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断块构造与地震的网络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球表面最基本的构造现象之一是X型破裂系统。X型破裂系统是一个极其广泛的研究领域。在一切有关材料呈现机械破坏的领域内,都与X型破裂机制有关。就地质体而言,从晶体内的X型交叉位错,岩层或岩体内的X型节理,到区域性的X断裂和切穿地壳以至切穿岩石圈的X型深大断裂,虽然空间尺度有多级变化,但它们的力学本质是一致的。共轭的剪应力分布、共轭的剪切裂隙、共轭的剪切错动、菱形断块的嵌合与再活动等,都与X型剪切破裂系统的基本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2.
锺嘉猷 《地质科学》1974,9(2):161-170
地壳表面的许多构造轮廓均与基底断裂(即深大断裂)的破裂程度和其所切成块体的形状有直接联系。对导致构造体系形成的动力,早在1926年,李四光教授就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创造性的成就。在这以后,张文佑同志对于基底断裂形成的力学机制及其对于盖层构造的控制也先后作了一些工作。  相似文献   

3.
王嘉荫 《地质科学》1974,9(2):146-160
为什么要研究破裂带破裂带是地球表面常见到的现象,通常所说的断裂带,也就是破裂带。那么,断裂带和破裂带是不是等同呢?可以说又等同,又不等同。所说等同,就是都表示地壳岩石发生破裂。但又不等同,就是断裂带往往反映出明显的性质,如张性断裂、扭性断裂等是。  相似文献   

4.
钟大赉 《地质科学》1985,(3):236-242
长期以来,许多学者(Chang,1984,1950;张文佑、钟嘉猷,1965;Tschlenko,1967)用粘土、松散材料或岩石做变形试验,研究破裂的形成和发展的特点,并与野外观察到的节理或破裂进行对比,取得了很大进展。诸如材料变形初期出现的吕德氏线、破裂的共轭性与褶皱构造的空间展布规律性、破裂形成过程从剪切开始到张性破裂完成(张文佑等,1983,1975),以及根据破裂的产出探讨区域构造应力场,从全球性断裂组系追溯岩石圈动力学和地壳运动力源等等。  相似文献   

5.
前寒武纪占了地球地质历史的八分之七,其地层中有机质的研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域。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在于追踪地球早期历史的生物演化,企图为了解地球上生命起源和早期生命的特点提供信息;另外在于对前寒武纪、特别是晚前寒武纪地层中石油的兴趣。六十年代,G. Eglinton和M. Calvin提出了“化学化石”的概念。“化学化石”也叫做分子化石或“地球化学化石”。  相似文献   

6.
吴根耀  关静 《地质科学》2004,39(1):138-138
为纪念孙肇才先生从事石油地质工作50周年,以“板内形变与晚期成藏”为书名的孙肇才石油地质论文集2003年由地质出版社出版。全书精选了孙先生的论著24篇,分“基础地质”(3篇)、“中国含油气盆地综述”(3篇)、“典型含油气盆地分析”(10篇)和“在中外咨询会议上的发言”(8篇)4部分。书末附有孙先生学术论著和报告目录。全书共332页,约53万字。书中论述了中国含油气盆地的构造格局、成因机制、石油地质特征和油气远景。  相似文献   

