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针对近年市场新出现的老挝"田黄"石,采用折射率仪、静水称重法等常规宝石学特征分析,并结合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电子微探针(EPMA)、X射线粉晶衍射(XRD)等大型仪器分析测试技术,对老挝田黄石的谱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并与寿山田黄石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老挝田黄石与寿山田黄石均以高岭石族矿物为主,常规宝石学性质相近。老挝田黄石主要成分为地开石、高岭石及地开石-高岭石过渡矿物,与地开石质寿山石(高山石等)类似,不含珍珠陶石;寿山田黄石主要成分则为地开石、高岭石、珍珠陶石,部分样品含有白云母。  相似文献   

2.
用X射线衍射分析的方法测定了12个田黄样品,其中,青田石1个,寿山石9个,昌化田黄石2个。确定青田石由叶蜡石(58%)、绢云母(36.1%)和高岭石(5.9%)组成;昌化田黄石由迪开石组成;寿山石分别由迪开石、高岭石、叶蜡石及绢云母组成。  相似文献   

3.
寿山石的矿物组分和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李玉娟 《福建地质》2005,24(2):79-89
寿山石是我国最负盛名的工艺雕刻石。以X射线衍射和红外光谱测试证实,寿山石的主要成分分别为高岭石族矿物、叶蜡石和伊利石.其中以高岭石族矿物,特别是地开石及地开石和高岭石的过渡矿物占大多数。研究表明,不仅寿山石中的极品田黄石存在珍珠陶石。而且在原生矿高山石鸡母窝品种也发现了珍珠陶石。  相似文献   

4.
对昌化田黄和田黄进行了红外光谱(IR)、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激光剥蚀等离子质谱(LA-ICP-MS)测试,以获得两者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并对比研究它们之间的差别.研究表明,昌化田黄主要由地开石或者高岭石组成,而田黄主要由地开石、珍珠陶石或者伊利石组成.田黄和昌化田黄样品中均可含有少量的硫磷铝锶矿.有的昌化田黄中存在微量明矾石,其石皮中含有微量石英.昌化田黄中的地开石晶体颗粒为自形半自形结构,集合体呈书本状叠置排列;田黄中的地开石大多为他形结构,晶体颗粒在三维空间无序堆叠.田黄中P,V,Cr,Ga和Sr元素的质量分数低于昌化田黄,而Rb元素的质量分数明显高于昌化田黄.V-Rb,Cr-Rb,Ga-Rb元素投点图可区分昌化田黄和田黄品种.另外,昌化田黄石皮中Mg,Cr,Fe和Sn元素的质量分数高于其石肉.昌化田黄和田黄皆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昌化田黄比田黄的REE富集程度高.当所测主要矿物组成为非地开石,如珍珠陶石或者伊利石时,可能为田黄;如为高岭石时,可能为昌化田黄.当所测主要矿物组成为地开石时,两者皆有可能.矿物组成测试结合微量元素的质量分数和微形貌特征可对田黄和昌化田黄进行产地鉴别.  相似文献   

5.
福建寿山高山石与坑头石的矿物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显微硬度测试仪、静水称重法、X射线粉晶衍射仪、傅立叶红外光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环境扫描电镜等测试手段,对福建寿山高山石和坑头石的矿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山石含有多种高岭石族矿物,其中以地开石为主要矿物;坑头石中除含有地开石外,还存在相当数量的珍珠陶石以及地开石-高岭石、地开石-珍珠陶石的过渡矿物。认为寿山石的透明度与矿物颗粒的粒度、结晶程度有关。另外,发现铁离子为黑色寿山石的主要致色离子,寿山石中的裂解主要由矿物颗粒间定向排列造成。  相似文献   

6.
昌化田黄是近年来市场上出现的产于浙江昌化玉岩山的一个新的田黄品种。68件样品的矿物学研究表明,昌化田黄主要组成矿物为迪开石、高岭石,并可含石英、明矾石、绢云母、褐铁矿、黄铁矿、辰砂等次要矿物,未见珍珠石。昌化田黄与寿山田黄具有相同成因,并具有田黄的石皮、石形、质地、石色、萝卜纹、红格等鉴定特征。昌化田黄在产状、块度、石形及矿物组成上与寿山田黄有差异,可资区别。  相似文献   

