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南省石门幅(I49E017018)1∶50 000地质图数据库是按《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 000)》和地质行业的统一标准及要求,在充分搜集和利用1∶200 000、1∶250 000和1∶50 000等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成果资料的基础上,采用数字填图系统(DGSS)进行野外地质填图和数据库建设,并应用室内与野外填编图相结合的方法完成的。通过本数据库的建设,重点对图幅内侵入岩时代及岩石类型进行了归纳总结,将原划定的石门岩体和五垛山岩体统一归并为晚奥陶世、早志留世、中—晚志留世及志留纪末期4期岩浆活动,建立了岩浆演化序列。根据侵入岩的形成时代及其与地层接触关系,将早古生代二郎坪群大庙组和火神庙组的时代归属进行了重新厘定,将其置于寒武纪–奥陶纪。本数据库包含5个地层单元和4期岩浆岩,数据量约为10.4 MB,包括66个样品的岩石化学分析数据,19个样品的年龄数据。这些数据充分反映了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最新成果,对该区矿产地质调查、地质灾害防治及生态环境保护等具参考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北柳图庙幅(K49E011021)1∶50 000地质图根据《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 000)》(DD 2019–01)和行业的其他统一标准及要求,充分利用1∶200 000区域地质、1∶50 000矿产调查工作资料,采用数字地质调查系统(DGSS),结合Spot、ETM、Aster等多种遥感影像对构造及岩性边界不断验证和完善,最终绘制成图,是内蒙古温都尔庙—白乃庙地区具有重要参考意义的成果图件之一。图件详细填绘了白乃庙岛弧带的物质组成和构造组合特点,对志留系、二叠系、白垩系等沉积建造类型进行了重新划分,把区内侵入岩划分为4个期次,并构建了相对完善的构造演化序列。图幅数据库的数据内容包含有3个非正式填图单位、10个正式地层单位、4期岩浆事件和2期构造变形,以及176个样品的岩石全分析数据,10个样品的锆石U–Pb年龄数据,数据量为28.9 MB。该图幅细化了北侧温都尔庙构造带向南侧俯冲过程形成的白乃庙岛弧带的构造、岩浆演化过程,反映了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最新示范性成果,对温都尔庙造山带古生代构造演化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对后续该区域的地质调查工作也具有参考和借鉴意义。该图幅为中国地质调查局第一幅开展智能化区域地质调查填图的试点图幅,首次实现了中国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全流程智能化野外调查。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月牙山幅(K47E015010)1∶50 000地质图数据库是根据《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 000)》和《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技术标准,按照最新造山带填图思路,采用数字地质调查系统(DGSS),结合蛇绿构造混杂岩带1∶10 000大比例尺填图综合填绘而成。在充分利用1∶200 000区域地质、1∶50 000矿产调查成果的基础上,结合Spot、ETM、Aster等多种遥感影像对构造及岩性边界不断验证,最终以构造格架为纲而成图,是北山地区以造山带理论指导填图的首批探索性成果图件之一。图件详细填绘了白云山蛇绿岩的物质组成和构造组合特点,对中–新元古界、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泥盆系沉积建造类型进行了重新划分,把图幅内侵入岩划分为中志留世、早泥盆世、晚泥盆世与早二叠世4个序列,并构建了相对完善的构造演化序列。本数据库是月牙山幅配套的数据文件,包含3个非正式填图单位、8个正式地层单位、4期岩浆事件和4期构造变形,数据量为26.7 MB。采集薄片分析样品358件,岩石全分析样品84件,锆石U–Pb年龄样品14件,矿化点2处。这些数据反映了1∶50 000造山带地质调查示范性成果,对后续造山带填图具有参考和借鉴意义,同时细化了俯冲过程的构造、岩浆演化规律,对北山造山带早古生代演化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4.
