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海拉尔盆地古地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拉尔盆地作为大庆油田外围最有潜力的油气盆地之一,其古地温梯度以及古地温与油气的关系尚未进行系统研究。根据磷灰石裂变径迹法求取的古地温梯度为3.44~4.20℃/hm。其中乌尔逊凹陷古地温梯度与现今地温梯度接近,贝尔凹陷和呼和湖凹陷恢复的古地温梯度值高于现今地温梯度值。热史模拟表明海拉尔盆地最高古地温是在伊敏组沉积晚期90Ma达到。一类凹陷如乌尔逊凹陷属于持续埋藏型凹陷,中生代以来是一升温过程,在凹陷的中心部位现今地温是地层经历的最高地温,烃源岩热演化程度受现今地温场控制,现今持续生烃。另一类凹陷如贝尔凹陷和呼和湖凹陷,属于抬升剥蚀型凹陷,伊敏组沉积之后是一个降温过程,现今地温小于古地温,烃源岩热演化程度受古地温场控制。古地温演化史结合伊利石测年结果表明,伊敏组沉积晚期是海拉尔盆地一次非常重要的油气成藏期;古近纪以来为第二次成藏阶段,主要为早期形成油气藏的重新调整和二次生成的油气继续注入成藏。  相似文献   

2.
海拉尔盆地热演化史研究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4  
海拉尔盆地现今为中地温场,中低大地热流特征,镜质体反射率随埋深增大而逐渐增大.不同层位、不同凹陷烃源岩热演化程度不同,乌尔逊、贝尔凹陷镜质体反射率值最大,热演化程度高.应用镜质体反射率法恢复了古地温及古地温梯度.海拉尔盆地古地温高于今地温,南屯组沉积前具有较高的地温梯度,可达(4.0~5.8)×10-2℃/m.乌尔逊、贝尔凹陷古地温梯度高,生油门限浅,有利于油气的生成.而另外一些凹陷生油门限较深,不利于油气的生成.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热演化史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乌尔逊凹陷是内蒙古海拉尔盆地内勘验程度较高的一个南部凹陷,该凹陷沉积厚度大,地层发育全,生油条件十分优越,是海拉尔盆地主要产油气凹陷。主要烃源岩层是南屯组,其次是铜钵庙组和大磨拐河组。根据磷灰石裂变径迹法恢复的乌尔逊凹陷早白垩世古地温梯度为3.44℃/hm,接近现今地温梯度3.3℃/hm。古地温恢复及热演化史模拟表明,乌尔逊凹陷中生代以来经历了一个升温过程,下白垩统烃源岩热演化程度主要受现今地温场控制。热演化史与油气关系研究结合伊利石测年结果表明,乌尔逊凹陷油气成藏期主要有两期,为早白垩世晚期及古近纪以来,且以早白垩世晚期为主要成藏期;古近纪以来为第二期成藏阶段,烃源岩进入第二次生油高峰期。第二次成藏时期对乌尔逊凹陷油气藏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是制约油气富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海拉尔盆地地温分布及控制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根据大量钻孔测温资料和实测热导率资料分析了海拉尔盆地地温分布状况,现今地温梯度变化在2.50℃/100m至4.0℃/100m之间,平均为3.0℃/100m,现今大地热值为42.15~63.86 mWm-2,平均约为55.00mWm-2,明显较松辽盆地低,表明海拉尔盆地是一个中温盆地。海拉尔盆地大磨拐河组底面和南屯组底面地温分布具有南高北低的特点。现今地温对油气生成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南部凹陷南屯组热演化程度高,普遍处于成熟生油阶段,南屯组是海拉尔盆地的主力生油层位,南部凹陷是海拉尔盆地主要找油区。海拉尔盆地与松辽盆地壳幔结构存在显著的差异。海拉尔盆地现今地温场主要受地壳厚度、基底结构、基底埋深及盆地构造等因素的控制。  相似文献   

5.
海拉尔盆地煤及煤系泥岩生排烃定量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拉尔盆地具有多煤阶煤分布。煤系源岩生、排烃数据反映:最好的煤层是南上段,其次是大上段;最有利的煤系泥岩是铜钵庙组与南屯组。各凹陷煤系源岩生气量大小顺序为:呼和湖凹陷>贝尔凹陷>乌尔逊凹陷>呼伦湖凹陷。各凹陷煤系源岩生油量多少顺序为:乌尔逊凹陷>呼和湖凹陷>贝尔凹陷>呼伦湖凹陷。煤系源岩排油量大小顺序为:乌尔逊凹陷、贝尔凹陷、呼和湖凹陷、呼伦湖凹陷。可见,乌尔逊凹陷、贝尔凹陷、呼和湖凹陷具有良好的煤成油气勘探前景,是海拉尔盆地寻找煤成气、煤成油资源不可忽视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6.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油气成藏期次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秦文龙  崔军平 《现代地质》2011,25(3):594-598
应用储层自生伊利石测年法、烃源岩生排烃史法和包裹体均一温度法等综合分析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油气成藏期次。分析结果表明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油气成藏期主要分为两个大阶段:第一阶段油气成藏时期在距今120~80 Ma,相当于伊敏组沉积时期—青元岗组沉积早期,是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最主要的成藏时期,油气大规模注入储层时期应该在105~90 Ma,相当于伊敏组二、三段沉积时期,此时期为烃源岩大量生排烃时期,油气运移动力充足,有利于油气发生大规模的运移并聚集成藏;第二阶段为青元岗组沉积至今,青元岗组沉积以来,发生过近东西向的挤压反转,使已形成的油气藏重新调整,同时二次生成的油气继续注入成藏。  相似文献   