7.
运用静水称重法、X射线粉晶衍射仪、傅立叶红外光谱仪、全岩化学分析、环境扫描电镜、激光剥蚀等离子质谱等测试手段,对老挝田黄石的矿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老挝田黄石含有多种高岭石族矿物,并以地开石为主.Fe3+为老挝田黄石呈黄色的致色离子.样品中高岭石族矿物颗粒直径为3~5μm,呈假六方片状,表面平整,呈三维堆垛或叠瓦状紧密排列.样品中矿物颗粒越小,结晶程度越好,自形程度越高,样品的透明度越高.微量元素分析可对老挝田黄石与田黄进行产地区分.老挝田黄石中Ga元素的质量分数高于田黄,而Co、Rb、Ni等元素的质量分数明显低于田黄.Co-Ga、Rb-Ga、Ni-Ga元素的投点图能较好区分老挝田黄石和田黄.老挝田黄石样品表现出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的特征,且轻稀土元素的分馏明显.  相似文献   

8.
运用FTIR、SEM和EDS等分析方法对浙江昌化地开石次生矿中俗称"昌化田黄"的风化层矿物组成、微观形貌及化学成分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风化层的主要矿物组成为高岭石族矿物,含有铁质及钙镁质副矿物。与未风化新鲜层相比,风化层的组成矿物因溶蚀作用及颗粒间隙铁质矿物充填作用连结成片,晶体边界模糊不清。部分样品风化层表面附着Fe、Mn质矿物,Fe、Ca等元素含量普遍高于未风化层。风化表层与未风化新鲜层显微结构显示出明显的差异,沿风化剖面由表及里Fe、Ca元素含量逐渐降低,二者为"昌化田黄"经历次生风化作用的显著表征。而次生风化层中石英矿物的出现以及含Mn质矿物的表层附着,可为"昌化田黄"与寿山田黄的产地鉴别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利用宝石学常规手段、偏反光显微镜、红外光谱仪、X射线粉末衍射仪和X荧光光谱仪等测试方法对昌化明矾石石英地鸡血石的宝石矿物学特征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结果发现,该品种鸡血石中的"地"主要由明矾石和石英组成,并含少量的黄铁矿和镜铁矿,不含地开石和高岭石。据其透明度、光泽、硬度等特征应归属于"刚地"鸡血石,但其矿物组成明显不同于其它含有粘土矿物的昌化"刚地"鸡血石。X荧光光谱仪的测试结果显示,样品中含有一定量的Sr和Ba,推测其可能含有少量的天青石-重晶石的类质同象系列矿物。  相似文献   

