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研究区位于太平洋中部海盆,范围为7—12°N,176E—178°W,定为CP区;CC区位于太平洋东部海盆克拉里昂—克里帕顿断裂之间7—14°N,139—153°W。在CP区、CC区采回大量沉积物样品,对其中30个表层样和6个钻孔柱状样(柱状样取样间距5cm,取836个样  相似文献   

2.
表层沉积物中的铅除主要在河流的入海口的浅海陆架区富集外,在深海的中央海盆区由于粒度效应亦有一定的富集,火山物质的加入不是富集的主要原因。南海表层沉积物铅的背景值计算表明,陆坡区铅背景值(2118×10-6±1264×10-6)与陆坡区柱样铅含量实测值接近,深海盆区背景值(2787×10-6±782×10-6)低于深海盆区柱样铅含量实测值。陆架区铅背景值(1957×10-6±1995×10-6),低于中国海岸带铅背景值,全区铅背景值(2287×10-6±1454×10-6)与全球页岩铅的平均值接近,深海盆区的铅背景值(2 787×10-6±782×10-6)远低于现代深海粘土铅含量。南海沉积物铅的分布特征和背景值计算表明,南海沉积物铅含量变化总体处于自然变动范围内,除河流入海口出现异常外,大部分站位的铅含量均在正常范围内。地质累积指数法和富集因子计算结果表明,南海表层沉积物总体无铅污染,只是在近岸的珠江口区和台湾岛西南部浅海区沉积物受到了轻度的污染。南海表层沉积物的铅同位素在陆架区、陆坡区和深海盆变化趋势基本相同,指示南海不同海区沉积物中铅具有相似的主体来源。南海表层沉积物铅同位素继承了扬子块体的铅同位素组成特征,其铅同位素处于在红河和湄公河河流沉积物钾长石铅同位素值范围之内,指示红河、湄公河和珠江等河流将扬子块体的陆源铅输入到了南海沉积物中。  相似文献   

3.
南海表层沉积物的稀土和微量元素的丰度及其空间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南海表层沉积物中稀土元素、微量元素丰度和分布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空间分布上,∑REE与Nb、,Th、Ta、Rb、Ti、Zr、Hf、Cs、Ga、Li等相似,呈显著正相关,反映出这些元素在风化、搬运和沉积过程中地球化学行为非常相似;元素Sr几乎与所有元素都呈负相关,指示其来源或存在形式不同于其他元素,主要来源于生物作用,而在粗粒级的钙质生物贝壳和碎屑中富集.∑REE与Nb、Th、Ta、Rb、Ti、Zr、Hf、Cs、Ga、Li在陆架区具有沿陆分带特点,北部陆架区、中南半岛中东部和加里曼丹岛西北部沿大陆区域富集,与该区陆源河流物质输入及海流的分选作用,造成某些富含稀土和微量元素的重砂矿的富集有关;西南部巽他陆架和东南部岛礁区以及中、西沙附近区域含量较低,与该区域的生源碳酸盐的稀释作用,使粘土矿物相对减少和火山物质对其产生的“稀释“作用有关.南海各海区沉积物和全海区表层沉积物平均值的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分布模式,总体上与中国大陆沉积物和浅海沉积物相似,而与大洋玄武岩完全不同,反映了南海沉积物与中国浅海沉积物及中国大陆沉积物的物源大致相同,主要来自陆源.南海各海区沉积物稀土元素的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曲线仍表现出了一定差异,陆架区轻稀土比重稀土明显富集,存在比较明显的Eu负异常,与陆架区相比较,陆坡区和海盆区则轻稀土含量相对降低,重稀土含量有所上升,LREE/HREE从陆架区、陆坡区到海盆区逐渐降低,显示陆架区主要为陆源,而陆坡和海盆沉积物中则有幔源物质加入.稀土元素的大陆壳标准化配分模式大部分较为平坦,少数样品呈轻稀土弱富集型或重稀土弱富集型.说明南海海表层沉积物主要来源于周边大陆.从各海区沉积物稀土元素的大陆壳标准化配分曲线对比来看,陆架区表现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具一定的铕负异常,深部海盆区则出现明显的中稀土和重稀土的富集,铕异常变弱,与深部海盆区有基性火山物质的加入的地质事实相吻合.南海表层沉积物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总体上呈现出以陆源沉积为主的特征.其元素平均丰度和各参数值都比较接近陆源河流和中国浅海沉积物,而与深海沉积物和大洋玄武岩差别显著,显示南海沉积物虽然受到火山沉积和生物沉积的混合作用的影响,但其物质源仍然主要来自于周缘大陆.  相似文献   

