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7 毫秒
1.
在岩心钻探工作过程中,钻杆承受着各种的应力。首先,钻机通过钻杆迴转全套钻具、克服孔内磨擦力并进行破碎岩石(尅取或研磨),同时通过钻杆传递或平衡孔底所需的轴心压力;其次,水泵通过钻杆向孔底输送具有高压力的冲洗液以冷却钻头及排除岩粉;至于经常地提升和下降钻具,采取岩心,钻进时适当地提动钻具(特别是采用无泵钻进和钻粒钻进时须节奏地提动钻具离开孔底)也全赖钻杆进行;这  相似文献   

2.
潜孔锤钻进方法,是在钻头或岩心管之上联接一个孔底冲击器(潜孔锤),在钻具于一定给进压力(钻压)下迴转的同时,给钻头以高频冲击能量,进行孔底冲击迴转钻进。根据岩石破碎的弹性理论,在一定予压下的岩石冲击破碎强度低50—80%。潜孔锤钻进比无予压的钢绳冲击钻进的效率高3—5倍以上。由于冲击能量传递散失少,潜孔锤钻进比地表的  相似文献   

3.
高压喷射钻进,是近年来石油钻井中的一项新技术,在钻头上安装小直径喷嘴,采用大压力(150大气压以上)泥浆钻进,利用高速射流(100米/秒以上)具有的水功率,高效地清除孔底钻屑并直接破碎地层,从而形成机械和水力破碎综合钻进。钻进效率大幅度  相似文献   

4.
薛征 《探矿工程》1983,(3):19-19
我们在射流冲击回转钻进生产实验中,采用喷射式孔底局部反循环钻进(双喷嘴反循环接头接在冲击器和岩心管之间),收到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钻探中掌握好孔底压力对提高钻进效率,具有重要意义。随着采用主动钻干钻进的广泛使用,为了能正确判断孔内情况和岩层的变化,过去曾使用过活塞式油压指示器和钢板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现有研究中难以通过随钻获取孔底钻进参数,仅利用孔口数据进行回转钻进操作参数优化准确性不高、提升效果不足的问题,通过构造孔内状态观测器估计孔底钻进参数信息,提出基于钻柱状态的坑道近水平回转钻进智能优化方法。首先分析煤矿井下坑道回转钻进特性,考虑实钻约束条件,提出机械钻速和钻头磨损的优化目标评价方法;随后建立轴向和扭转维度的集中质量钻柱动力学模型,构建基于该模型的钻柱状态空间方程,得到了孔口-孔底钻柱运动状态映射关系;基于此设计了状态观测器,利用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分析方法,得到反馈增益矩阵L,以估计孔底钻头的运动状态,并进行仿真分析评价;最后综合孔口采集的数据和孔底状态估计,运用NSGA-Ⅱ多目标优化算法实现了动力头转速和给进压力的优化,并利用安徽淮南某煤矿实钻数据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基于钻柱状态估计孔底信息进行优化后的钻速和司钻操作相比预计提升32.47%,仅利用孔口实测数据优化后的钻速仅预计提升15.04%,基于钻柱状态估计的坑道回转钻进智能优化方法更具优势,孔底估计钻进信息对提升钻进水平具有关键作用,研究对煤矿坑道回转钻孔实现高效、智能钻进具有重要理论与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7.
孔底反循环钻进法,又名联合冲洗钻进法(Kom-бинированные Промывки)它是由正循环与反循环二种冲孔方式结合起来的,在钻探技术上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钻探工程中常用受控定向孔钻进。在受控定向孔钻进中,及时了解并掌握钻孔顶角、方位角、造斜器安装角度和孔底实时位置(孔深)等参数非常重要。俄罗斯钻探工作者研发的定向钻进用信息、工艺、自动导航集身于一体的自动导航,对于提高定向钻进效率、保证钻孔质量、提高钻探技术经济指标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我们参考。  相似文献   

9.
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1号孔(WFSD-1)发生的孔内事故钻具无法进行处理,需进行定向钻进(侧钻)绕过事故钻具,用LZ-89型连续造斜器在580.07m水泥孔底上侧钻,用3h20min造斜进尺3m就偏出新孔转入正常钻进。介绍了该次定向钻进(侧钻)的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0.
在坚硬与极硬岩层中进行铅锌工业矿山研究所(НИГРИС)拟定的振动迴转钻进爆破钻孔时,振动器3带劫冲击钻头1连同钻杆柱2沿轴向Z作振动运动并假助方形钻杆4和转盘5绕该轴心迴转(图1)。插有钻杆柱的振动器用绞车7之钢绳6提吊,绞车供升降工作和调整钻具对孔底的压力使用。通过钻杆柱经钻头排注水液冲洗钻孔。利用振动与迴转时因钻头冲击而在孔底造成岩屑的循环剥离方式破碎岩石。随著钻孔的加深进行接长钻杆柱。  相似文献   

11.
反循环钻进方法是近十几年中发展起来的一种钻进方法。在反循环钻进中,冲洗液从钻孔或双管的环状间隙中流向孔底,然后再从钻杆中流出孔外,进入泥浆池。在循环过程中,岩粉或岩块随着冲洗液被带出孔外。冲洗液的循环是通过各种类型的泵(活塞泵、柱塞泵、离心泵、喷水泵或空气升液器)来完成的。  相似文献   

