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狼山构造带位于索伦缝合带南西,华北北缘及中亚造山带南缘的结合位置,是研究中亚造山带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构造-岩浆演化及地球动力学背景的重要场所.在该地区新识别出中三叠世早期具有埃达克岩特征的扎拉山岩体,该岩体岩石类型主要为花岗闪长岩及二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该岩体的形成时代介于244.9±1.2 Ma~244.1±2.3 Ma.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岩体具有较高的SiO2(68.77%~72.58%)、Al2O3(14.48%~16.28%)、Sr(287×10-6~455×10-6,平均值413×10-6)含量及Sr/Y比值(46.07~95.50),较低的Y(4.07×10-6~8.01×10-6)、Yb(0.43×10-6~0.78×10-6)、Cr(5.18×10-6~8.92×10-6)、Ni(1.34×10-6~7.71×10-6)含量及Mg#值(35.54~41.64),Na2O/K2O比值为0.86~1.19,重稀土元素强烈亏损,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26.45 <(La/Yb)N < 56.13),铕异常较弱(0.82 < δEu < 1.02),具有C型埃达克岩特征.锆石Hf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εHf(t)值介于2.5~8.9,对应的二阶模式年龄TDM2介于707~1 115 Ma,表明其源区主要为年轻地壳.结合区域地质背景,结果表明内蒙古狼山地区中三叠世早期具有C型埃达克岩特征的扎拉山岩体应为古亚洲洋闭合之后,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造山阶段的产物,为加厚的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   相似文献   

2.
花岗岩的研究对于反演造山带下地壳物质组成、造山作用深部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对位于东昆仑造山带东段的巴隆石英闪长岩开展了锆石U-Pb年代学、Hf同位素地球化学、全岩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以探讨其岩石成因和构造背景.岩体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为229.5±1.4 Ma,为晚三叠世岩浆活动产物.全岩SiO2含量为59.86%~61.83%,显示高Na2O(3.38%~3.55%)和Al2O3(16.38%~17.03%)特征,Na2O/K2O为1.25~1.39,Mg#为50.1~52.3,属高钾钙碱性系列.稀土元素标准化图呈右倾,具有较弱的负铕异常(δEu=0.71~0.82),微量元素蛛网图显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显著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石英闪长岩的高Sr(474~609×10-6)、Sr/Y(32.31~40.86)、(La/Yb)N(13.34~15.32)和低Yb(1.34~1.75×10-6)、Y(13.40~15.60×10-6)含量与埃达克质岩石特征相似.全岩(87Sr/86Sr)i为0.708 186~0.708 428,εNd(t)为-5.75~-5.27,对应的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Nd)为1 432~1 471 Ma;εHf(t)为-5.2~-3.2,tDM2(Hf)为1 305~1 420 Ma.岩相学、元素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结果揭示石英闪长岩起源于加厚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并混有幔源岩浆.构造判别图解显示巴隆石英闪长岩体形成于后碰撞伸展构造环境.东昆仑与巴颜喀拉地体的陆陆碰撞导致板片断离,软流圈物质上涌,使富集地幔熔融并底侵下地壳,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巴隆石英闪长岩.   相似文献   

