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7 毫秒
1.
根据碳酸盐岩建造基底的成因,将研究区石炭纪-二叠纪的碳酸盐台地划分为火山垫高型(HEP)、三角洲垫高型(DEP)、海岸沉没型(CSP)和陆架变浅型(SSP)4类.不同类型的碳酸盐台地具有不同的沉积模式,造就了地层形态及夹层岩性各异的沉积建造,形成不同的生储盖组合.火山垫高型碳酸盐岩建造,基底和建造内的火山岩或火山碎屑岩、建造石灰岩和砂砾岩夹层构成储集层,建造上覆或侧翼的浅海相暗色泥岩和建造石灰岩、暗色泥岩夹层为烃源岩,建造上覆的浅海相泥岩为盖层,形成较复杂的自生自储式岩性圈闭;三角洲垫高型碳酸盐岩建造,储层主要是基底的辫状三角洲(扇三角洲)砂砾岩和建造内的砂砾岩夹层,烃源岩为建造上覆或侧翼的浅海相暗色泥岩和建造内的暗色泥岩夹层,侧翼或上覆的暗色泥岩为盖层,构成较复杂的自生自储式岩性圈闭;海岸沉没型和陆架变浅型的碳酸盐岩建造,储层可能仅有石灰岩,烃源岩和盖层为浅海相暗色泥岩,形成相对简单的自生自储式岩性圈闭.  相似文献   

2.
赵省民  陈登超  邓坚 《地质通报》2010,29(203):351-359
根据碳酸盐岩建造基底的成因,将研究区石炭纪—二叠纪的碳酸盐台地划分为火山垫高型(HEP)、三角洲垫高型(DEP)、海岸沉没型(CSP)和陆架变浅型(SSP)4类。不同类型的碳酸盐台地具有不同的沉积模式,造就了地层形态及夹层岩性各异的沉积建造,形成不同的生储盖组合。火山垫高型碳酸盐岩建造,基底和建造内的火山岩或火山碎屑岩、建造石灰岩和砂砾岩夹层构成储集层,建造上覆或侧翼的浅海相暗色泥岩和建造石灰岩、暗色泥岩夹层为烃源岩,建造上覆的浅海相泥岩为盖层,形成较复杂的自生自储式岩性圈闭;三角洲垫高型碳酸盐岩建造,储层主要是基底的辫状三角洲(扇三角洲)砂砾岩和建造内的砂砾岩夹层,烃源岩为建造上覆或侧翼的浅海相暗色泥岩和建造内的暗色泥岩夹层,侧翼或上覆的暗色泥岩为盖层,构成较复杂的自生自储式岩性圈闭;海岸沉没型和陆架变浅型的碳酸盐岩建造,储层可能仅有石灰岩,烃源岩和盖层为浅海相暗色泥岩,形成相对简单的自生自储式岩性圈闭。  相似文献   

3.
赵省民  陈登超  邓坚 《地质学报》2010,84(8):1183-1194
长期以来,由于埋藏深、地质复杂及自然条件恶劣等原因,银根-额济纳旗及邻区石炭系-二叠系的油气勘查程度低,相关研究成果少.鉴于此,本文充分利用研究区的周缘露头,借助近30条剖面的详细调查,分析了本区石炭系-二叠系的沉积特征.研究表明,本区石炭系-二叠系包括了泥岩、砂岩、砂砾岩、碳酸盐岩和火山岩(或火山碎屑岩)等,海相生物丰富.暗色泥岩是石炭系-二叠系的主体,是潜在的烃源岩和盖层;火山岩(或火山碎屑岩)发育,碳酸盐岩多呈透镜状且硅化普遍,砂砾岩相对较少,三者构成石炭系-二叠系重要储层.岩石组成及展布特征表明,石炭纪-二叠纪期间,本区张裂频繁,火山作用强烈,远离陆源区,水体深而宁静,利于生烃物质发育.期间,区内主要发育了浅海相、广海海岸相、碳酸盐台地相、辫状三角洲相、扇三角洲相和火山喷发相等沉积类型.其中,浅海相和局限海岸相主要形成了烃源岩和盖层,其他沉积则形成了储层,为区内石炭系-二叠系造就了良好的油气地质条件.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由于埋藏深、地质复杂及自然条件恶劣等原因,银根-额济纳旗及邻区石炭系—二叠系的油气勘查程度低,相关研究成果少。鉴于此,本文充分利用研究区的周缘露头,借助近30条剖面的详细调查,分析了本区石炭系—二叠系的沉积特征。研究表明,本区石炭系—二叠系包括了泥岩、砂岩、砂砾岩、碳酸盐岩和火山岩(或火山碎屑岩)等,海相生物丰富。暗色泥岩是石炭系—二叠系的主体,是潜在的烃源岩和盖层;火山岩(或火山碎屑岩)发育,碳酸盐岩多呈透镜状且硅化普遍,砂砾岩相对较少,三者构成石炭系—二叠系重要储层。岩石组成及展布特征表明,石炭纪—二叠纪期间,本区张裂频繁,火山作用强烈,远离陆源区,水体深而宁静,利于生烃物质发育。期间,区内主要发育了浅海相、广海海岸相、碳酸盐台地相、辫状三角洲相、扇三角洲相和火山喷发相等沉积类型。其中,浅海相和局限海岸相主要形成了烃源岩和盖层,其他沉积则形成了储层,为区内石炭系—二叠系造就了良好的油气地质条件。  相似文献   

