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吴磊伯  李铭德 《地质论评》1948,13(Z1):133-135
混合岩(Hybrid rocks)之发生,据A.Harker等氏解释,系某种岩浆未完凝结以前,与另一成份不同之侵入岩浆,发生混合所致;又同一岩浆上升时期,吞噬与吸取围岩之包体(Xenoliths),结果亦可产生混合岩,此类现象,在闪长岩(diorite)中,通常显著,Appinite为混合岩之一种,最初在苏格兰发现、一般认为先期之基性岩浆或基性岩,与后来之酸性岩浆如花岗岩浆等发生作用而成,三十五年冬,作者等调查浙江北部地质,于诸暨一带之  相似文献   

2.
青海省是我国滑坡灾害密集发育地区之一,在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带内的湟水、黄河谷地带,特大型红层滑坡密度之高、规模之大,实属罕见.本文阐述了青海滑坡分布特征,分析了其特大滑坡发生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防护治理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3.
文章用斜坡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实例来阐明地质工作的重要性,对地质工作中容易发生歧见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还介绍了一个与之相关的新的市场运作模式.  相似文献   

4.
东亚造山运动与花岗岩分布之情形,似非漫无规则,其发生显有一定之次序。在西伯利亚中部所谓东亚之核心,为前寒武纪褶绉及花岗片麻岩分布之区。其西南,正南及东南,如阿尔泰、天山、崐仑、外贝加利亚、阿穆等区域,主要造山运动之发生及花岗岩岩浆之侵入为古生代。围绕其外者如苏联之滨海省、朝鲜、中国之大部、缅甸东部、暹逻、马来亚、东印度群岛中部等处均将燕山运动及燕山花岗岩分布区域。复外则为新生代造山运动及花岗岩区域,如喜马拉亚山、缅西山脉、安得曼、东印度群岛之西南、南、东南部、菲律滨、台湾、琉球、日本、库页岛、堪察加半岛等,其中许多岛屿,造山运动及火山活动尚在继续未已(第一图)。苏伊氏(Suess)尝论东亚造山运动之主力导源于东亚核心之扩张,以致造成许多弧形山脉,弧背均向南,显示大陆向南移动。威理士则以篇东亚核心为一种隋性体,不能发生造山运动之主力,造山运动之发生则由于太平洋底之下沉,而使地壳深处之流动带物质挤向大陆,遇东亚核心之阻,遂在深处聚积一种应力,及至超过其上岩层之静压力时,地壳失去平衡状态,发生褶绉,同时花岗岩岩浆亦得上升。威氏之理论,似较合理。且当古生代时,核心之前为一大地槽区,宜於造山运动之发生及岩浆之侵入,嗣后...  相似文献   

5.
东亚造山运动与花岗岩分布之情形,似非漫无规则,其发生显有一定之次序。在西伯利亚中部所谓东亚之核心,为前寒武纪褶绉及花岗片麻岩分布之区。其西南,正南及东南,如阿尔泰、天山、崐仑、外贝加利亚、阿穆等区域,主要造山运动之发生及花岗岩岩浆之侵入为古生代。围绕其外者如苏联之滨海省、朝鲜、中国之大部、缅甸东部、暹逻、马来亚、东印度群岛中部等处均将燕山运动及燕山花岗岩分布区域。复外则为新生代造山运动及花岗岩区域,如喜马拉亚山、缅西山脉、安得曼、东印度群岛之西南、南、东南部、菲律滨、台湾、琉球、日本、库页岛、堪察加半岛等,其中许多岛屿,造山运动及火山活动尚在继续未已(第一图)。苏伊氏(Suess)尝论东亚造山运动之主力导源于东亚核心之扩张,以致造成许多弧形山脉,弧背均向南,显示大陆向南移动。威理士则以篇东亚核心为一种隋性体,不能发生造山运动之主力,造山运动之发生则由于太平洋底之下沉,而使地壳深处之流动带物质挤向大陆,遇东亚核心之阻,遂在深处聚积一种应力,及至超过其上岩层之静压力时,地壳失去平衡状态,发生褶绉,同时花岗岩岩浆亦得上升。威氏之理论,似较合理。且当古生代时,核心之前为一大地槽区,宜於造山运动之发生及岩浆之侵入,嗣后...  相似文献   