兴蒙造山带前中生代构造单元划分初探   总被引:82,自引:33,他引:49  
本文根据古亚洲洋早古生代闭合、晚古生代伸展的观点初步建立了兴蒙造山带早、晚古生代的构造单元。以前寒武纪微陆块为基本划分单位,以它们之间的缝合带或断裂带为界,将兴蒙造山带中泥盆世之前的构造格局划分为"五块四带",从北向南依次为额尔古纳地块、兴安地块、艾力格庙-锡林浩特地块、松辽-浑善达克地块及佳木斯地块;它们之间的4条边界为:新林-喜桂图缝合带、艾力格庙-锡林浩特-黑河缝合带、温都尔庙-吉中-延吉缝合带和牡丹江缝合带。中-晚泥盆世之后兴蒙造山带出现多处陆相及海陆交互相沉积,石炭纪广泛分布陆相及滨浅海相碎屑岩和碳酸盐建造和蛇绿岩、辉长岩、花岗岩及双峰式火山岩,可划分陆相盆地、陆表海盆地、蛇绿岩带、侵入岩带等构造单元。早-中二叠世沉积类型多变,出现陆相、海相和海陆交互相沉积岩系,遍含植物和滨浅海相动物化石,具大量双峰式火山岩,可划分出被动裂谷带、主动裂谷带、陆缘型蛇绿岩带和碱性岩带等构造单元。结尾讨论中指出兴蒙造山带内的放射虫化石不能代表二叠纪存在古亚洲洋,而新的古地磁资料支持至少从晚石炭世以来古亚洲洋已经闭合。  相似文献   

5.
古亚洲洋演化过程中在兴蒙造山带中形成了大量金属矿床。早古生代早期,古亚洲洋向北俯冲,形成了奥陶纪多宝山-铜山斑岩Cu-Au成矿系统;早古生代晚期,古亚洲洋向南俯冲并形成了晚奥陶世白乃庙Cu-Mo-Au成矿系统和志留纪别鲁乌图海底喷流块状硫化物成矿系统。古亚洲洋在晚古生代早期向北俯冲,形成了晚泥盆世欧玉陶勒盖Cu-Au成矿系统。基本同时,古亚洲洋向南俯冲,形成了晚泥盆世哈达门沟Mo成矿系统。早石炭世,研究区构造体制从岛弧环境逐渐转变为陆内伸展环境,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豆荚状铬铁矿成矿系统和小型斑岩Mo-Cu成矿系统。  相似文献   

6.
新疆北山地区白山幅(K46E020014)1∶50 000地质图数据库是按照《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 000)》(DZ/T 0001—1991)、《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DD 2019—01)等规范要求,按照构造–岩性实体填图理念,借鉴国外地质填图先进经验,充分利用遥感和航磁资料,探索系列新的地质调查方法,采用数字地质调查系统(DGSS)完成各类基础数据采集,并创新成果表达方式而形成的通用性地质图和标准图幅空间数据库。本数据库包含24个非正式填图单位、28个正式地层单位,数据量为236 MB,反映调查区地层、侵入岩、变质岩和构造的基本特征,建立了地层格架、侵入岩序列、构造期次和变质历史,包括古元古代敦煌岩群(Pt1D.)4个岩性段、26种自然层和4级变质相带,晚石炭世石板山组(C2sb)3个岩性段、7个自然层,4期岩浆事件,7期构造变形,以及2条新厘定出的早二叠世韧性剪切带。特别是,厘定出新疆北山最早的镁铁–超镁铁质杂岩体,为启鑫铜镍矿的发现和北山晚古生代大陆裂解时限提供了重要信息,拓展了新疆北山地区铜镍矿的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哈珠东山幅(K47E011012)1∶50 000区域地质图数据库在充分利用1∶200 000区域地质、1∶50 000矿产调查成果的基础上,根据《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和《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技术标准,采用数字地质调查系统(DGSS),结合遥感、物化探、路线地质调查和实测剖面等多种手段综合填绘而成,是内蒙古北山地区具有重要参考意义的成果图件之一。图件详细填绘了白山岩浆弧的物质组成和构造组合特点,对泥盆系、石炭系、白垩系等沉积建造类型进行了重新划分,把区内的侵入岩划分为晚石炭世和早二叠世两期,并构建了相对完善的岩浆演化序列。新获得白山组一批高精度锆石U–Pb同位素测年资料(298.7~327.9 Ma),限定其形成时代为石炭世。提出了区内石炭纪的岩浆岩形成于与俯冲作用相关的陆缘弧环境,中晚二叠世北山地区已转入造山后伸展阶段的认识。该数据库是哈珠东山幅配套的数据文件,包含6个正式地层单位、2期岩浆事件和2期构造变形。采集薄片分析样品94件,岩石全分析样品19件,锆石U–Pb年龄样品10件,化石样品7件,基本化学分析样2件,新发现矿化点1处。这些数据反映了北山地区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最新示范性成果,对后续填图具有参考和借鉴意义,同时为研究北山地区古亚洲洋的俯冲极性及构造演化提供依据与关键性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8.
