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荔湾凹陷北与白云凹陷相邻,南与双峰盆地(南海西北次海盆)相接,发育于洋陆过渡边界,具有独特的结构构造特征。选取荔湾凹陷为研究对象,在3D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上,以断裂特征分析厘定凹陷性质、构造古地貌恢复解析凹陷结构,进而指出古地貌恢复和构造演化对油气勘探的影响。研究获得三方面的创新性认识:①荔湾凹陷为洋陆过渡壳上发育的断坳,断坳作用占主导地位;②32Ma的底辟作用将荔湾凹陷改造为“四洼三凸”的构造格局,恩平组沉积期凹陷北部是一个连通的洼陷;③恩平组沉积期连通洼陷的古地貌有利于三角洲(烃源岩)的发育,背斜型圈闭的定型受控于32Ma的底辟作用,是荔湾凹陷油气勘探的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2.
珠江口盆地阳江东凹恩平21洼古近纪文昌组沉积期发育断陷湖盆,由于该区古近纪经历多期岩浆底辟和整体构造抬升,导致原型盆地被强烈改造,使其主要生烃层段文昌组的原型盆地面貌不清,从而给油气勘探和资源潜力评价造成困难。本文遵循改造型盆地的研究思路,将地震解析、声波时差法和趋势厚度法相结合,恢复了文昌组沉积期洼陷的原始面貌,并明确了优质烃源岩的展布范围。研究表明,阳江东凹恩平21洼在始新世文昌组沉积末期遭受强烈的剥蚀改造,造成洼陷东北部1/4沉积地层剥蚀殆尽;在文二段沉积期,恩平21洼北部与恩平14洼连通形成广盆深水的沉积环境,控制文二段半深湖相优质烃源岩的形成。从文昌组烃源岩的原始沉积规模和勘探实践来看,阳江凹陷具有良好的资源潜力。  相似文献   

3.
白云凹陷是珠Ⅱ坳陷重要的富烃凹陷,其古近系恩平组勘探潜力巨大,但对于恩平组的沉积背景认识尚存在较大的争议。基于古地貌重建,明确了恩平组中下段沉积时期,白云凹陷整体处于相对封闭的陆相断陷湖盆沉积环境。基于古地貌、孢粉藻类组合、单井相及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表明,恩平组上段沉积时期,白云主洼主要为受辫状河三角洲影响强烈的海陆过渡相沉积环境,其浅层发育的天然气干燥度高,原油轻烃含量高;白云东洼处于受辫状河三角洲影响较弱的陆架滨浅海相沉积环境,其浅层发现的天然气湿度高,原油重烃含量高;白云西洼则主要为辫状河河道相沉积环境。综合分析表明,白云凹陷不同构造部位受陆源供给的影响程度不同导致其烃源岩母质类型差异较大,对应的油气藏特征也不同,这对白云凹陷中深层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近海盆地烃源岩评价是海上油气勘探成败的关键,也是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珠江口盆地阳江凹陷近期实现了油气勘探的重大突破,并展示了该区广阔的勘探前景。但在海上探井井位不足的情况下,仅靠地震资料难以客观地评价烃源岩的生烃潜力。