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正2014年8月1日,随着最后一根钻杆收回至海洋石油708船的甲板,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南海深水油气开发示范工程项目之南海北部陆坡地质灾害风险评价预测课题的第一孔钻探取样圆满完成。此次钻探由中海油研究总院精心组织,李新仲地质总师亲自督导,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物探事业  相似文献   

2.
《海洋地质译丛》2010,(3):52-52
2010年7月19日,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招商局重工(深圳)有限公司在深圳举行了5万吨半潜式自航工程船“海洋石油278”的开工仪式,这标志着这艘性能世界领先的半潜船提前开工建造。“海洋石油278”可以在全球无限航区航行,载重量53500t,下潜深度26.8m,是世界上第一艘拥有DP2功能的5万吨级以上的半潜式自航船,综合作业能力在国际同类船舶中处于领先地位,可以大幅提升海上平台组块的浮托安装、钻井平台的装卸与运输以及深水工程中的运输与安装作业效率。  相似文献   

3.
《海洋世界》2009,(1):66-67
2005年5月8日,作为提升我国新时期海监执法装备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新型公务执法监察船——“中国海监46”船,在宁波中国海监第四支队码头如期交接。“中国海监46”船是一艘新型的海洋公务执法监察船,同时兼具海洋科研调查功能。该船的主要任务是在我国的领海和毗连区巡航执法,对违法使用海域、损害海洋环境与资源、破坏海洋公共设施、  相似文献   

4.
日本海洋科学技术中心所拥有的新海洋研究船“MIRAI”号是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海洋研究船之一。该船建造于1997年,属于破冰船级,装备有许多高精度仪器和设备,可用于未来全球延时海洋气象和海洋学观测及研究。其超常船体和专门设计的防摇装置,使它能够承担高纬度区和极地区极端气候条件下的观测任务。船上还装有一套TRITON海洋观测浮标阵,这是它不同与常规海洋学研究船的又一特点。  相似文献   

5.
中国海洋石油南海西部公司是从事海洋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的企业。现在该公司拥有5座海上钻井平台、12艘三用工作船和2艘从事海洋物探工程调查的专用船,以及一艘17万吨级具有海上处理和储存石油能力的浮式装置,还有能处理三维地震资料的计算中心、现代化的通讯系统以及支持海上作业的一系列配套服  相似文献   

6.
上海海洋地质调查局“发现号”船,胜利完成墨西哥湾为期两年的地震承包任务,于10月8日凯旋抵沪.该局与美国PSI公司合作,1991年6月派“发现号”船赴墨西哥湾工作两年.调查船装备了世界先进物探仪器,采用双缆双震源作业,沿测线可同时获得4条剖面.  相似文献   

7.
代表当今世界钻井平台先进水平的第六代3000m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于2008年4月28日在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开工兴建。这是我国首次建造深水钻井特大型装备。专业人士指出,此举不仅填补了我国在大型深水钻井平台项目上的空白,而且对于提高深水作业能力和海洋工业装备制造水平,维护国家利益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8.
2012年5月9日9时30分,我国首座自主设计建造的第六代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在南海荔湾6-1区域约1 500m深水下成功探入地层,标志着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发展向"深水战略"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里程碑事件。  相似文献   

9.
青岛海洋大学的“东方红2”号海洋综合调查船是一艘在我国海洋界乃至世界海洋界知名度颇高的海洋调查船。这艘船的建造和开发使用经历了计划经济体制和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这艘船的开发使用逐步走出困境,奔向繁荣的过程。“东方红2”号海洋综合调查船开发使用的实践给我们留下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希望通过对这艘船的开发使用的实践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促进我国海洋调查船管理使用的改革进一步深化。 1.投入巨资建造的“东方红2”号海洋综合调查船缘何一度大部分时间停泊码头,生存难以自保…  相似文献   