10.
以老挝石和寿山石的岩相学为基础,对其矿物学上的差异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重点用电子探针(EMPA)分析了老挝石和寿山石组成的化学元素种类及含量.用X射线粉晶衍射(XRD)分析了老挝石和寿山石的矿物组成.研究结果表明,老挝石和寿山石两者在矿物学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颜色、成分等方面,老挝石的颜色主要为红、白、粉,较少出现黄色,寿山石颜色丰富多彩,有红、白、粉、紫、黄、绿等,不同品种颜色差异较大.造成老挝石和寿山石颜色差异的主要原因为Fe元素含量的变化,Fe含量越高,颜色越深.老挝石和寿山石的主要矿物组成大致相同,主要由地开石、高岭石和珍珠陶石等组成,但两者在矿物组成含量及种类上略有差异.寿山石品种不同,矿物组成略有差异,如寿山虎口石中出现黄铁矿和叶蜡石,这在老挝石的研究中没有发现.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寿山水坑石的矿物成分、内含物、微量元素及产地特征,采用了红外光谱、X射线粉晶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激光拉曼光谱、LA-CP-MS等测试方法。红外光谱和XRD测试结果显示水坑石的矿物组成以地开石为主,珍珠陶石、叶腊石、伊利石在部分样品中作为次要矿物存在;XRD图谱显示地开石有序度较低。扫描电镜测试结果显示萝卜纹的矿物颗粒比基质部分细小,呈不定向排列;暗色颗粒状内含物以自形与它形两种形态镶嵌于地开石基质中。拉曼光谱测试结果表明萝卜纹的主要矿物成分为硫磷铝锶石,暗色颗粒状内含物为黄铁矿。LA-CP-MS测试结果显示高山石、水坑石、田黄的微量元素含量有区别,使用判别分析建立三者的判别函数,对未知样品的判别正确率估计值为90.8%。水坑石中轻、重稀土元素分馏不明显,轻稀土元素富集程度较低。水坑石的原生成矿环境为还原环境,萝卜纹和黄铁矿均为原生包裹体。后期环境的差异造成了高山石、水坑石、田黄在微量元素含量上的差别,地下水环境造成了水坑石中轻稀土元素的迁移;这些差异可作为鉴别三者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昌化田黄鸡血石的矿物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昌化田黄鸡血石是近年来发现的田黄新品种。人们根据其外观分为两类:冻地田黄鸡血石和刚地田黄鸡血石。本文运用电子探针、X射线粉晶衍射、红外光谱、化学分析等分析手段对浙江玉岩山的昌化田黄鸡血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冻地田黄鸡血石以迪开石为主,含有少量的滑石;刚地田黄鸡血石以明矾石为主,含有少量的迪开石、石英、钠长石和滑石。依据田黄的一般概念,笔者认为昌化冻地田黄鸡血石可以称为"田黄鸡血石",而刚地田黄鸡血石只能定义为昌化鸡血石,从矿物学特征上,不能称为田黄。  相似文献   

13.
据大量民间收藏的"田黄石"工艺品的检测,按主要组成矿物,其可被分为迪开石型、叶蜡石型、伊利石型、斜绿泥石型等。"萝卜纹"、"格"和"皮"不是确定田黄石的必要条件。对寿山石、田黄石的命名需要与国际接轨,建议使用矿物名称与传统名称相结合的双重命名法。田黄石不只由迪开石和/或珍珠石组成,建议做进一步的相关地质调查和测试研究。  相似文献   

14.
寿山石的矿物组分和田黄石的命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已测定的寿山石的矿物组分,将寿山石划分为珍珠石型、迪开石型、绢云母型和叶蜡石型。讨论了田黄石的命名标准后认为,凡达到田黄石命名标准的寿山石和其他产地的图章石也应叫田黄石。笔者首次用40Ar-39Ar法测定了寿山石的成矿年龄为133.44±4.69Ma,说明寿山石是在晚侏罗世酸性火山岩喷发后由来自火山岩本身的热液沿断裂或破碎带交代火山岩形成的。  相似文献   

15.
《Applied Geochemistry》1998,13(1):95-104
X-ray diffract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O-isotope geochemistry have been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origin and possible controls on polymorphic transformation of kaolin minerals filling veins in Cretaceous shales from the Gibraltar Strait area (southern Spain).The mineralogy of the enclosing shales indicates that kaolin minerals formed from smectite dissolution, a process that silmultaneously originated I/S mixed-layers and quartz. Kaolinite and dickite δ18O values suggest that an increase in the water isotopic composition, from Cretaceous sea water values (−1%) to values of about 3%, occurred parallel to smectite dissolution, the intensity of this process being the main factor controlling the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kaolin minerals. The minimum formation temperature ranges from 62°C for kaolinite to 86–96°C for dickite, indicating that the depth of burial was the main control on polymorph formation. This temperature range agrees with that deduced for illite/smectite ordering. The passage from kaolinite- to dickite-rich veins was accompanied, as deduced from SEM examination, by a morphologic evolution characterized by the division of large vermiculae, dominant in kaolinite samples, and the formation of short stacks and platy crystals, which are predominant in dickite. The mechanism of dickite formation, however, remains uncerta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