为了进一步明确该区主要生烃层文昌组的生烃潜力,本文首先利用最新的四维层序地层模拟(Bandlands软件)技术,恢复了阳江凹陷古近系沉积期间的古地貌。古地貌恢复预测的古环境特征较好地揭示了文昌组古地貌与沉积体系的对应关系,说明文昌组古地貌背景对烃源岩沉积发育的影响较大。结合沉积体系的研究结果,分析总结了该区文昌组沉积时的源-汇特征,表明该凹陷文昌组早期是烃源岩发育的最有利时期。再结合洼陷古地貌特征、烃源岩的发育程度(主要依据半深湖相的厚度和面积)、与油源断裂的沟通及浅部圈闭的匹配等将各洼陷烃源岩综合划分为优质烃源岩、较好烃源岩和一般烃源岩3个级别:恩平20洼、恩平21洼为优质烃源岩;恩平27洼为较好烃源岩;恩平19洼、阳江24洼等为一般烃源岩。在对烃源岩分布预测的基础上,根据已钻井烃源岩样品的分析化验资料,将实验分析、地质分析与模拟结果相结合,分别对文昌组上段和文昌组下段两套烃源岩的沉积埋藏史、热演化史及生烃史进行综合分析。最后利用Petromod盆地模拟技术模拟了文昌组烃源岩的生烃潜力。模拟结果表明:恩平20、21洼和恩平27洼文昌组下段烃源岩生烃强度大于文昌组上段烃源岩生烃强度,说明文昌组下段烃源岩为生烃潜力最好的层段,且凹陷中东部的恩平20、21洼和南部的恩平27洼为生烃潜力最好的洼陷,具有较好的勘探潜力。这种基于古地貌和源-汇特征分析的烃源岩评价,对近海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珠江口盆地东部恩平12洼古近系文昌组湖盆沉积发育,但在构造活动及岩浆的相互作用下,湖盆沉积遭受强烈改造,严重制约着该区中深湖相烃源岩识别及油气勘探。在利用趋势外推法对恩平12洼文昌组进行古地貌恢复的基础上,分析了古地貌演化与沉积充填的匹配关系。结果表明:(1)中始新世恩平12洼文昌组为典型的箕状半地堑,受珠琼运动二幕构造作用影响,地层遭受强烈抬升剥蚀,其剥蚀地层主要为湖盆缓坡带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及滨浅湖相沉积;(2)恩平12洼残留地层主要为湖盆中心中深湖相和陡坡带扇体。基于以上认识推动该区A井的钻探并发现油层,证实了恩平12洼具有中深湖相烃源发育潜力,也证实并深化了古地貌恢复在改造型洼陷沉积充填研究的可靠性和重要性,为珠江口盆地东部强改造型洼陷的烃源潜力研究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6.
构造样式控制沉积并决定油气富集。通过对济阳坳陷盆地结构特征、构造演化、地震资料及不同区带油气地质模型的分析,认为该坳陷构造样式主要有翘倾断块、滑动断阶、潜山披覆、重力构造、底辟构造等7种类型,不同构造带是由断陷期发育的不同类型的构造样式叠置组合而成:陡坡带是由早期板式断层被晚期滑动断阶、逆牵引背斜改造而成,中央隆起带是由晚期的背斜、半背斜叠加在早期洼陷之上而成,缓坡带是由早期和晚期不同类型翘倾断块叠置而成,凸起带是在潜山背斜背景上发育起来的披覆构造;不同区带构造样式发育的差异,控制了油气富集的差异,凸起带、底辟背斜的中央隆起带及主控断层演化程度高的陡坡带油气富集。  相似文献   