4.
1.调查区的环境:本文的研究范围是马绍尔群岛和夏威夷群岛之间的中太平洋海盆地带,即7°—11°N,167—178°W之间。平均水深为4000—6000m。现场测定pH值为7.18—7.65,Eh为448—524mV,Fe~(2+)几乎未检测到,说明采样环境属于强氧化性。取样站位的沉积物多为褐色粘土或Si-Ca质软泥。高Eh值和疏松多孔的沉积物对结核的形成和物质供给创造了良好的条件。Eh、pH、水深以及沉积物类型对结核生长及其物质组成都产生重要影  相似文献   

5.
南海表层沉积物中放射虫的组合特征与海洋环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南海拥有较齐全的边缘海地理地貌与生态环境, 沉积物中保存的放射虫种类繁多, 个体丰富.本文采用数理统计与聚类分析方法, 对表层沉积物中放射虫的组合特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定量分析, 以期获得可靠的放射虫组合与分布的特征.聚类分析结果显示, 放射虫组合在南海表层沉积物中的分布大致可区分为5种类型: 陆架浅水区型、陆坡珊瑚礁区型、中央海盆区型、南部富营养区型和夏季上升流区型, 它们分别对应于特有的海洋环境, 并由含有某些优势种类的放射虫群落所组成.进一步分析还表明, 南海的北部、中部和南部分别表现为3个不同生态环境的海区: 北部海区受陆源影响较为明显; 中部海区被中央水团、海底火山活动和夏季上升流活动所控制; 南部海区总体上属于典型的珊瑚礁海洋环境, 生态与沉积环境明显优越于北部海区.南海表层沉积物中放射虫的组合分布特征较好地响应和反映了所在海区的生态环境与沉积条件, 是探讨古海洋环境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南海西南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微量元素Ba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南海西南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微量元素Ba的地球化学特征,并探讨生物成因Ba的分布及其与表层海水生产力的关系。南海西南海域表层沉积物Ba总量的变化范围为398~1 270 μg/g,平均值为851 μg/g,从上陆坡到下陆坡,沉积物中的Ba含量逐渐增加;微量元素Ba主要赋存于陆源碎屑相和生物成因相中,且明显受到沉积环境水深和陆源物质输入的影响。生物成因Ba含量的变化范围为30.6~938 μg/g,陆坡区和深海区平均值分别为495 μg/g、349 μg/g,占沉积物Ba总量的54%和51%,总体上,与沉积物Ba总量具有相对一致的分布特征。尽管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中Al、Ti成分为典型的陆源碎屑组分,但是,利用大陆上地壳Ba/Al比值和陆坡区沉积物回归分析获得的Ba/Al比值进行生物成因Ba的计算,过高地估算了沉积物中陆源Ba的含量;而采用页岩Ba/Ti比值来估算陆坡区表层沉积物中的生物成因Ba含量显得相对可靠。在深海区,利用经验的Ba/Al或Ba/Ti比值均不能获得有效的生物成因Ba值。因此,在获取沉积物中生物成因钡含量时,需结合各海区的特点选取合适的参数来扣除陆源Ba的含量。  相似文献   

7.
通过在中印度洋海盆结核区外的印度洋其他海域内收集到的298处多金属结核站位的分布、成分和赋存环境等地质特征,圈定了5处资源潜力区.文章对这些区域内海洋长周期沉积速率、底层水含氧量、底质类型、夏季海面平均生物生产力、底栖宏生物量密度、海底地形地貌特征和海底表层沉积物有机碳含量等数据信息进行加权评估,揭示各区域结核分布密度的高低状况,辅以结核主要有用组分含量的分类,确定了印度洋内各结核区资源潜力的划分标准.笔者认为加斯科因平原结核区为印度洋多金属结核高资源潜力区,马达加斯加海盆结核区和南澳大利亚海盆西部结核区为中等资源潜力区,克洛泽海盆结核区和南澳大利亚海盆东部结核区为低资源潜力区.未来在这些区域内,尤其是加斯科因平原结核区中有希望通过进一步调查研究,精确锁定具有更高资源潜力的次级面积结核勘探区,检验和完善资源潜力评估方法,精细量化揭示这些区域的资源潜力.  相似文献   