3.
小西南岔铜(金)矿床位于吉林省延边地区东部,通过对小西南岔铜(金)矿床早白垩世中—酸性岩浆岩进行野外地质、岩相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进一步探讨延边乃至东北地区中生代大地构造演化。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其同位素年龄分别为(101.69±0.61) Ma(石英闪长岩)、(101.14±0.58) Ma(英云闪长岩)、(100.82±0.62) Ma(花岗闪长岩)和(100.20±1.10) Ma(闪长玢岩),岩浆作用发生在早白垩世末期(102~100 Ma),是同一构造演化过程的产物。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闪长玢岩具有典型埃达克质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其w(SiO2)=61.419%~62.153%,w(Al2O3)=16.872%~17.329%,w(MgO)=2.339%~2.643%,w(Na2O)=5.749%~6.623%,w(K2O)=1.483%~1.786%,w(Sr)=(691~888)×10-6,w(Yb)=(0.71~0.83)×10-6,Sr/Y值为87.4~120.0,LREE富集,说明闪长玢岩是由俯冲的大洋板片部分熔融产生的埃达克质岩浆上侵就位形成。埃达克质岩浆上侵过程中与下地壳重熔产生的酸性岩浆混合,形成的富集地幔源岩浆上侵就位形成石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等钙碱性花岗质杂岩;岩浆热液沿区域断裂上升过程中与大气降水混合,萃取围岩中的成矿物质,形成富铜(金)组分的成矿热液,在合适的部位卸载沉淀形成脉状铜(金)矿化。晚中生代延边地区位于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俯冲的大陆边缘环境,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是形成早白垩世石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和闪长玢岩(脉)以及小西南岔矿床热液脉型铜(金)矿化的直接动力来源。  相似文献   

4.
西藏次玛班硕地区含矿斑岩体具备斑岩型铜矿成矿有利地质条件,结合本地区野外工作的新认识和新发现,展开该地区成岩成矿地质背景及成因等问题研究.对次玛班硕地区由秋米斑岩体开展了详细的锆石U-Pb测年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花岗闪长斑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15.2±0.8 Ma~15.2±0.7 Ma,即形成时代为中新世.花岗闪长斑岩具有高硅(SiO2=65.08%~66.85%)、高钾(K2O=3.85%~4.58%)、富碱(K2O+Na2O=7.87%~8.90%)、贫镁(MgO=1.51%~1.84%)、准铝质(A/CNK=0.88~0.95)地球化学特征.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右倾,具有弱的铕负异常,(La/Yb)N=36.60~47.43,富集强不相容元素(Rb、Th、U、K)和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Ce、P、Ti);特殊地,岩石具有典型埃达克岩地球化学特征,即:高Sr(674×10-6~876×10-6)、低Yb(0.560×10-6~0.757×10-6)、低Y(7.97×10-6~9.98×10-6)、高Sr/Y比(73.84~109.98).全岩Sr-Nd同位素组成中(87Sr/86Sr)i=0.707 878、εNd(t)=-8.26,Nd二阶段模式年龄T2DM=1 503 Ma,说明其岩浆源于基性下地壳部分熔融.结合区域的火成岩,认为岩石形成于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后碰撞伸展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的花岗闪长岩位于内蒙古巴彦呼舒以东10 km处。大地构造位于中亚造山带中段的锡林浩特晚古生代褶皱带。LA-ICP-MS锆石U-Pb测年获得该岩体的侵位年龄为236.1±3.4Ma。花岗闪长岩Si O2为66.93%~67.22%,Al2O3为15.13%~15.53%,K2O为2.47%~2.56%,Na2O为4.35%~4.46%,A/CNK值为0.94~0.95,显示该地区花岗闪长岩属于偏铝质钙碱性岩;亏损高场强元素,Sr达416.6×10-6~425.7×10-6,Sr/Y值为42~49,显示出高Sr低Y的典型特征,具有Adakite(高锶低钇中酸性岩)或者高Sr花岗岩的特点。花岗闪长岩的锆石εHf(t)值介于13.3~15.7之间;两阶段模式年龄分别为249~356Ma和258~422Ma。综合分析表明,花岗闪长岩为西伯利亚板块和华北板块碰撞闭合后,加厚的下地壳部分熔融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九嶷山地区砂子岭岩体作为南岭花岗岩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其主要岩石类型开展了年代学研究,系统的LA-ICP-MS锆石定年结果表明,含斑中细粒花岗闪长岩成岩年龄为151.9±1.1 Ma、152.1±1.1 Ma,中细粒斑状二长花岗岩成岩年龄为154.1±1.2 Ma;确定其成岩年代为燕山早期,而不是以前普遍认为的印支期.岩石地球化学分析显示,砂子岭岩体具有富硅碱贫钙镁、K2O/Na2O为1.37~2.65、准铝-过铝质(0.93~1.09),FeO*/MgO比值大(5.43~15.33,平均7.14)等特点;岩石稀土含量介于186.75×10-6~413.17×10-6之间,明显高于世界花岗岩均值,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右倾轻稀土富集型,具明显铕负异常,δEu值为0.095~0.224;岩石富集Ga、Y、Nb、Zr、Hf等大离子高场强元素及亏损Ni、Cr、Eu、Ti、V、P、Sr等元素,Ga/Al比值为245×10-6~582×10-6(平均值350×10-6)、Zr+Nb+Ce+Y为256.8×10-6~630.7×10-6(平均值441.95×10-6),显示A型花岗岩地球化学属性,形成于伸展构造体系的造山后环境.Sr、Nd、Hf同位素显示砂子岭岩体具较高Sr同位素初始值(ISr=0.716 03~0.718 17),较低的εNd(t)(-6.8~-7.4)、εHf(t)(4.8~-14.2)值特点;揭示其源区为地壳杂砂岩/泥质岩的部分熔融,成岩过程中有地幔物质的贡献;钕、铪模式年龄较接近,分别为1 498~1 546 Ma与1 061~1 756 Ma,暗示其源岩从地幔储库中脱离的时间为中元古代.结合南岭地区地质演化史,中生代九嶷山地区恰处于板块拼合带及太平洋板块弧后伸展的构造背景之下,具发生过岛弧岩浆作用、构造相对薄弱且存在大量具较高Lu-Hf、Sm-Nd同位素比值新生地壳物质的特点;地幔对流与软流圈上涌引发源区部分熔融形成具有类似同位素组成特征的A型花岗岩,即为砂子岭及九嶷山复式岩体的成因.   相似文献   

