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关于编制盆地构造演化剖面的几个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漆家福  杨桥等 《地质论评》2001,47(4):388-392
本文根据平衡剖面原理,从构造地质学基本原理出发,讨论了采用“地层回剥”方法编制构造演化剖面时遇到的影响古构造复原的若干问题,强调建立平衡地质剖面和利用平衡剖面技术编制盆地构造演化剖面时,“地质概念上”的平衡和地质逻辑上的合理比纯粹的“几何学上”的平衡更重要。  相似文献   

2.
云南兰坪盆地古近系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编图就是将岩相古地理的研究和编图与层序地层学的研究、盆地构造发展演化紧密结合,利用层序界面和其他关键界面为相对等时界面,按相关界面划分体系域,并以体系域为成图单元,采用体系域压缩法编制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图。以云南兰坪盆地古近系为例,进行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分析研究并编制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图,进而揭示该区古近纪构造运动对沉积特征与湖平面变化的关系,更进一步阐明该区盆地沉积充填的时空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3.
广东三水盆地古近纪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大量的区域地质、钻井岩心、野外露头等资料,以及年代地层和生物地层的研究成果,将三水盆地古近纪地层划分出一个盆地充填层序、两个构造层序和6个层序;在构造层序地层研究基础上,以层序为编图单元,采用压缩法和瞬时作图法,编制了三水盆地古近纪层序岩相古地理图,系统地阐述了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通过古近纪不同时期的层序岩相古地理演化,将沉积充填分为湖泊细碎屑加积和顶部粗碎屑填积两个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4.
断层活动性分析对于研究盆地构造演化、古环境等信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运用平衡地质剖面恢复断层历史活动性,该方法可考虑地质历史时期的地层差异压实减薄、地层剥蚀厚度缺失等重要信息,同时能够直接以曲线方式测量断层的滑距大小,特别是在识别某一特定地质历史时期断层的活动方向上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是传统断层活动性分析法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本文运用平衡剖面技术法分析了柴西地区地质历史时期的断层活动性,识别出两期构造反转,第一期由中生代晚期的挤压环境转换为新生代古近纪的伸展构造环境,第二期为上干柴沟组沉积时期(N1)由伸展构造背景转换为挤压构造背景.下干柴沟组上段沉积时期(E32)的伸展构造背景控制了优质烃源岩的发育,上干柴沟组沉积时期(N1)之后转换为挤压构造背景,控制了柴西现今主要圈闭的形成,捕获晚期形成的烃类.靠近断层的反转构造可形成早期圈闭,具有捕获早期生成的低熟烃类的潜力,是深层油气勘探的潜在领域.  相似文献   

5.
鄂尔多斯盆地自晚中生代以来长期处于多个板块汇聚的中心,在多期构造作用下,引起了盆地内部地层的变形和叠加。因此,通过恢复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下白垩统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构造特征,可以更好地理解该地区的构造-沉积与铀成矿过程。文章利用钻孔分层数据和地震剖面解释成果,采用了单一岩性逐步回剥的算法进行地层去压实校正,参考了前人的剥蚀量数据,从而恢复了鄂尔多斯盆地早白垩世末的古构造特征。早白垩世末的古构造图显示,在该时期下白垩统中并不存在现今的天环坳陷结构,华池环河组的顶面古构造特征与下部层位相比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些现象表明,华池环河组和罗汉洞组之间存在明显的二级层序界面,其转变的动力背景可能源自六盘山裂谷盆地的初始裂陷和相应的岩浆侵位作用。天环坳陷结构的初步形成可追溯到晚侏罗世末的挤压改造,在中新世晚期再次经历了叠加改造并最终定型。研究区的古构造条件及其演化过程指示了该区域存在“渗出”铀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6.
以黄骅坳陷孔南地区新采集的三维地震资料和钻井资料为基础,追踪闭合了盆地内重要的层序地层界面,精细解释了盆地内部的主要构造和地震反射结构特征,新识别出一条重要的构造不整合界面——枣Ⅲ(Ek1Ⅲ)界面,建立了盆地同裂陷阶段的构造-地层格架,划分了盆地新生代幕式构造演化阶段;在此基础上,通过断层地质属性及其组合样式分析、并运用回剥技术和断层活动性定量计算,深入分析了盆地同裂陷阶段不同构造幕的构造演化过程,提出Ek1Ⅲ界面为孔南地区新生代裂陷作用的起始界面,代表了古近纪初期Ek3-Ek1下亚段时期拗陷作用向Ek1上-Ed时期的裂陷作用转变的构造变革界面.之后从Ek1上亚段至Ed沉积时期盆地的裂陷沉降又经历了由正向伸展断陷向右旋走滑伸展断陷两幕不同构造变形方式的演化阶段.在上述构造演化过程中,盆地的断裂系统及其所控制的沉降中心发生规律性迁移,进而制约了盆地沉积体系配置.  相似文献   

