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对峡东莲沱组与湖南板溪群对比问题的一点浅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地层学杂志》1996,20(3):232-236
通过对峡东至湖南境内板溪群、震旦纪地层的剖面结构及横相变化的研究,结合同位素测年和古地磁资料,肯定了湖南板溪群是扬子地台南缘裂陷海盆内具类复理石建造特征的陆源碎屑沉积,其沉积时限从930±20Ma 至790±10Ma,属青白口纪;峡区莲沱组是扬子地台上一套具磨拉石建造特征的陆源碎屑岩系,其沉积从760~780Ma 起始,属震旦纪。它与板溪群不是同期异相沉积而是新老关系,分别代表地史发展过程中某一特定时期的岩石组合。峡东莲沱组仅相当湘西北地区的渫水河组,湘中湘西地区的观音田组。  相似文献   

2.
胡军  孙思远  谷昊东  安志辉  叶琴  王霈 《地球科学》2021,46(7):2515-2528
峡东地区是我国原震旦系标准剖面所在地,该地区南沱组直接覆盖莲沱组之上,中间缺失下冰期和间冰期地层,究其原因尚不清楚.通过聚焦南沱组与莲沱组接触层位,利用现代冰川沉积物研究方法开展系统沉积学研究,结果表明:九龙湾周缘南沱组和莲沱组之间存在一层紫红色混合杂砾岩层,其内部砾石定向性、形态、磨圆、岩性以及显微构造与之上南沱组典型灰绿色杂砾岩区别明显,青林口剖面南沱组底部发育微观尺度上的变形沉积构造.表明南沱组底部与莲沱组接触层位为冰川底碛成因,而南沱组主体为冰海沉积成因.证明峡东地区南沱组与莲沱组之间地层缺失是由盛冰期的冰川剥蚀所致,南沱组可能仅代表了盛冰期之后冰消期的沉积记录.   相似文献   

3.
杜秋定  王剑  汪正江  邓奇  杨菲 《地球科学》2021,46(7):2529-2543
扬子地块莲沱组及相当地层单元的划分和对比,一直是我国南华系(即Cryogenian)研究关键难题之一.新元古代裂谷盆地开启早期,构造-沉积分异作用,同裂谷相变很大,使得盆地边缘区地层序列不完整.过分依赖岩石地层单元对比,历存分歧,典型的就是关于莲沱组与板溪群地层对比、时代归属以及莲沱组的沉积环境问题.本文通过对扬子地块东南缘莲沱组沉积古环境分析和锆石U-Pb精确定年,认为莲沱组沉积时限为790~720 Ma,相当于板溪群中上部,是华南新元古代裂谷盆地沉积充填序列的第Ⅱ旋回.莲沱组顶部U-Pb最小年龄约720 Ma,制约了扬子地块Sturtian冰期的启动年龄≤720 Ma.通过对中扬子地块从北向南展布的莲沱组陆相-海陆过渡相-海相不同的沉积单元岩相组合的沉积特征观察研究,分析沉积环境并建立了沉积模式;莲沱组及休宁组碎屑锆石记录了莲沱组沉积时该盆地在780~760 Ma经历了持续热隆升与地层剥蚀,揭示了中国南方扬子和华夏地块聚合与裂解事件的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4.
板溪群和莲沱组对比问题与震旦/前震旦界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林树基 《贵州地质》1995,12(1):23-29
本文讨论了我国地学界长期争论的板溪群与莲沱组对比及有关的震旦/前震旦界限等问题。指出:莲沱组与板溪群不是同时异相,而是上下关系;莲沱组可以和富禄组中下部对比。“大塘坡间冰期”不相当于富禄间冰期,而只相当于富禄间冰期末的一段温暖期;长安冰期不能对比于“古城冰期”,后者只相当于富禄间冰期晚期的一个冰阶段。震旦/前震旦界限不应当置于莲沱组之底,而应在长安组和板溪群及其相当岩群之间。同时提出,在黔桂地区建立我国与国际前寒武划分新案中的Cryogenian对应的单位层型是完全可能的。  相似文献   

