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土壤环境基准是土壤环境标准和土壤环境保护的基础。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关注污染场地保护并开展土壤污染风险管控的国家之一,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但我国在这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为此,本文以美国为例,综述其在土壤筛选值(SSLs)方面的研究,通过分析美国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系统梳理美国在SSLs方面的研究成果,从直接摄入、皮肤吸收、摄入污染地下水、吸入室外挥发物与颗粒物和蒸汽侵入5个方面阐述美国基于人体健康风险的SSLs制定的理论方法。在此基础上,为我国土壤环境基准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进一步加强我国土壤环境基准研究工作,立足我国国情开展土壤环境基准研究,加强本土化参数研究和土壤环境基准研究规范化,以及协同开展土壤地下水环境基准研究,以期为我国土壤环境基准研究与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土壤环境基准是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制定的科学依据和基础。环境基准是土壤环境保护研究的前沿领域,涉及土壤环境化学、环境毒理学、生物学和风险评估等多学科交叉与基础性科学问题,了解和解决其所涉及的这些科学问题,是土壤环境基准研究的前提。本文针对土壤环境基准研究中影响重金属毒性阈值的非生物因子、生物因子、剂量-效应关系测定中等几个关键科学问题进行了阐述,包括土壤老化因子与淋洗因子的矫正,低剂量刺激效应拟合及毒性数据归一化方法等,最后以农田土壤Cd为例,推导出不同性质土壤中Cd环境基准(HC5)及其与土壤性质的连续性分布曲线方程(LogHC5=0.132pH+0.083OC+0.008CEC-1.448),以期为农田土壤环境指标基准的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3.
边维勇  佟成冶  廉涛  马力 《岩矿测试》2011,30(3):289-294
选取铁、锰、总硬度、亚硝酸盐、氨氮、氯化物、氟化物、挥发性酚、钡、铍等10项指标为地下水评价指标,根据国家制定的地下水质量标准,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系统评价了辽宁省中部地区浅层地下水质量。研究结果表明辽宁中部地区浅层地下水以高铁锰离子含量为特征,综合环境质量较差,多数水体不能直接作为饮用水。超标浅层地下水占调查总面积的一半,主要集中在辽河中下游的冲积平原。影响水质的主要因素是铁锰离子含量和总硬度,其次为氨氮、亚硝酸根和氯离子含量。通过对地下水质量评价,使辽宁中部地区浅层地下水质量特征更加明晰,为制定水资源保护与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在长春地区开展了地下水污染调查的基础上,为保证地下水水质安全,以地下水监测数据为依据,建立了该区地下水水质评价指标体系,制定了评价基准,采用熵权属性识别模型进行了地下水水质综合评价。该模型通过评价样本信息确定熵权,避免了权重确定的主观偏差,简单易懂,评价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5.
地下水质监测在地下水保护和质量守恒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捷克斯洛伐克开展的国家、区域和特殊场地监测项目主要涉及地下水质和区域污染扩散问题相关背景资料的收集。安装有数据自动收集系统的试验监测站,优化了监测方法、监测网的设计和采样技术。捷克斯洛伐克的地下水质监测为密集耕作区相关决策与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依据。对捷克斯洛伐克多个地区的浅层脆弱性含水层的时空变化进行了评价,从而为土地利用综合规划和地下水保护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青木关岩溶槽谷地下水水源地固有脆弱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强 《中国岩溶》2012,31(1):67-73
岩溶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是基于保护岩溶含水层从而有效地管理和利用地下水提出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我国西南岩溶区大多数地区缺少应有的地下水保护带,地下水比较容易受到污染。通过采用改进的斯洛文尼亚模式,考虑四个因子:覆盖层(O)、径流特征(C)、降雨条件(P)、岩溶发育程度(K),对重庆市青木关岩溶槽谷地下水水源地的固有脆弱性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流域范围内12.6%为高脆弱性地区;43%为中等脆弱性;44.4%为低脆弱性区域。消水洞及周边100m和消水河及其两边10m,以及岩溶管道发育地区为高脆弱性区。大部分岩溶区为中等脆弱性区。砂岩地区为低脆弱性地区。评价结果与实际吻合。该评价结果为各级决策部门合理规划利用和保护地下水资源提供简单明了的科学依据。该方法对于川东岩溶槽谷地区脆弱性评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娘子关泉域岩溶水脆弱性模糊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是区域地下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针对娘子关泉域岩溶水的特殊性,基于欧洲脆弱性评价方法,选择包气带厚度、入渗补给量、包气带岩性、岩溶含水层的导水性能(泉水响应)四个因子,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地下水脆弱性,并且绘制地下水脆弱性分区图。评价结果表明,极易污染区主要分布在娘子关泉群出露的地区,即泉源处;极难污染区主要分布在盂县—阳泉—平定—昔阳—和顺一带以西地区,寿阳县大部分地区。评价结果在合理制定保护娘子关泉域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地下水》2017,(1)
