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四川盆地南部志留系碳酸盐灰泥丘成因与储集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灰泥丘与生物礁具有相似的地震反射特征,但两者的形成环境及内部组成完全不同。缓坡环境和较弱的水动力环境是灰泥丘形成的两个重要条件,灰泥丘主要由微生物所建造。川南志留系主要发育中—下志留统,自下而上划分为龙马溪组、石半栏组、韩家店组和秀山组,其中石牛栏组主要为碳酸盐岩,岩性较硬,上下地层相对为软岩层,构成“两软夹一硬”的地晏剖面结构。灰泥丘主要发育在石牛栏组,属于典型的开阔台地内缓坡泥丘。灰泥丘储层主要发育在丘翼和丘顶微相中,经历了胶结作用、重结晶作用、白云石化作用、压实作用和溶解作用等,其中胶结作用使丘翼储集物性变差,而白云石化作用使丘顶物性变好。因此丘翼灰岩被胶结后储集性能普遍较差,平均孔隙度1%~2%,渗透率(3~5)×10~(-3)μm~2;丘顶白云石化后储集物性普遍较好,孔隙度4%~5%,渗透率(6~8)×10~(-3)μm~2,构成了川南地区相对有利的天然气储层。  相似文献   

2.
在四川盆地华蓥溪口地区首次发现了发育在二叠纪栖霞期的微生物灰泥丘,该灰泥丘以灰泥作为支撑结构;参与建筑的生物主要是菌类微生物,其次为多门类无脊椎动物,如有孔虫、腕足等,但生物物种分异度较低,丰度较高;岩石类型主要为生屑泥晶灰岩以及凝块石等;灰泥丘可划分为丘基、丘核及丘翼。根据地化分析,华蓥溪口栖霞组剖面野外样品古盐度Z值均122,且δ~(13)C0;δ~(18)O变化在-6.33‰~-4.22‰,向上δ~(18)O总体为正偏移,表明海平面逐渐下降。恢复的古水温在33.60~24.26℃。V/(V+Ni)比值为0.51228,U/Th比值为8.28205;指出华蓥溪口地区处于水体较深,水动力较弱,温度较高的超咸缺氧环境。这种环境有利于微生物丘的发育,并影响了造礁生物的发育和生长,是导致栖霞期没有发育骨架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塔中地区中晚奥陶世灰泥丘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塔中地区中晚奥陶世灰泥丘是在古老碳酸盐岩台地逐渐沉没过程中生长发育的。横向上,它向台地高部位层层爬坡,纵向上,为多旋回叠丘。建造灰泥砂丘的生物主要是菌藻类-奥特藻及其相近的属,尚有珊瑚、苔藓虫、层孔虫、海绵等。其岩石类型主要是泥晶凝块格架岩、泥晶凝块障积格架岩、泥晶藻凝块粘结岩。其沉积相可分为丘中心、丘前和丘间三个相带。灰泥丘的演化受控于海进速率同灰泥丘的增长速率及海水深度与浊度。  相似文献   

4.
国外很多学者对灰泥丘的形成机制和时空演化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但我国对这些问题的研究程度较低。目前灰泥丘的研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灰泥的无机成因和微生物成因争论、客观分类方法的缺乏以及灰泥丘时空分布的研究精度低等。灰泥丘是以灰泥为主要成分的、正凸起的碳酸盐岩建造,可含有碳酸盐颗粒和平底晶洞构造等,但不具有格架构造。根据灰泥丘的成分分类方法,灰泥丘被分为4种类型,分别为生物碎屑灰泥丘、微生物灰泥丘、生物碎屑—微生物灰泥丘和纯灰泥丘。石炭纪—二叠纪灰泥丘的时空分布具有规律性,表现为石炭纪晚杜内期到早维宪期的Waulsortian丘或似Waulsortian丘、晚维宪期到谢尔普霍夫期的生物碎屑—微生物灰泥丘和石炭纪巴什基尔期到二叠纪萨克马尔期的藻灰泥丘。异地来源的灰泥通过无机堆积等物理作用形成正地形;微生物在灰泥丘的形成过程中不仅产生大量灰泥,而且起到重要的粘结巩固作用。  相似文献   

5.
