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我国是一个富有陆相地层的国家之一。在陆相沉积上,除古生代、新生代外,中生代的也很多。地层的厚度远远超过世界国际上的标准地层。在煤的储量上,中生代的与古生代的相较,虽有逊色,但含煤沉积的分布很广,各省皆有,而且各种牌号的煤都有,经济价值很高。这样,就对各省的经济建设和备战,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东北中生代地层所产的叶肢介化石,其种属之繁多、数量之丰富、保存之完美,在国内外都是罕见的。在有些盆地的沉积建造中,还保存了连续演化序列。研究这些叶肢介化石的分类、演化和它们在时间及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对东北中生代陆相地层的划分和对比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浙江中生代火山岩分布广泛,覆盖面积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二。本文从岩石化学角度探讨中生代火山岩的成分、类型,以及时间和空间上的演化。  相似文献   

4.
浙江中生代火山岩分布广泛,覆盖面积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二。本文从岩石化学角度探讨中生代火山岩的成分、类型,以及时间和空间上的演化。表l浙江中生代地层系统划分与岩性组合特点**中系{统段1代号岩性组合特点二  相似文献   

5.
褚杨  陈科  林伟  严德天  王清晨 《地质科学》2009,44(3):922-930
云开地块位于华南板块南缘,经历了麻粒岩-高角闪岩相的高级变质作用,是华南地区为数不多的高级变质地体。研究表明,云开地块在古生代到中生代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分别记录了早古生代末期、早中生代、晚中生代早期和晚中生代晚期的构造影响。这些构造事件在多系统年代学图上具有很好的表现,系统地揭示了云开地块的地质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6.
华北地台北缘中段银多金属矿床与火山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成东  艾永富 《地质论评》1999,45(7):488-494
该区的银多金属矿床在空间上受前中生代基底东西向深大断裂和中生代的北东向构造岩浆带控制,由东向西构成北东—东西向带状分布的银多金属矿带集中区。其成矿与中元古代和中生代火山活动关系密切;即中元古代大红峪碱性玄武岩,中生代的酸性偏碱性火山岩。古元古代的变粒岩、中、新元古代的沉积岩中的特定层位和中生代燕山期张家口旋回火山岩具有矿源层特征。根据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提出该区存在四类银多金属矿床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通过安徽省岳西县桃园寨地区大比例尺火山岩填图及岩石学、地球化学等详细研究,确定了大别山腹地片麻岩基底上残存了中生代火山岩及火山机构。说明中生代之前,大别山体并未大幅度隆升,也非中生代造山带根部,燕山期大规模岩浆活动才是山体剧烈抬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浙闽地区中生代与新生代岩浆活动强烈,中生代广泛发育中酸性火山岩为主的火山岩系,晚期伴有玄武质岩浆活动,而新生代则几乎完全转变为玄武质岩浆的喷发。对这一转变的深部原因,因缺乏新生代玄武岩与中生代玄武岩的系统对比,尤其是缺乏对中生代玄武岩的综合研究而一直未获得满意的解释。 1.地质概况浙闽沿海中生代玄武岩主要分布在浙闽奉化亭下、鄞县玄坛地、武义、平阳、文成龙潭山、缙云、永康、天台九里坪、临海石岩头(在流纹岩穹中呈包体)、仙居上井;福建永泰风际、上杭上谷坑、泰宁白牙山等。剖面上玄武岩一般呈夹层存在于火山旋回的下部,上下层位多为厚度不等的砂岩、砾岩或砂砾岩,个别地区酸性火山岩直接覆盖在玄武岩之上,如风际等。玄武岩与上覆和下伏岩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恐龙动物群及其层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正> 恐龙 Dinosauria 的两个目,蜥臀目 Saurischia 和鸟臀目 Ornithischia 都是在晚三叠世早期出现,到白垩纪结束时全部绝灭。它们在地球上生存了一亿四千多万年。恐龙是中生代陆生脊椎动物的主宰者,由于当时它们种类繁多,进化辐射较快,故在确定中生代陆相地层的时代上,是目前可靠的证据之一。例如北美的上白垩统,可以根据角龙类 Cera-topsia 和鸭咀龙类 Hadrosauria 的演化关系,区别出连续的四个层位。  相似文献   

