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与地下水运动和水环境演化密切相关。为了给我国大规模地热资源绿色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本文综述了浅层地热资源、中深层水热型地热资源及深部干热岩型地热资源开发现状和典型开采技术。其中:浅层地热资源的开发模式分为土壤源热泵和地下水源热泵;中深层水热型地热资源开发模式主要有直接开采、采灌结合和单井循环;深部干热岩型地热资源通过水力压裂或化学刺激等储层改造技术,形成增强型地热系统(EGS)。结合报道实际案例,评述了地热资源开发对地下水资源与环境的潜在影响,包括地源热泵技术可能导致冷热堆积、水热开采可能引起地下水位下降、干热岩水力压裂可能诱发微地震事件,以及压裂液泄露可能造成化学污染等。针对地热开发对地下水土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提出了有助于地热资源绿色开发的相应措施,包括提高回灌能力、采灌过程中保持水量平衡、保持换热效率与地下热量新平衡,及采用新型材料等。  相似文献   

2.
淮南煤田地热资源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区域地质构造,岩浆发育及地层组合关系,本文探讨了淮南煤田的地热分布、成因及所属地热资源类型(沉积盆地型地热资源)。由本区地下热水水质、同位素等测试结果,笔者对地下热水的形成水源、在储热层中温度、循环深度及热水的开发利用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及计算。并结合区内简易及稳态测温孔反映出的地温梯度及热水点抽水钻孔的实际情况,初步评价了淮南煤田的基础地热资源量。  相似文献   

3.
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方式适宜性分区受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岩石的导热性等因素控制。 依据长春市地层岩性特征、含水层分布及富水性和岩石导热性,将长春市区划分为3个地层结构区:贾家洼子-八里铺-兴隆沟基岩裂隙含水带以西区(1区),贾家洼子-八里铺-兴隆沟基岩裂隙含水带及其以东到伊通河西岸阶地陡坎区(2区)和伊通河谷地区(3区)。各区的综合导热系数实测值分别是1.168、1.401和1.612。对影响适宜性分区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建立了地源热泵和地下水源热泵适宜区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了适宜区、较适宜区和不适宜区的划分标准。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3个地层结构区进行了适宜性评价。评价结果是1区适宜采用地源热泵开采浅层地热资源,2区和3区均适宜采用地下水源热泵开采浅层地热资源。  相似文献   

4.
中国地热资源潜力评价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中国地热资源分布广泛,资源种类繁多,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和地带性。针对中国不同类型的地热资源,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分别对浅层地热能、水热型地热资源和干热岩资源进行了潜力评估,并对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及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环境效益进行了分析。我国地热资源量相对较为丰富,出露温泉2 334处,地热开采井5 818眼。水热型地热资源量折合标准煤12 500亿吨,每年可开采量折合标准煤18.65亿吨;336个地级以上城市浅层地热能资源每年可开采量折合标准煤7亿吨;干热岩远景资源量折合标准煤856万亿吨。目前我国地热资源每年利用量折合标准煤0.21亿吨,其中水热型地热资源开采率仅为0.2%,浅层地热能开采率仅为2.3%,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科学开发利用地热资源,每年可节煤10亿吨,其中336个地级以上城市浅层地热能资源高效利用每年可节煤2.5亿吨;地下热水资源高效利用每年可节煤7.5亿吨,地热资源节能减排效果显著,能有效缓解雾霾。  相似文献   

5.
高山 《吉林地质》2014,(1):105-107
地下水源热泵浅层地热能是指地下水在抽水-回灌过程中,利用水源热泵提取水中的热能,或用于空调制冷产生的能量转换。地下水源热泵地热能是浅层地热能的一种主要类型。地下水源热泵浅层地热能是一种可循环利用、环保的新型能源,逐渐为人们认识,具有广泛的开发前景。本文简要介绍吉林市城区地下水源热泵浅层地热能条件,开发利用前景分析。  相似文献   