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是深层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利用野外露头、钻测井、地球化学及地震资料,对北塔里木地区肖尔布拉克组碳酸盐缓坡沉积进行了层序特征分析,探讨储层分布规律及层序发育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北塔里木肖尔布拉克组可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SQ1,SQ2),2个层序均发育海侵体系域及高位体系域,低位体系域不发育,海侵体系域远薄于高位体系域。每个层序内由巴楚-塔中向塔北依次发育内缓坡-中缓坡-外缓坡沉积,海侵期内-中缓坡发育藻席、潮坪沉积,外缓坡发育灰泥丘。高位期内缓坡发育潮坪、泻湖及颗粒滩,中缓坡发育微生物丘滩体,外缓坡发育灰泥沉积。据此建立了北塔里木肖尔布拉克组碳酸盐缓坡层序发育模式。有利储集体主要发育在海侵期内-中缓坡藻席,高位期内缓坡颗粒滩及中缓坡微生物丘-滩体中,高位期海平面持续下降使内-中缓坡浅水区潮坪相白云岩受大气淡水溶蚀作用,可形成溶蚀孔洞型储层。层序发育受古构造、古地貌、海平面变化、古纬度及古气候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6.
四川盆地早古生代灰泥丘中的微生物及其造岩和成丘作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作为生物礁的特殊类型,灰泥丘在古生代十分发育,许多学者都认为它们是通过微生物造岩作用而形成的,而且,也在现代湖泊中发现了由兰菌藻的生命活动所形成的灰泥沉积物及灰泥丘。但是国际上一直没有在古生代灰泥丘中发现过细菌等微生物的实体化石,微生物促使碳酸钙沉淀、聚集的能力和机理也不明确。四川盆地北缘寒武纪和志留纪灰泥丘发育,笔者通过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 (川西北志留纪 )灰泥丘中菌藻类微生物的实体化石及其特征的造岩成丘现象,发现的菌藻类微生物实体化石有三种类型 :1.表面光滑的卵形球体型;2.表面粗糙的椭球体型;3.网状结构型。而且,对寒武纪和志留纪灰泥丘凝块石作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也证明了其有机质生源为菌藻类微生物。这些凝块石灰泥丘中的菌藻类实体化石都显示了不同的沉积、造岩和成丘功能,因而证实了微生物在形成古生代灰泥丘中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前川北地区早寒武世微生物藻与古杯参与的生物礁(丘)发育特征存在较大争议。通过实测剖面与镜下分析,川北旺苍县鼓城乡唐家河剖面仙女洞组发育三期灰泥丘。对该剖面灰泥丘沉积特征进行精细研究认为:第一期灰泥丘发育在滑塌角砾灰岩之上,造丘生物主要为枝状和房室状附枝藻,主要岩性为砾屑灰岩、藻格架凝块灰岩和含云生物碎屑灰岩,发育丘基、丘核、丘盖和丘翼,后期演化为钙质砂泥岩结束生长。第二期生物丘发育在鲕粒滩间生屑灰岩之上,造丘生物主要为肾状藻,次为附枝藻,主要岩性为生物碎屑灰岩、藻格架凝块灰岩、漂浮砾岩和亮晶鲕粒灰岩,纵向上发育丘基、丘核、丘坪、丘盖和丘翼,最终再度沉积鲕粒灰岩。第三期灰泥丘发育在藻叠层灰岩之上,造丘生物为古杯和微生物藻,岩性主要为古杯灰岩、生物碎屑泥晶灰岩、藻格架凝块灰岩和藻叠层灰岩,发育丘基、丘核和丘盖。进一步分析三期灰泥丘的成丘环境认为第一期灰泥丘属于台缘斜坡环境内的斜坡灰泥丘低能沉积,经历三个演化阶段;第二期属于台地边缘灰泥丘,经历四期演化阶段;第三期为台缘高能鲕粒滩向陆一侧能量相对较低的台缘古杯灰泥丘沉积,经历三个演化阶段。剖面中灰泥丘多与鲕粒滩共存,构成丘滩复合体,为后期研究储集性能和油气富集关系具有重要的油气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8.