5.
新元古代是冰川作用发育的重要时期,其中有2个重要的全球性冰期,即Sturtian和Marinoan冰期,对全球古环境、古气候、古海洋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宜昌地区分布的莲沱组和南沱组分别代表了在扬子板块发育的与Sturtian冰期前和Marinoan冰期相对应的沉积地层。随着地球化学分析方法的进步,新的地球化学手段,包括新的地球化学指标和Fe同位素等,可以为进一步探讨莲沱组与南沱组的沉积环境提供新的思路和证据。本研究对宜昌九龙湾剖面南沱组冰碛岩进行系统采样,并和莲沱组以砂岩为主的碎屑沉积岩进行对比分析,利用化学蚀变指数(CIA)、氧化还原敏感元素Mo、V、U和Fe同位素对比探讨二者古气候与氧化还原环境的演化。CIA的变化(53~78)表明,莲沱组沉积主体处于温暖的古气候下(CIA平均值约为78),直到Sturtian冰期前,莲沱组顶部出现气候转冷特征(CIA平均值为53);随着Marinoan冰期到来,南沱组沉积持续处于寒冷的古气候环境(CIA平均值为58)。莲沱组与南沱组样品均具有较低的Mo/Al、V/Al和U/Al值,表明二者沉积均处于氧化环境,但莲沱组主体比南沱组和莲沱组顶部样品...  相似文献   

6.
<正> 我国南方震旦系的建立及地层对比是以李四光先生在宜昌三峡一带的研究工作为基础的。一九二四年,李四光在《中国地质学会会志》第三卷上发表的“峡东地质及长江之历史”的论文中,将震旦系自上而下分为灯影组、陡山沱组、南沱组及莲沱组等,其中南沱组为冰碛堆积物。从此,奠定了我国南方震旦系地层对比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湖北三峡地区发育一套新元古代地层,其可能记录了地球系统的一系列剧变,如莲沱组可能记录了与Rodinia超大陆的裂解以及南华冰期起始时间等相关的地质信息。然而,莲沱组的沉积年龄及区域地层对比却仍存在较大争议,限制了我们对这些地质信息的理解。本文从花鸡坡剖面莲沱组底部凝灰岩层获得两组SHRIMP U-Pb锆石年龄(810±7)、(763±10)Ma,前者可能为莲沱组下伏黄陵花岗岩剥蚀后再沉积的结果,而后者应代表莲沱组底部沉积开始的年龄。结合前人在三峡地区对莲沱组地层年代学的研究,认为莲沱组沉积年龄为780~714 Ma,区域上可与滇中、川西澄江组/开建桥组及湘北的板溪群、黔东南的下江群及桂北的丹洲群进行对比,但其缺失下江系早期—中早期(820~790 Ma)沉积地层,因此只相当于下江群、丹洲群的中上部地层。  相似文献   

8.
莲沱砂岩——南华大冰期前气候转冷的沉积记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冯连君  储雪蕾  张同钢  黄晶   《岩石学报》2006,22(9):2387-2393
湖北宜昌地区出露的莲沱组中上部细屑岩的化学蚀变指数(CLA)介于60~70之间,表明是在寒冷干燥的气候条件下沉积的。比较莲沱组与板溪群中下部沉积岩的主化学成分和 CIA 值表明,板溪群源区遭受过强烈的化学风化,相应的古气候是温暖湿润的,而莲沱组源区化学风化弱,可见两者形成时的古气候环境明显不同。根据 CIA 值推测,地层层序上莲沱组位于板溪群的中上部,莲沱砂岩的 CIA 研究表明南华大冰期前全球气候已经从温暖湿润转变为寒冷干燥,CIA 值继续降低预示着全球性的冰期到表,不久就发生了"雪球地球"事件。  相似文献   

