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似层替换的基准面静校正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鸿明  赵峰  常玉蓉 《新疆地质》2004,22(1):111-114
地震剖面的时深转换往往从参考面开始.这是因为受速度场基准面的限制,但是CMP参考面代表的只是一个时间量.是基准面静校正量的低频部分.不但与地表高程有关.也与低降速带的各向异性和高速层顶界面的形态有关.转深过程中无法反算对应的精确高程.近似层替换静校正方法是结合了一步法和两步法应用静校正的优点.将地震数据一次校正到一个具有确切高程的基准面上.对于每一个CDP道集都拥有自己的水平基准面.且静校正量趋于最小.这样.后续的叠加、速度分析、偏移成像及剖面的时深转换都可在这个基准面上进行.避免了以地表高程的平滑面代替CMP参考面的误差.  相似文献   

2.
基准面校正的理论研究及误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剖面的对比,客观的反映构造形态,要将处理后的地震剖面校正到一个基准面上.若基准面在地表上,就要引入一个替换速度的概念,以充填低降速带底界至基准面的介质.从处理的角度讲,基准面静校正量求取的主要误差来自4个方面:①计算方法本身的误差;②基准面的选取方法;③替换速度的误差;④低降速带的各向异性.研究引起静校正误差的原因以及对叠加成像的影响,有助于在静校正计算和静校正应用过程中减小静校正带来的误差,减小这些误差是寻找低幅度构造圈闭,获得高精度地震剖面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复杂山地低信噪比地震资料处理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亚斌  杜贤  孔剑冰  李贺 《物探与化探》2005,29(1):34-36,40
宜阳复杂山地地震资料的特点是静校正量大,信噪比低。针对该区的特点,在资料处理中采用建立全区统一浮动基准面与折射静校正方法解决静校正问题;运用叠前去噪技术、目标速度分析、DMO技术、优化迭代叠加技术、F-X域信号增强去噪技术,同时,优化处理流程,精选处理参数,取得了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4.
折射静校正和层析静校正是利用初至时间反演近地表速度模型,解决复杂山地地区的低频静校正问题,由于受偏移距范围、迭代次数和反演精度等因素的影响,由反演模型求解的静校正量残留高频静校正量,影响地震资料的成像质量。针对这个问题,这里提出了基于初至残差的最小二乘法高频静校正技术。假设初至残差就是炮点和检波点高频静校正量,通过最小二乘法构建方程,采用矩阵迭代法求解即可获得炮点和检波点高频静校正量。实际资料的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原理可行、计算稳定快速,可以在折射法或层析法静校正的基础上显著改善地震资料的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5.
在转换波地震勘探中,由于转换波速度低、信噪比差、初至拾取难度大,常规的纵波静校正方法不能有效地解决转换波静校正问题。从同一构造层的纵波和横波的叠加剖面在同相轴上具有相似特征的角度出发,利用速度比进行P-P波拉伸,使之与P-SV波达到同一时间层上,然后匹配校正相应的P-SV波数据,得到P-SV波的长波长静校正量,最后用互相关的方法计算P-SV波的短波长静校正量。利用这种方法对西部某地区地震资料进行了转换波静校正量的求取,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转换波的静校正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横向不均匀风化层和甚低速剪切波使得P—SV转换波静校正量大且横向变化剧烈。这种大的静校正量不可能通过常规的P波折射静校正得到消除。采用模型相关和曲线圆滑消除接收点静校正量。其步骤为:(1)利用优化共接收点叠加道确定总的接收点静校正量;(2)利用圆滑的方法得到对构造起伏的估计;(3)总的接收点静校正量减去构造起伏便得到了接收点的静校正量。  相似文献   

7.
对于山地地震勘探而言,地形起伏,不能直接使用Herglotz-Wiechert公式反演近地表速度模型,这里采用不同于前人在炮域处理的思路,而是在CMP域建立了一组基于CMP浮动基准面对起伏地表上的炮检对走时和偏移距进行校正的公式,首先用本文提出的公式去除起伏地表对初至波的影响,然后应用Herglotz-Wiechert公式快速反演地形起伏地区近地表速度模型。该方法采用地震反射波的CMP浮动基准面校正思路,包含三个关键步骤:①产生CMP浮动基准面;②实测时距曲线的校正;③计算射线参数和速度-深度函数的计算。此方法无需射线追踪,无需初始模型,计算速度快,反演得到的模型具有和地震数据相同的水平分辨率,该模型可用于计算基准面静校正量,或用于叠前深度偏移速度场的表层建模,也可以作为回转初至波层析反演或全波形反演的初始模型。  相似文献   