针对现有微生物碳酸盐岩分类不够系统、岩石类型及组合的环境意义不明确、岩相古地理重建缺乏微生物碳酸盐岩沉积模式指导等科学问题,通过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2个元古宇剖面和3个显生宇剖面详细的岩类学和岩石组合序列研究,取得3项成果与认识:①建立了构造尺度和形态特征相结合的系统的微生物碳酸盐岩分类方案。②明确了微生物碳酸盐岩岩石类型及组合的环境意义。风暴浪基面之下远端以欠补偿黑色泥岩和硅质岩沉积为主,近端的下斜坡以具丘状结构的纹理石碳酸盐岩和灰泥丘建造为主;风暴浪基面和正常浪基面之间的上斜坡以小-中型泡沫状、团块状凝块石碳酸盐岩和小-中型柱状、锥状、穹窿状叠层石碳酸盐岩建造为主;正常浪基面与平均低潮线之间以大-中型波状叠层石碳酸盐岩建造为主;平均低潮线之上的潮坪环境以大-中型层(席)状微生物碳酸盐岩、丘状微生物碳酸盐岩建造为主。③建立了缓坡沉积体系和镶边沉积体系微生物碳酸盐岩沉积模式。这些认识对微生物碳酸盐岩岩相古地理重建和储层分布预测具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塔中地区中上奥陶统台地镶边体系分析   总被引:68,自引:6,他引:6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中上奥陶统碳酸盐岩台地边缘以发育良好的多种粒屑滩和生物礁组成的镶边沉积体系为特征。通过精细的单井相分析,识别出砂屑滩、砾屑滩、生屑滩以及鲕粒滩等,并且区分出3种不同类型的生物礁:①隐藻灰泥丘;②主要由枝状苔藓虫、海绵或(和)珊瑚建造的障积礁;③由石质海绵、托盘类、层孔虫、珊瑚、管孔藻等建造的骨架礁。在面向深水盆地的台缘外带,以发育中~高能粒屑滩和骨架礁组合为特征。在背靠开阔海台地的台缘内带,主要表现为中低能粒屑滩、隐藻灰泥丘以及障积礁的组合。这个台缘镶边沉积体系总体上沿塔中1号断层西侧呈北西-南东向长带状展布,长度100多公里,是本区重要的油气聚集带之一。储层质量台缘外带总体上优于台缘内带,其中骨架礁礁核和粒屑滩灰岩最好,礁间海和滩间海沉积物较差。  相似文献   

10.