沟-弧-盆体系恢复对于研究增生造山过程和解析成矿作用具有重要指示意义,多宝山岛弧带是我国重要的铜钼多金属成矿区带,其沟-弧-盆体系恢复对成矿地质背景研究及拓展区域找矿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多宝山地区早古生代地层、岩石和构造的野外调研和系列编图,结合最新的年代学资料,重新厘定了含矿地层单位——多宝山组、铜山组的形成时代和层位:确定多宝山组形成时代为寒武纪芙蓉世-早奥陶世,铜山组形成时代为早-中奥陶世;将铜山组置于多宝山组之上,暗示地表以下保存有规模较大的主要成矿地质体——多宝山组,由此扩大了深部找矿空间。在此基础上,重建了多宝山岛弧带早古生代地层序列。在多宝山岛弧带西北侧多宝山-三卡一带划分出早古生代俯冲增生杂岩带,根据俯冲增生杂岩带与岩浆弧、伴生沉积盆地的沉积建造及时空关系,划分出弧前盆地、弧间盆地、弧后盆地等构造单元,建立了多宝山岛弧带古生代沟-弧-盆体系格架,认为多宝山岛弧带西北侧多宝山-三卡一带存在早古生代洋盆,并于奥陶纪发生南东向俯冲。指出岩浆弧靠近俯冲增生杂岩带一侧是成矿有利部位,为多宝山岛弧带铜多金属矿的成矿背景和成矿地质条件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兴蒙造山带南蒙古陆块南缘晚古生代的构造演化,对出露于西乌旗南部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和黑云母花岗岩开展了详细的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及Hf同位素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和黑云母花岗岩分别形成于330±2 Ma、274±1 Ma及271±1 Ma~282±1 Ma.石英闪长岩属高镁闪长岩/安山岩类 (HMA),与俯冲洋壳板片上部地幔楔中地幔橄榄岩的熔融作用有关,而花岗闪长岩及黑云母花岗岩的源区可能与新生地壳的部分熔融有关.结合区域成果,推测西乌旗南部晚古生代侵入岩均形成于古亚洲洋向北侧南蒙古陆块持续俯冲的阶段,早石炭世石英闪长岩属活动大陆边缘弧岩浆活动,早二叠世花岗闪长岩和黑云母花岗岩则是俯冲过程中短暂弧后伸展阶段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通过编制天山一北山地区地质图对该区晚古生代岩石地层系统进行了重新厘定,并初步分析了这一地区晚古生代不同阶段的沉积环境,论述了晚古生代时天山与北山应属于同一沉积构造区的地层结构与沉积特征证据。  相似文献   

11.
白乃庙群岛弧火山岩分布于兴蒙造山带南缘,是古亚洲洋与华北板块之间早古生代俯冲作用的岩浆记录,但以往工 作多集中在西段而较少关注其东延部分。本文对白乃庙岛弧带东段新识别出的早古生代火山岩进行了系统研究,以完善对 古亚洲洋早古生代演化的认识。白乃庙岛弧东段火山岩包括中-基性及酸性两种岩石类型,火山岩均富Cs,Rb,Th,U, 亏损Nb,Ta 等高场强元素,轻稀土富集,具有变化的Eu 异常。地球化学数据显示中-基性火山岩来源于俯冲板片熔体交 代的地幔熔融,并可能有大洋沉积物的加入,而酸性岩浆则来源于流体交代的下地壳。锆石LA-ICP-MS U-Pb 定年表明, 酸性及中-基性火山岩形成年代分别为430.5 Ma 和417.6 Ma,前者产出于俯冲岛弧环境,后者则可能为造山后环境下形成 的滞后型弧岩浆岩。年龄数据对比显示东段火山岩的形成年代晚于西段的白乃庙群地层,同时构造变质程度也更低,两者 的这种差异反映了东西两侧地质演化历史的不同,即早古生代古亚洲洋自西向东逐渐关闭。  相似文献   

12.