7.
浓江凹陷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新生代构造特征、演化及其与油气的关系尚不清楚。通过对地质录井、物探测井、地震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剖析了浓江凹陷新生代断裂特征及其活动性,利用平衡剖面法分析了凹陷构造演化史,探讨了构造演化对油气条件形成及运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浓江凹陷断裂走向以北东向为主,发育张性构造和扭性构造。在达连河组沉积时期为初始断陷期,凹陷具有双断结构。宝泉岭组沉积时期为强烈断陷期,东部洼陷发育规模明显大于西部洼陷,具有南沉北翘的特点。宝泉岭组沉积末期,凹陷经历了复杂断坳转换,地层抬升遭受剥蚀,西部洼陷带削截现象明显,富锦组沉积时期以坳陷沉积作用为主,沉积末期为挤压反转期,东部洼陷带发生挤压反转,地层上拱遭受明显剥蚀。道台桥组沉积开始,凹陷进入稳定沉降期。研究区构造演化与油气关系密切,构造活动控制着烃源岩的分布、圈闭类型及展布以及油气的运聚成藏。  相似文献   

8.
渤海西部海域沙东南构造带处于沙垒田凸起向沙南凹陷的过渡部位,受继承性凸起、不同时期同沉积断裂和古沟谷多种因素影响,沉积相的发育较为复杂,制约了下步油气勘探。为此,通过分析由地层厚度法恢复的沙东南构造带东营组各三级层序沉积时期的古地貌,明确了研究区发育凸起区、斜坡区、古沟谷、断槽、浅洼和深洼陷区等多种地貌单元。同时,以北北东向转换断裂为界,划分出两种不同的地貌组合分区:西区为由侵蚀沟谷、古潜山斜坡和早期同沉积断裂组成的沟谷-斜坡-断坡地貌,东区为由侵蚀沟谷、2~3条同向不同期同沉积断层组成的沟谷-多级断坡地貌。研究表明两种构造地貌中位于凸起边缘的沟谷早期均为物源通道,晚期接受沉积充填,对沉积相类型、分布以及充填控制的差异主要受斜坡-断坡和多级断坡的影响:在沟谷-斜坡-断坡地貌中,沉积体系的分布和沉积充填过程主要受古斜坡-断坡控制,控制断坡的同沉积断裂在沙河街组活动较强,控制了沙河街组低位扇、浊积扇的沉积和充填,SQ-Ed3时期断裂活动逐渐减弱,继承性断坡地貌成为SQ-Ed3层序扇三角洲平原和前缘以及SQEd2d,SQ-Edu2时期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和滨浅湖沉积的大致界限;在沟谷-多级断坡地貌中,形成于SQ-Ed3时期的沙东南1号断裂仅在SQ-Ed3时期活动,控制了深洼陷的形成和一级坡折之下小型扇三角洲的发育,形成于SQ-Ed2d时期的沙南断裂主要活动时期也在SQ-Ed2d,形成了分隔凸起与斜坡间的二级坡折,控制了SQ-Ed2d小型扇三角洲的沉积充填。  相似文献   

9.
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上的陆丰22洼为岩浆底辟改造型洼陷。为了明确这种洼陷的结构变形特征与构造演化过程,本文通过地震资料构造解释和残余地层厚度分析,利用平衡剖面技术还原了洼陷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陆丰22洼西斜坡和东次洼在古近纪受到3期强烈的岩浆底辟作用,其中以文昌组四段活动最活跃。岩浆底辟对洼陷结构的改造作用主要表现为3个方面:一是岩浆底辟破坏了洼陷原始构造样式,引起边界断裂弯曲变形甚至错断,在平面上分带展布;二是岩浆隆升导致地层强烈翘倾,缓坡地层大幅抬升遭受强烈剥蚀;三是岩浆底辟产生次级凸起,影响了沉积中心的位置、规模和演化,致使陆丰22洼表现出复杂的结构特征与构造演化过程。岩浆底辟强烈的西斜坡和东次洼经历了断陷和坳断演化阶段,岩浆底辟较弱的西次洼、洼中隆和东斜坡则经历了完整的断陷、坳断和坳陷3个演化阶段,各构造单元具有平面分带特征。  相似文献   

10.
南海北部陆架南北卫浅滩的成因及油气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界范围内的陆架调查已经清楚,陆架浅滩是普遍发育于陆架区的一种海底地貌类型。在中国陆架上发育多个知名浅滩,这些浅滩和现今动力条件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为现今潮流沉积体系。然而,南海北部陆架的南北卫浅滩在地貌上被称为陆架浅滩,但其成因却和其他陆架浅滩有着根本不同。根据地震剖面解释结果,本文指出,南海北部珠江口东南陆架上发育的南卫滩、北卫滩和惠州滩都属于构造地形,其下部各对应一个底辟构造。这3个底辟构造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在深部属于同一个较大的背冲构造。这个背冲构造位于南北卫滩的下方,其上几个突出的底辟,则和本文讨论的南卫滩、北卫滩和惠州滩相对应。南卫滩、北卫滩和惠州滩在成因上具有统一的深部背景,从而在平面上构成一个统一的底辟系统,本文称为南北卫滩底辟系统。该底辟系统以北卫滩为中心,包括南卫滩、惠州滩和陆丰滩,形成一个大致呈圆形,直径约50km的区域。在构造上,该底辟系统位于珠一坳陷和东沙隆起之间。南北卫滩底辟系统的发育起因于东沙隆起后在南海东北部形成的挤压应力环境。底辟系统的发育活化了惠陆-东沙含油气系统的输导层,并重新调整了油气运移的势差和势梯度,在环绕南北卫滩底辟系统一定距离的圆周上形成一个有利于油气聚集的环带。已知的油气田基本分布于这个环带上。下一步的油气勘探方向应该考虑围绕这个环带重点展开。同时,应该考虑在南北卫滩底辟系统的中心带内开展气藏的勘探工作。  相似文献   