7.
有关辽东五行山群“水母化石”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辽东五行山群的“水母化石”(以下简称“化石”)是刘桂芝1974年冬首先发现的。后经邢裕盛、刘桂芝(1979)以及段吉业、林蔚兴(1980)的研究、描述并发表。 澳大利亚M. F. Glaessner到化石产地进行考察后认为,五行山群的“水母化石”乃是气体逃逸或水渗漏形成的构造而非水母化石1)。这引起国内地质界的广泛注意。 1981年9月,笔者实地考察了五行山群“水母化石”产地,采集了标本,进行了观察研究。并观察了沈阳地矿所和辽宁省地质局科研队的丰富标本和薄片,得到了较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花永丰 《地质科学》1983,(4):355-362
层控矿床是国际矿床学界近十余年来讨论最热烈的问题之一。我国层控矿床十分发育,其中汞矿也具有典型的层控特征。这些矿床的成因研究目前正受重视,传统的成因观点也被怀疑。近几年,人们普遍认为中国多数汞矿应属“沉积-地下水热液”或“沉积改造”成因。但是,对于这种矿床成因观点的一些具体问题,例如在成矿的第一阶段中,元素的表生迁移搬运、元素的初步沉积富集或使这些元表生富集到形成矿床的机制等,直到目前,研究仍然甚少。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探讨,深化对汞矿成因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震旦系有关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震旦系”是我国最早提出并普遍使用的一个时间地层单位。1922年葛利普在其论“震旦系”的文章里[1],大致规定它的含义是:“在寒武系之下,变质的更老岩系(五台或泰山岩系)之上的未变质或浅变质的沉积层”。1924年,李四光记述了长江峡东区不整合覆于变质的三斗坪群之上,整合伏于寒武纪含三叶虫化石的石碑页岩之下的一套不变质地层,并援引葛利普定义而命名为震旦系。  相似文献   

10.
辽宁复县震旦系高家屯组皱节虫化石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辽东半岛南部晚前寒武纪地层分布广泛,发育完整,顶、底界线清楚,厚度巨大,生物化石丰富,并为中、外地质学家所重视,但是其地层对比一直是争论的问题。有的认为偏老,属青白口系以下,有的认为偏新,属青白口系以上。微古植物、可疑化石Chuaria、叠层石的研究结果受到怀疑;南关岭组底部所产的后生动物化石“水母”、“海绵骨针”和“遗迹化石”,现被查明是非生物成因的;同位素年龄的数据也是矛盾重重。  相似文献   

11.
破裂压性面力学性质的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岩 《地质科学》1978,13(3):265-274
破裂压性面力学性质之转化这一课题,由于在生产实践和理论研究上的重要性,已越来越为广大的地质工作者所重视。本文试图根据野外观察的资料,对这一题课,阐述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曾慶丰  杨柏林 《地质科学》1965,6(3):284-294
緒言热液充填脉状矿床的成矿过程往往是长期的、多阶段的,而且构造断裂的控制作用十分明显。因此,正确划分矿化阶段和查明每次成矿构造空间的规律性,对理解成矿过程和生产实际工作有着重要意义。只有当构造的间歇活动和成矿溶液的脉动作用在特定的时间和条件下统一起来时,才能形成单独的一次矿化阶段。  相似文献   

13.
成矿裂隙的成生和充填及其脉动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曾庆丰 《地质科学》1978,13(2):149-162
成矿裂隙(简称矿裂)和自然界其他事物一样,有它自己发生、发展以至消亡的历史。矿裂与无脉体充填的断裂构造区别在于:它直接表现出来的是矿脉(或岩脉)。矿裂的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成生阶段、张开充填阶段和破坏阶段,各阶段的应力状况和表现形式可以不同。  相似文献   

