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铀矿找矿中氡的迁移机制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白云生  林玉飞 《铀矿地质》1995,11(4):224-231
本文主要介绍铀矿勘查中氡的迁移机制。通过对自行设计的氡迁移模型长达3个月的试验研究(与理论计算值进行比较)和选择一条经深部揭露的地段(多个矿体埋深为已知)进行地表多种氡法测量,证明只用扩散理论是不可能完满解释为什么氡法能够探测到深达二三百米的铀矿体。从广义角度提出了氡的迁移机制主要是“接力传递”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作者研制的8505—I型氡室,该氡室可用于准确和快速标定多种测氡装置。作者提出了相应的标定方法,并测定了野外常用的10种氡探测器的标定系数。根据法定计量单位选用了贝克(Bq)和贝克/升(Bq/L)。相应作为各种氡测量的[放射性]活度单位和氡浓度单位。  相似文献   

3.
本文总结了706矿点水中放射性元素的富集、迁移、分布特点及其与水的化学成分的关系,作者评价了该区放射性水异常的铀成矿远景,并进一步指导了水化学找矿工作。另外,根据该矿点的水文地质条件和氡的迁移规律,定量预测了盲矿体赋存的空间位置。  相似文献   

4.
居室氡的影响因素及分布特点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氡是天然放射性系列铀系中唯一的气态元素,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尤其是氡与肺癌的关系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已成为环境保护研究的一个重要对象.本文就地壳中放射性元素的分布规律及氡的迁移进行介绍,并着重讨论了居室氡的影响因素,以期利于今后氡危害防治工作的进行.  相似文献   

5.
砂岩型铀矿地面氡浓度与地形的相关性较为密切,地形改造作用破坏了氡浓度的客观形态。通过探讨地形干扰作用的起因,并结合地面氡、镭的实测数据分析,认为地表的氡异常主要是由深部纳米级的~(238)U和~(226)Ra经接力传递作用迁移至地表后衰变形成。同时为了抑制地形的干扰,采用子区中位数衬值滤波法对氡浓度数据进行处理,结果显示在保留高异常的基础上,能够增强弱异常信息,以及发现新的矿致异常,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6.
对近直立铀矿体上方土壤层中氡迁移进行正演研究,建立了近直立矿体上方土壤层中氡迁移的二维模型,并将模型用于下庄铀矿田矿体覆盖层中氡迁移的正演计算,当所研究矿体所处的地质条件与模型计算要求相似,模型在参数选取合适时,计算所获得的结果与实测结果可以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7.
氡、氦等气体地球化学在地震科学研究中的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系统回顾了氡、氦的气体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在地震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情况。在分析氡、氦等地下气体在地壳中浓度变化的影响因素基础上,总结出氡、氦等地下气体浓度变化具年变(或日变)规律,且受多种因素诸如其自身的地球化学行为、气候条件、地质构造及区域应力场等的综合影响。归纳了近30年来在氡、氦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以及氡异常的形成机理研究方面所取得的进展。氡、氦等地下气体在地震监测预报及基础研究方面日益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对其自身的认识还远远不够,提出了今后应在氡、氦等地下气体的异常迁移、实验研究、资料处理过程中对干扰因素的排除以及开展深部气体运移与地震活动的关系等方面开展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氡与氡的危害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常桂兰 《铀矿地质》2002,18(2):122-128
本简述了氡的物理,化学特征和射气作用,介绍了氡测量方法,着重阐述了非矿山氡积累对人类健康产生的危害与防治,通过具体数据和实例说明了人类对氡危害的认识过程,提出了对环境生态评价及对氡侵害人体健康的一些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本文用多种试验数据以阐明氡在岩石中的存在特点及扩散迁移性质,引进了计算扩散距离的公式并探讨了加热时氡的逸出特征。  相似文献   

10.
当前世界,氡测量法(包括瞬时测氡和积累测氡)新进展表现为:累积测氡法的灵敏度不断提高;氡测量仪器的标定装置逐渐在一些发达国家建立;氡的迁移机理的深入研究;测氡仪的微机化,直读氡含量。 氡测量法在地质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表现为如下几方面: 1、勘查油气 氡法勘查油气的模式,一是直接探寻与油气矿床伴生的铀的衰变子体~(222)Rn;二是寻找与油气矿床相关的构造。美国在丹佛盆地六七千米以下的油气田上方作氡法填图圈出了油田的边界。我国地矿部第六物探队和物探研究所采用累积测氡法探查石油也取得了效果。  相似文献   

11.
认真研究新疆伊犁盆地南缘511、512两个已知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床的航放数据,发现矿体上方均存在微弱的航放铀偏高显示,由此提出了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床“弱铀异常”的新概念。基于地气运移机制和氡的接力迁移理论,探讨了“弱铀异常”的形成机理,介绍了航放弱铀异常的提取方法,指出高精度航放方法完全能探测到“弱铀异常”。弱铀异常可以作为一种直接标志信息运用于前期成矿预测。  相似文献   