11.
李超  刘少峰  白玉 《现代地质》2014,28(6):1213-1224
为了研究松辽盆地白垩纪裂后期沉降的动力机制,以松辽盆地南部长岭、十屋凹陷为例,用回剥法和应变速率反演方法对研究区钻井和地层剖面资料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观测得到的裂后沉降和模拟预测的理论裂后沉降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异常沉降量达160~800 m;并且异常沉降经历了两次沉降高峰期,分别出现在裂后期的泉头组及嫩江组沉积时期,平均沉降速率最大值出现在泉头组沉积时期,达16 m/Ma,同期地壳应变速率也达到裂后期最大值,约为6 Ga-1。该异常沉降除受到裂后期基底断裂和盆地小型正断层活动的小部分影响外,可能主要受控于中生代晚期Izanagi俯冲板片在松辽盆地深部的下拽作用及其诱发的深部地幔流动,属动力沉降。  相似文献   

12.
Geologic Features of the Petroleum-rich Sags in the Bohai Bay Basin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More than 40 years have been passed sinc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oil-gas began in the Bohai Bay Basin. Though we have faced with many difficulties during our exploration, exciting discoveries in petroleum-rich sags have been made in recent years. Studies show that the petroleumrich sags are characterized by multiple sets of oil-gas accumulation in the pre-Eogene to Neogene strata in profile and large-area connection or superimposition of oil-gas reservoirs in different strata. Therefore, petroleum-rich sags continue to be a focus of future oil-gas exploration in the Bohai Bay Basin. There is still a great potential of petroleum resources. Inshore and offshore areas, onshore stratigraphic reservoirs, high-precision exploration in old oilfields, reservoirs inside buried hills, and volcanic reservoirs will contribute a lot in increasing the annual oil-gas production and reserves in the basin.  相似文献   

13.
歧口凹陷层序构成样式的时空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歧口凹陷为中国东部渤海湾盆地内重要的内陆断陷含油气凹陷,具有多幕构造演化、多类构造样式、多个物源体系、沉积体系演化时空变化剧烈等特点,导致层序构成样式在时空上具有显著的差异性。结合歧口凹陷构造古地貌背景和物源供给体系时空演化差异性的研究,在研究区古近系总结出四种典型的层序构成样式:断控陡坡带型层序样式、多级断阶带型层序样式、轴向断坡带型层序样式、挠曲坡折带型层序样式。层序构成样式的时空差异主要受控于宏观构造的幕式演化和局部同沉积断裂不同组合样式所形成的特定的古地貌差异,而物源供给体系的强弱程度以及供给方向变化也是控制层序构成样式的重要因素。不同类型的层序构成样式控制了沉积体系、砂分散体系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而影响了砂体的分散和堆积样式。因此,层序构成样式的时空差异性分析对于研究区有利隐蔽圈闭的预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湖相碳酸盐岩在我国古代和现代各种类型的陆相盆地中非常发育,查明不同类型湖湘碳酸盐岩的沉积模式差异对指导薄层碳酸盐岩油气储层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为油气储层分布规律提供依据。根据岩心、测井、地球化学、古生物等资料对歧口和泌阳凹陷湖相碳酸盐岩沉积特征差异和主要控制因素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发现:歧口凹陷和泌阳凹陷湖相碳酸盐岩在岩石类型、沉积位置、沉积规模、沉积相类型和沉积旋回特征都存在明显差异,歧口凹陷湖相碳酸盐岩沉积面积大于2 000 km2,分布在凹陷西南缓坡区,具有分布面积广、厚度薄、岩石和沉积相类型多样、沉积旋回变化周期长等特点,泌阳凹陷湖相碳酸盐岩主要分布在凹陷中心部位,具有分布面积小、厚度大、沉积相类型单一、旋回变化周期短的特点。古地貌、水体开放程度和气候条件是歧口和泌阳凹陷沉积模式差异的主要控制因素。盐度、水温、生物群类型以及湖平面变化频率间接受到了古地貌、水体开放程度和气候条件的控制,也是沉积模式差异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车西洼陷新生代构造演化经历了伸展半地堑充填、断块强烈活动、断块活动复杂化、埋深加大四个阶段。构造演化对油气成藏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一方面,构造活动为沉积物质提供了有利的沉积环境和生烃条件,形成了大量的铲式构造样式,改善了扇体的储集物性,断层活动强弱的周期性变化也形成了多套生储盖体系。另一方面,断层活动形成了大量断块、逆牵引等有利圈闭条件,断裂活动强弱变化,使得断裂开启和闭合,为油气运移与保存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6.
歧口凹陷北大港潜山南北向走滑断裂的河道化作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北大港地区重力异常资料、三维地震资料分析,证实在北大港潜山上发育具有左旋走滑性质的红7-1断裂,其夹持于大张坨断裂与港西断裂之间,呈弧形沿南北方向展布。该断裂在古近系早中期均有活动,对多个层位砂体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在该走滑断裂弧形带南侧,砂体厚度突变增大,呈"点源式"分布,从而形成明显的、且具有继承性的"沟-扇"对应关系。结合重矿物分析及北大港潜山上下切河道追踪发现,在走滑断裂顶部发育一系列下切河道;这些河道下切深度可达230~280ms,它们可以沟通板桥次凹与北大港潜山南翼,在过补偿阶段将板桥次凹的沉积物沿下切河道搬运到北大港潜山南侧的歧北次凹。可见,北大港潜山上近南北向的走滑断裂可以形成下切河道并起到搬运沉积物的作用(即断裂的河道化作用),进而在过补偿阶段控制板桥次凹与北大港潜山南翼的物源分配形式,所以,板桥次凹和歧北次凹在一定程度上均隶属于沧县隆起物源体系。  相似文献   