7.
苏北盆地古近纪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与演化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板块构造学和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思想,把苏北盆地古近纪划分为3个构造-层序,分别为古新世(TS1)、始新世(TS2)和渐新世(TS3)构造-层序。在此基础上,以构造-层序界面和最大洪泛面为界,以湖盆扩张体系域和湖盆收缩体系域为编图单元.编制了苏北盆地古近纪各地质时期的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图,探讨了各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为该地区油气勘探有利区块的预测和评价提供了更为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含油气盆地盐构造研究进展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简要讨论了近年来含油气盆地盐构造研究的主要进展,这些进展主要表现在盐构造地质建模、三维可视化、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平衡剖面分析和构造复原以及盐构造形成机制等方面。盐构造是一类与油气聚集关系极为密切的构造类型,在波斯湾、北海、墨西哥湾、北欧和非洲大陆边缘等油气资源丰富的地区有大量分布。中国在塔里木、渤海湾、江汉、四川等盆地广泛发育多期盐岩层和多种类型的盐构造,但国内盐构造研究相对较少,对盐及其相关构造的变形组合样式、三维地质建模和三维可视化、盐构造形成机理和动力学演化的研究是薄弱环节。对于塔里木、渤海湾盆地以及中国南方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来说,区域性盐岩盖层的存在和分布将是油气藏得以保存的关键。深入探讨盐构造特征将有助于深化对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演化、构造样式和油气成藏过程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鄂尔多斯北部盆地古流体动力场的演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鄂尔多斯北部盆地为例,针对古流体动力场的演化问题,应用三维数值模拟技术,恢复了上古生界不同时期地层厚度和地质、水文地质条件;推导了考虑多个要素的地下流体三维数学模型,并依据不同时期古流体动力场特征,初步分析了上古生界油气的运移聚集规律。结果表明,在鄂尔多斯北部盆地,运用三维数值模拟方法能够比较完善地描述古流体动力场的特征和比较准确地指明油气运移和聚集区带,为天然气勘探靶区的确定提供比较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何登发  伍顺利 《地学前缘》2019,26(1):86-101
古隆起是地质历史时期地表的正向构造单元,是该时期地球内、外动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复原其构造-沉积面貌,将为探索地球演化历史及资源、能源矿产的赋存规律奠定重要基础。文中以龙门山北段的天井山古隆起为例,分析古隆起的地质结构及其演化、改造特征,探讨古隆起复原的思路、方法及意义。天井山古隆起早在20世纪80年代便被人们发现并提出,由于其所处地理位置特殊,天井山古隆起的地质结构及其在地质历史时期的形成与演化过程一直存在争议。基于天井山地区的地层与构造分布,文中建立其浅表地质结构模型,应用构造复原方法重建其形成与演化过程,恢复出天井山古隆起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空间展布特征。研究认为,天井山古隆起发育震旦系、寒武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和侏罗系—第四系等5套构造地层层序,沿构造走向划分为北、中、南3段。天井山古隆起北段总体表现为两背斜夹一向斜构造,中段表现为一紧闭的背斜构造,南段表现为一逐渐倾伏的背斜构造;天井山古隆起经历了寒武纪—志留纪幕式隆升、泥盆纪—石炭纪持续隆升、二叠纪—三叠纪整体埋藏与侏罗纪—现今为破坏改造等4个演化阶段;天井山古隆起在形成演化过程中,古隆起核部呈现出向南东迁移的特征。天井山古隆起为改造残余古隆起,反映了龙门山北段的多幕伸展-挤压构造事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南祁连山前区可以分为露头和盆地区两个不同的大地构造单元,本区晚中生代构造活动强烈,控制了新生代的沉积过程和现今中生界残余层序的分布。本文提出了均匀平板状沉积体后期的构造变形可以利用古地质图以及高精度残余地层厚度的变化规律判断古构造带的分析方法,并且对于研究区中生代晚期的古构造特征进行了分析。露头区主要利用古地质图分析方法,研究区集中在赛什腾山-埃姆尼克山北缘的鱼卡和红山地区。盆地区主要利用中生界残余厚度图的分析方法,研究区集中在赛什腾山-埃姆尼克山南侧的赛什腾南部凹陷和马海凸起地区。通过这4个地区古构造特征的研究,提出南祁连山前区中生代晚期在区域性隆升的背景下,形成了一系列古构造带,古构造活动的特点是形成北西-北北西走向的背斜和向斜构造,这些褶皱的波长为15~20 km,为中尺度规模。同时指出,中国西部多数地区均缺失上白垩统,暗示着当时的中亚地区存在一个广阔的晚白垩世古高原。  相似文献   