7.
贝尔凹陷构造演化及其对沉积和油气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贝尔凹陷是海拉尔盆地南部的一个次级凹陷,凹陷内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是海拉尔盆地重要的油气探区之一。贝尔凹陷经历了三期构造演化,形成了三期不同类型的原型盆地,自下而上分别为下部伸展断陷盆地、中部裂后热沉降盆地和上部构造反转盆地。复杂的构造演化形成了复杂的断裂系统,贝尔凹陷纵向上主要发育了两套断裂系统,分别是发育于下部断陷盆地的下部断裂系统和发育于中部热沉降盆地的上部走滑断裂系统,上部构造反转盆地内断裂不发育。复杂的构造样式对凹陷内沉积体系的配置也起着很重要的控制作用。本文从贝尔凹陷构造演化和构造特征研究出发,分析了沉积作用对构造活动的响应,初步探讨了贝尔凹陷构造对油气藏形成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早白垩世铜钵庙-南屯组的火山岩和砂岩是中国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和蒙古国塔木察格盆地塔南凹陷的主要油气储层.其中:铜钵庙组储层主要由火山碎屑岩组成;南屯组储层以砂岩为主,其次为火山碎屑岩.在铜钵庙组的火山碎屑岩中,贝尔凹陷主要为凝灰岩,塔南凹陷主要为沉凝灰岩和凝灰质砂岩.镜质体反射率和最高热解温度数据表明,成岩阶段主要为中成岩阶段A期.铜钵庙组-南屯组储层的孔隙类型主要为次生孔,其次为原生孔,属中低孔、特低渗型储层.贝尔凹陷和塔南凹陷均发育2个异常高孔隙带,储层孔隙度主要受储层岩石类型、沉积相和成岩作用控制.  相似文献   

9.
高庚  李艳杰 《地质科学》2011,46(4):942-957
塔木察格盆地位于蒙古国东部,与中国的海拉尔盆地同属一个盆地,为叠置于兴蒙造山带之上的拉张一挤压型中新生代陆相断陷盆地.南贝尔凹陷位于海拉尔一塔木察格盆地中部断陷带的中部,面积为3 200 km2.南贝尔凹陷东次凹南一北洼槽构造转换带位于南贝尔凹陷东次凹中部,为反向聚敛叠覆型构造转换带,是重要的含油气构造带.转换带对油气...  相似文献   

10.
贝西斜坡位于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西北部地区,目前处于勘探时期,勘探面积约700km^2,目的层系主要为南屯组,为一套扇三角洲一湖泊沉积体系。在深入了解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区域构造背景的基础上,探讨了贝西斜坡的构造特征、构造演化过程及油气成藏条件,总结了贝西斜坡的油气聚集规律。  相似文献   

11.
田涛  任战利  吴晓青  陈玉林 《地质科学》2013,48(4):1258-1270
非洲G盆地是受中非剪切带影响而发育形成的典型被动裂谷盆地,其南部凹陷带为盆地主要油源区。为进一步明确G盆地油气勘探方向,需开展盆地南部凹陷热演化史及油气成藏方面的研究。油层测温表明,南部凹陷现今平均地温梯度为3.9 ℃/100 m,属于中温型地温场。根据镜质体反射率、包裹体测温恢复了G盆地凹陷带古地温演化史,研究表明G盆地凹陷白垩纪古地温梯度为2.4~3.77 ℃/100 m,古地温梯度低于现今地温梯度。古地温恢复及热史模拟表明最高地温是在现今达到的,下白垩统烃源岩热演化程度主要受现今地温场控制。包裹体均一温度分析表明G盆地南部凹陷存在两次流体作用事件,分别发生在晚白垩世早期(96.0~87.0 Ma)及第四纪(3.0~0 Ma)。下白垩统油气的主要成藏期在晚白垩世早期。  相似文献   