5.
塔院金矿床赋存于下石炭统下岩组滨浅海相火山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建造中,金矿化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赋矿主岩为蚀变结晶灰岩、蚀变碎裂大理岩、英安质火山角砾岩及英安质凝灰岩。金矿化与碳酸盐化、赤铁矿化、黄铁矿化等热液蚀变关系密切。矿床成因类型属中低温热液溶滤型,工业类型属微细浸染型。  相似文献   

6.
陈高潮  姜亭  史冀忠  李渭  张慧元  韩伟 《地质通报》2012,31(10):1645-1656
晚古生代银额盆地发育一套石炭纪—二叠纪火山岩-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建造稳定,岩相清晰,地层层序和沉积体系域发育清楚。通过对区内沉积盆地地层特征和侧向变化分析,初步划分出了4个Ⅱ级层序,8个Ⅲ级层序,识别出若干个沉积体系域和层序界面,沉积层序具有伸展型层序特征,Ⅲ级层序Ⅰ、Ⅳ、Ⅵ、Ⅶ、Ⅷ形成过程中盆地海平面上升速度快,对形成厚度大的暗色泥岩层有利。盆地沉积演化与构造活动密切相关,构造活动控制了海平面的变化。通过区域地层格架分析和层序地层学研究,可以进一步研究区域构造活动历史,从而更好地预测暗色泥岩和有利储层形成的有利环境。  相似文献   

7.
晚古生代银额盆地发育一套石炭纪—二叠纪火山岩-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建造稳定,岩相清晰,地层层序和沉积体系域发育清楚。通过对区内沉积盆地地层特征和侧向变化分析,初步划分出了4个Ⅱ级层序,8个Ⅲ级层序,识别出若干个沉积体系域和层序界面,沉积层序具有伸展型层序特征,Ⅲ级层序Ⅰ、Ⅳ、Ⅵ、Ⅶ、Ⅷ形成过程中盆地海平面上升速度快,对形成厚度大的暗色泥岩层有利。盆地沉积演化与构造活动密切相关,构造活动控制了海平面的变化。通过区域地层格架分析和层序地层学研究,可以进一步研究区域构造活动历史,从而更好地预测暗色泥岩和有利储层形成的有利环境。  相似文献   

