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5 毫秒
1.
根据东北黑土地1:250000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对黑龙江省讷河市土壤中微量元素B、Cu、Mo、Fe、Mn、Zn元素全量和有效态含量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①土壤表层Mn元素含量丰富,Fe、Mo元素含量较丰富,B、Cu、Zn元素含量较缺乏;②土壤表层微量元素Cu、Fe、Mn、Zn有效态含量丰富,B有效态含量中等,Mo有效态含量缺乏;③黑土剖面中微量元素淋溶淀积程度明显,表现为以淋溶层较低,表层和淀积层较高,而草甸土淋溶淀积不明显.依据土壤中微量元素全量和有效态含量分布特点,应选择施用微量元素肥料,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根据东北黑土地1:250000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对黑龙江省讷河市土壤中微量元素B、Cu、Mo、Fe、Mn、Zn元素全量和有效态含量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①土壤表层Mn元素含量丰富,Fe、Mo元素含量较丰富,B、Cu、Zn元素含量较缺乏;②土壤表层微量元素Cu、Fe、Mn、Zn有效态含量丰富,B有效态含量中等,Mo有效态含量缺乏;③黑土剖面中微量元素淋溶淀积程度明显,表现为以淋溶层较低,表层和淀积层较高,而草甸土淋溶淀积不明显.依据土壤中微量元素全量和有效态含量分布特点,应选择施用微量元素肥料,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奉节脐橙种植区野外采集表层土壤样进行分析,探讨了土壤中常量元素、主要微量元素及其有效态的地球化学特征。表层土壤中,主要营养指标N、P、Corg含量较高,K含量一般;微量元素Fe、Zn、B分布较均匀,Mn、Mo分布不太均匀,Cu分布不均匀;土壤元素有效态中,有效态P、Mn、Cu、Si、K、Fe含量丰富。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省主要类型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垂向分异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蔡晶  柴社立  陆继龙 《世界地质》2002,21(4):364-367,396
黑龙江省主要类型土壤中微量元素在剖面中的变化趋势是不同的,这与不同类型土壤的成土母质、成土条件、土壤有机质和土壤中粘粒含量等有关。各种类型土壤表层中微量元素Fe、Mn、Zn、Cu、Co的有效量均大于其有效态临界值,并且Cu、Zn、Mn全量与有效量之间呈明显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四川江油河西乡附子产地表层土壤中B、Mo、Zn、Cu、Fe、Mn等微量元素及其有效态含量、满足作物生长需要状况的评价,讨论了土壤微量元素有效态含量与其全量、pH值以有机质含量之间的关系,针对其有效态含量特征,提出了附子种植过程的土肥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6.
以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表层土壤B、Cu、Mn、Zn、Mo 5种元素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微量元素含量状况和分布特征的基础上,从成土母质、土地利用方式、pH值和有机质含量4个方面来分析其对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利用GIS空间分析法、SPSS数理统计法和相关分析法对揭东区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揭东区表层土壤B、Cu、Mn元素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8.0 mg/kg、14.5 mg/kg、313 mg/kg,含量均处于缺乏水平;Zn元素的平均含量为77.3 mg/kg,总体处于较丰富水平;Mo元素的平均含量为1.31 mg/kg,含量丰富。相关分析表明B、Cu、Mn、Zn、Mo均受到成土母质和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在粉砂岩成土母质区土壤中B和Mn含量最高,凝灰岩成土母质区土壤中Cu和Mo含量最高,Zn在第四纪沉积物中含量最高;比较各种利用方式的土壤,B、Cu在农用地中含量最高,Mn、Zn和Mo在建设用地中含量最高;土壤pH值与B、Cu、Mn、Zn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土壤有机质与B、Cu、Zn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01...  相似文献   

