsenian pyrite during fluid/rock interactions and variation of fO_2. The volcanic host rock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gold concentration, as Py3 in this rock contains inclusion of gold particles, but gold is within the lattice of pyrite in phyllite or other units.  相似文献   

16.
大平沟金矿床是北阿尔金地区典型金矿床之一,矿化类型以钾长石-石英脉型和蚀变岩型为主,矿体赋存于近东西向韧性剪切带中,围岩为太古宇米兰岩群钾长变粒岩。矿石矿物以黄铁矿为主,另有少量褐铁矿和自然金等。大平沟金矿床含金石英脉中石英的δ18OVSMOW值为12.4‰~15.3‰,估算的流体δ18OH2O值介于7.4‰~10.3‰之间,石英中流体包裹体的氢同位素为-97‰~-66‰,表明成矿流体以变质流体来源为主;含金石英脉中硫化物的δ34SVCDT值为6.9‰~8.3‰,主要为壳源硫,与典型造山型金矿的硫值一致;硫化物的206Pb/204Pb值为18.310 1~19.373 9,207Pb/204Pb值为15.587 2~15.654 1,而208Pb/204Pb值为38.119 1~39.143 9,反映硫化物的铅来源具有造山带铅特征。综合分析认为,大平沟金矿床属于造山型金矿,其形成受近东西向次级断裂和韧性剪切带控制,成矿流体以变质流体为主,成矿物质来源于太古宙深变质岩。  相似文献   

17.
招平断裂带上盘金矿床氢氧同位素地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招平断裂是胶东招掖金矿带的主要控矿断裂,其上盘金矿床受NE向断裂构造控制,赋矿围岩为胶东群变质岩,金矿化以含金硫化物石英脉为主。研究表明,该区域金矿床H-O同位素组成为:δDH2O值为-100.15‰~-73.13‰,平均为-86.63‰;δ18OH2O值为4.78‰~10.12‰,平均为6.22‰,与下盘金矿床H-O同位素组成相同。显示出该地区成矿热液均以幔源为主,具有与招掖金矿带其它金矿类似的成矿热液系统。  相似文献   

18.
海连富  刘安璐  陶瑞  白金鹤  宋扬 《地球科学》2021,46(12):4274-4290
卫宁北山地区是宁夏境内最有望实现找矿突破的多金属矿成矿区之一,已发现众多Au、Ag、Cu、Pb、Zn、Fe、Co等矿点或矿化点.金场子金矿是该地区已发现的最大的金矿床,矿体主要赋存在前黑山组及中宁组内的层间断裂破碎带中,呈东西向带状分布,产状与地层近乎一致.区域上除少量闪长玢岩脉出露外,岩浆岩不发育.为了探讨金场子金矿成矿流体性质、来源和矿床成因,对研究区流体包裹体和C-H-O同位素进行了研究.金场子金矿床成矿热液期可划分为4个成矿阶段,从早到晚分别是绢云母-黄铁矿-石英阶段(Ⅰ)、黄铁矿-重晶石-石英阶段(Ⅱ)、多金属硫化物-碳酸盐-石英阶段(Ⅲ)和黄铁矿-碳酸盐阶段(Ⅳ),其中Ⅲ阶段为主成矿阶段.不同成矿阶段的流体包裹体有4种类型,分别是水溶液包裹体、纯CO2包裹体、CO2-H2O包裹体和含子晶多相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显示,成矿流体的完全均一温度介于171~396 ℃,主要集中于180~270 ℃,盐度介于1.30%~10.99% NaCl equiv,密度为0.24~0.78 g/cm3,为中低温、低盐度、低密度的CO2-H2O-NaCl体系,含有少量N2.热液期石英的δD值为-66.0‰~-32.0‰,δ18OV-SMOW值为+19.7‰~+22.6‰,指示成矿流体为变质流体.C同位素显示,晚阶段(Ⅳ)方解石和菱铁矿的δ13C介于-2.540‰~-0.736‰,表明成矿流体中的C具有混合来源的特点,奥陶系-石炭系陆源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的变质脱水作用形成的流体可能是金成矿流体的主要来源.成矿过程中流体发生了明显的不混溶现象,是造成金沉淀的重要因素.矿床成因类型属造山型金矿.   相似文献   