9.
季泽龙  刘晓峰 《地质学报》2023,97(6):1753-1765
前人普遍认为峡东地区成冰系仅发育南沱组,缺失古城冰期和大塘坡间冰期相应地层。笔者发现峡东地区青林口剖面原先划定的南沱组包含上、下两套冰碛岩及之间的页岩夹含锰灰岩,应解体为古城组、大塘坡组和南沱组。本文在剖面实测的基础上,对比了青林口剖面含锰灰岩与长阳古城村剖面菱锰矿层的岩石学特征和稀土元素特征,分析了CIA、CIW和PIA等化学风化强度指标的垂向演化。结果表明,青林口剖面和古城村剖面成冰系均由两套冰期地层夹一套间冰期地层组成;青林口剖面大塘坡组含锰灰岩与古城村剖面大塘坡组菱锰矿具有相似的岩石学和稀土元素特征,指示两者应为同时期地质作用的产物;青林口剖面与古城村剖面大塘坡组在形成过程中所遭受的化学风化强度显著高于冰碛岩地层。因此,峡东青林口剖面成冰系包含成冰纪古城冰期、大塘坡间冰期及南沱冰期的沉积记录,为完整的成冰纪地层序列。  相似文献   

10.
剖析对峡东陡山沱组瓶状微化石的曲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寒武纪瓶状微化石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湖北省境内。对峡东陡山沱组瓶状微化石 ,有人曾提出过异议。笔者在文中对因方位不同的切磨导致的瓶状微化石的各种形态差异 (如横切面、弦切面等 )做了详尽的解释 ,以确证该类化石在峡东陡山沱组的存在 ,而并非所谓的“沉积构造”或“核形石”  相似文献   

11.
在著名的湖南省石门县杨家坪剖面,围绕"渫水河组"的地层对比问题长期存在争论,有对比于宜昌峡区莲沱组的,有对比于本省板溪群的,也有对比于广西北部富禄组的。最近获得的年龄数据似乎确认了它对比于莲沱组的方案,但是当莲沱组年龄在原始数据基础上采用先进方法重新进行计算所得的年龄,却和广西三门街组刚发表的年龄值十分相似,于是"渫水河组"的地层位置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在目前已经看不到的一些重要冰川沉积构造的基础上,论证它应该是江口冰期的地层,并确认它与富禄组的对比。它实际上应对比于黔东北的"两界河组"。"两界河组"和"铁丝坳组"或"古城组"合起来相当于富禄组。根据地层命名规则,应该取消"渫水河组",而代之以两界河段,成为富禄组下部的一个次一级地层单位。  相似文献   

12.
辽北殷屯组分布于铁岭大甸子盆地西部,角度不整合于长城-蓟县系不同层位之上.该组以发育冰碛砾岩为其特征,相当于“南沱冰期”形成的产物,其岩性组合基本可以与鄂西峡东地区南华系南沱组对比.本文将殷屯组时代置于南华纪.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三峡地区震旦系的微体植物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1980年,笔者同余汶、钱逸、王宗哲、侯先光、赵自强等在宜昌莲沱的王丰岗,南沱至石牌村以及秭归县庙河震旦系剖面采集了岩样(图1)。莲沱砂岩和南沱冰碛层中的化石贫乏,仅发现球形疑源类Leiominuschla sp.Protoleiosphaeridium spp.以及一些微体植物残片。陡山沱组微体植物类型多样化,数量可观。有疑源类(acritarchs)的刺球亚类(Acanthomorphitae)的分子,如微刺藻(Micrhystridium),波罗地藻(Baltishaeridium)和毛发藻(Comasphaeridium)等,其中Micrhystridium的数量多至千万计。有晚前寒武纪常见的球形亚类(sphaeromorphitae)的分子外,出现许多具有各种裂口、开口及至口盖的疑源类属种,如Leiosphaeridia?operculia sp.n.,Stictosphaeridium?apertum sp.n.,Paiaeostomc cystis angoformis,Eoaperturilites monoscissus gen. et sp. n., Eo. gonostomus gen. et sp. n., Tasmanites? sp. A。  相似文献   

