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5 毫秒
1.
城市暴雨过程对下凹式绿地设计参数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索城市暴雨过程对下凹式绿地设计参数的影响,使下凹式绿地的设计更为科学,根据城市暴雨产汇流过程,推导了下凹式绿地设计参数之间的关系,并以北京市大兴区一居民住宅区作为研究实例,对不同城市暴雨重现期、不同拦蓄率下的下凹式绿地设计面积、下凹深度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城市暴雨重现期对下凹式绿地设计面积影响最大,同时,城市暴雨重现期越长,下凹深度和拦蓄率对下凹面积的影响越大。研究结论可为城市下凹式绿地的设计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基于地质条件的海绵城市适宜设施类型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根据城市所处区域的地形地貌、地质条件等特点,选择适宜的海绵城市设施类型是其关键问题之一。本研究以某航空港海绵城市拟建片区为研究对象,在广泛收集和分析研究区有关地质、水文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对海绵城市建设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建立指标评价体系;从地表适宜性、包气带适宜性以及含水层适宜性3个方面,选择7个影响因子作为海绵城市建设地质适宜性评价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各影响因子进行权重赋值;在对各影响因子分级评分的基础上,利用ARCGIS按照建立的指标评价体系进行加权叠加评分,根据评分结果选择海绵城市雨水管理的适宜设施。研究表明: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对雨水的入渗、地下储存和传导有显著影响,海绵城市建设应充分利用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合理设计低影响开发(LID)工程设施的类型和建设方案;其中,包气带渗透性能和包气带厚度是海绵城市建设地质适宜性的最主要因素,决定着以雨水入渗为主要功能的LID设施建设的适宜性。  相似文献   

3.
姜媛  杨庆 《城市地质》2022,17(1):21-28
海绵城市通过透水铺装、下沉绿地和湿地花园等措施,增加了雨水入渗和地下水补给,减少了地表径流,影响了区域地表水-地下水交换作用过程,势必带来潜在的地下水污染风险.以北京市通州城市副中心为例,基于Hydrus-1D和MODFLOW建立包气带-饱和带耦合模型,实现地下水的水量与水质全过程模拟,并预测了城市化前、城市化现状、海...  相似文献   

4.
开展不同海绵设施在中国长三角气候模式下的水文效益研究, 对增强城市应对内涝能力从而提高城市对变化环境的适应性具有重要科学意义。选择国家首批海绵试点城市镇江海绵基地4种典型海绵设施作为研究案例, 采用径流系数、削减率、削峰率及洪峰流量等指标, 评估场次降雨与海绵设施出流相关性, 分析海绵设施在不同降水量级和降雨雨型下的水文性能, 以及运行时间对海绵设施水文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 ①透水铺装类海绵设施的降雨—径流关系呈单一式; 而绿植类则表现为分段式, 即在场次降水量超过一定临界暴雨量之后关系线发生转折, 其中平均径流系数增加了8.4~38.5倍, 平均削峰率和削减率分别减少了50.4%和44.6%。②暴雨条件下不同海绵设施的产流能力和洪峰流量最大, 对径流总量消减能力及洪峰流量削减能力最弱, 且从暴雨到大雨变化规律比大雨到中雨变化规律更显著。③海绵设施的水文性能受到降雨雨型、平均降雨强度和最大单位降雨强度等因子多重复合影响。除雨水花园外, 其他海绵设施的径流系数对上述影响因子变化最为敏感, 洪峰流量次之, 削减率第3, 削峰率的敏感性显著低于前面三者。④车行透水砖运行1 a后, 其产流能力与洪峰流量分别显著增加1.7~2.1倍和1.9~2.5倍; 径流控制能力显著减弱, 其中消减能力降低了16%。  相似文献   

5.
海绵城市建设通过改变流域下垫面条件来蓄滞雨洪,在减少城市雨水地表径流量、缓解城市内涝、补给地下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过程中,增加流域雨水下渗量、利用雨水回补地下水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手段,也是雨水资源利用和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的重要举措。针对当前海绵城市建设中地下水回补量化的难题,本文对国内外适用于海绵城市建设中地下水补给量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概述,分别介绍了各方法的基本原理、优缺点及适用情况,旨在为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地下水补给的效果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解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其本质是要实现有效的径流控制,不仅要从形成雨水径流的源头着手,而且要考虑城市“海绵体”的岩土性质,其渗透能力(降雨渗透系数)、储存雨水能力(地下含水层储存空间大小)及储存雨洪的危险性(诱发环境地质问题)等。这些问题与水文地质勘查工作密切相关,不可或缺,是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前的最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7.
中国海绵城市研究的热点主要有海绵城市的内涵、目标、内容和效果,而对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缺乏研究。近几年雨水径流集中入渗类设施在中国海绵城市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对集中入渗的影响及风险研究严重滞后,不利于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健康发展。因此,从海绵城市雨水径流集中入渗与传统入渗的差异切入,分别从集中入渗对土壤污染与地下水水量水质的影响、集中入渗对土壤与地下水影响的数值模拟、集中入渗污染物的累积效应与风险评价研究等方面,综合评述国内外的研究进展与不足。建议今后从以下4个方面开展进一步研究:①土壤污染风险及其影响因素;②雨水径流集中入渗的土壤污染累积效应;③地下水污染风险预测;④降低地下水污染风险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针对天津市城区浅部地层透水性较差,常规海绵城市建设措施难以快速将雨水自然消纳的问题,结合天津市水资源不足、地面沉降突出的现状,创造性的提出将回灌技术应用于海绵城市建设中,通过雨水回灌提高天津市区降雨的就地消纳和利用率,使原本进入咸水层的雨水转化为地下资源。以天津海绵城市建设某示范片区为例,建立了研究区雨水回灌的数值模拟模型,应用数值模型分别对回灌井加压和不加压条件下的可回灌量进行计算,分析了在天津市开展雨水回灌的可行性,并依据雨水回灌可注水量的计算结果,反推回灌井的井径,为工程施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人防工程设计应满足承担公共教育、社区活动等公益性服务功能要求·督建下凹式绿地、路面透水铺装及雨水调蓄池以加强建筑、小区及市政工程雨水排蓄与利用能力本刊讯报道近日,针对人防工程设计及雨水利用工程设计问题,北京市制定了《平战结合人民防空工程设计规范》、《建筑、小区及市政工程雨水利用工程设计规范》两项地方设计标准并面向社会征求意见。  相似文献   