14.
华北地区的燕山运动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聂宗笙 《地质科学》1985,(4):320-333
燕山运动为1926年翁文灏所创立,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地质工作的开展,对中生代地层、岩浆活动和构造形迹特征的深入研究,许多学者曾撰文进行讨论(表1)。燕山运动系指发生于侏罗、白垩纪时期的构造运动。燕山运动形成了华北盖层主要的构造形迹,伴随强烈的岩浆活动,形成丰富的矿产资源,是华北地块显生宙最重要的构造运动。尽管对燕山运动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目前对燕山运动的分期,各期构造活动方式、构造应力场特征,构造演化,构造活动机制等,仍众说纷云,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5.
丁文镜 《地质科学》1978,13(1):65-72
引言从1976年7月28日在唐山发生7.8级强震起,到同年12月底止,该震区已发生5.5级(Ms)以上强余震39次。它们集中分布在唐山断裂附近及其两端偏在压缩区的一侧。与其它大震的余震分布迥然不同,具有独特的形式。它究竟由何种因素支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正确地回答这个问题,不但有助于弄清11月15日在宁河发生的6.9级强震的性质,而且对于预测今后在唐山地区的余震活动也有帮助。由于单纯运用弹性力学理论解决的问题比较简单,所以作者引用一些破裂和光弹试验的成果进行综合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中国岩石圈动力学概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杏垣 《地质科学》1987,(2):113-125
本文是1:400万“中国及邻近海域岩石圈动力学图”说明书的节要。它对我国现今活动着或在新生代活动过的地质和地球物理作用过程作了综合概括,重点是板内现象,并从板块构造作用基本过程上对它们加以解释。 中国的岩石圈很不均匀。其动力学涉及8个活动亚板块和有关的17个构造块体的性质、它们的相对运动和构造应力场、以及新构造变形的特征。阐明了我国岩石圈现今运动和变形  相似文献   

17.
高渗透性煤储层分布的构造预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以我国山西沁水盆地为例,采用现代构造应力场和构造曲率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就构造对煤储层高渗透性区发育特征的控制规律及其地质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沁水盆地下二叠统山西组主煤储层试井渗透率与现代构造应力场最大主应力差之间具有指数正相关关系,煤储层构造裂隙在构造主曲率大于O.1×10^4/m的地段可能相对发育;高构造曲率与高最大主应力差相匹配的地段在盆地中-南部呈NNW向展布,是较高渗透性煤储层发育的地带;构造应力实质上是通过对天然裂隙开合程度的控制而对煤储层渗透率施加影响。  相似文献   

18.
滕尚永  杨圣奇  黄彦华  田文岭 《岩土力学》2018,39(12):4493-4507
裂隙是影响岩石力学特性和破裂模式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通过试验、数字照相技术和声发射监测对完整和含不同裂隙倾角 单裂隙、不同岩桥与裂隙夹角 双裂隙充填与非充填类岩石材料巴西圆盘的抗拉强度和破裂模式进行研究,探讨了随着 、 的不断变化和裂隙充填与否对试样最终破坏机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随着裂隙倾角 不断增大,单裂隙试样的抗拉强度先减小后增大,然后又减小;预制裂隙尖端萌生的翼裂纹贯通造成试样破坏;(2)双裂隙试样的抗拉强度随着 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预制裂隙尖端萌生的翼裂纹和远场裂纹的扩展导致试样破坏;(3)在 、 相同的情况下,充填试样抗拉强度明显要高于非充填试样;预制裂隙充填与否对试样裂纹扩展的时间和裂纹数目影响较大;(4)加载初期,声发射较为平稳;宏观裂纹出现或者抗拉强度跌落时声发射将会变的异常活跃;在 、 相同的情况下充填试样声发射的起伏变化更为剧烈。  相似文献   

19.
地堑形成的力学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堑是受地壳断裂体系控制的狭长断陷带,其空间分布常常按一定的规律排列组合而成为地堑系或地堑带。近年来地球物理与地质相结合的研究表明,地球不仅沿垂向分成若干壳层,而且这些壳层沿横向还划分为若干块体,它们的成分、力学性质和厚度等都不尽然一样。因此,地球无论从整体或局部来看,都不能认为它是均一的。  相似文献   

20.
脉体充填的力学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曾庆丰 《地质科学》1986,(2):114-124
我们把脉体充填的断裂构造的发生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生成阶段、发展阶段和破坏阶段。第一阶段主要地是在水平的挤压应力作用下发生的,一般在(水)平面上形成两组剪性断裂和一组横向张性断裂,而在横剖面上则出现两组纵向压性断裂,有时还见一组张裂。这种立体空间形变特点反映在平面上构成“米”字型。此外,还有其他一些断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