7.
王安镇杂岩体主要由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花岗岩、石英闪长岩、二长闪长岩组成,LA-ICP-MS锆石U-Pb测年显示,花岗闪长岩和石英闪长岩分别形成于129±2.7Ma和128.3±1.9Ma,说明该杂岩体形成于早白垩世。王安镇杂岩体具有高Sr/Y比值(3.63~83.5),和高Sr(373×10-6~821×10-6),及低Y(7.36×10-6~22.21×10-6)、Yb(0.95×10-6~1.27×10-6)含量的地球化学特征,这与埃达克岩相似。该杂岩体具有相对低的87Sr/86Sr初始比值(0.706538~0.709484)和明显偏低的εNd(128Ma)值(-18.4~-12.8)。结合太行山中生代中-基性侵入岩中地幔包体已有的研究成果,认为具有高Sr/Y特征的王安镇杂岩体是在下地壳发生大规模拆沉的基础上,随着软流圈上涌其所携带的热促使加厚基性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之后熔融岩浆在上升的过程中发生了角闪石的结晶分异和岩浆混合作用形成。  相似文献   

8.
青藏高原西部班公湖地区的日松岩体和甲维酸性岩脉位于班公湖蛇绿混杂岩带南侧,岩石类型为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玢岩和花岗闪长岩,显示中钾钙碱性-高钾钙碱性过渡的特征.元素地球化学组成表明,岩石均具有埃达克岩特征,表现为高的SiO2(63.05%~70.72%)、高Al2O3(≥15%)、低MgO(0.97%~2.33%)<3%、高Sr含量(380.4×10-6~625.0×10-6)、Sr/Y(>35)、低HREE、Y(5.64×10-6~13.80×10-6)和Yb(0.46×10-6~1.25×10-6),轻重稀土分异明显(17.09<(La/Yb)N<48.51).日松花岗闪长岩体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82.0±1.1 Ma;甲维近东西走向的花岗闪长岩脉和近南北走向的花岗闪长玢岩脉LA-ICP-MS锆石U-Pb年龄分别为90.7±1.2 Ma和82.9±1.2 Ma.日松和甲维处埃达克岩均富钾贫钠,低Cr、Ni,高Th、Th/La、Th/U、Rb/Sr以及相对低的Sr/Y和高Mg#(43.09~54.35)等特征显示其为玄武质岩浆底侵加厚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91~82 Ma的埃达克岩形成于后碰撞初期阶段,为中特提斯洋闭合后板内热隆伸展、壳幔相互作用的产物,可以作为班公湖地区由板块构造体制转向板内构造体制的标志.   相似文献   