8.
喀喇昆仑地区沉积岩特征及岩相变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东安  陈瑞君 《地质科学》1995,30(3):291-301
喀喇昆仑地区从二叠纪开始,广泛沉积不同类型的碎屑岩、泥质岩、硅岩、碳酸盐岩和混积岩。沉积层序发育完整,白垩纪之前基本上属于稳定的连续造海建造系列。经初步研究,除西部二叠系出现半深水陆架边缘-岛弧盆地相、陆架区冷水型冈瓦纳相沉积和东部下三叠统有具复理石或重力流性质的外陆架半深水碎屑岩-硅泥质岩建造沉积外,大部分都是以细屑岩-碳酸盐岩建造为主的地台型浅海陆棚相和浅海平原相沉积,直到保罗纪末才形成早白垩世,以红色粗碎屑岩为主的陆相磨拉石建造,从而结束了长达1.5亿年连续沉积历史。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隆起晚古生代构造隆升的沉积记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收先  孟庆任  武国利  段亮 《地质学报》2014,88(10):1771-1789
内蒙古隆起位于华北克拉通与兴蒙造山带的过渡部位,受古亚洲洋俯冲、闭合过程的影响,在晚古生代发生了重要的构造隆升。华北盆地北缘紧靠内蒙古隆起,其晚古生代沉积记录了内蒙古隆起的构造活动历史。本文对盆地冀北—辽西地区的晚石炭—中三叠世地层进行详细的沉积体系分析和物源研究,结果表明:1盆地由远滨—滨岸、扇三角洲、三角洲、河流四种沉积体系充填而成,总体上经历了由海陆交互到陆相的进积充填过程。在晚石炭—早二叠世,盆地边缘发育扇三角洲和河流体系,盆地内部由远滨—滨岸、三角洲与河流体系组成。在中二叠—中三叠世期间盆地整体发育河流体系。盆地的沉积中心位于唐山、宝坻一带;2古水流数据、碎屑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表明盆地物源来自内蒙古隆起,源岩由中上元古界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晚古生代岩浆岩以及少量前寒武结晶基底组成。大量沉积岩碎屑颗粒表明内蒙古隆起在晚古生代被沉积盖层所覆盖,在二叠纪末期花岗岩以及片麻岩砾石的出现代表了内蒙古隆起隆升和侵蚀作用的加强;3根据沉积体系和物源变化将盆地划分为三个充填序列,这些序列记录了内蒙古隆起的隆升和侵蚀过程。晚石炭—早二叠世充填序列以沉积岩砾石、泥盆纪碎屑锆石和凝灰岩夹层为特征,物源来自沉积盖层和晚古生代火山岩。该序列记录了内蒙古隆起陆缘弧的初始隆升和同期火山活动。中晚二叠世充填序列以河流环境下的火山碎屑岩和火山岩为主要特征,记录了华北北缘与南蒙地块的碰撞过程,碰撞导致内蒙古隆起的隆升,同时伴随火山喷发。早中三叠世充填序列以辫状河粗碎屑和花岗质砾石为特征,记录了古亚洲洋闭合后的伸展环境。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羌塘地区晚三叠世构造-古地理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羌塘地区晚三叠世构造-古地理面貌总体呈多岛海格局,自北向南可分出3个次级构造-古地理单元:北羌塘弧后前陆盆地、龙木错-双湖残留盆地、南羌塘边缘海。北羌塘前陆盆地又分出5个古地理单元:以复理石沉积为特征的藏夏河-明境湖半深海;以细碎屑岩沉积为特征的唐古拉浅海陆棚;以碳酸盐沉积为特征的菊花山台地;以含煤碎屑岩系沉积为特征的土门格拉-双湖滨岸-三角洲和以酸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喷发为特征的那底岗日-各拉丹东火山岛弧。盆地基底显示为南浅北深的箕状格局;盆地充填物为南薄北厚的楔形沉积体;盆地具有双物源、沉降中心和沉积中心不一致等特征,表明北羌塘盆地具有前陆盆地构造-沉积特征。南羌塘边缘海自北向南可分出3个古地理单元:以基性火山岩、碳酸盐岩和砂泥质碎屑岩为特征的肖茶卡浅海;以碳酸盐岩为特征的日干配错台地;以泥页岩夹粉砂岩、泥质灰岩为特征的南羌塘南缘半深海。南羌塘盆地基底显示为南、北低,中部高的丘状格局,盆地充填物为南薄北厚的楔形沉积体;盆地物源来自北部的中央隆起和那底岗日岛弧、盆地沉降中心在北部,而沉积中心在南部等特征,表明南羌塘盆地具有边缘海构造-沉积特征。羌塘地区晚三叠世构造-古地理研究对恢复南、北羌塘原型盆地的构造属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塔里木盆地西部石炭纪-二叠纪发育具有良好油气勘探前景的生物礁滩体。以柯坪小区苏巴什剖面中发育的康克林组为例,并结合麦盖提小区莎车县和什拉莆剖面、阿合奇小区阿克苏四石厂剖面,对生物礁滩体类型及特征做了深入的研究,在横向上对康克林组或相当于康克林组发育的礁滩体进行了详细的岩性、岩相对比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研究区礁滩发育的碳酸盐岩沉积模式。研究结果认为:(1)柯坪苏巴什剖面康克林组中发育的生物礁灰岩属于原生礁岩,为台地边缘和台内浅滩生物礁滩相带沉积,分布范围广阔;(2)塔西地区康克林组沉积早期与晚期具相异的沉积环境,区域相带的迁移特征反映了海平面升降变化和古地形对沉积格局的控制;(3)康克林组沉积期生物礁滩体在塔西地区广泛发育,横向上具良好的可对比性,是塔里木盆地西部重要的勘探目的层系之一。  相似文献   