7.
云南小江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微量元素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烨  邓艳  曹建华  蒋忠诚 《中国岩溶》2018,37(5):752-760
文章对云南小江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林地、园地、建设用地、裸地)土壤的微量元素进行空间插值、方差分析和相关性研究,旨在探讨云南小江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微量元素的分布和迁移规律。结果表明:除Mo的含量较低外,小江流域土壤中Cu、Mn、Ni和Zn的含量普遍较高。各微量元素含量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园地土壤微量元素含量最高。微量元素的变异程度均属于中等变异。Cu、Mn、Mo、Ni、Zn的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高值区主要集中在海拔较低的岩溶河谷区右侧和盆底沉积平坝区,主要土壤类型为碳酸盐岩红壤;低值区集中在海拔较高的河谷区左侧和中山区,主要土壤类型为碎屑岩。地貌、土壤母岩和人为活动是影响微量元素分布和迁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成都市蒲江县窗子坝土地整理区柑橘园土壤中B、Mo、Zn、Cu、Fe等微量元素的有效态含量,对各微量元素的有效态含量满足作物生长需要的状况进行评价,并讨论了有效态含量与pH值、有机质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窗子坝土地整理区柑橘园土壤有效Fe含量丰富—极丰富,有效Zn含量中等—丰富,有效Cu、有效Mo总体含量在中等以上,有效B含量极其缺乏。针对元素有效态含量的特征,提出了柑橘生产过程中应增施硼肥,并防止有效Fe、有效Cu过高而影响柑橘生长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石嘴山市土壤整体处于碱性强碱性环境,土壤养分高于银川平原背景值。该地区B、Cu、Fe、K等元素有效态含量比例较高,有利于植物吸收。由于经过长时间淹水,水稻根系土元素含量与玉米、小麦根系土明显不同,B、Cu、Mn、Mo、N、P、Se、Zn、Fe、K、有机质等指标明显低于小麦和玉米根系土含量,水稻根系土相对贫瘠。通过分析元素有效态含量发现,水稻相对于玉米及小麦对土壤Fe、Cu、Mo、Mn的转化吸收能力较强,玉米及小麦对土壤N、P、K的转化吸收能力强于水稻。研究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与N、P、Se的含量呈极显著强正相关关系;Se、Fe、Mn等元素有效态与土壤酸碱度呈中等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土壤水溶性盐与Zn有效态含量呈强的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以简阳三岔镇土地整理区紫色土中B、Mn、Zn、Cu、Mo元素全量,与有效态含量、有机质含量、pH值为数据源,分析土壤微量元素的含量特征.通过对有效态含量进行分级评价,并结合有效态与全量、pH值、有机质含量的相关性分析,对研究区提出养份管理建议.研究表明,该区紫色土微量元素全量及交换性Mn含量相对正常,但有效B、Zn、C...  相似文献   

11.
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测定了中国南极科考21~27航次期间获取的普里兹湾表层沉积物中Cu、Pb、Zn、Cd、Cr、Co、Al、Fe、Mn的含量,分析了普里兹湾微量元素的分布特征,结合沉积物粒度分布、生物硅含量,并利用富集系数和主成分分析的方法,探讨了微量元素的物源指示意义。研究结果表明:普里兹湾沉积物中的微量元素含量与南大洋其他海域具有很好的可比性。Cu、Zn、Cr、Co、Fe、Mn含量在陆坡深海区明显高于冰架边缘区和陆架区;Al、Pb含量在冰架边缘区较高;而Cd含量在陆架区相对较高。人类活动对普里兹湾沉积物中的微量元素没有明显的影响,南极大陆岩石风化产物和海洋生物源性沉降是其主要来源。冰架边缘区及陆架破折处P2-9站位的微量元素主要为岩源性输入。陆架区、陆坡深海区的微量元素Cu、Zn、Cr、Co、Fe、Mn明显受到生源性物质输入的影响。而普里兹湾沉积物中Cd则主要来源于硅藻的吸收利用及硅质软泥的富集。  相似文献   

12.
典型石漠化区不同种植年限桃树下土壤微量元素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明确石漠化地区不同种植年限果树根系表层土壤微量元素的变化特征,选择桂林市恭城县大岭山村同一农户的不同种植年限桃树(2 a、10 a、20 a)各5棵,以撂荒地(0 a)作为对照,对土壤微量元素铁、铜、锰、锌、硼的全量及有效态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并探讨理化性质与微量元素有效态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研究区除全铁的变异系数小于10%,铜、锰、锌、硼的全量及有效态均为中等变异;(2)土壤铁、铜、锌、硼全量种植0~2 a间均增加(P<0.05),种植2~10 a则下降(P<0.05),种植10~20 a间铁元素随年限增加而下降(P<0.05),其余研究元素全量均表现为增加趋势;(3)有效铁、锌、硼在种植0~10 a先增加(P<0.05),种植10~20 a均有明显下降趋势,有效锰在0~20 a间趋势则与其他元素相反,并且与全量锰保持一致性,因此种植10 a是果树土壤微量元素变化的转折点;(4)不同种植年限果树根系土壤性质的改变(pH值、有机质、全磷的变化)是微量元素有效态含量随时间变化的主要内在原因,而人为活动如施加有机肥是外在原因。在种植10 a后,应重视微肥的施加。   相似文献   

13.
吉林省土壤中有效锰、铜、钼和锌含量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娟  王冬艳 《世界地质》2003,22(4):392-395
选择吉林省的五个大豆种植区(敦化、桦甸、榆树、农安、白城)、四个水稻种植区(白城、九台、延吉、梅河口)及3个草场分布区(镇赉、洮南、大安),对其土壤中有效锰、铜、钼和锌的含量在过去20年的变化作了比较和分析。经研究表明:吉林省土壤中有效锰和有效铜含量较20年前有所增高,有效钼含量总体呈降低趋势,中部部分地区和东部地区土壤有效锌含量降低,其余地区含量增高。空间分布东部高于中西部。  相似文献   