兴蒙造山带属于中亚造山带的东段,关于其演化过程存在两种主要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它是由古亚洲洋经历整个古生代的连续俯冲-碰撞过程后在早三叠世形成;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古亚洲洋在晚泥盆世之前就通过俯冲-碰撞过程闭合,形成早-中古生代造山带,随后在石炭-二叠纪又经历了从陆内伸展到再次闭合的过程,并形成陆内造山带。蒙古国东南部扎门乌德地区出露各类古生代沉积岩和岩浆岩,可以为解决上述争议提供典型研究实例。本文通过沉积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等多种手段综合研究,取得以下研究成果:(1)根据年代学和岩性特征,在该地区识别出三类古生代岩石组合,第一类是以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为代表的中志留世侵入岩,第二类是中泥盆世大套的粗碎屑岩-火山岩沉积旋回,第三类是不整合地沉积于早期造山带之上的二叠纪巨厚火山-沉积岩系。这三类岩石组合分别属于俯冲阶段的大陆边缘岛弧带岩浆岩、碰撞造山后期的上叠盆地以及叠加在早期造山带岩石圈之上的晚古生代陆内伸展时期的裂谷盆地的沉积。(2)利用研究区所有古生代碎屑锆石和岩浆岩全岩资料,揭示了该地区古生代时期地壳厚度变化趋势如下:500~425Ma的俯冲-碰撞过程造成地壳加厚;425~375Ma的碰撞造山后伸展过程使地壳变薄;375~350Ma地壳再次加厚,可能与造山带物质堆叠有关;350~275Ma地壳再次减薄,对应于广泛而强烈的晚石炭世-早二叠世火山岩,证明此时期岩浆活动的构造背景是区域伸展而不是挤压作用。(3)根据研究区出现的三类岩石组合特点,结合研究区以南的艾力格庙地区已有的研究成果,可以划分出五个早-中古生代造山带构造单元和两个叠加其上的晚古生代陆内造山带构造单元,揭示蒙古国扎门乌德地区经历了早-中古生代加积造山带和晚古生代陆内造山带等两个构造演化过程。本文研究为认识兴蒙造山带的两阶段构造发展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北秦岭造山带华北陆块南缘被动陆缘火山裂谷(大洋?)盆地、早古生代岛弧-弧后盆地和晚古生代岛弧-蛇绿杂岩等构造相带为研究重点,综合利用同位素年代学、古生物年代学、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等实测数据,系统研究和探讨了北秦岭造山带被动陆缘大洋扩张向俯冲增生造山转换的时限.研究显示:华北陆块南缘由晚新元古代大洋扩张作用转化为板块俯冲作用的转换时限为早奥陶世,约472Ma左右.北秦岭造山带在古生代期间至少存在两期板块俯冲增生造山作用,时代上向南变新,空间上向南向洋内迁移.两次俯冲增生造山作用分别构筑了北秦岭造山带早古生代岛弧-弧后盆地和晚古生代岛弧-俯冲杂岩两条构造相带.  相似文献   

14.
天山造山带自新元古代以来,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俯冲增生造山作用和陆内构造活化过程,属于典型的复合型造山带。基于近年研究进展,本文对伊犁、境内外中天山和南天山构造带前寒武纪基底、古生代沉积序列、多期陆缘弧岩浆岩和构造缝合带的变形变质特征、形成环境和年代学等进行了总结分析,梳理了天山古生代增生造山作用中的三次重要构造转换事件及其地质记录。① 伊犁南北两缘、中天山、南天山和塔里木北缘,均发育中奥陶世—志留纪的大陆弧岩浆作用,伊犁北缘、南天山 塔里木北部早古生代沉积环境发生显著变化,表明天山 塔里木北缘在中—晚奥陶世发生了从被动陆缘向活动陆缘的转换。② 伊犁南、北两缘和中天山的早古生代岩层在晚志留世—早泥盆世普遍发生了强烈的韧性变形和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其上不整合覆盖有弱变形未变质的晚泥盆世—石炭纪火山 沉积地层;该区域不整合是哈萨克斯坦微大陆拼合事件在研究区的构造响应,也标志着准噶尔洋和南天山洋的俯冲方式在泥盆纪发生了由前进式(东太平洋型)向后撤式(西太平洋型)的构造转换,导致伊犁和中天山在晚泥盆世—石炭纪经历了伸展背景下的大陆弧岩浆作用,在南天山 塔里木北缘则形成了一系列弧后有限洋盆。