DRASTIC法在地下水脆弱性评价中应用较为广泛,但存在一定局限性,采用DRASTIC法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可以较好的解决DRASTIC法在地下水脆弱性评价中的不足。本文主要从评价工作流程、评价指标构建、评价指标赋分、脆弱性评价分级等方面探讨了基于ArcGIS的DRASTIC评价方法。通过对各评价因子分析结果进行加权叠加分析,可以直观明了地反映评价区域地下水脆弱性具体分布状况,方便快捷的完成地下水脆弱性分区,对于制定水资源保护规划、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地下水资源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高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可靠性、扩展干旱半干旱地区面向生态的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对准噶尔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与生态环境关系进行调查研究,认为地下水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目前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中对地下水的生态价值考虑不够,是造成地下水资源评价可靠性不高的原因之一。因此,提出了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生态价值的概念,围绕可持续利用的地下水资源量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目标,构建了面向生态的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体系。方法体系的基本思路是突出系统的观点和地表水与地下水统一评价、水质水量并重、地下水资源与其相关生态环境统一评价的3个原则;通过建立水文地质概念模型、集中参数型模型、分布参数型模型和基于地下水变化的生态环境综合评价4个模型,加上引进水量、水位与水质3个约束条件,以及开发基于GIS的地下水资源评价信息系统的平台,对地下水资源、调蓄能力与生态环境效益进行整体评价与预警。方法体系注重了地下水的资源和生态的双重属性,强调地下水资源与相关生态环境整体评价和预警的一体化,突出了模型体系与GIS技术在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和相关生态环境评价的有效集成。  相似文献   

10.
《地下水》2021,(2)
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共建成层位明确的国家级地下水专业监测站点10168个,实现了全国主要平原盆地和人类活动经济区的地下水水位、水温监测数据自动采集、实时传输和数据接收,与水利部门地下水监测数据实时共享。江西省赣南地下水水资源丰富,但地下水相关监测缺乏,本文以该地区坝上站和兴国站为分析研究对象,提出地下水保护和监测的建议。依托监测资料对章江和濊水两江地下水与地表关联性进行相关分析探讨,探讨赣南地区地下水监测方向,更好为赣南社会经济服务。  相似文献   

11.
MODFLOW在宿迁市地下水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33,自引:2,他引:31  
地下水是宿迁市主要的供水水源,过去由于开采布局不合理,在全区已形成多个大小不等的降落漏斗,且面积在不断扩大。为了加强地下水资源的管理,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地下水资源,必须进行地下水资源的调查与评价,本文采用MODFLOW模型对全区的地下水位和水量进行模拟和预报,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的开采方案,通过对开采量的优化和合理分析,在获得最大开采量的同时,有效地控制降落漏斗区水位的下降,为该地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地下水》2017,(3)
地下水资源具有多种特性,其年更新量达到地球上所有淡水湖泊储量的39.8%,我国作为全球13个人均资源贫乏的国家之一,地下淡水资源已成为国民日常生产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多年来已经被国家所深层次开发利用。在开发利用的实际开发利用过程中产生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地下水严重超采和地下水污染严重等问题,影响了我国地下水资源的长远发展态势。本文基于多角度探讨我国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强化组织管理、统筹规划地下水资源平衡等措施加强水资源保护,实现地下水资源长期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地下水》2019,(6)
为研究阎良区农村供水水源地地下水开发利用和保护状况,通过对水源地地下水资源量、分布状况及开发利用现状进行探讨,并提出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对策,结果可知:阎良地区地下水开发利用已达到临界值,无富余水量可开采。应通过合理配置水资源、建立水源地保护区、建立地下水动态监测点、完善渠灌设施节水化程度和设立应急供水水源等措施,防止地下水超采引起新的环境地质问题,为阎良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Mingyu WANG 《地学前缘》2005,12(Z1):22-28
试图阐述如何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持续发展国策下优化资金及人力配置,采取必要的防护和修复地下水污染的可行措施,从而最大限度减少由地下水污染对人类及生态可能产生的危害。提出了一个管理地下水污染防护与修复的综合决策系统框架。该系统框架的构筑是基于资金及人力的有限性、系统优化原理、地下水污染对人类及生态可能产生的危害,地下水防护与修复的难度或费用高低、地下水保护的效益与价值,以及同时考虑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其中,由不同地下水污染防护与修复措施产生的地下水污染危害减少量构成了优化分析的目标函数。有限资金的最佳配置是通过使目标函数的最大化,并满足所有的管理、资源等限制条件加以确定的。还就执行该决策系统框架中所需完成的主要任务及步骤给予简述,并就几个相关的前沿性问题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5.