10.
云开地块位于华南板块南缘,经历了麻粒岩-高角闪岩相的高级变质作用,是华南地区为数不多的高级变质地体.研究表明,云开地块在古生代到中生代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分别记录了早古生代末期、早中生代、晚中生代早期和晚中生代晚期的构造影响.这些构造事件在多系统年代学图上具有很好的表现,系统地揭示了云开地块的地质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11.
江苏岩浆岩和岩浆活动概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陈炯达  陈火根 《地质学刊》1998,22(A12):7-11
江苏岩浆岩岩类齐全,从超基性,基性至酸性均有,岩浆多期活动明显,晚太古代一元古代,中生代至新生代都有活动,与省内内生金属矿产的有成因上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东部中生代花岗岩类   总被引:33,自引:12,他引:33  
中国东部环太平洋地区中生代花岗岩类非常岩育。它们的时空分布、与大地构造的关系、岩性特征、岩浆成因及各种有关金属、非金属矿床都是被热烈讨论的课题。本文试图在多年来对中国东部中生代火山岩研究的基础上对其中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应用钻井、测井、古生物及地震资料,对埕岛地区中生代地层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中生代地层自下而上划分为坊子组、三台组、蒙阴组和西洼组,其中坊子组和三台组细分为上、下两段;受控于断层活动,除埕岛低凸起上缺失中生代地层外,其余地带均发育;坊子组、蒙阴组地层分布较为稳定,厚度变化较小,三台组、西洼组在横向分布不稳定,局部地层缺失;中生代地层接触关系复杂,除发育顶底两个不整合面以外,在三台组与坊子组、蒙阴组与三台组及西洼组与蒙阴组之间至少发育了2个地层不整合。  相似文献   

14.
《地质论评》1959,19(12):559-565
中生代地层在中国非常发育,但由于我国对中生代地层的研究开始较晚和陆相地层的复杂性,过去存在的问题是比较多的,而且都是些重大的问题,例如系与系之间如何划分和对比等重大问题。建国十年以来,我国的地质工作者,由于中生代地层中含有许多有用矿产,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工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东南沿海金属矿床时空分布的控制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东南沿海中生代的矿床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在时间上具有明显的迁移性。研究表明,区域中生代矿床的时空分布和成矿演化明显受着区域构造应力作用方式、岩浆作用特征、赋矿地层和岩石的含矿性特征等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16.
南海围区中生代构造古地理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南海围区中生代岩相、构造以及古地理进行了系统总结与研究,编制了南海围区6 个时期 ( 包括T3--K2 ) 构造古地理简图,阐述了南海围区主要的缝合带形成时间和中生代活动及其对南海围区中生代的古地理的控制与影响。经研究,南海围区盆地类型、中生界地层以及古地理环境受特提斯的闭合以及环太平洋俯冲带的影响控制。虽然南海的存在使F6 系列断裂有了现在的格局,但是古太平洋构造带一直控制着中生代加里曼丹、巴拉望、潮汕凹陷以及台湾等地的盆地的形成。讨论了南海及其围区中生代构造古地理的演化,南海围区地层从早侏罗世到晚侏罗世沉积相显示是由海相到陆相的转变,晚三叠世到晚白垩世每个时期都呈现北陆南海的古地理格局。  相似文献   

17.
北非地区为世界上油气富集地区之一,区内油气分布表现出极大的不均匀性,以往研究对这一油气差异性富集控制因素的探讨较为薄弱。本研究重点从中生代期间发育的多个区域沉积中心的演化和形成机制的角度,探讨这一科学问题。对已有的基础地质和油气勘探资料的综合再分析表明,北非地区冈瓦纳大陆北缘发育维德迈尔—佩拉杰、苏尔特、东地中海三个彼此孤立存在的中生代沉积中心,这些沉积中心在空间上处于阿拉拉隆起、苏尔特隆起、黎凡特隆起三个海西运动中形成的NE向古隆起之上,具有“古隆起塌陷反转”的形成机理;沉积中心均靠近新特提斯洋边缘,总体呈现受海西运动形成的古隆起和新特提斯洋开启背景下的伸展作用联合控制。三个中生代沉积中心为中生代优质烃源岩发育区和油气富集区;受海西期塑造的古构造、海西构造剥蚀对砂岩储层的控制以及中生代烃源岩发育等有利因素所控,这些塌陷形成的中生代沉积中心及围区成为最为重要的油气富集区带。中生代盆地的这一形成过程为该区油气差异富集的重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8.
陈大桂  韦德光 《福建地质》2005,24(4):207-216
在区域地质构造上闽西与闽东分属2个不同的构造单元。闽东以晚中生代火山岩广泛出露而著称,闽西晚中生代火山岩虽不及闽东发育,但其出露面积亦相当可观,且在区域地质找矿方面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经过此次调查工作,并结合上世纪80年代以来,部分1:5万、1:25万区调成果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提高了对闽西晚中生代火山岩的认识,从而为闽西与闽东地区晚中生代火山地层层序及其岩石岩相、火山活动特征等的对比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9.
沿大别造山带北部的河南信阳、罗山、光山、商城和安徽金寨、霍山、舒城一线分布的一套中生代火山岩,由于其分布范围与地质上习称的北淮阳构造带相吻合,因而将这套火山岩称为北淮阳中生代火山喷发岩带[1].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东部中生代岩浆作用与岩石圈减薄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及其包体的Sr Nd 同位素资料的总结表明,中国东部现今岩石圈地幔具有强烈亏损性质,现今岩石圈地幔是新生的。岩石圈减薄主要发生在中生代晚期,并与中国东部大面积、强烈的中生代岩浆活动在时间上相对应,且具有自西向东岩石圈减薄逐渐增强的趋势。分析表明,中生代期间印度洋型软流圈地幔的侵入与中国东部的岩石圈减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