8.
皮金云  段云卿  康平 《地球科学》2007,32(4):487-490
在表层结构调查资料的约束下, 利用大炮初至折射静校正方法反演出精确、合理的表层结构模型, 进而求取炮点、检波点静校正量.选定柴达木盆地北极星工区04314测线进行地震模型数值模拟, 并对模型数据和野外地震资料进行多种静校正方法对比分析研究, 综合折射静校正方法的误差最小, 叠加效果最好.表明综合折射静校正方法结合了模型静校正和折射静校正的优点, 不仅较好地解决了影响剖面信噪比的短波长静校正问题, 同时也能解决产生虚假构造的长波长静校正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山区或地表复杂地区进行地震勘探,采用基于地表一致性假设的静校正将会严重影响勘探效果,该影响主要源于地表一致性假设存在着不合理因素。如较高的低速带、巨厚的低速带、基岩裸露、地形起伏较大等。为分析一致性假设静校正偏差产生的原因及大小.构建一地形起伏、基岩出露的复杂模型,通过正演其射线路径,对比其时距曲线与理论时距曲线的差异,以及二者静校正量误差大小。模型分析证实该差异与偏移距、地震波穿透深度及基准面高程之间存在直接的联系,据此提出了改进方法,如浮动基准面校正及分块静校正等。理论模型和实际地震资料试算表明,使用改进的方法可有效改善地震时间刮面同相轴聚焦效果及连续性。  相似文献   

10.
不同基准面上的速度场及时深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速度场及时深转换基准面的选取与速度分析基准面、静校正基准面密切相关。鉴于目前常用的两步法静校正来讲,速度建场和时深转换时,有2个面可供选择:一是速度谱分析面,即CMP面;一是统一的固定水平基准面,即最终成果剖面的零时间起始面。选取不同的基准面进行速度场研究及时深转换,所得最终构造图精度不同。笔者分别在这2个不同基准面上进行了速度场及时深转换研究,并提出使用在一个排列长度范围内,对检波点高程和炮点高程进行统计平均的方法,作为对应时间域CMP面的深度域时深转换面。对比研究表明,在此面上进行速度场研究和时深转换,在不加任何井资料约束前提下,所得平均速度场比常用的在统一水平基准面求取的平均速度场精度高,时深转换后所得最终构造图的对井误差,小于在统一水平基准面上进行的时深转换结果。  相似文献   

11.
在资源勘探中,由于煤田目的层埋深较浅,地表的起伏引起的静校正量对于煤田勘探影响较为严重;而且煤田勘探主要是寻找断层、陷落柱等小构造,这就对静校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针对煤田勘探复杂地表的静校正问题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模型正演记录和实际资料进行层析静校正量计算,有效地消除了复杂地表的影响,得到了较高质量的叠加剖面。  相似文献   

12.
静校正是地震资料处理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静校正解欠佳,不仅影响地震资料后续各阶段的处理质量,也会导致欠优化或完全错误的解释结果.利用折射初至计算静校正量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本文提出一种折射初至波静校正的新方法,既能求出低频静校量,又能获得高频静校量.首先,在CMP道集内,根据折射旅行时方程求出CMP点低频延迟时间和折射层速度,获得各个炮点和接收点处的低频延迟时间,并把这些低频延迟时间换算成基准面长波长静校正量;然后,从初至旅行时中减取相应的低频延迟时间和折射滑行时间,获得高频剩余折射旅行时,再把剩余旅行时分解成各炮点和接收点的短波长静校正量.该方法被应用于沙漠地区的地震资料处理中,取得了良好静校正效果.  相似文献   