8.
该项成果主要内容包括两部分: 一、南海东北部海区综合研究 主要是对南海东北部海区(东径113°—120°、北纬15°00—23°30′)约在64.7万多平方公里的区域内,进行多学科综合调查研究,共进行十四个航次综合性和专业性调  相似文献   

9.
福建建阳水吉Ⅵ号矿带铅锌银矿床地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建阳水吉Ⅵ号矿带铅锌银矿床是我省首次探明的一个中型规模的铅锌、银共生矿床。矿体产在新华夏系北北东向的 F_11断裂中。主矿体ⅥA_1呈似层状,长900多米,延深600米以上,总体走向3°—5°,倾向北西,倾角45°—55°,沿走向、倾向均呈舒缓波状变化。矿体厚1—7米,平均近6米,矿体形态较规则。矿石结构主要为半自形—自形粒状、他形粒状、聚粒锒嵌状。矿石构造以斑杂状—斑点状、角砾状、浸染状、细脉浸染状为主。矿体含Pb2%、Zn1.4%、Ag 约50g/t,它们的分布较均匀;伴生有金、砷、镓、铜、硫等元素。矿体顶板围岩主要为构造角砾岩和闪长岩,底板围岩一般是云母斜长变粒岩。近矿围岩具蚀变分带现象。这是一个与上元古界麻源群第一段地层、新华夏系北北东向断裂构造、燕山期中基性侵入岩有密切关系的火山沉积变质—热液改造型矿床。  相似文献   

10.
东太平洋CC区多金属结核物质来源和分布规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东太平洋CC区(Clarion-Clipperton Zone)多金属结核丰度、品位、多波束地形测量、深拖光学覆盖率探测、地震勘探等一系列调查资料综合研究表明:①东区和西区结核在其化学成分和形态上有差异,但是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能按区域断然分开;②因子分析得出东、西两区结核4种主因子是Mn组元素Mn、Cu、Ni、Zn,Fe组元素Fe、Co、Ti、Sr,岩源组元素Si、Al、K,生物元素Ca、P;③西区结核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上覆海水中金属元素的化学沉淀,火山成矿作用使结核富集和丰度增加,趋势面和人工神经网络分析表明结核主要分布在海底坡度≤5°地区,该地区的结核量占总结核量的89.62%,坡度>5°地区结核量占10.38%;④东区结核丰度、覆盖率、地形三者变化一致,重大相变距离为10~15km,来自地幔成矿物质通过玄武质洋壳裂隙和断层,为多金属结核的形成和生长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地球深部地质作用过程如基底岩浆房活动可能对结核分布产生重要影响;⑤东太平洋CC区多金属结核矿带的形成应归于海底板块扩张活动的一种资源效应和经后期表生地质作用改造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贵州省遵义县川主庙铝土矿矿床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 川主庙铝土矿床位于杨子准地台的黔中隆起的北缘,次一级构造—西坪隆起的南西侧,五龙湖的北东边缘,是仙人岩铝土矿区的一个矿段,由几十个矿体组成一个中型矿床。铝土矿赋存在下奥陶统桐梓组生物碎屑白云岩和中、上寒武统娄山关群白云岩古侵蚀面之上的下石炭统“大塘组”,为碎屑状、豆、鲕状铝土矿。矿石的矿物成分主要为一水硬铝石组成。矿体走向为北东50°至60°,同基底古喀斯特溶沟走向一致,与成矿后形成的区域构造走  相似文献   

12.
施德鸿 《地球学报》1990,11(1):138-140
<正> 研究区位于东经114°20′—119°15′,北纬35°00—40°15′,北起燕山山麓,西靠太行山脉,南以黄河为界,东临渤海,地处我国著名的华北大平原,面积13.8万km2,海拔标高100m以下。区内主要有海河,滦河水系,年平均气温13℃,多年平均降水量400—600mm,其中75%分布在7—9月份。年蒸发量1000—1400mm,属于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常形成春旱秋涝。  相似文献   