12.
伸展断陷盆地的演化特征——以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为例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沈华  李春柏  陈发景  尹微  张宇 《现代地质》2005,19(2):287-294
贝尔凹陷是海拉尔盆地中一个早白垩世的伸展断陷,通过综合应用地震、钻井等资料对贝尔凹陷的形成及演化进行深入分析,认为伸展作用和缩短作用的交替进行贯穿了凹陷的演化过程,白垩纪发育的3个伸展作用幕和3个缩短作用幕控制了凹陷的3期沉积旋回、伸展构造与反转构造的叠加和油藏的形成。伸展作用和缩短作用控制着贝尔凹陷内的构造样式和沉积样式的形成与演化。从而影响着烃源岩、储集层的发育与分布,并制约着油气的运移、聚集和保存。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海拉尔盆地油气成藏期次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储层自生伊利石测年法、烃源岩生排烃史法和包裹体均一温度法等综合分析了海拉尔盆地油气成藏期次。综合分析表明:海拉尔盆地油气成藏期主要分为两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油气成藏时期在距今120~80 Ma,相当于伊敏组沉积时期—青元岗组沉积早期,是海拉尔盆地各凹陷最主要的成藏时期,油气大规模注入储层时期应该在距今105~90 Ma,相当于伊敏组二、三段沉积时期,此时期为烃源岩大量生排烃时期,油气运移动力充足,有利于油气发生运移并聚集成藏;第二阶段为青元岗组沉积至今,青元岗组沉积以来,发生过近东西向的挤压反转,使已形成的油气藏重新调整,同时二次生成的油气继续注入成藏。优质的烃源岩、断裂和稳定的厚层泥岩是控制研究区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呼和湖凹陷下白垩统烃源岩生油条件好,油气资源潜力大.利用研究区7口钻井270个热解资料和125个镜质体反射率数据,分析了下白垩统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热演化史.下白垩统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Ⅲ-Ⅱ2型干酪根,现今热演化程度具有中间高、四周低的特点.主力烃源岩层南屯组属于中等-好烃源岩,在约128 Ma进入生烃门限,现今处于高成熟-生气阶段.大磨拐河组属于差-中等烃源岩,在约124 Ma进入生烃门限,现今处于中等-低成熟阶段,大磨拐河组二段烃源岩至今未进入生烃高峰.热史模拟表明呼和湖凹陷在伊敏组沉积晚期达到最大古地温,地温演化具有先升高后降低的特点.从南屯组沉积至今,地温梯度先升高到50~55℃/km,后逐渐降低为现今的35.4℃/km.早白垩世以来较高的地温场对油气生成、成藏起控制作用.包裹体均一温度结合热演化史结果表明126~87 Ma(伊敏组沉积时期)应是呼和湖凹陷油气主成藏期.晚白垩世以来盆地发生抬升,温度降低,烃源岩生烃强度减弱.   相似文献   

15.
雅布赖盆地萨尔台凹陷古地温场与油气成藏期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雅布赖盆地萨尔台凹陷中侏罗统烃源岩经历的古地温环境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利用镜质体反射率(Ro)、磷灰石裂变径迹(AFT)、流体包裹体等古温标揭示古地温大小,并建立烃源岩热演化史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进行油气成藏期次判定.研究区现今为低温传导型地温场,地温梯度为2.76 ℃/100m.不同次级构造单元古地温场特征不同:盐场次凹、小湖子次凹为传导型古地温场,古地温梯度为2.8~3.4 ℃/100m,古地温约81.2℃~128.1℃;黑沙低凸起带受凸起聚热或热异常作用的影响,古地温梯度明显高于沉积凹陷区域,达到4.0~4.8 ℃/100m,古地温约103.2℃~140.2℃.中侏罗统古地温高于现今地层温度,有机质成熟演化主要受古地温场的控制.热史模拟和油气成藏期次分析表明,萨尔台凹陷不同次级构造单元油气充注过程稍有差异,但对整个萨尔台凹陷中侏罗统储层来讲主要存在两期油气充注过程,分别发生在晚侏罗世早期(145.0~152.0 Ma)和早白垩世(100.0~134.0 Ma),与达到古地温峰值的时间大致相当,体现出古地温场演化在油气成藏过程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吐鲁番-哈密盆地现今地温与油气关系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大量的地层测温资料综合分析确定了吐鲁番-哈密盆地不同构造单元的现今地温梯度及大地热流值,该盆地(以下简称吐哈盆地)现今地温梯度为2.50℃/100m,大地热流值为47.8mW/m2,现今地温梯度及大地热流值分布具有东高西低的特点.吐哈盆地现今地温梯度及大地热流值高于塔里木盆地及准噶尔盆地,现今地温场受地壳厚度、基底结构及盆地构造的控制.吐哈盆地现今地温对烃源岩的油气生成有重要控制作用,台北凹陷属持续埋藏增温型凹陷,烃源岩现今仍处于成油高峰期.哈密坳陷、托克逊凹陷部分地区烃源岩古地温高于今地温,对烃源岩生油过程起控制作用的是古地温而不是现今地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