6.
科学合理地应用地源热泵技术、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资源的前提是对地质条件的适应性进行充分论证。地源热泵技术的适宜性区划和浅层地热能评价是以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为基础,结合地源热泵系统特征进行划分。依据长春市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长春市区可划分3个地层结构区, 即贾家洼子-八里堡-兴隆沟以西地区、贾家洼子-八里堡-兴隆沟基岩裂隙含水带及其以东到伊通河西岸台地陡坎地带、伊通河谷地区。建立地下水源热泵适宜区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共分目标层、亚目标层、指标层3层。亚目标层包含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水质、地下水水温,指标层包含含水层厚度等9个指标。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3个地层结构区进行了适宜性评价。评价结果是Ⅰ区不适宜采用地下水源热泵,Ⅱ区和Ⅲ区均适宜采用地下水源热泵利用浅层地热资源。评价结果对长春市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分析郑州市现有地温空调系统应用的基础上,从水文地质条件、浅层地温场特征、经济效益等方面分析了郑州市地下水源热泵应用的适宜性,研究了热泵运行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认为地下水源热泵应用效果较好,经济社会效益明显,适宜推广应用,为城市地下水源热泵发展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雄安新区赋存有丰富的浅层地热能、中深层地热能及干热岩等地热资源,通过分析研究区地温场及各热储在区内赋存、分布特征认为本区地热资源属沉积盆地传导型成因,在研究目前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了本区地热资源勘查、综合利用规划及科学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鄂尔多斯盆地蕴含丰富的中低温地热能源,通过对其中延长油气区地热资源赋存状态研究,发现区内主要有西部白垩系碎屑岩和东部石炭系—侏罗系碎屑岩两套热储层;岩石热导率与地层岩石的成岩程度、孔隙度等关系密切;地温梯度为2.73~3.50℃/100 m,整体显示北高南低,与地层埋深呈正相关;大地热流值为57.28~86.18 mW/m2,具有明显的东西向展布特征。综合分析认为:区内地热资源东部优于西部,可具体划分浅层低温有利区、中层中低温有利区和中深层中温有利区等3类地热资源有利区。结合油田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实例,认为对这些有利区内的废弃井加以改造利用,可降低地热开发工程成本,在地热发电、工业利用及三产养殖等方面实现地热资源梯级利用,有望建立“源网荷储一体化”的能源互联网构架。  相似文献   

10.
地热资源是具有极大开发利用潜力的新型清洁能源。阜阳盆地的地质构造条件决定了其优越的地热资源储量。地热水梯级利用系统是可再生高能效系统,本文以阜阳市某医院地热水梯级综合利用设计为例,通过系统方案分析,以地热水冬季供热、冷却塔夏季制冷为基础,辅以"浅层+中深层"地下水源热泵调节峰荷,综合能效比相比国家一级能效比节能37%,大幅度减少补给条件差的地热水开采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最优。  相似文献   

11.
矿产资源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地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余瑞祥  洪水峰 《地球科学》2001,26(6):661-664
矿产资源开发活动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工业化贡献、市场化贡献、城市化贡献和交通贡献4个方面, 是区域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引擎.从总体上讲, 中国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体现在矿产资源而不在农业资源.由于历史的原因, 西部地区的智力支持系统和科技能力发育程度比较低, 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还有一个资金积累和市场发育过程.工业化是实现西部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以矿业为主导产业, 大规模地开发矿产资源并注重矿业后问题, 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中国西部环境演变及其影响研究   总被引:45,自引:1,他引:45  
文章综述了气候与中国西部环境演变过程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特别分析了人类活动和全球变暖条件下的演变特征。以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 )的研究方法 ,采用全球大气海洋耦合模式和区域气候模式 ,预测了 2 0 10年、2 0 30年和 2 0 5 0年中国西部地区未来气候生态环境的可能变化趋势即情景。对西部地区生态与经济的脆弱性问题也作了分析 ,最后提出了在西部大开发中实施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双赢战略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笔者首先从经济、社会的角度阐述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必要性。依据国际、国内有关经济发展与环境破坏之间联系的研究成果,阐明中国当前发展过程中的环境变化。根据中国西部自然地理条件将广大的西部地区划分为三个地理分区,结合各区的自然条件、资源及产业结构特征,分析了不同分区在经济发展中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及可能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4.
Complex factors, including those associated with human and natural geography, have contributed to a longstanding imbalanc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in eastern and western China. Applying the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structure index, the Gini coefficient of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movement of the population center of gravity and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this study simultaneously analyzes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population density in China and the trends in its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 from 1950 to 2010. It was found that while China’s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has increasingly balanced development, the overall pattern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has not changed significantly. Although the “Hu Huanyong Line” is still a valid representation of the country’s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the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in parts of Gansu, Ningxia, and Inner Mongolia has extended the boundary of the Hu Huanyong Line. The Chinese population has experienced a trend of movement towards the west. While the congruence between the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as a whole was relatively low, it was relatively high in the northeast and the relationship is steadily improving. Compared with the eastern and central regions, the western region has experienced a fluctuating and weakening trend.  相似文献   

