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简要介绍IV类破碎岩中进行(浅埋)大跨度洞库施工,并采用喷锚支护、超前锚杆、三角形拱肋和拱带联合支护进行中导洞的施工方法,保证了安全和工期。在支护参数的确定和支护结构的选用为填补喷锚支护规范中的超跨度空白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2.
熊勇  王圣堂 《探矿工程》2004,31(2):60-61
由于取水隧道的一个取水硐室水源含锰过高,需要在平巷尾端封堵3000 m3/天的水源。采取在砼支护巷道中施工全断面封堵墙、进行封堵水治理的施工方案,成功断绝该硐室水源和锰源,保证了取水隧道的水质。  相似文献   

3.
针对淮南矿区顾北煤矿-648 m水平绞车房硐室底板突出严重,容易发生拉剪破坏的特点,首先采用FLAC3D对绞车房硐室支护前的围岩变形和应力分布特征进行了模拟分析:变截面处和底角应力集中明显,在高应力作用下底角剪切滑移和底板折断隆起是造成底臌的根本原因。基于分步联合支护理论,对绞车房硐室底板支护方案进行了优化,并对绞车房硐室表面与深部位移、锚索受力和基础内部应力进行了全方位监测,结果表明:原支护方案下巷道底板变形较大,巷道底角发生剪切滑移诱使巷道断面圆形化,注浆花管和底角地梁可以较好地抵抗底角处的剪切滑移;巷道底板变形量受地应力方位影响较大,采用新的底板联合支护方式不仅可以很好地满足绞车房硐室对底板变形的要求,还能加强两帮稳定性,同时保证了绞车房基础稳定。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长沙市芙蓉路电缆隧道T型接头硐室的开挖、支护等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5.
围岩稳定性是影响地下工程施工进度和安全的问题,因此评价地下硐室围岩稳定性对地下工程施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以晴隆县冷饭田铅锌矿硐室围岩为研究对象,采用BQ值法、RMR值法评价围岩稳定性,采用Hoek-Brown强度准则对围岩稳定性进行定量计算,通过三种方法的分析对比,冷饭田铅锌矿硐室围岩质量级别为Ⅲ类偏下,硐室跨度5 m时,围岩不稳定,在开挖过程中需要及时对围岩进行支护,硐室在5 m跨度下围岩能基本稳定一段时间,若未支护时间超过1周,需要采取支护工程。  相似文献   

6.
周明 《探矿工程》2013,40(8):67-69
麻家梁煤矿主井箕斗装载硐室破坏严重,现有支护强度不足。通过分析硐室破坏原因,提出采用新型大孔径预应力注浆锚索加固方案,并介绍了支护加固设计及施工技术要点。数值模拟分析及现场工业试验表明,采用大孔径预应力注浆锚索加固方案能够满足装载硐室的受力和变形要求,锚索受力合理,顶板及两帮位移得到有效控制,取得了良好的加固效果。  相似文献   

7.
地下硐室开挖过程中,应力波对硐室周围围岩位移及其应力应变变化规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准确分析应力波对硐室围岩的影响规律,不仅可以作为检验施工设计的依据,而且可以预测预报围岩的稳定性和调整开挖方式、支护设计等,从而合理地指导施工。利用三维快速拉格郎日法(Flac3D有限元分析程序),以冬瓜山铜矿某破碎硐室为实例,在硐室围岩模型的上边界施加动力载荷,以模拟外界动力扰动对硐室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再通过加载峰值,来考察动载强度对硐室围岩的影响,得出了硐室围岩在不同时刻的应力和塑性区分布情况。研究表明:当扰动应力波来自硐室围岩竖直方向时,其对硐室拱顶和底板围岩的稳定性影响较大;当扰动应力波来自硐室围岩水平方向时,其对硐室侧壁围岩的稳定性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8.
安楚公路的2 ̄#、3 ̄大断面隧道均在断层破碎带中掘进,给施工带来了困难,为了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采用了微振弱爆破、正面短台阶、先拱后墙法的掘进技术;长管棚预注浆结合格栅拱钢支撑、喷-锚-网-喷的支护技术及围岩量测技术。  相似文献   

9.
刘则启 《探矿工程》2006,33(9):62-63
介绍了铁岭某地下工程空调机室塌方事故的处理技术。通过采取喷锚网、格栅拱、管棚联合支护技术,安全、顺利地完成了塌方处理。  相似文献   

10.
深基坑桩锚与土钉墙联合支护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工程界桩锚与土钉墙联合支护设计采用的是土钉墙与桩锚分开单独设计的思路。根据单独设计思路和桩锚与土钉墙联合支护基坑工程实际情况分别建立单独土钉墙数值模拟、单独桩锚数值模拟与联合支护数值模拟模型。通过不同设计方法的数值模拟与对比分析,得到以下结论:联合支护数值模拟同时考虑了上部土钉墙与下部桩锚支护结构,模拟过程与实际施工过程相符,结果较为合理;与联合支护模拟结果相比,单独土钉墙模拟得到的土钉内力,坡顶水平位移、坡顶沉降均较小,以此为设计依据使土钉墙偏于不安全;单独桩锚模拟与联合支护模拟相比则高估了锚杆拉力、桩顶沉降、桩身最大弯矩,使设计有些保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