9.
珲春小西南岔地区白垩纪花岗岩主要有英云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两种类型。英云闪长岩属于中钾钙碱性系列(Na2O/K2O=1.99~2.76),具有高Al2O3(15.46%~17.13%)、Sr(559×10-6~731×10-6)、Sr/Y(40~78)、La/Yb(16~21),低Y(9×10-6~14×10-6)、Yb(0.8×10-6~1.3×10-6)的特征,与埃达克质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类似。花岗闪长岩为高钾钙碱性系列,Na2O/K2O=1.01~1.56,w(Sr)=312×10-6~410×10-6w(Yb)=1.23×10-6~2.13×10-6、Sr/Y=13~32,属正常的高钾钙碱性花岗岩。两类花岗岩的源区均为玄武质下地壳物质,英云闪长质岩浆形成压力较高(> 1.0 GPa),深度大于33 km,花岗闪长质岩浆形成压力相对较低(0.8~1.0 GPa),岩浆来源深度为26~33 km。  相似文献   

10.
王巍  熊富浩  马昌前  陈越  黄虎 《地球科学》2021,46(8):2887-2902
具有特殊成因机制的赞岐岩是探究深部岩浆动力学过程与区域构造演化的重要岩石探针之一.以东昆仑索拉沟地区赞岐质闪长岩为研究对象,开展系统的岩石学、年代学、元素地球化学和Lu-Hf同位素分析,厘定其岩石成因,揭示其对古特提斯造山作用的启示.锆石U-Pb年代学分析表明,索拉沟闪长岩形成于中三叠世(~243 Ma).岩石具有较低含量的SiO2(50.26%~57.40%),较高的全碱成分(Na2O+K2O=3.5%~6.3%)、MgO(6.0%~7.1%)和Mg#值(50.1~60.9),属于高镁钙碱性准铝质岩石.索拉沟闪长岩具有较高的Sr(622×10-6~1 041×10-6)、Cr(30×10-6~161×10-6)和Ni(19×10-6~79×10-6)以及中等的Y(7.6×10-6~24.3×10-6)和Yb(0.62~1.87)含量,与典型的高镁安山质赞歧岩成分类似.岩石富集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如Rb、K和Pb),亏损高场强元素(如Ta、Nb和Zr),具有弧岩浆岩的化学属性.Lu-Hf同位素研究揭示,索拉沟闪长岩起源于富集岩石圈地幔(εHf(t)=-2.4~-0.4,TDM=0.89~0.99 Ga).岩石成因分析表明,东昆仑索拉沟中三叠世赞岐质高镁闪长岩形成于陆缘弧背景,岩浆起源于富集岩石圈地幔,且岩浆经历了以角闪石和黑云母为主的分离结晶作用.中三叠世是东昆仑造山带古特提斯洋壳俯冲和地体碰撞的构造转换阶段,索拉沟赞岐质高镁闪长岩可能是俯冲作用结束时板片断离的岩浆响应.   相似文献   

