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区域化探全国扫面计划1∶20万水系沉积物样品Cu含量的基础上,描述了华南陆块铜地球化学块体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了它们与地质体、已知的铜成矿省(矿集区)在空间上的对应关系。发现华南陆块的铜地球化学块体主要分布于扬子地块西南缘,长江中下游、西秦岭、三江地区和湘粤桂交界区。其中扬子地块西南缘铜地球化学块体主要与峨眉山玄武岩的铜高背景值有关,其他异常与海西期镁铁质超镁铁质岩有关的铜矿和层控型铜矿有关;长江中下游地球化学块体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吻合;西秦岭铜地球化学块体与岩体、铜矿和以铜为伴生元素的矿床有关;三江、湘粤桂交界区的铜地球化学块体也有与之对应的铜矿床或铜为伴生元素的矿床。通过这些地球化学块体与已知的地质体、成矿省(矿集区)的对比得出如下结论,铜地球化学块体的形成可能与岩石的高背景值、铜成矿省(矿集区)或铜为伴生元素的矿床有关。巨量的成矿物质的供应只是形成大型、超大型矿床的必要条件,如长江中下游铜地球化学块体为铜成矿省提供物质来源;但每个地球化学块体并不一定都有与之对应的矿集区,如峨眉山玄武岩铜地球化学块体与玄武岩高背景值有关,并没有形成大型的铜矿床。  相似文献   

2.
徐善法  王玮 《地学前缘》2012,19(3):84-92
以长江中下游1∶20万铜区域地球化学数据为基础,研究了铜元素地球化学异常特征,认为不同尺度的地球化学异常图具有不同的研究意义:(1)1∶20万地球化学异常可以圈定矿床异常,用于大型矿床预测。研究区内13个大型矿床中有12个落在具有三层套合结构的地球化学异常中,已知矿床储量与异常面金属量、异常面积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4、0.95,显示区域地球化学异常规模与储量之间的较好相关性。(2)1∶50万地球化学异常可以圈定矿区异常,用于在成矿带中预测有利成矿区。(3)1∶100万地球化学异常可以圈定大型矿集区或成矿带,用于矿集区预测。如果把研究区内面积大于1 000km2且含有3个以上已知矿床的异常作为矿集区的话,则长江中下游存在3个大型矿集区:马鞍山—南京矿集区、九江—瑞昌—大冶矿集区和德兴—黄山—安庆—铜陵矿集区(实际上包含德兴和铜陵2个矿集区)。大型矿床多产于多层套合的地球化学异常中,大型矿集区所形成的异常具有至少3层套合结构,浓集中心与大型矿床存在对应关系,这些规律的发现为在不同成矿域预测新的大型矿集区提供了重要地球化学标志。  相似文献   

3.
紫金山矿集区铜地球化学块体特征及找矿潜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地球化学块体理论, 在紫金山矿集区1:20万区域化探数据基础上, 利用2 km×2 km窗口数据, 对紫金山矿集区进行了地球化学块体的圈定及内部结构的剖析。分析了铜的地球化学块体各级含量水平所对应的面积、可供金属量、浓集度等参数特征。追索某元素地球化学块体的内部结构, 揭示元素在地球化学块体中逐步浓集成矿的轨迹。对几个重点的Cu的地球化学子块体作了预测评价。指出在这些地球化学块体内还存在巨大的寻找铜矿产资源的潜力。  相似文献   

4.
紫金山矿集区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找矿潜力预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运用地球化学块体理论,在福建省1∶20万区域化探数据基础上,利用10km×10km窗口数据,圈定了紫金山矿集区金地球化学异常,依据大型矿床地球化学定量评价模型和方法计算出金的找矿潜力。本文尝试在该块体中通过提高分级值,对紫金山矿集区区域地球化学异常进行了圈定并勾绘出内部结构的谱系树图。分析了金地球化学块体各级含量水平所对应的面积、可供金属量、浓集度等参数特征。探索金元素地球化学块体的内部结构,揭示金在地球化学块体中逐步浓集的轨迹,最终指出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5.
笔者应用地球化学块体理论,对全省化探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处理。圈出14种元素地球化学块体173个,其中地球化学巨省25个,地球化学省148个。总结地球化学块体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通过研究地球化学块体内部结构,追踪大型至特大型矿床可能存在的地点。利用块体内已探明的金属储量,计算其成矿率,预测其他元素或其他地段的金属资源总量,固定成矿远景区,确定巨型矿床找矿靶区7处。通过不同级别地球化学块体与成矿区带的关系研究,对重要地球化学块体、子块体与成矿亚带、矿田进行对比,对地球化学块体内区域矿产资源潜力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6.
巨型矿床与大型矿集区勘查地球化学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王学求 《矿床地质》2000,19(1):76-87
巨型矿床和大型矿集区有着巨量的成矿物质供应与聚集,表现为地壳上存在某些成矿元素含量高度聚集的地球化学块体.地球化学块体中只有一部分呈活动态易被各种流体携带的金属才能逐步浓集成矿,并在大矿、巨矿和矿集区周围留下一系列套合的地球化学模式谱系。文中阐述了发现和识别大矿、巨矿和矿集区四周套合地球化学模式的采样系统,研制了能觉察地下深部发出极微弱直接找矿信息的深穿透地球化学方法--金属活动太测量与地球气纳微  相似文献   