12.
孔底全面钻进是提高效率的有效方式。在地层情况已经掌握的地区,采用无岩心钻进就会大大快勘探速度,同时也会节约材料降低成本。在全面钻进中经常采用三牙轮钻头,但目前供应不足,购买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试制了“双轮钻头”(如图1、2)。这种钻头的制作是根据苏联阿尔膠木斯克地质  相似文献   

13.
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项目取心钻进技术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稳石  朱永宜  贾军  李前贵 《探矿工程》2012,39(9):28-31,38
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WFSD)项目钻孔的主要目的之一是通过有效的技术手段,在极其破碎的地层中获取满足地学要求的原状岩心。通过在WFSD-2、WFSD-3两个钻孔采取隔液取心钻进、尖齿PDC小钻压取心钻进、孔底动力取心钻进、半合管无损出心等关键技术,高质量地达到了工程的取心要求,并有效地提高了难钻进、易堵心地层机械钻速和回次进尺。  相似文献   

14.
俄罗斯钻探专家提出在金刚石正常钻进条件下,破碎岩屑的数量应与孔底排出岩屑的数量相应,否则,岩屑将会充满孔底部分,形成“岩屑垫”,阻碍岩石破碎,所以设计钻头和选择钻进规程参数时,应该保证破碎岩屑体积与孔底表面、钻头胎体间的体积,即充满孔底的体积相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机械钻速(钻头每转进尺)的计算公式。该公式给出了机械钻速与金刚石底出刃、岩屑排出程度的关系。提出了金刚石正常出刃和非正常出刃的概念,并对正常出刃金刚石钻头和非正常出刃金刚石钻头进行了实验室试验研究和野外生产试验研究,取得了肯定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金刚石钻进要求孔底干净。在金刚石钻进过程中,常需磨孔和捞取孔内硬碎金属物。  相似文献   

16.
2011年山东省地矿局在山东省利津县实施了国内第一个干热岩调查评价项目,采用转盘回转钻进,但钻效低、能耗高。为提高在高温硬岩条件下的钻进效率、缩短钻井周期、降低生产成本,2015年在福建省漳州市实施的中国地质调查局东南沿海深部地热HDR-1干热岩科学钻探工程井(井深4000.86 m,孔底温度109 ℃)和2017年在青海省共和县完成的GR1干热岩科学勘探井(井深3705 m,孔底温度236 ℃),在施工中均探索使用了“转盘+螺杆钻具”复合钻进工艺,并在高温取心段首次测试应用了“转盘+涡轮钻具”复合取心钻进工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就下一步研究方向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为螺杆钻具和涡轮钻具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宝贵的高温施工经验,也将为我国干热岩科学钻探与深部地热资源勘探提供新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俄罗斯采用声谱分析方法研究岩破碎过程和钻探规程的情况和结果,讨论了岩石破碎与声波的关系,说明了钻进时如何测量声波,分析了孔底功率,碎岩声波和钻头胎体温度与钻探工况(抛光,正常钻进,烧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靳益民  高淑芳 《探矿工程》2008,35(12):23-25,34
GYD-300型全液压动力头工程钻机为全液压驱动,动力头反循环式机型。液压系统采用插装阀集成结构,电液复合操作。使用PC控制监测系统,适时检测孔底各相关压力,对不同地层进行范围设置,实现钻进过程中孔底的自动、手动恒压钻进。重点介绍了该钻机的结构特点、实验情况、主要技术参数等。  相似文献   

19.
空气间隔装药爆破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朱红兵  卢文波  吴亮 《岩土力学》2007,28(5):986-990
利用爆轰波理论分析了空气间隔装药炮孔内一维不定常激波的相互作用及其在炮孔堵头、孔底的反射过程,同时分析了孔内各点的压力随时间的变化过程,介绍了空气间隔装药爆破的机理及设计参数。基于此,认为应充分利用空气间隔爆破结构的优势,并在梯段爆破中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在设计过程中要尽量使稀疏波及从孔底反射的稀疏波传播过程能在整个孔内每一断面都作用到,即稀疏波到达孔底的时间要比从堵头反射的压力波到达孔底要早;(2)反射压力波应该到达空气与爆生气体接触面的时间比从孔底反射的稀疏波到达空气与爆生气体接触面的时间要早。由此通过计算得到了在梯段爆破工程中合理的空气层长度比例值约为30 %~42 %。计算结论与已有实测成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0.
我国对泵吸式反循环钻进工艺方法的试验研究起始于60年代,地质、冶金和农机等部门研制了泵吸式反循环钻机(ZWY-550型)和钻具,生产试验成功后在一些部门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泵吸式反循环是依靠砂石泵运转时在吸口处产生负压、抽吸作用,使冲洗液沿钻具与孔壁的外环状间隙流向孔底,携带孔底岩屑,经钻头吸碴口、钻杆内孔上返,经水龙头、砂石泵排至沉淀池。由于其独特的工作方式,只要地下水(或泵入水量)充足,120m以内,可以较为顺利地钻进破碎并含有卵砾石的地层。泵吸式反循环钻进工艺,具有以下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