③ 天山各构造单元及其边界缝合带中普遍发育晚石炭世逆冲推覆构造和二叠纪走滑韧性剪切带、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滑塌堆积和二叠纪后造山岩浆岩,指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发生了由汇聚造山向陆内构造的转换。这些构造转换事件是认识古亚洲洋各分支洋盆从初始俯冲、俯冲方式转换到俯冲终结过程的基础,也是探讨增生造山动力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南岭成矿带下古生界主体为浅变质碎屑岩夹碳酸盐岩、硅页岩建造,是钒钼铀、石煤、磷、铅锌矿的赋矿层位。由于历史原因,早古生代岩石地层序列在湘、桂、赣、粤各省区交界地区存在同物异名现象,需要重新厘定、完善。依据大地构造演化阶段,将南岭成矿带早古生代划分为1个地层区——华南地层区,再依据处于盆地的不同位置划分为6个地层分区,一般在同一地层分区内采用同一套岩石地层序列,基于此,重点对湘、黔、桂、赣、粤各省区交界地区的寒武系和奥陶系进行了梳理,重新厘定和完善早古生代岩石地层序列,废弃部分岩石地层单位,以利于该地区地质矿产图的编制。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1∶50 000清河沟幅(K47E010009)区域地质图是全国区域地质调查优秀图幅(2018)。该图幅在充分利用前人区域地质调查成果资料的基础上,采用遥感、物化探、路线地质调查、实测剖面和大比例尺填图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对区内百合山蛇绿混杂岩带、沉积地层、岩浆岩以及构造变形特征等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查明了百合山蛇绿混杂岩带的空间展布、物质组成以及变质变形特征,并明确其为石炭纪俯冲带型(Supra-Subduction Zone,SSZ型)蛇绿岩;对区内岩浆岩进行了详细解体,划分出晚志留世—泥盆纪、石炭纪—早二叠世、中二叠世3期岩浆事件,建立了构造–岩浆演化序列;将区内地层以百合山蛇绿混杂岩带为界划分为2个不同的地层分区,明确了岩石组合和沉积环境差异,建立了地层综合柱状图。图幅数据库包含67件样品的地球化学分析数据和17件锆石U–Pb测年数据。本数据库是清河沟幅区域地质调查的综合性成果,由主图和图饰图廓构成,涵盖了区内沉积岩、岩浆岩、蛇绿混杂岩等多种地质体的属性特征,充分反映了该地区造山带结构和地质演化过程,可为北山地区的地质找矿和造山带精细研究工作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7.
阿拉善地块北缘恩格尔乌苏地区发现志留纪侵入体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阿拉善地块北缘地区位于中亚造山带的南缘中段,连接了兴蒙造山带和北山造山带等构造单元,其古生代的构造演化对于中亚造山带南缘构造单元的对比连接具有重要的意义,是研究中亚造山带古生代构造演化的关键位置。统计归纳近年来阿拉善地块北缘地区的年代学数据发现,该地区的岩浆活动主要集中在晚古生代期间,特别是二叠期间,尚没有早古生代侵入岩的报道。恩格尔乌苏蛇绿混杂岩是阿拉善地块北缘地区出露的一条重要蛇绿岩带,本次研究在该混杂岩带中发现了早古生代的黑云母花岗岩。通过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测试发现其时代为423±4.5 Ma和434±1Ma,代表了其岩浆结晶年龄,表明该侵入岩形成于志留纪期间,是阿拉善地块北缘地区最早发现的早古生代侵入体之一。该志留纪岩体的发现,表明恩格尔乌苏混杂岩在带志留纪期间已经出现岩浆活动,具有多期活动的特征。该志留纪岩体的发现,是研究、认识阿拉善地块北缘地区早古生代构造环境的重要对象,对于连接对比东、西相邻构造单元具有重要的意义。结合相邻白山组地层的碎屑锆石时代及晚泥盆世侵入岩的发现等研究成果推断,阿拉善地块北缘地区在早古生代开始就存在岩浆活动,该地区可能并非是早古生代的稳定被动大陆边缘。  相似文献   

18.