7.
以滇中地区1∶20万水系沉积物区域化探扫面资料为基础,应用地球化学块体理论与方法,对研究区内Cu地球化学块体特征及层控型铜矿资源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共圈出5个地球化学块体、10个面积相对较小的地球化学亚块体,并根据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划分为2个Cu地球化学分区。以1km矿床勘探深度为准则,计算各(亚)块体的铜金属供应量及铜矿产资源量,预测全区潜在铜矿资源总量为586.1万t。通过追踪地球化学块体谱系,揭示了元素在地球化学块体中逐步浓集成矿的轨迹,并结合区域控矿要素,确定了11个层控型铜矿成矿远景区,其中以3-1,3-2,10-1-1-1-1-1,10-1-1-2-1-1,10-1-1-2-1-2子块体的成矿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大型银矿集区地球化学预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申伍军  王学求 《地球学报》2010,31(3):449-455
如何利用地球化学填图数据预测潜在大型矿集区是寻找大型矿床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利用1:20万区域化探扫面数据和1:100万中蒙边界地球化学填图数据进行综合研究, 在全区共圈出面积大于1000 km2银的地球化学省40个, 其中具有良好Ag-Pb-Zn综合异常的有31处。内蒙已发现的4处大型银矿有3处位于地球化学省内, 已发现的11处中型银矿有10处位于地球化学省或区域异常内, 这说明大型银矿与地球化学省有高度的相关性。大型银矿区银异常强度(异常内银平均含量/背景含量)大于1.5。利用面金属量模型和地球化学块体模型对31处潜在的大型银矿区的潜在资源量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9.
辽东裂谷硼地球化学块体内资源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地球化学块体理论研究辽东裂谷大约2万km21∶20万图幅化探水系沉积物硼元素数据,圈定硼地球化学省3处,地球化学异常4处。对研究区内硼地球化学块体特征及硼矿产资源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确定5级地球化学子块体作为评价远景区;并提出远景区的含矿性与块体的面积、单位体积硼供应量、异常强度及块体套合层次密切相关,结合地球化学块体谱系树对远景区进行筛选,从物质来源方向确定找矿远景区;以发育里尔峪组、有利的褶皱构造及古元古代条痕状花岗岩3个条件作为含矿远景区的控制因素,从对成矿有利的富集条件方面确定区域找矿方向。共划分9个硼矿产成矿远景区,其中具有成矿远景的Ⅰ级远景区2个,分别为Ⅲ111-1和Ⅲ111-2。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成矿物质供应角度入手,来剖析长江中下游地区大型矿床/矿集区的成因。研究区内共圈定出5个Cu地球化学块体,区内所有已发现的Cu矿集区和绝大多数已发现的大型Cu矿均位于Cu地球化学块体范围内。根据前人获得的研究区典型成矿岩体的Sr-Nd、Hf同位素及成矿岩体中继承锆石年龄,推断研究区产出有矿集区中Cu地球化学块体内巨量的Cu元素主要来源于富集岩石圈地幔,并有少量地壳物质的贡献。正是由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存在规模巨大的Cu地球化学块体,这些块体能够提供区域成矿带所需的巨量的成矿物质,从而使得该区经历了长期的构造活动、岩浆作用和成矿作用后形成了数量众多的铜矿床。  相似文献   

11.
如何利用地球化学填图数据来预测大型矿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文中利用大兴安岭地区1∶20万区域化探扫面数据和1∶100万中蒙边界地球化学填图数据进行综合研究。发现1∶100万地球化学编图圈定的地球化学省与矿集区存在十分密切的关系,1∶20万地球化学编图圈定的区域地球化学异常与大型矿存在对应关系。以大兴安岭3个大型银铅锌矿为例建立了预测大型矿的地球化学指标。大型银多金属矿具有Pb、Zn、Ag 等3个以上元素异常在空间上相套合;异常具有3层以上套合结构,即地球化学省(>500 km2)包裹区域异常(>100 km2),区域异常包裹局部浓集中心(n×10 km2);标准化综合异常下限大于4.5,异常衬度大于2.0。  相似文献   