17.
深水细粒沉积物不仅可作为烃源岩,也可成为非常规油气的储集层。以苏北盆地高邮—金湖凹陷古近系阜宁组阜二段半深湖—深湖水平层理细粒沉积岩为研究对象,通过高精度厘米级岩心观察描述、薄片鉴定、X射线衍射全岩矿物分析、微量元素测试及扫描电镜等手段,分析了岩石纹层特征并尝试探讨其成因。结果表明: 高邮—金湖凹陷阜宁组二段半深湖—深湖细粒沉积岩岩性复杂,多种物质组分的混合及叠置形成了不同颜色的纹层。水平层理可根据纹层厚度进一步分为薄纹层状和厚纹层状2类沉积构造,两者的宏观与微观结构、物质组成等均存在差异。纹层成因复杂,但主要受形成和保存2个方面因素影响。在纹层形成过程中,各物质组分的产生与沉淀均具有季节性意义;纹层的保存主要与水体深度有关。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This paper aims to gain insight into Laoyemiao (LYM) tectonic features and utilizes the tectonic–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model by integrated analysis tectonic controls on suitable reservoirs, trap styles, and hydrocarbon migration. On the basis of 3-D seismic data interpretation and the Xi’nanzhuang (XNZ) Fault geometry analysis, it has been assessed that the LYM tectonics is essentially a transverse anticline produced by flexure of the XNZ Fault surface and superimposed by Neocene north-east-trending strike-slip faults. Transverse anticline is found to exert controls both on major sediment transportation pathways and sedimentary facies distribution. Fan-delta plains that accumulated on the anticline crest near the XNZ Fault scrap and fan-delta front on the anticline front and the upper part of both limbs slumps on synclines and the Linque subsag.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reservoir properties, suitable reservoirs are predicted in the subfacies of subaqueous distributary channel and mouth bar deposited on the anticline crest. The LYM-faulted anticline accounts for the following trap groups: faulted-block and anticline-dominated trap, fault-dominated traps, and combined and stratigraphic traps. Evidence from biomarkers of crude oil and hydrocarbon-filling period simultaneous, or a little later to the strike-slip fault activity, reveal that the strike-slip faults penetrating into the deep source rock, by connecting with shallow reservoirs, provide the major hydrocarbon migration pathways.  相似文献   

19.
歧口凹陷中部古近系沙三一亚段是重要的含油层段,其内部发育水下扇沉积体系。本文通过岩心、测井、地震资料及室内分析测试等手段,对研究区水下扇沉积体系进行了精细解剖。研究发现其内部可识别出扇面水道、非限制性朵叶体和开阔湖泊三种成因相组合,其中扇面水道由主干扇面水道和分支扇面水道两种成因相构成,非限制性朵叶体由近端朵叶体和远端朵叶体两种成因相构成。主干扇面水道切割近端朵叶体,将沉积物向盆地内部输送,在坡折带其所携带的沉积物可能在重力作用下发生再次分配,形成新的扇面水道和非限制性朵叶体;分支扇面水道多发育于远端朵叶体上部,被开阔湖泊泥岩所包围。在区域背景及生物相资料分析基础上,指出沙三一亚段歧口凹陷中部处于断陷盆地的裂陷幕,在构造坡折带或陡坡带,由于断层活动等因素影响,在半深湖-深湖背景下形成水下扇沉积体系。歧口凹陷沙三一亚段水下扇沉积体系的研究对于该区有利储集体预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