14.
同心锑矿床产于新元古界板溪群五强溪组,变质砂岩和板岩为矿体赋存的直接围岩.五强溪组地层中锑丰度高,比克拉克值高出90~500倍,比区域背景值高出3~25倍,为矿源层.由主干断裂派生而成的次级构造——断裂、裂隙、层间破碎带和层间剥离,都是矿体赋存的场所,通过华夏系断裂构造改造、迁移而富集成矿.矿床受一定的地层控制,改造富集作用明显,成矿物质来自地壳上部矿源层.初步认为同心锑矿为沉积-改造层控型矿床.  相似文献   

15.
王静永 《甘肃地质》2004,13(1):61-66
运用沉积学理论和方法,对发育于甘肃省河西走廊北山峡东地区早二叠世双堡塘组的软沉积构造样式、岩性、环境等进行分析,对该地层沉积相及其沉积环境提出了见解,为该区二叠纪地层沉积学及沉积相各个领域沉积标志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相似文献   

16.
湘西南漠滨地区元古界地层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承辕  张干 《物探与化探》1992,16(4):295-303
本文研究了湘西南漠滨地区元古界板溪群五强溪组地层中金的分布、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及其与金的成矿关系,研究表明,本区五强溪组呈现明显的金亏损,而地层则具有富As、Sb,贫Hg、Sr,以及Co/Ni比值大于 1、Au/Ag及 Sr/Ba比值低的地球化学特点。金的分布在空间上有一定变化规律,从远离矿区的地层岩石到矿床内部的脉旁围岩,根据其丰度高低,相应地划分出背景区—亏损区—富集区—亏损区—富集区五个区段,后四者组成一个共轭体系。两次金亏损都是水热淋滤作用的结果,但二者在形成的时间、规模及地球化学特征上都存在显著差异。这种淋滤的阶段性,导致了漠滨金矿床的两期成矿作用。金以及其他成矿元素的亏损区或亏损带的出现有一定普通性,因而对找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湖南元古宙林家湾组和横路冲组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简单介绍了湖南元古宙论水铺群林家湾组正层型剖面和板溪群横路冲组正副层型剖面;对比了二组剖面的地层岩性和成岩时代及层位等特征;论证了沧水铺群林家湾组层位是合乎客观地质实际的;阐述了对湖南益阳沧水铺地区磨拉石一火山建造的划分对比讨论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华南莲沱组最新的年龄结果表明,其时代结束于715Ma,因此,准确确定莲沱组的古纬度对"雪球地球"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莲沱组红层进行等温剩磁各向异性研究,获得其磁倾角校正因子为0.8719,校正后的磁倾角为70.4°,对比热退磁实验测得的莲沱组磁倾角为67.8°,则其磁倾角偏低量为2.6°。通过校正前后的磁倾角分别计算古纬度,获得磁倾角偏低所引起的古纬度变化为3.9°±6°。通过对比华南与澳大利亚-东南极板块的720Ma古地理位置,发现这一时期冰碛岩从中纬度到赤道广泛分布,验证了当时的"雪球地球"环境。  相似文献   

19.
在西秦岭舒家坝组地层中发现了丰富的以RetusotrilitescommunisHaun ,Convolutisisporaimplicata (Kodo)GaoetZhong ,PunctatisporitesrugosusGaoetHou ,CalamosporaplanaGaoetHou ,Punc tatosporitessp .等为代表的古孢子化石共 77个属种 ,该组面貌可与我国峡东地区秭归、长阳及贵州独山、都匀等地的泥盆纪古孢子化石组合对比 ,并根据其化石论证了该组地层时代应为中晚泥盆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