11.
侯红星  张德会  张荣臻 《地球科学》2016,41(10):1665-1682
石瑶沟花岗岩是华北陆块南缘东秦岭熊耳山地区近年来发现的首个埋藏在地下,与钼矿化有关的隐伏花岗岩体.主要岩性为中-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斑状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其主体形成时期为140.46±0.59 Ma~136.53±0.44 Ma,为早白垩世岩浆活动产物.石瑶沟花岗岩SiO2=70.27%~73.22%,Al2O3=12.71%~14.96%,MgO=0.23%~0.54%,全碱(K2O+Na2O)含量(质量百分比)变化范围为6.43%~11.78%,显示高硅、富碱特征.里特曼指数(δ)变化范围为2.11~3.02,AR介于1.48~5.73之间,为钙碱性;ACNK值=0.95~1.01,属准铝质-过铝质Ⅰ型花岗岩.岩体稀土总量(∑REE)变化于147×10-6~322×10-6,LREE/HREE比值变化于15.2~25.2,LaN/YbN=19.1~50.5×10-6,轻重稀土分馏程度较高,在球粒陨石标准化分配模式图上总体表现为轻稀土富集、左陡右平的右倾斜型.岩体Sr含量变化较大(133×10-6~759×10-6,平均371×10-6),Y、Yb含量(Y=10.02×10-6~18.80×10-6,平均12.57×10-6;Yb=1.16×10-6~2.02×10-6,平均1.40×10-6)和Sr/Y比值(12.77~61.66,平均30.44) 低,具中等-弱的负Eu异常(δEu=0.53~0.71,平均0.62),反映岩浆发生过长石分离结晶作用.石瑶沟花岗岩Isr=0.707 44~0.713 84,εSr(t)= 44.1~134.9,εNd(t)=-12.96~-13.46,其tDM2=2.00~2.01 Ga,显示其与附近中生代合峪花岗岩基具同源性,岩浆源区包括南秦岭地块、扬子陆块以及部分太华群、熊耳群物质.综合石瑶沟隐伏花岗岩特征和区域地质演化,可得出结论:东秦岭地区在侏罗纪前的陆内俯冲体制下,南秦岭地块及扬子基底向华北陆块下俯冲碰撞使地壳加厚,侏罗纪-白垩纪之交的挤压向伸展转换过程中形成的减压增温环境,使该区中-下地壳岩石发生部分熔融,最终在早白垩世形成石瑶沟花岗岩.   相似文献   

12.
扎子沟岩体位于南祁连西段党河南山,由石英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组成.利用LA-ICPMS锆石U-Pb法测得花岗闪长岩年龄(450±12)Ma(MSWD=0.23,n=24),侵位时代为晚奥陶世.岩石主量元素显示,SiO2介于58.46%~69.14%,Al2O3介于13.70%~16.6%,MgO介于1.43%~4.31%...  相似文献   

13.
阿拉善地块北缘是研究古亚洲洋最终闭合过程的重要区域,该区大面积出露的石炭-二叠纪火成岩尚缺乏深入探讨,直接导致古亚洲洋最终闭合时间的认识无法统一,进而制约了中亚造山带南缘中部晚古生代构造演化问题的讨论.通过选取的乌力吉岩体位于恩格乌苏断裂带和巴丹吉林断裂带之间,处于沙拉扎山构造带内,对其开展了系统的岩相学、全岩地球化学及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结果显示,岩体主要由花岗闪长岩和花岗岩组成,花岗闪长岩2件样品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266.00±1.00 Ma(MSWD=0.69)、267.76±0.97 Ma(MSWD=0.26).花岗岩3件样品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254.57±0.99 Ma(MSWD=0.79)、253.70±1.70 Ma(MSWD=2.50)、252.50±2.90 Ma(MSWD=4.70).SiO2含量:花岗闪长岩64.13%~67.17%,花岗岩68.08%~75.29%;Na2O+K2O含量:花岗闪长岩6.40%~7.00%,花岗岩7.09%~7.94%,均属中等分异的Ⅰ型花岗岩.Nb、Ta、P、Ti明显亏损,K、Zr、Hf具明显正异常.轻稀土(LREE)富集,重稀土(HREE)亏损且分馏明显,LREE/HREE=6.49~17.45.(La/Yb)N值:花岗闪长岩6.21~8.80,花岗岩9.21~22.06.地球化学特征反映两期侵入体具壳幔混合特性,以壳源为主,表现分离结晶和晚期流体交代作用特征.综合沉积建造及岩石地球化学认为,古亚洲洋可能在二叠纪前已经闭合,阿拉善地区于二叠纪进入板内演化阶段,乌力吉一带处于区域性同造山挤压向造山后伸展折返或后碰撞伸展环境.   相似文献   