12.
通过1:5万地面高精度磁测的实地调查,对工作区的磁场特征有了详细的了解.经磁异常的定性分析,筛选出11个找矿潜力较大的异常区.同时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成果表明区内主要找矿元素为Cu、Pb、Zn.磁异常的定性分析对这些金属矿的深部找矿预测可以提供有利证据.结合化探异常、地质特征、矿化特征优选出了展咱木部-坑马勒间强磁异...  相似文献   

13.
桐柏县老湾一鸿仪河金矿带,经近年工作,在老湾-上上河及下黄竹园一带求得一定规模的金矿储量。1986年,经1:20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圈出大面积金银异常。为使该区在找矿上尽快取得重大突破,在开展1:2.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的基础上,1987年在矿带开展了原生晕研究工作。通过对已知矿区地表和深部工程的系统岩石测量,建立了矿床地球化学异常模式和找矿评价指标,进而对矿床、矿带和矿区外围应用累加指数圈定异常,并进行了系统的评价和预测,取得了明显的地质找矿效果。本文着重介绍这一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use of NAnoscale Metals in EarthGas (NAMEG) and MObile forms of MEtals in Overburden (MOMEO) methods in regional scale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for giant deposits in terrains covered by overburden. These methods are based on the premise that gases generated from the earth's interior can not only transport mobile forms of elements from an ore deposit and its geochemical halos to the surface to form a local anomaly, but also transport them from distinct bedrock “geochemical blocks” hosting large and giant ore deposits and give rise to large regional geochemical anomalies and geochemical provinces at the surface.Regional NAMEG and MOMEO surveys for giant gold deposits were carried out in Shandong Province, where the largest gold deposits in China are found, and in the Muruntau region of the Kyzylkum Desert, Uzbekistan, one of the world's largest gold ore provinces.In Shandong Province, where most of the area is covered by complex overburden, large regional anomalies in earthgas and water-extractable Au were delineated over and around the giant gold deposits. For many trace elements, the anomalies are larger in area and have greater contrast than those from other methods. High concentration of water soluble Au extends into the southern area covered by transported overburden, suggesting that this region may have potential for the discovery of new concealed gold deposits. The anomalous provinces of Au in both earthgas and water soluble salts coincide with a deep fault, supporting the idea that the deep fault is the main conduit of Au from the interior.In the central Kyzylkum Desert, nearly all Au-hosting rocks are covered by sedimentary sequences overlain by desert sand. Gold and As anomalies over Muruntau and Kokpatas gold deposits have contrasts ranging from 2 to 400 times background. Strong anomalies were also discovered in the south of the Muruntau region, suggesting a promising area for the discovery of new giant gold deposits.  相似文献   

15.
东乡火山岩盆地近年来不断发现金银铜多金属矿床(点)。根据盆地内典型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结合1∶20万区域地球化学资料和1∶5万土壤测量圈出的地球化学异常地段,估算了盆地内可富集的金属资源量,并圈出了有远景的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16.
李炳华 《物探与化探》1998,22(4):262-266254
在陕西秦岭巴山地区9万km2内,通过1:20万区域化探扫面,发现了一批多元素综合异常,并根据地质构造背景分析划分出五个异常带(区)。其中新发现的北秦岭Au、Ag、Pb、Zn异常带,规模大、元素组合复杂且含量高,为一重要的金、多金属成矿带。1986年开始,在该区大力开展区域化探异常查证工作。通过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圈定了以金元素为主的化探异常。在主体异常部位系统地开展了1:1万土壤测量和槽探工程,于当年就在周至县马鞍桥发现了金矿体。随后又根据化探异常特征,布置了钻探和坑探工程验证。经进一步检查和详查,确认马鞍桥金矿为一大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7.
新巴尔虎左地区位于得尔布干成矿带西南端,现已在周边发现多个与火山岩、次火山岩有关的大型及超大型热液型矿床。但本区工作程度相对较低,本次研究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其开展1∶5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通过分析18种元素的土壤地球化学特征,发现本区Pb、Zn、Ag、Mo等元素具有较好的异常。本区异常多分布于成矿有利部位,具有良好的找矿潜力。综合考虑地球化学异常元素的组合及异常区成矿地质条件和地球化学条件,圈定综合异常12处,并确定4个找矿靶区,为下一步找矿工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实现甘肃白银矿田找矿新突破,在矿田东侧铜厂沟地区开展了找矿预测工作。区内已发现铜厂沟和小铁山等矿床,在收集总结前人成果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研究区地质概况、地球化学异常特征、控矿因素的研究,获得区域找矿标志,在区内发现多处异常,且多数异常的产出位置在已知矿床附近,表明构造原生晕地球化学找矿在铜厂沟地区具有较好的效果。以地球化学异常特征为主,结合地质找矿标志对研究区进行找矿预测,圈定和评价了小铁山—铜厂沟靶区及铜沟脑靶区,可望实现找矿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