6.
宋海军  童金南 《地球科学》2016,41(6):901-918
当今人类正在面临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全球变暖、海洋酸化等一系列气候环境问题,有科学家提出这可能导致第6次生物大灭绝.类似的灾难事件在地质历史上多次发生,因此以史为鉴、以古示今才能更好地认识、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显生宙最大的一次生物灭绝事件发生在2.52亿年前的二叠纪-三叠纪之交,超过90%的海洋物种永久消失.此次生物灭绝的过程和原因一直是科学家关注和致力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当前人类面临的这些极端的气候环境事件在2.52亿年前也都有发生,而且更为严重.本文重点围绕近年来有关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生物和环境事件研究进展,结合化石和环境指标的地质记录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总结生物灭绝的过程和形式及相关环境因子的贡献,并探讨残存生物能够躲过这次灾难事件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外界原因.   相似文献   

7.
马廷英 《地质论评》1948,13(Z2):285-286
自地质时代以来所发生之冰川可分二类:(一)正常冰川与(二)异常冰川。 (一)正常冰川据著者年来研究结果,自地质时代之始,地球气候状态——气温与纬度高度等关系——早已固定不变,不过祗有极位之转移而已。各地质时代之气候与现在同,冰川之发生限於两极附近  相似文献   

8.
东亚造山运动与花岗岩分布之情形,似非漫无规则,其发生显有一定之次序。在西伯利亚中部所谓东亚之核心,为前寒武纪褶绉及花岗片麻岩分布之区。其西南,正南及东南,如阿尔泰、天山、崐仑、外贝加利亚、阿穆等区域,主要造山运动之发生及花岗岩岩浆之侵入为古生代。围绕其外者如苏联之滨海省、朝鲜、中国之大部、缅甸东部、暹逻、马来亚、东印度群岛中部等处均将燕山运动及燕山花岗岩分布区域。复外则为新生代造山运动及花岗岩区域,如喜马拉亚山、缅西山脉、安得曼、东印度群岛之西南、南、东南部、菲律滨、台湾、琉球、日本、库页岛、堪察加半岛等,其中许多岛屿,造山运动及火山活动尚在继续未已(第一图)。苏伊氏(Suess)尝论东亚造山运动之主力导源于东亚核心之扩张,以致造成许多弧形山脉,弧背均向南,显示大陆向南移动。威理士则以篇东亚核心为一种隋性体,不能发生造山运动之主力,造山运动之发生则由于太平洋底之下沉,而使地壳深处之流动带物质挤向大陆,遇东亚核心之阻,遂在深处聚积一种应力,及至超过其上岩层之静压力时,地壳失去平衡状态,发生褶绉,同时花岗岩岩浆亦得上升。威氏之理论,似较合理。且当古生代时,核心之前为一大地槽区,宜於造山运动之发生及岩浆之侵入,嗣后花岗岩基凝固,遂与核心合并,成一较大陆地。迨至中生代,太平洋底继续下沉,深处物质复受挤压向大陆流动,遂有燕山运动及花岗岩侵入区,分布於古生代花岗岩区外围,东亚大陆因即形成。新生代时,因太平洋底继续下沉,复有造山运动与岩将侵入带出现旅中生代大陆之外。至於大陆地表向南弧形,或由地壳深处向大陆流动时地表发生之反动力所造成。安南似属于另一单位,其东南可能为一前寒武纪之古大陆,因印度洋底下沉,遂有古生代造山运动及花岗岩之侵入。  相似文献   

9.
四川华蓥山二叠纪与三叠纪之交沉积特征及动物群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晚二叠世晚期,华蓥山地区位于川东、鄂西碳酸盐岩台地上.二叠—三叠系接触关系是华南常见类型之一.生物群集绝灭不是正发生在界线上,而是在界线之下数十厘米处,δ(?)C最大负值和δ(?)O最大变化都发生在这个层位上,我们称它为“重要的生物绝灭(消失)线”.二叠—三叠纪之交生物大绝灭的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是环境的变化和生物的不适应性.工作区未发现地外星体撞击事件的记录.  相似文献   

10.
席承藩 《地质论评》1948,13(Z2):287-287
土壤生成受母质影响为近来土壤学者注意之事实,江西福建均有较大面积花岗岩体露出,在同一岩石情况下,士壤所发生之变异可以下列原因解说: 1.微域地形影响在邱陵地多为红壤分布,山地多为灰粽壤分布,但邱陵地较陡山坡亦为灰棕壤生成於密林或草丛护持下,如为童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