14.
冈底斯印支期构造-岩浆-成矿的研究比较缺乏.以出露在冈底斯隆格尔-念青唐古拉复合古岛弧带的拉隆花岗闪长岩体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岩石学、LA-ICP-MS锆石U-Pb定年、岩石地球化学和锆石Lu-Hf同位素等方面的研究,探讨了其岩石成因和形成的构造背景.结果显示,拉隆花岗闪长岩体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23.5±3.9 Ma~225.4±4.9 Ma,形成于晚三叠世(T3),属印支晚期构造-岩浆活动的产物;花岗闪长岩体表现出低Ti(w(TiO2)=0.46%~0.73%),富Si(w(SiO2)=63.24%~67.94%)、Al(w(Al2O3)=14.14%~15.85%)、Na(w(Na2O)=2.58%~3.04%)、K(w(K2O)=3.06%~4.89%),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和弱过铝质的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岩体稀土总量∑REE为138.62×10-6~255.53×10-6,配分模式为轻稀土元素富集的右倾斜型,其(La/Yb)N值为8.35~17.90,具明显的负Eu异常(Eu/Eu*=0.54~0.69),无Ce异常(Ce/Ce*=0.92~1.02);微量元素表现出Ba、Nb、Ta、Sr、Ti、P元素亏损和Rb、K、Th、U、Zr、Hf元素富集的特征.岩体的εHf(t)为-6.4~2.5,其两阶段模式年龄tDM2为980~1 479 Ma,相当于念青唐古拉群形成的地质时代.拉隆花岗闪长岩体属A型花岗岩,为古老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的岩浆产物,并有少量地幔物质的加入,形成于古特提斯俯冲碰撞形成的岛弧背景下局部拉张的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15.
祁连造山带分为南祁连、中祁连和北祁连构造带.赛支寺岩体位于中祁连与南祁连构造带的结合部位.首次发现了赛支寺花岗闪长岩及其暗色包体,然而对于暗色包体的成因机理以及与寄主岩石之间的成因联系仍存在很多争议.并对其进行了系统的锆石U-Pb年代学、Lu-Hf同位素、岩石地球化学以及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探讨赛支寺岩体及其暗色包体的成因及动力学背景.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表明,赛支寺花岗闪长岩形成于446.1±1.3 Ma,包体形成于446.0±1.0 Ma,两者在误差范围内一致,排除了包体为捕虏体成因.暗色包体具较低的SiO2含量、较高的Na2O/K2O比值,低Sr/Y、La/Yb比值,与寄主岩稀土配分曲线基本一致,但LREE相对较低;86Sr/87Sr=0.706 4~0.706 7,εNd(t)=-7.38~-7.97;发育针状磷灰石,形成于岩浆混合作用.寄主岩SiO2=66.45%~68.12%,Na2O/K2O=0.80~0.97,A/CNK=0.91~1.03,显示准铝质-弱过铝质岩浆特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K,亏损Nb、Ta等元素,高Sr/Y、La/Yb比值,轻稀土富集,弱负Eu异常;86Sr/87Sr=0.709 3~0.709 5,εNd(t)=-1.75~-1.03,与祁连造山带I型花岗岩相似;锆石εHf(t)=1.7~6.8,TDM2=995~1 750 Ma.综上所述认为,寄主花岗闪长岩形成于壳幔岩浆混合.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赛支寺花岗闪长岩形成于俯冲背景下,幔源岩浆上涌,侵入到下地壳中,造成下地壳物质熔融,由这种既有幔源物质又有古老地壳物质的花岗岩岩浆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