西丰一带侵入岩即以前所说的西丰大岩体,是布列亚-张广才岭巨型花岗岩带组成部分.该巨型花岗岩带记录了造山带从古亚洲洋板块开始俯冲、洋盆闭合到增生造山演化过程的基本信息.现在已经将规模宏大的西丰大岩体进行了详细解体,重新归并成4个侵入期次,划分为11个侵入序次,统称辽宁省西丰一带侵入岩.在详细解体、重新归并和划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各序次侵入岩形成的温压条件、构造环境、物质来源与成因.早二叠世第一序次、第二序次侵入岩以及中侏罗世第一序次侵入岩为I型花岗岩,晚白垩世第三序次(闪长玢岩)也为I型,主要物质来源是地壳中岩浆岩重熔的成分.其余各序次侵入岩均为S型花岗岩,主要物质来源是地壳中沉积岩重熔的成分.西丰一带,早二叠世第一个序次侵入岩为火山弧型深成岩,早二叠世第二个序次侵入岩为火山弧型与同碰撞型的过渡类型.早二叠世第三序次至中侏罗世第各序次侵入岩和晚白垩世各序次侵入岩为同碰撞型和碰撞后型花岗岩.这些特征与古亚洲洋晚期的消减、闭合和增生造山演化序列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9.
包尔汉图 白乃庙岛弧岩浆岩带分布于兴蒙造山带南缘,是古亚洲洋与华北板块之间早古生代俯冲作用的岩浆记录,以往工作大多集中在岛弧侵入岩和东段白乃庙群火山岩,岛弧西部包尔汉图群火山岩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对内蒙古达茂旗北部出露较完整的包尔汉图群火山岩进行了锆石U Pb年代学、Lu Hf同位素组成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以完善兴蒙造山带早古生代演化的认识。包尔汉图群火山岩为一套中基性—中酸性火山岩系列,其中英安岩获得锆石U Pb年龄为447. 3±2. 5 Ma,为晚奥陶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地球化学组成上,火山岩均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和Rb、Ba、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Nb、Ta等高场强元素(HFSE)和Ti元素,具有较弱的Eu负异常,类似岛弧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岩石学及地球化学分析表明,中基性火山岩为岛弧环境下遭受俯冲板片熔体交代的地幔楔熔融产物,并可能有大洋沉积物的加入;而中酸性火山岩偏低的Nb/U值(1. 45~3. 63)和明显亏损的锆石εHf(t)值(+2. 2~+11. 0),显示其源区为俯冲板片流体交代的新生基性下地壳。结合前人资料和新近研究成果,中酸性火山岩亏损的锆石Hf同位素特征和二阶段模式年龄tDMC集中在1637~839 Ma,佐证了包尔汉图岛弧可能存在与华北板块北缘具有亲缘性的前寒武纪陆壳基底,表明早古生代兴蒙造山带南缘属于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即古亚洲洋以陆缘弧形式向华北北缘俯冲,形成了包尔汉图 白乃庙岛弧岩浆岩带。  相似文献   

20.
江西大桥幅(H50E023002)1∶50 000地质图数据库是按《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DD 2019—01)和地质行业的统一标准及要求,在充分搜集和利用1∶200 000、1∶250 000等区域地质调查、1∶50 000 矿产调查工作成果资料的基础上,采用数字填图系统 (DGSS)进行野外地质填图和数据库建设,结合 Spot、ETM等多种遥感影像对构造及岩性边界不断验证和完善,最终绘制成图。图件运用造山带填图理论详细填绘了测区新元古代地层单位,图面表达以构造建造为单位,对新元古代地层进行了重新划分,并对内部沉积序列进行了重新厘定,限定了宜丰岩组沉积时代和沉积环境。解体了九岭南缘新元古代花岗岩侵入体,查明了各侵入体岩石类型、矿物成分、结构构造、接触关系等,识别出测区新元古代、晚志留世、早白垩世3期岩浆事件,建立了构造–岩浆演化序列。图幅数据库的数据内容包含有11个沉积(火山)地层单位、7个变质岩岩层单位和3期岩浆事件,以及12 个样品的锆石 U–Pb 年龄数据,数据量为198 MB。该图幅充分反映了九岭南缘地区造山带结构和地质演化过程,是1∶50 000 区域地质调查最新示范性成果,对江南造山带构造演化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对后续该区域的地质调查工作也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