10.
由国务院重大石油装备办公室下达的“七五”科技攻关项目——海洋水下采油集输系统研究,经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的南海西部石油公司、海洋石油开发设计公司(湛江)和上海交通大学的水下工程研究所等单位历时一年多的调查、咨询和研究,现已取得了第一阶段的可行性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1.
《海洋世界》2006,(4):30-31
为了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加强海上巡航执法能力的建设,由708所设计、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建造的3000吨级“中国海监83”船已于2005年8月25日建成交付使用,它是迄今为止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吨位最大、设施最先进的多功能海洋监察船,其综合性能力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那么“中国海监83”船与普通的船舶相比有什么不同呢?就让我们走进船体的内部,揭开它神秘的面纱。“中国海监83”船是中国海监多功能的大型中远程海洋监察船,其最引人瞩目的是船上装备了代表当今世界最高水平的CompactAzipod吊舱式全电力推进舵桨合一系统。所谓全电力推进舵桨合一系统就是由柴油发电机组发电,并通过主配电板、变压器、变频器等设备的转换,由电缆输送电流,供应船上的所有用电消耗,从而直接带动水下的全回转吊舱,完成船体推进及舵桨合一的转向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海洋调查船——“白凤丸”二世,于1990年在日本建成。该船隶属于日本文部省、归东京大学海洋研究所使用,是白凤丸”一世的替代船。“白凤丸”一世是1967年建造的,总吨位为3200。于1988年退役。该船在服役的二十多年期间,共航行了654464海里,承担了99个海洋调查研究课题,为日本和世界的海洋调查研究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是,随着海洋科学事业的不断发展,海洋调查研究特别是许多国际性共同研究计划,迫切需要更先进的大型综合海洋调查船,在这样情况下“白凤丸”二世诞生了。  相似文献   

13.
东方红2号海洋综合研究船由国家计委、财政部、教育部和地方政府共同投资9000万元建造,1996年投入使用。该船建造时,借鉴了国际上第三代海洋科学考察船的先进设计思想和建造经验。具有科学性、先进性、适居性、经济型和安全性,是目前我国最先进的海洋科学考察船。  相似文献   

14.
东方红2号海洋综合研究船由国家计委、财政部、教育部和地方政府共同投资9000万元建造,1996年投入使用。该船建造时,借鉴了国际上第三代海洋科学考察船的先进设计思想和建造经验,具有科学性、先进性、适居性、经济型和安全性,是目前我国最先进的海洋科学考察船。  相似文献   

15.
东方红2号海洋综合研究船由国家计委、财政部、教育部和地方政府共同投资9000万元建造.1996年投入使用。该船建造时,借鉴了国际上第三代海洋科学考察船的先进设计思想和建造经验.具有科学性、先进性、适居性、经济型和安全性.是目前我国最先进的海洋科学考察船。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世界各国对能源需求的增加及陆地和海上浅水区油气发现难度的增大,深水油气勘探开发在不断升温。我国海洋石油行业面对的更是一个充满挑战的世界市场,尤其深水油气勘探开发的形势迫切,无论从经济层面、政治层面还是国家主权层面来讲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与重大需求。不过,就全球范围而言,深水开发是个尚未成熟的前沿领域,仍然具有很多的困难和挑战。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世界各国对能源需求的增加及陆地和海上浅水区油气发现难度的增大,深水油气勘探开发在不断升温。我国海洋石油行业面对的更是一个充满挑战的世界市场,尤其深水油气勘探开发的形势迫切,无论从经济层面、政治层面还是国家主权层面来讲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与重大需求。不过,就全球范围而言,深水开发是个尚未成熟的前沿领域,仍然具有很多的困难和挑战。表层  相似文献   

18.
日前,我国首艘自行研制的天然气水合物综合调查船“海洋六号”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造船厂建成下水。据悉,该船是具有综合导航系统、电力推进系统、动力定位系统等先进设备的远洋综合调查船,它的建造将填补国内空白。  相似文献   

19.
深海水下机器人主要用于深远海地质、矿物资源和生物调查研究,以及海洋石油工程服务等水下综合作业,能够实现深海近底高精度、长时间的定点取样作业及其他精细化调查。本文结合国内外深海ROV装备和技术发展现状,以新研发的6000米级“海龙III”号ROV搭载“大洋一号”船执行的2018年南海综合海试和48航次为例,从深海试验流程和方法、浅水区功能测试、深水区功能测试、深海观测及取样功能测试等方面,详细阐述了ROV海上试验和应用作业过程,对作业水深、功率配置、水下运动能力、搭载能力等关键性能指标进行了试验验证。经过海上功能测试和试验性应用结果表明,“海龙III”ROV各项性能指标满足设计要求,验证了系统在不同深度、不同地形条件下的观测取样作业能力,创新了深水ROV作业方法手段,分析得出此类装备目前在国内发展存在的不足之处,并结合实际应用提出后期改进计划,以期为深海ROV的海试应用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0.
朱瑾 《海洋世界》2014,(8):77-77
<正>7月9—10日,"2014中国海洋工程国际研讨会(COES2014)"在北京召开。会议以"迈向深海——海洋工程业面临的全球挑战与本土视角"为主题,从我国海工装备发展的政策环境、当前南海局势、全球海洋工程装备发展等方面诠释了海洋油气产业,尤其是深水海工装备发展的广阔商机,为中国海工企业积极开展国际交流,深化合作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和平台。据介绍,此次论坛由北京美沙会展有限公司主办,中国海洋石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