15.
河西走廊东部石炭系展布及找煤方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西走廊东部石炭系发育、展布受晚古生代前陆盆地控制。虽然以武威为界的东、西两部存在一定差异,但均具有沉降中心和聚煤中心由南向北迁移,海浸方向由SW→SWW→NWW变化的特征。聚煤中心可能主要位于西部中央隆起南缘及东部靖远磁窑一带,北祁连逆冲推覆体下及山前可能也有较好的找煤前景。  相似文献   

16.
中国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西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矿业开发已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之一。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矿产资源的开发引起了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在西部大开发进程中,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环境地质问题,将会阻碍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在论述西部地区矿产资源概况、由矿产资源开发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对这些环境地质问题进行防治和环境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7.
绵阳-长宁拉张槽的发现,大大地提升了四川叠合盆地西部深层-超深层海相层系的油气勘探前景。本文利用钻井、地震和野外露头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系统分析川西深层-超深层油气地质条件和目前发现的雷口坡组气藏的成藏过程。结果表明,四川叠合盆地西部深层-超深层海相层系有以下寒武统为主的多源供烃系统,多时代(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二叠系白云岩和礁滩体,三叠系雷口坡组微生物岩和颗粒白云岩等)储集层叠合,致密碳酸盐岩、巨厚陆相泥质岩和中下三叠统膏盐岩多级封盖,以断裂(及不整合面)和优质储层构成的立体输导网络等,使得深层-超深层海相层系具备形成大气田的基本条件,是原生气藏和次生气藏共存的天然气富集区。近年来,川西发现的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四段气藏,其可能成藏过程为生烃中心(下寒武统烃源岩等)→生气中心(灯影组和二叠系古油藏等)→储气中心(灯影组和二叠系古气藏等)→保气中心(雷口坡组次生气藏)。这揭示其深层-超深层既可能还存在着符合四中心耦合成藏的原生气藏,也可能发育着次生气藏,极有可能发现新的大气田。  相似文献   

18.
Significant adv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exam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disaster losses at the global and national scales, but very little research has been done at the sub-national level, especially in China. Based on socioeconomic and disaster impact data from 31 provinces (municipaliti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in China from 1990 to 2010, ordinary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ffects of natural disasters. Results showed that economic development played a distinct role in mitigating disaster damages in the whole China and its eastern,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There existed a U-shaped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disaster losses in the whole China and its eastern region, and an inverted-U nonlinearity linkage in its central and western areas. These findings further confirmed the existence of a non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disaster losses. Economic growth had played a more important role in mitigating disaster losses in the central region of China than that in the western one. Further investigations demonstrated that as economic develops, there were fewer deaths caused by natural hazards in whole China and all its three regions. The combination of the lower level of education, higher unemployment rate and greater gross dependence ratio has contributed to the increase in death toll caused by natural disasters, but this trend could be partly offset by wealth growth.  相似文献   

19.
国道318线海子山-竹巴笼段们于四川省西部与西藏自治区交界处,由于受印度板块强烈影响,地震频繁,导致该路段地质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影响着进藏物资的运输和当地经济的发展。经过遥感调查,分析,确定地质灾达的发育特征,从地质背景,地质灾害,生态环境,经济等方面进行综合比较,确定最佳路线方案。  相似文献   

20.
吉林省西部是地方病高发地区,尤其是地方性氟、砷中毒的情况比较严重,尽管防氟改水工作已经进行40多年,但目前仍有相当多村屯的村民饮用高氟水,严重威胁人民的身体健康并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针对现状作者分析了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具体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