米探1井取得天然气勘探突破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四段具有巨大勘探潜力,然而,对盆地奥陶纪马四期古构造格局和岩相古地理研究还存在争议,制约了下步天然气勘探进程。为此,基于地震、野外露头、钻井、岩芯、微观薄片和测井等基础资料,对马家沟组四段构造- 岩相古地理开展了系统研究,确定了盆地奥陶纪马四期古构造格局,并恢复出马家沟组四段岩相古地理,预测了有利勘探区。研究结果表明:①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纪马四期发育“两陆三隆四坳”的古构造格局,其中两陆为伊盟古陆和阿拉善古陆,三隆分别为中央古隆起、中条古隆起和神木- 志丹低隆起,四坳为西南边缘坳陷、桃利庙坳陷、府谷坳陷和柳林坳陷;② 马四期为碳酸盐岩内缓坡和中缓坡沉积,其中内缓坡又发育白云岩坪、含云膏坪、微生物丘、灰泥丘、砂屑滩、丘滩间海和灰质潟湖等7类微相;③ 古构造格局控制马家沟组四段沉积分异,微生物丘、灰泥丘和砂屑滩等3类有利储集相主要沿中央古隆起和神木- 志丹低隆起等古地貌高部位分布。因此认为,神木—靖边地区是有利储层发育区,且处于岩性相变带,生储盖配置关系好,具有良好的成藏条件,是天然气勘探的有利靶向区。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武山铜矿和冬瓜山铜矿层状矿体的详细研究,发现了大量具有层圈状构造、层纹状构造或不规则同心环状构造的矿石。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经光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和碳氧同位素分析等,认为这类矿石在宏观构造上显示出类似于灰泥丘的孔洞系统,微观上又发现了细菌等微生物结构,判断其属于一种矿化的灰泥丘。资料显示,灰泥丘和热水喷流沉积成矿作用关系密切,灰泥丘可视为热水喷流沉积成矿的证据之一。本文所研究的两个矿床中灰泥丘构造矿石保存状况略有不同,冬瓜山铜矿灰泥丘构造矿石保留了大量显示原生热水喷流沉积成因的组构、并发现细菌等微生物结构,碳氧同位素组成也显示原始沉积特征;而武山铜矿灰泥丘构造矿石则显示出强烈受热液改造的矿石组构和碳氧同位素组成特征,暂未发现细菌等微生物结构。冬瓜山和武山铜矿灰泥丘构造矿石的发现,有力地佐证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在海西期曾发生过热水喷流沉积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12.
通过野外露头与钻井剖面的室内外分析,确认在四川盆地西北部(川西北)下二叠统栖霞组中发育有微生物丘,它们主要由凝块灰(云)岩、叠层灰(云)岩和微生物粘结颗粒灰(云)岩等组成。这些微生物碳酸盐岩发育较为典型的凝块、叠层、窗格、粘结等组构。微生物丘大小不一,实测高度一般为几十厘米至几米,宽度通常变化于几米至几十米之间,具有底平顶凸的典型丘形外貌,以发育向上变浅的沉积序列为特征,一般由丘基、丘核、丘盖3个微相组成,也可与颗粒滩共同构成微生物丘滩复合体。基于区域古地理背景和微生物丘特征的剖析,认为川西北地区栖霞期沉积环境总体受限,推测为半局限—局限台地环境,水深较浅,能量普遍不高;海平面频繁的相对升降变化和微生物丘的侧向迁移叠置,导致发育于缓坡背景下的碳酸盐岩台地极易受限,引起早期沉积物发生与丘滩发育密切相关的准同生期白云石化作用。因此,微生物丘滩复合体是栖霞组白云岩储集层发育的物质基础,台缘坡折带、台内缓坡折带和高地是栖霞组白云岩储集层发育的有利区带,这对寻找规模性层位不稳定的带状白云岩储集层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并将大大拓展栖霞组白云岩储集层的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13.
四川盆地古生代生物礁滩特征及发育控制因素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在古生代,生物礁从老到新主要发育在早寒武世、早志留世及晚二叠世地层中。地理分布上,它们分别产于四川盆地北、东北缘大巴山、米仓山地区(早寒武世礁)、四川盆地南北缘(早志留世礁)以及鄂西渝东、川东北地区(晚二叠世礁)。早寒武世礁滩组合包括古杯礁、灰泥丘及鲕粒滩,造礁生物为古杯、蓝藻类微生物,附礁生物有三叶虫、腕足类、海百合及海绵等。由于受海平面波动的控制,生物礁具有旋回性,并从西向东,层位逐渐抬升。早志留世礁有点礁、灰泥丘及层状礁等,其分布受古陆影响的陆源碎屑-碳酸盐缓坡的控制,也与海平面波动有关。晚二叠世生物礁有点礁、台缘礁及灰泥丘,其分布也受古地貌格局和海平面波动的控制。  相似文献   

14.