10.
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是一种新型的城市建设理念,是基于城市雨洪管理的一种可持续的城市建设模式,已被认为是破解水生态与城市发展失衡的最佳方式。在此背景下,城市地质调查工作需转型发展,应围绕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目标及低影响设施建设可能面临的地质问题,开展相应的调查工作。本文在分析海绵城市建设途径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地质调查工作的发展方向,并以徐州城市地质调查工作为例,阐述了城市地质调查工作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1.
韩天雷 《吉林地质》2019,38(2):88-90
海绵城市是构建"尊重自然、顺序自然、保护自然"建设生态城市的新型理念。目的是实现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与利用,雨水资源化管理,减轻城市内涝,达到水生态与城市发展平衡的可持续发展建设模式。本文主要提出了城市水文地质勘查在城市海绵建设中的必要性,及城市水文地质勘查如何开展和服务于海绵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12.
湿地地表径流包括明渠流和片流等多种形式,且存在海绵状土壤层,其地表水-地下水耦合模拟困难。针对湿地片流和海绵层模拟不准确的问题,以绍兴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考虑湿地多年植物生长沉积形成的独特海绵层,基于GSFLOW模型构建湿地地表水与地下水耦合数值模型,通过二维扩散方程模拟湿地片流、一维圣维南方程模拟湿地明渠流,使用竖管法测量湿地海绵层渗透系数,利用模拟区水文站的监测数据率定模型参数并对模拟结果进行验证,应用校正后模型模拟湿地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水量交互过程,并对研究区进行水均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考虑湿地海绵层的湿地地表水与地下水耦合模型能较为真实地反映湿地水文特性,湿地以地表水补给地下水为主,补给量随降雨量变化。研究建立的湿地地表水与地下水耦合模型合理可靠,对湿地水文分析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Russell Hitchings 《Geoforum》2010,41(6):855-864
How might the fact that western people now spend so much of their time indoors impact upon techniques for studying urban greenspace experience? This paper takes this question as its starting point before substantiating one possible answer. It does so by using qualitative methods to examine the everyday practices of city professionals in London and what they tell us about the likelihood that this group will ever venture out into the various parks and gardens found around their offices. Many studies have considered which physical arrangements of city greenspace seem to deliver the greatest amounts of human benefit. Yet this kind of endeavour gives us only one part of the puzzle and contextual studies with those now generally found indoors have something important to add. It is with this in mind that the paper discusses how one sample of office workers quite easily forgot about these spaces, how certain social injunctions both pushed them outside and sealed them indoors, and why it sometimes made good sense for them to avoid any areas of local outdoor vegetation during the day. In so doing it highlights contextual dynamics that seem set to make significant impacts on the future of urban environmental experience and offers some novel suggestions about how best to promote positive greenspace relations in cities today.  相似文献   

14.
本文回顾了海绵城市的概念,论述了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的重要性,认为海绵城市建设在规划及设计前期进行水文地质调查是非常必要的,是不可简化和省略的工作。明确了场地水文地质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场地自然地理条件的调查评价、土壤调查、地下水调查等,同时对低影响开发设施的类型及初步选择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proposed a simple method and rapid to carry out for organizing city phytostructure. Carbon dioxide sequestration was addressed and referred to population number instead of city area. The unit storage of carbon dioxide, which was nothing less than greenspace area, was determined using equivalent method of determining unit storage of water. For various population number (P) of city area in Indonesia, the greenspace unit (GU) was 29P?0.3 ? 3.2, and the greenspace area (GA) was 29P07–3.2P. Greenspace distribution was preferably on wetlands, river lines, top ground level, and north south direction.  相似文献   

16.
海绵城市建设中,地质条件对低影响开发措施的布设具有重要影响。本次研究以武汉市都市发展区为研究对象,在充分收集和整理武汉市城市地质调查数据基础上,分析地质条件对海绵城市建设影响机制,根据地质条件的蓄水、渗水、净水三大功能选取地面坡度、地层岩性、第四纪覆盖层厚度、地下水涌水量、表层土壤污染程度、植被覆盖率、距地表水系距离7个指标建立评价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权重,并对各单指标进行分级评分,借助Mapgis软件对各指标数据进行叠加分析。结果表明:武汉市都市发展区大部分为海绵城市建设地质条件适宜及较适宜区,且地层岩性和地表水系为主要影响指标,低影响开发措施布设时应该考虑地质条件的渗水和蓄水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