14.
《Applied Geochemistry》1998,13(2):213-233
Porewater concentration profiles were determined for Fe, trace elements (As, Cd, Co, Cu, Mn, Ni, Pb, Zn), sulfide, SO4 and pH in two Canadian Shield lakes (Chevreuil and Clearwater). Profiles of pyrite, sedimentary trace elements associated with pyrite and AVS were also obtained at the same sites. Thermodynamic calculations are used, for the anoxic porewaters where sulfide was measured, to characterize diagenetic processes involving sulfide and trace elements and to illustrate the importance of sulfide, and possibly polysulfides and thiols, in binding trace elements. The ion activity products (IAP) of Fe sulfide agree with the solubility products (Ks) of greigite or mackinawite. For Co, Ni and Zn, IAP values are close to the KS values of their sulfide precipitates; for Cu and Pb, IAP/Ks indicate large oversaturations, which can be explained by the presence of other ligands (not measured) such as polysulfides (Cu) and thiols (Pb). Cobalt, Cu, Ni and Zn porewater profiles generally display a decrease in concentration with increasing ΣH2S, as expected for transition metals, whereas Cd, Pb and Zn show an increase (mobilisation).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removal of trace elements from anoxic porewaters occurs by coprecipitation (As and Mn) with FeS(s) and/or adsorption (As and Mn) on FeS(s), and by formation of discrete solid sulfides (Cd, Cu, Ni, Pb, Zn and Co). Reactive Fe is extensively sulfidized (51–65%) in both lakes, mostly as pyrite, but also as AVS. Similarities between As, Co, Cu and Ni to Fe ratios in pyrite and their corresponding mean diffusive flux ratios suggest that pyrite is an important sink at depth for these trace elements. High molar ratios of trace elements to Fe in pyrite from Clearwater Lake correspond chronologically to the onset of smelting activities. AVS can be an important reservoir of reactive As, Cd and Ni and, to a lesser extent, of Co, Cu and Pb. Overall, the trace elements most extensively sulfidized were Ni, Cd and As (maximum of 100%, 81% and 49% of the reactive fraction, respectively), whereas Co, Cu, Mn, Pb and Zn were only moderately sulfidized (11–16%).  相似文献   

15.
以青藏铁路沱沱河取土场草本植物种植区为例, 在野外和室内分别对生长期为5 a的6种草本做了原位拉拔试验、 室内拉伸试验和剪切试验, 分别得到了试验区梭罗草、 碱茅、 冷地早熟禾、 赖草、 垂穗披碱草、 星星草等6种草本根系抗拔力为187.34~57.89 N、 抗拉力为4.44~2.99 N, 抗剪力为4.33~3.85 N. 同时, 对取土场试验区6种草本地上茎叶、 地下根系15种化学元素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地上茎叶和地下根系主要含有Al、 Ca、 Mg、 K、 Fe、 Sr、 Zn、 Mn等8种元素, 其中Al、 Ca、 Mg、 K等4种元素较其余元素含量显著; 此外, 6种草本其根系所含Ca、 Fe、 Zn、 Sr、 Ni、 Cu等6种元素含量均显著大于相应草本种的茎叶部分. 试验区6种草本抗拔力由大至小依次为梭罗草、 赖草、 冷地早熟禾、 垂穗披碱草、 碱茅、 星星草, 6种草本其根系所含的其中前8种主要化学元素依次为Al、 Ca、 Mg、 K、 Fe 、 Zn、 Mn、 Sr等元素, 这说明了取土场试验区6种草本根系固土力学强度与根系所含化学元素具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以石灰岩山地淡竹林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岩石、土壤和4种淡竹群落植物[优势种淡竹(Phyllostachys glauca),伴生种枸骨(Ilex cornuta)、油茶(Camellia oleifera)和胡颓子(Elaeagnus pungens)]的N、P、K、Ca、Mg、Fe、Al、Mn和Na等9种元素含量,对元素迁移积聚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淡竹林石灰岩Ca含量高(363.09 g· kg-1);土壤Ca含量下降至2.68 g·kg-1,Fe、Al含量升高(48.12 g·kg-1、84.00 g·kg-1);与土壤相比,植物N、P和Ca含量上升,其他元素含量则降低;(2)从岩石到土壤,Ca为纯迁移,迁移积累系数仅为0.01;Fe和Al明显富集,迁移积累系数分别高达9.98和14.10;从土壤到植物,N、Ca、P为富集,Fe、Al生物吸收系数很低,仅为1.41和2.08;(3)除K外,群落优势种淡竹的元素含量和生物吸收系数均小于伴生种。研究发现,强淋溶作用下淡竹林石灰岩发育为酸性红石灰土,其生长的植物均非喜钙植物;“岩石—土壤—植物”元素迁聚特征因土壤发育过程和植物种间特征而异,红石灰土Ca积累少;淡竹对土壤元素需求少可能是其在石灰岩生境占据竞争优势的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