对鄂西—湘西北地区多个沉积剖面的地层及沉积相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该区二叠纪栖霞期至茅口初期主要为内克拉通碳酸盐岩缓坡环境,发育内缓坡相、中缓坡相、外缓坡相和盆地相.内缓坡相以厚层至块状生物碎屑石灰岩为主,生物颗粒以绿藻和底栖有孔虫为主,缺乏高能沉积的生物颗粒.中缓坡相以中厚层含生物碎屑颗粒石灰岩以及厚层灰泥石灰岩...  相似文献   

15.
低丘缓坡地是一种重要的土地储备资源,在我国土地资源日趋紧张的情况下,合理开发利用低丘缓坡地成为缓解土地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金寨县2011年SPOT5高分影像、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成果等数据,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对其土地资源进行了分类,选取了利于综合开发利用适宜性因子,应用德尔菲法确定了各因子权重并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并对金寨县低丘缓坡资源进行了适宜性评价,得到如下结果:金寨县低丘缓坡资源主要分布于北部及东北部,其中梅山镇及南溪镇低丘缓坡资源面积占比较高,长岭乡低丘缓坡资源面积占比最小;全县低丘缓坡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评价分值为0.279~0.772,其中宜建低丘缓坡资源面积占比最高,不宜开发低丘缓坡资源面积占比最小;土地利用分类中,裸地较其他地类而言更适宜进行开发利用,因而宜建、宜农、宜林、宜园低丘缓坡资源面积种裸地占比均为最高。  相似文献   

16.
杨战兵  苏德辰 《中国地质》2019,46(2):440-441
正1研究目的(Objective)微生物礁是沉积盆地内的微生物钙化格架堆积或微生物生长过程中吸附、黏结水体中的灰泥和其他生物碎屑形成的以碳酸盐为主的、在地貌上凸出的沉积体,小型生物礁有时也称为生物丘。近年来,北美早中寒武世和华北地台东、中部已有诸多报道,例如穆西南等(2003)对山东、辽宁中寒武世微生物礁的研究,梅冥相等(2006)对北京西山下苇甸剖面寒武系崮山组中叠层石生物丘的研究以及陈吉涛等(2014)对华北地台晚寒武世微生物礁的研究,但未见对华北地台中西部寒武系中微生物礁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7.
根据薄片和岩心资料,识别出哈萨克斯坦Marsel探区下石炭统43种微相类型(MF)和10种微相组合样式(MA)。其中,MF1—MF3为灰泥灰岩,形成于外缓坡或局限低能环境;MF4—MF13为粒泥灰岩,形成于内缓坡泻湖—潮缘带、中缓坡或外缓坡环境;MF14—MF20为泥粒灰岩,形成于局限及低能的内缓坡环境;MF21—MF34为颗粒灰/云岩,多形成于内缓坡潮下带—中缓坡浅滩环境;MF35—MF37为晶粒白云岩,形成于蒸发潮坪环境;MF38—MF43为细粒碎屑岩,主要形成于内缓坡—中缓坡环境。微相组合样式主要包括中—外缓坡微相组合(MA2)、中—低能浅滩微相组合(MA1、MA8)、中缓坡混积微相组合(MA5)、中—高能浅滩—潮坪微相组合(MA6、MA7、MA9)、内缓坡泻湖—潮坪微相组合(MA3)、内缓坡碎屑潮坪微相组合(MA4)和混积潮坪微相组合(MA10)。通过亚相和微相组合分析,认为研究区早石炭世属于缓坡型台地沉积模式。杜内阶—维三段早期,相对海平面缓慢—快速上升,总体以内—中缓坡低能局限泻湖—潮坪和中—外缓坡沉积为主;维三段中期—谢尔普霍夫阶期,相对海平面缓慢—快速下降,主要发育内缓坡低能局限泻湖—潮坪和蒸发潮坪沉积,局部地区发育浅滩和混积潮坪沉积。  相似文献   

18.