19.
罗山金矿床是胶东玲珑金矿田最大的金矿床之一,同时发育蚀变岩型矿化和石英脉型矿化。本研究在系统的野外和镜下工作基础上,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技术分析了载金黄铁矿的微量和稀土元素,对比了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矿石载金黄铁矿稀土和微量元素特征,探讨了成矿流体的性质与来源。黄铁矿稀土总含量较低,多呈较明显的"右倾"式稀土配分模式,总体表现出负Eu异常,基本无Ce异常; Hf/Sm、Th/La、Nb/La值均<1,推断成矿流体为富Cl的还原性流体。Co/Ni比值范围在0. 08~3. 77,平均值为1. 09; Co/Ni值以及Co、Ni、Bi、Cu和Zn含量均与变质热液型金矿平均含量相近; Y/Ho比值范围总体在21~32之间,与中国东部大陆地壳Y/Ho比值(20~35)基本重合;结合个别样品的弱正Eu异常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推断成矿流体与变质热液类似,主要来源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板片脱水和脱碳作用,且可能有长英质岩浆流体和地壳流体的混入。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矿石内的载金黄铁矿的稀土、微量元素组成没有明显区别,Y/Ho、Nb/Ta和Zr/Hf比值变化范围均很小,表明两类矿石的载金黄铁矿为同一期热液活动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老金厂金矿床是北山成矿南带最具代表性的中低温岩浆热液型金矿床之一,其规模为中型。依据脉体穿插、矿物共生组合和矿石结构构造等特征,将矿床矿化作用过程划分为石英-黄铁矿阶段(Ⅰ)、石英-含砷黄铁矿-毒砂阶段(Ⅱ)、石英-黄铁矿-多金属硫化物阶段(Ⅲ)和石英-方解石阶段(Ⅳ)。利用电子探针研究了不同成矿阶段载金矿物的元素组成及其分布规律。Ⅰ阶段:黄铁矿以粗粒自形立方体为主,粒度为0.50~1.50 mm,贫As、Au;毒砂含量极少,呈细粒他形。Ⅱ阶段:含砷黄铁矿周围常有大量毒砂产出,含砷黄铁矿多为立方体、五角十二面体,粒度为0.30~1.00 mm,富As、Au;该阶段矿化最为强烈,毒砂主要形成于此时期,多呈棱柱状、柱状、放射状集合体,显示富S亏As特征。Ⅲ阶段:多以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共生组合脉的形式产出,黄铁矿多呈长条状,以富S、Cu、Zn、Au和贫Fe、As为特征。Ⅳ阶段:矿化作用极弱,毒砂、黄铁矿含量极少,为细粒他形。原位硫同位素组成显示:Ⅰ阶段黄铁矿δ34SV-CDT值为-3.8‰~-2.9‰,均值为-3.3‰;Ⅱ阶段黄铁矿和毒砂δ34SV-CDT值为-4.7‰~2.6‰,均值为-3.3‰;Ⅲ阶段黄铁矿和闪锌矿δ34SV-CDT值主要分布于-1.9‰~1.0‰之间,均值为0.1‰。此3个阶段硫同位素组成反映了成矿期硫主要来源于幔源岩浆,混入了部分地层硫。综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成矿早期至晚期,成矿流体总体上由富S贫As向富As贫S演化。Ⅰ阶段体系处于中性稳定的环境,硫源充足;Ⅱ阶段为贫S富As的高氧逸度环境,由于大气降水对地层的淋滤渗透,混入富As流体,Au可能与As结合形成Au-As络合物,在成矿有利部位富集沉淀;Ⅲ阶段成矿元素种类丰富,体系为富S贫As的弱还原环境,Au很可能与HS-、S-形成络合物进入黄铁矿晶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