13.
涂登峰 《地质论评》1984,30(3):270-274
上堡黄铁矿区,位于华南褶皱系之中部。出露地层主要为上古生界。燕山早期的黑云母花岗岩,呈岩株侵入于轴向近南北之背斜轴部附近。矿体主要分布在两个部位: 1.呈似层状产于花岗岩与中上石炭统壶天群白云大理岩之接触带中,亦即无矽卡岩或仅有矽卡岩化之大理岩一侧; 2.呈脉状产于近花岗岩之大理岩内之裂隙中。矿脉走向0°~20°,倾向270°~290°,倾角陡,  相似文献   

14.
广西贵县红粘土的工程地质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县位于复式向斜,核部为中石炭统地层、两翼为寒武-志留系泥盆系地层,地层产状平缓,倾角10°—20°,向斜轴向约为N85°E。在地貌上形成一向东西敞开的盆地,郁江从盆地中部由西向东流过。调查区位于向斜北翼的岩溶平原区,基岩为泥盆系上统和石炭系下统的石灰岩及白云质灰岩。第四纪松软土为以红色为主的粘土,表层夹有大量的铁质结核,底部夹  相似文献   

15.
东太平洋海盆CC区是多金属结核最富集的海域。在多金属结核赋存区有大量底栖生物,包括鱼类、虾类、海蛇类、海参类和未定名类等。根据多金属结核生成特点和生物活动习性,推测底栖生物的活动效应可使多金属结核向上移动/翻动在沉积物上,从而对多金属结核的形成起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西沙海槽—新生代裂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南海西北部,东经110°30′—115°30′,北纬18°附近的西沙海槽是一个新生代裂谷。它的发生发展与南海海盆的演化有着密切关系。所以对其研究,无疑是有助于认识和探索南海海盆成因的。  相似文献   

17.
王雁宾 《地质论评》1983,29(6):534-537
五部铅锌矿产于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火山-沉积岩系的断裂带中。矿区地层由一套以酸性火山碎屑岩为主的火山岩及火山碎屑沉积岩组成。铅锌矿体产于火山岩断裂带中。断裂带走向340°—360°,倾向西,倾角60°—70°,断裂带宽数米至40余米,沿走向长大于12公里。矿体沿断裂带呈脉状、透镜状产出,形态较规则,产状较  相似文献   

18.
国家海洋局于1976年3月至1978年10月,先后四次组织《向阳红五号》船,对太平洋中部特定海域进行了综合海洋调查。调查海域为东经160°至西经170°,北纬10°至南纬20°;底质调查集中在其中的三个海区:斐济群岛和图瓦卢群岛之间的Ⅰ区;斐济群岛和新赫布里底群岛之间的Ⅱ区;图瓦卢群岛以西的Ⅲ区。观测站位共28站,获得表层底质样28站,柱状样  相似文献   

19.
河北省平泉县下营坊一带,位于华北平原东北边缘,属于燕山山脉东段中低山地区(N40°45′,E118°41′)。冰川擦面条痕石类型较发育,特征明显。见有:龟背条痕石、扁平状五角形熨斗石、楔状箭镞石或弹头形石等。其中以龟背条痕石发育最为特征。擦面条痕石主要分布于桲椤树沟两侧山麓地带,海拔约500m。分布零星,断续延长约10km以上。本区冰川擦面条痕石的发现,对我国东部第四纪冰川及古气候、古环境的研究提供重要依据,因此具有重要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们在宜兴—溧阳地区开展1/5万区调工作中,在溧阳县境内发现一条北北东向非金属矿化带,它北起桥下,经龙山,西界至陈村,全长10km以上,宽约1km。先后发现膨润土、珍珠岩、紫水晶及玉髓玛瑙、沸石等非金属矿点16处。一、矿化带地质特征龙山—西界非金属矿化带受溧阳—庙西断裂带控制,非金属矿点均集中分布在该带南段。断裂带切割了中生代火山岩系及燕山期中酸性侵入体,总体走向NE10°。平面上呈舒缓波状,在355°~25°之间摆动。断裂带内的次级断裂发育,在平面上呈左行侧现现象,其走向变化较大NW350°~NE60°,它直接控制了矿体的形态和产状。在剖面上,断裂带呈“S”形,倾角较陡,一般在60°以上。在断裂带内可见到闪长玢岩、细粒花岗斑岩、花岗斑岩、流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