地幔柱构造的沉积及环境响应——以峨眉地幔柱为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上扬子板块西北部中二叠统地层、岩性、古生物及地球化学特征,并结合前人研究资料分析认为,受峨眉地幔柱活动而形成的穹窿状地壳隆升影响,四川盆地中二叠世地貌特征表现为西南部较高,向东及东北方向平缓降低,其中不发育陡斜坡及斜坡转折带。该古地貌特征与区域海平面升降共同控制和影响了研究区古地理格局及演化,形成了受峨眉地幔柱活动控制的缓坡型碳酸盐岩台地。中二叠世岩性、古生物及地球化学特征对峨眉地幔柱活动均有相应的响应,根据穹窿状水下隆起不同部位沉积的岩性、古生物组合、沉积构造以及地球化学特征,四川盆地中二叠世总体表现为西南部环境开阔,水体动荡,发育开阔台地亚相,向东及北东方向逐渐过渡为浅缓坡亚相和深缓坡亚相发育区。开阔台地及浅缓坡环境中生物最为丰富,古串珠虫(Palaeotextularia)组合和翁格达藻(Ungdarella)组合分布于开阔台地,而浅缓坡环境的代表主要为米齐藻(Mizzia)-假蠕孔藻(Pseudovermoporella)组合、球旋虫(Glomospira)-始毛盘虫(Eolasiodiscus)组合及节房虫(Nodosarinae)组合等,向东及东北方向生物逐渐减少,至深缓坡环境,仅在其上部有少量分布。微量元素的丰度变化也反映了古环境特征,从开阔台地至深缓坡,沉积环境逐渐从氧化向还原环境变化,Ba、Sr、V、Cu等微量元素的平均丰度值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9.
塔中地区礁滩储集体形成条件及分布规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奥陶纪时期,塔中地区发育生物礁、丘和滩等不同类型的碳酸盐岩建隆生物礁丘发育层位主要集中在上奥陶统.塔中地区的礁滩相包括灰泥丘、中物礁、粒屑滩和地质异常体等4种类型,沉积古地理、构造作用、陆源碎屑物注入和海平面变化是控制生物礁发育的主要因素.塔中地区生物礁的分布环境主要有2个相带:一是台地内,尤其是半局限台地与开阔台地的转折处或台内缓坡上,如塘参1井、塔中23井上奥陶统的生物礁:另一个是台地边缘,如塔中45井-塔中44井-塔中24井-带为台缘外带,以发育中高能粒屑滩和骨架礁组合为特色,而大致在塔中35井-塔中12井-塔中15井-塔中161井-带为台缘内带,发育中低能粒屑滩、灰泥丘及障积礁组合.  相似文献   

20.
云膏共生组合是受化学沉积分异作用控制而形成的岩石组合,对其沉积序列精细刻画,有利于揭示诸多蒸发环境下的沉积学信息。依据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奥陶系马家沟组五段_6 (简称"马五_6亚段")亚段钻井、岩心资料,开展了岩石宏观和微观观察、典型沉积序列刻画等工作。研究结果表明:(1)鄂尔多斯盆地中部马五_6亚段普遍发育碳酸盐岩与蒸发岩共生组合,主要由10种岩石类型构成;(2)主要发育5种沉积序列,下云上膏的岩性组合和序列顶部多发育暴露面等特征表明单个序列具有向上变浅、变咸的演化特征,是蒸发台地叠合海水渐次补给作用的结果;(3)在局限—蒸发台地环境下,主要发育潟湖/滩间海、颗粒滩、灰泥丘、台坪4种沉积亚相及11种沉积微相,与经典的蒸发潮坪序列在岩性组合与沉积构造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4)马五_6亚段沉积期发育2次海平面升降,沉积环境可分别对应于云(膏)质潟湖—灰泥丘/颗粒滩—膏质潟湖—蒸干膏质潟湖和灰泥丘/颗粒滩—膏质潟湖—蒸干膏质潟湖—台坪。该研究结果可为鄂尔多斯盆地马五_6亚段沉积环境与海平面变化研究提供系统的岩石学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