12.
针对影响石炭系—二叠系油气地质条件与油气资源潜力评价的关键地质问题,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采用盆山结合、地质与地球物理结合的工作手段,在石炭纪—二叠纪盆地形成与演化、沉积体系与沉积相展布、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评价等方面取得了系列新认识。明确了银额盆地及其邻区石炭纪—二叠纪为典型的裂谷裂陷盆地,晚石炭世—早二叠世为盆地发育的鼎盛时期,以浅海陆棚相沉积为主;发现多套厚度大、横向分布稳定,且有机质丰度中等—高,并以II型干酪根为主的成熟—高成熟烃源岩,不存在区域变质;于上古生界风化壳钻获的天然气和原油地球化学特征指示与石炭系烃源岩具有显著亲缘关系;初步预测研究区石炭系—二叠系油气资源前景,圈定了有利勘探区和较有利勘探区。  相似文献   

13.
黄河北地区广泛发育各种沉积体系,通过对其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的分析发现黄河北地区晚古生代石炭-二叠纪海相、陆相和过渡相环境均有发育。该地区存在的主要沉积体系类型是潮坪沉积体系、障壁-潟湖沉积体系、河控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和河流-湖泊沉积体系。研究发现:本区石炭-二叠系储层烃源岩发育有意义的三个沉积演化阶段分别是本溪期、太原期、山西期;黄河北地区属鲁西地区一部分,晚古生代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主要发育砂岩、泥质岩、碳酸盐岩、岩浆岩和可燃性有机岩(煤),是重要的烃源岩;黄河北煤田含煤地层含煤14层,其中1~5层煤赋存于山西组,6~14层煤赋存于太原组,就可采煤层的层数来说,存在“东多西少”的特点;在含煤地层剖面上的分布特点是“上薄下厚”,主要富煤带则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泥页岩主要发育在石炭-二叠系太原组和山西组,泥页岩层厚度在横向上有一定的规律性,由北向南泥页岩层厚度有逐渐减小的趋势,南部济西矿区和长清矿区,西北部伦镇矿区、李屯矿区厚度发育较好,多在90m以上。  相似文献   

14.
武清凹陷石炭—二叠系烃源岩的二次生烃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武清凹陷石炭—二叠系烃源岩自形成以来经历了复杂的构造-埋藏历史, 并发生过多次生烃演化过程.基于详细的构造-埋藏史研究, 结合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及矿物包裹体分析, 运用EASY% Ro数值模拟技术, 深入研究了武清凹陷石炭—二叠系烃源岩的生烃演化历史, 阐明了石炭—二叠系生烃作用发生的构造期次、生烃强度, 揭示了武清凹陷石炭—二叠系烃源岩曾发生过2次重要的生烃作用过程, 分别发生在燕山期与喜山晚期, 得出了二次生烃作用主要发生在喜山晚期的主要结论.此外, 还结合有机质热解模拟量版, 定量评价了石炭—二叠系各期生烃强度, 并提出了武清凹陷是华北石炭—二叠系油气勘探的最有利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15.
定量评价盆地的烃源岩生烃潜力是油气勘探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之一.采用多项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指标定量或定性地分析了额济纳旗及邻区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的生烃潜力,证实额济纳旗及邻区的石发系-二叠系发育了浅海陆棚相以泥页岩为主的烃源岩.研究表明,该区石炭系-二叠系的阿木山组、埋汗哈达组和哈尔苏海组3套烃源岩,厚度大,有机质丰度较高,有机质类型以Ⅲ型为主,热演化程度与构造活动、埋藏深度有关,多数有机质演化程度处于成熟阶段,显示区内石炭系-二叠系具有良好的油气资源前景.  相似文献   