地下水质量标准存在的问题及修订建议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的制定依据了当时我国地下水质状况、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基准资料、影响水质感官性状的资料以及相关水质标准。在使用过程中逐渐发现它存在有机污染物指标缺乏、部分指标限值不合理以及地下水质量综合评价方法存在缺陷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从全面反映我国地下水质量状况的角度出发,本文提出了具体的修订建议。  相似文献   

16.
国内外地下水监测技术与管理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受自然地理、气候环境和经济社会等影响,不同地区、各国之间对地下水的开发利用程度不同,对地下水的监测管理差别很大。作者在系统收集整理欧美等主要国家地下水监测管理的有关论文和成果基础上,结合多年从事地下水工作的实践与心得体会,根据我国地下水监测与管理的实际情况,就我国与欧美等主要国家在地下水监测网布设、监测技术方法、监测数据处理和信息成果应用、地下水法规管理等方面的做法进行系统的对比和分析,以期寻找差距、借鉴经验,并对如何提高和促进我国地下水监测与管理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短链氯化石蜡(Short Chain Chlorinated Paraffins, SCCPs)是一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广泛应用于电缆、人造革等工业生产中,具有很强的生物毒性,并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土壤环境,威胁着土壤生态环境安全。针对新污染物之一的SCCPs,已经有相关研究做出了基于淡水环境的基准,而目前关于SCCPs的土壤生态环境基准和风险的研究仍旧缺乏。鉴于此,本研究分别采用物种敏感度分布法和分配系数法推导了土壤中SCCPs的生态环境基准阈值,并对我国典型土壤中的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采用物种敏感度分布法得出土壤的无效应浓度为71.46 mg/kg;采用分配系数法得到土壤的无效应浓度为10.1 mg/kg。经过与相关研究对比,最终选择利用分配系数法得到的基准值作为SCCPs的土壤生态环境基准值。由于物种选择和研究方法的差异性等,本研究获得的SCCPs土壤生态环境基准与其他国家存在一定差异。另外,运用风险商值法对土壤中的SCCPs环境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目前我国主要地区的不同土壤类型中SCCPs的HQ值为7.23×10-5~0.501 7,为低风险...  相似文献   

18.
西辽河平原(内蒙古部分)地下水固有脆弱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西辽河平原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基础上,选取影响西辽河平原固有脆弱性的最主要的7个影响因子,利用GIS平台的空间分析功能,将研究区划分为14365个评价单元,运用基于DRASTIC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该区的地下水固有脆弱性进行了综合评价,并绘制了脆弱性分布图。评价结果表明西辽河平原(内蒙古部分)地下水脆弱性存在3个分区:大部分地区为地下水稍易污染区;南部的黄土地区为地下水稍难污染区;而西辽河和乌尔吉木伦河的中上游为地下水相对略易污染区。评价结果对该区地下水资源保护、防止地下水污染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为实现对陕西省田市镇及其周边地区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利用、科学管理和有效保护,以全国地下水功能区划分技术大纲为基本依据,结合该地区地下水资源的分布特点、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及生态环境保护需求,构建了该区地下水功能区划分指标体系。采用综合指数模型,利用MapGIS技术,将研究区地下水功能区划分为适宜开采区、适度开采区及禁止开采区。研究成果可为田市镇及周边地区制定和实施地下水系统的保护方案、指导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实现对陕西省田市镇及其周边地区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利用、科学管理和有效保护,以全国地下水功能区划分技术大纲为基本依据,结合该地区地下水资源的分布特点、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及生态环境保护需求,构建了该区地下水功能区划分指标体系。采用综合指数模型,利用MapGIS技术,将研究区地下水功能区划分为适宜开采区、适度开采区及禁止开采区。研究成果可为田市镇及周边地区制定和实施地下水系统的保护方案、指导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