12.
刘运锷  李莉 《矿产与地质》2016,(6):1018-1023
在地质工作和测量程度低的地区开展地质调查工作时,由于缺乏基础资料,在工作设计及野外施工等方面极其不方便.本文利用91卫图助手软件免费下载工作区地形和影像数据,使用Global Mapper对该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结合MapGIS软件能快速绘制出调查区的一系列基础图件如地形等值线图、测区沟系图、测区影像图等.在此基础上,使得测区的地质工作路线安排、化探沟系次生晕野外采集点布置更加方便,从而节约了成本,并提高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3.
为了更好地与生态环境及灾害地质紧密结合,第二代全国区域地质志编制项目规定第四纪地质及地貌图为必编图件之一。图件内容包括第四纪地质体的时代、成因类型、岩性和地貌成因形态组合类型、活动断裂及海侵范围等重要地质内容,同时,附第四纪地质-地貌典型剖面和重要的地貌景点。图件特点:(1)图件的地理底图是首次用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灰度图作背景;(2)第四纪地质内容与地貌成因形态类型同编为一幅图;(3)第四纪地质体的面色用成因类型色表示;(4)地貌部分划分了不同级别成因形态类型和有特色的微地貌景点。总之,图面有立体感,地形高差明显,层次分明,色彩鲜艳,是一幅崭新的图件,可供防灾治理和地质旅游参考应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逐层恢复法”对松辽盆地中部地区一百多口主要探井进行古厚度恢复工作。编制了古构造图、压实量等值线图、古厚度差值等值线图,并在此基础上对该区古构造特征及其形成机制提出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在构造地质学定量研究中引入微分几何学的必要性,并讨论了在地质构造定量研究中的具体应用及相关的数值计算方法.微分几何为定量描述地质构造形态、建立精确的数学解析模型提供了基础,是深入定量研究地质构造形态及其变化的重要数学工具.在前人工作基础上,为更方便地与其他先进的技术和方法相结合,总结了地质构造的数学建模与重构、计算机自动分析计算、三维可视化与运动仿真.具体可以应用于裂缝预测、构造面形变分析、褶皱形态分类、隐藏断层探测,以及矿床和油气藏的预测研究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本文针对煤田地震勘探的特点,就如何应用偏移时间剖面直接作构造图问题进行了论述,提出了一套完整的交点闭合方法和空间校正方法。并结合实际使用PC-1500微机进行空间校正作构造图,实践证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On the basis of gravity data, derived anomaly traces were presented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some shallow structural features of Biga and Gelibolu peninsulas. Since building general understanding of subtle details about subsurface geology is of great importance considering that the study area is tectonically important, some advanced data processing techniques were implemented to gravity anomalies in a detailed manner. The procedures were performed using a MATLAB-based software package (Gravity and Magnetic Interpretation – GMINTERP). First, a finite element method was utilised to produce the residual data-set which is expected to reflect short wavelength anomalies arising from shallower geological structures, and thereafter some derivative-based algorithms were executed to analyse the residual data. The general anomaly patterns obtained from the applications clearly corresponded to the well-known surface geology map of the study area. Derivative-based anomaly maps put forward some findings about the existence of an old caldera structure in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Biga Peninsula. Additionally, abrupt lateral changes in anomaly amplitudes indicated the presence of some major structural discontinuities. Thus, findings yielded to make significant geological interpretations that might be important for further investigations. This study also showed that GMINTERP software package proved useful in assisting geological interpretation using geophysical potential field data-sets.  相似文献   

18.
OpenGL在三维地质模型可视化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介绍了作者在将OpenGL应用于三维地质模型可视化中的经验与体会。首先介绍了用OpenGL显示三维地质模型的几个技术关键。包括模型绘制、投影变换、取景、TIN表面显示、旋转、颜色与材料等。然后介绍了笔者基于OpenGL的剪变换和缓冲区累加功能提出了的”切片合成法”的原理、用途、应用注意事项和应用于煤田地质勘探中煤层底版等高线图制做的实例。  相似文献   

19.
From a geologist's perspective, magnetic data are most useful in mapping contacts and providing insight into the 3D geometry of the geology. Since the early 1970s, automatic methods based on th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derivatives are applied to potential field data in order to map geological lineaments. In this paper, three methods for locating magnetic contacts are applied to magnetic anomaly data of the study area. The local maxima of horizontal gradient determined on the magnetic map and its upward continued maps to several heights delineate the contacts and indicate their dips. The amplitude of the 3D analytic signal of magnetic data provides information on the location of the edge of the sources in both th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dimensions. The Euler deconvolution is also used to estimate the source depth at the contact location. These results allow the production of a structural map showing the magnetic lineaments for the survey area. This map is consistent with many faults already recognised or supposed by the traditional structural studies and highlights new ones by specifying their layout and dip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