16.
济阳坳陷下古生界碳酸盐岩的分子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主要针对济阳坳陷车古、义古和桩古潜山带若干钻井的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样品,开展分子有机地球化学研究。研究主要揭示了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氯仿沥青A中的生标组成及其碳同位素特征,可为环渤海地区下古生界潜在的原生油气藏的判识提供依据;同时研究表明碳酸盐岩晶包有机质中正构烷烃的分布和碳同位素组成与氯仿沥青A中的存在明显差异,早期有机质的特征仍被保留在晶包有机质中,因此可用于古沉积环境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酸不溶物对碳酸盐岩风化壳发育程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贵州岩溶区(包括湘西)不同地层系统碳酸盐岩发育的红色风化壳、以及结合本区和处于同一气候带的邻区不同岩类红色风化壳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碳酸盐岩红色风化壳的发育程度明显受基岩酸不溶物成分的控制,酸不溶物的风化成熟度越高,红色风化壳的发育程度一般也越强。由于不同地层系统碳酸盐岩的酸不溶物组成不同,在此基础上发育的红色风化壳的风化强度自然存在着差异;(2)风化壳相对于母岩的进一步风化潜力或空间,随着基岩酸不溶物风化成熟度的增大而降低,从而更容易达到风化平衡;(3)在碳酸盐岩风化壳突变的岩-土界面,伴随碳酸盐的充分淋失、酸不溶物的地球化学指标发生了突变。因此,碳酸盐的溶解不但未阻滞和延缓了硅酸盐组分的分解,而且促进其快速风化。(4)在达到高岭石化甚至弱红土化阶段的酸不溶物基础上,发育的风化壳比结晶岩类风化壳具有更高的风化起点,也就表现出更高的风化强度。因此,笼统地把碳酸盐岩风化壳看作是弱于玄武岩及花岗岩等结晶岩类风化壳发育程度的弱风化类型是不妥的。  相似文献   

18.
碳酸盐岩的反射光谱特征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傅碧宏 《岩矿测试》1996,15(3):207-209
在室内对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缘柯坪地区碳酸盐岩的反射光谱进行了测量。分析结果表明:碳酸盐岩的特征吸收谱带位于2300~2350nm,随着碳酸盐岩中Mg2+含量的增加,其特征吸收谱带的中心波长位置具有向短波长方向移动的特点;同时,随着碳酸盐岩中碳酸盐矿物含量的增加,其特征吸收谱带的深度(D)也有增大的趋势,并且岩石的平均反射率(R)也随着增高。根据这些特征可以判定碳酸盐岩的岩石类型及碳酸盐矿物的相对含量  相似文献   

19.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focused on detrital rutile separated from 12 psammitic samples that belong to three different sedimentary successions (Carboniferous, Permo-Carboniferous, Permo-Triassic) occurring on Chios Island, Greece. The Ti, Cr, Al, Fe, Nb, Zr, Si, and V contents of the rutiles were obtained by electron-microprobe analyses to trace their provenance.The Cr and Nb concentrations of the analysed rutile grains show a wide range and indicate that this mineral in the Carboniferous succession is mainly derived from metamafic rocks, whereas in the Permo-Carboniferous and Permo-Triassic successions stem from a metapelitic source. The calculated formation temperatures using the Zr-in-rutile thermometer range from ca. 520 to 850 °C with “hotter” rutile being encountered in the Permo-Carboniferous and Permo-Triassic successions. This feature together with the rutile chemistry indicate a change in source-rock lithology through time, which could either reflect an increasing depth of erosion of an exhumed ‘Variscan’ nappe pile of heterogeneous composition in the hinterland or a change in the style of accretion and erosion of different terranes at the southern margin of Laurussia during the subduction of a branch of the Palaeotethys Ocean in the Late Palaeozoic. In general, this study underscores the importance of rutile chemistry and thermometry in quantitative single-mineral provenance analysis and in chemostratigraphic analysis of clastic sedimentary rock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