12.
The majority of the world's oil and gas deposits have been discovered by drilling in the vicinity of natural petroleum seeps, and to date the most successful geochemical prospecting methods still rely upon the surface detection of hydrocarbons. Gas chromatographic techniques are now commonly used in the analysis of hydrocarbon gases for prospecting both onshore (analysis of soils and rocks) and offshore (analysis of near-bottom waters and sediments). Detection of helium fluxes has been partially successful as a geochemical prospecting technique. Many indirect techniques such as the determination of isotope and metal-leaching anomalies in surface rocks and the measurement of radon fluxes have not been widely used.Onshore geochemical prospecting appears to have more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it than offshore prospecting due to the more complex migration mechanism of near-surface waters containing dissolved gases. No onshore prospecting studies have been published which thoroughly consider this factor and the success of onshore prospecting remains equivocal. In offshore prospecting “sniffers” have been used to detect hydrocarbon anomalies in near-bottom waters, and coring equipment has been used for the detection of hydrocarbons in near-surface sediments. Success is claimed using these techniques.Geochemical prospecting methods are complementary to the widely used geophysical methods. Geochemical methods can provide direct evidence for the presence of petroleum accumulations and are relatively cheap and rapid. Failures in prospecting to date are attributable to the simplistic manner in which data have been interpreted; insufficient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hydrological and geological factors which modify the upward migration of indicator species to the surface. As oil and gas deposits become more difficult to locate, greater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geochemical prospecting techniques, especially as a regional exploration tool.  相似文献   

13.
氡气测量技术在油、气勘查上取得一定应用效果的同时,其方法不可避免地也会受到干扰因素的影响,进而给氡气异常推断解释上带来一些困惑.查明这些干扰因素,并提出消除办法,对确立氡气测量方法的找油、气效果具有重要意义.阐述了我国南方湿热气候条件下某些干扰因素的表现特征以及对氡气测量在数据采集的重现性、周期性有关的质量问题和对氡气异常推断解释上存在问题的认识.笔者认为,尽管氡气测量方法存在着这些问题,但是,氡气测量在应用于推断并预测油-水和气-水边界上具有独特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我国核地球物理的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程业勋 《物探与化探》2002,26(4):247-249
结合我国50年代以来核地球物理方法和仪器的发展历程,概况了航空、地面、测井、测氡、热释光及人工放射性方法在寻找放射性矿产、油气藏及环境辐射评价方面的应用和最新进展,以及各个历史时期取得的主要成就,并就氡的迁移机制、土壤热释光的应用、天然伽马辐射背景研究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发展意见。  相似文献   

15.
断裂的位置和活动性,影响着工程的规划和建设。本文论述了采用浅层地震勘探、放射性氧气勘探、重力勘探、电法勘探等方法,查清了南苑-通县断裂在北京大兴规划新城内的位置,并对其活动性进行了一定研究,为大兴新城的规划建设提供了地质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6.
环境中氡运移理论与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庆成  程业勋  章晔 《物探与化探》1998,22(2):149-152,138
本文根据氡运移的扩散与对流理论建立了任意形状介质中氡运移方程、大地岩石、土壤中氡的运移方程和大地—大气氡交换理论模型。通过模型实验研究了介质中氡运移规律并验证所建立的氡运移的理论公式。运用大地—大气氡交换模型计算了江西临川市某住宅区空气中氡浓度,取得了初步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7.
应用自然α杯法壤中氡气测量来评价金和多金属矿床所形成的化探异常的工作做得还不多。为了开拓氡气测量应用的新领域和为可靠评价化探异常增加一个新指标,我们在位于半干旱草原景观的新疆某Au异常区和黄土沟壑景观的甘肃蛟龙掌多金属黄铁矿区进行了初步尝试。结果表明:(1)Rn气异常令人满意地圈定了已知Au矿化体的赋存部位(包括隐伏部分),并圈出了几处找Au远景区段(其中一处已经验证,结果表明推测基本正确)。说明自然α杯法氡气测量可以作为圈定构造破碎带控制的隐伏Au矿化体的有效手段之一。与其他化探方法配合,可为找寻含Au构造破碎带提供可靠的信息。(2)在黄土和第三系红色粘土埋深20m左右的多金属矿化带及构造破碎带上方具有Rn气弱异常。说明自然α杯法氡气测量在黄士覆盖区用于找寻隐伏多金属矿化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FD-3017RaA测氡仪工作原理和野外工作方法。对典型不同矿种含矿断层剖面分析表明:在断层破碎带上方,氡异常的主峰位置反映构造破碎带在地表出露位置,利用测量氡进行寻找隐伏断裂效果很好,特别对于与断裂构造(断层、节理、劈理等)有关系密切的矿床,可以将氡气测量作为寻找隐伏矿床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9.
阐述在我国南方百色地区复杂的地球化学景观条件下,氧气勘查地球化学技术能否有效地发现地下油田的分布范围并准确地圈出它们埋藏位置的应用研究成果。指出在百色盆地不同类型油田上方和周边都有较好的氧气异常显示,且氧气异常分布形态特征与笔者建立的异常模式相吻合。认为氧气勘查地球化学技术在我国南方复杂景观条件下有较好的指示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