13.
转换波综合静校正技术在新场地区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换波静校正问题一直被认为是转换波处理中较难解决的问题,目前已研究的转换波静校正方法都存在一定的不足。这里根据新场地区转换波资料的特点,采用多种静校正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构建了切实可行的转换波综合静校正技术。首先,利用模型法求取转换波长波长静校正量;然后,采用全局寻优静校正方法解决残留的长波长和中长波长转换波静校正问题;最后,在共检波点叠加道集上相关方法计算短波长静校正量。实际数据处理表明,该转换波静校正技术能较好地解决新场地区的转换波静校正问题,使地震记录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4.
d:\PDF\.pdf地震共中心点道集的瞬时基准面静校正和动校正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对地震野外共炮点记录进行浮动基准面静校正后的每一个共中心点道集记录而言,其基准面仍是一局部曲面,如何使之动校正后达到同相迭加,必须作所谓瞬时基准面静、动校正处理。本文从理论上阐述了共中心道集记录的瞬时基准面静、动校正的方法和技术,并用理论模型试算验证了该方法能够消除由于局部起伏对共中心点道集记录的影响,提高时间剖面的质量、速度和解释精度,确保在山区中采用地震反射波法多次覆盖技术勘探的成功。  相似文献   

15.
基于构造时间控制的P—SV波静校正方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由于横波的低速带厚,并且不均匀,加之地表浅层横波速度相对较低,导致P-SV波静校正量大,并且横向变化剧烈.而目前大多数解决该静校正问题的方法都存在一些不足,这里提出了一种简单又易于实现的P-SV波静校正方法.首先,匹配同一层位的PP波和P-SV波同相轴,估计该区的纵、横波速度比γ0值;然后,在PP波和P-SV波共检波点叠加剖面上,利用该γ0值转换PP波构造时间到P-SV波相同构造时间,将该时间应用于P-SV波剖面上;最后,在消除大部分静校正量的P-SV波剖面上作互相关,消除道与道之间较小的时差.经实际数据处理表明,该方法能较好地解决P-SV波静校正问题,使记录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6.
基于反射波的静校正技术,通常是在反射波CMP叠加剖面上,选择波组连续性好,信噪比高的反射层作为参考层制作模型道,然后再利用互相关的方法求取炮点和接收点的静校正量。当反射波的信噪比过低时,常规的剩余静校正方法由于不能建立准确的模型道而失效。折射静校正采用信噪比较高的初至波进行静校正计算,效果稳定。初至是否平滑,往往作为静校正效果的一个判断准则。这里基于短波长静校正量的随机性和初至与反射波时差变化的一致性二个假定条件,提出了拟合初至利用误差分配的方法,进行静校正量的求取。通过对实际资料静校正处理前、后对比,验证了该算法的正确性和适应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两个典型地形起伏的四个水平界面理论地质模型的计算和分析,进一步阐明了在复杂地形条件下用常规水平基准面静、动校正方法进行反射波法多次覆盖,不仅达不到较为理想的多次覆盖的目的,反而使之同相轴发生畸变并产生假的同相轴特征的主要原因及该方法所存在的问题;证明了滑动基准面静、动校正叠加方法在复杂地形地区从事地震反射波法多次覆盖技术勘探的有效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8.
一、问题的提出静校正一直是地震勘探资料处理的重要内容,静校正的好坏直接影响后续的资料处理效果。尤其是对于复杂地区而言,有时候静校正技术成为勘探项目是否能取得较好效果的关键。而在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中,由于近地表条件的差异,在进行了野外静校正的资料上仍然有残存的静校正量,影响叠加效果。一般残余静校正不是很严重的地区通过剩余  相似文献   

19.
针对D10JQ3D低幅目标区开展了基于微测井约束的折射静校正方法综合应用研究,利用微测井的速度、厚度信息,对折射法中的初始速度(V0)、折射界面定义等关键环节进行约束控制,其后应用微测井的单点静校正量对折射静校正量进行标定和约束校正,使最终静校正量误差控制在3 ms内,满足低幅目标区的地质综合研究需要,对其它探区静校正方法的综合应用也具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卢勇旭  刘财  冯晅  刘洋 《世界地质》2012,31(4):819-823
求取转换波剩余静校量是非线性问题。为准确求取转换波剩余静校正量,将两种非线性全局最优化方法: 粒子群算法和模拟退火算法融合成为粒子群退火算法( PSOSA) 。为验证方法的有效性,建立了单层模型,合成带有剩余静校正量的转换波地震记录,对该地震记录利用PSOSA 求取剩余静校正量并进行静校正。结果表明: 静校正后的叠加剖面和单炮记录同相轴连续性较好,求得的剩余静校正量误差较小,证明了PSOSA 能较准确地求取转换波的剩余静校正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