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中国海岸带特征中国既是一个大陆国家,又是一个海洋国家。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公里;沿海岛屿6000多个,岸线长达14000多公里、渤海是我国内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是太平洋的边缘海,四海总面积约470万平方公里。我国大陆地势西高东低,沿海地区的陆地由平原和丘陵组成。长江、黄河、珠江等江河,每年以18000亿立方米的径流量,携带20多亿吨泥沙入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中国大陆所在的亚欧板块受到东部太平洋板块向西的俯冲,经过长达三年多的观测研究,我国科学家对这种观点首次提出质疑。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朱文耀今天对记者说,他和三位同事利用先进的全球定位系统(GPS)对中国大陆周边地区12个代...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海海平面高度异常特征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TOPEX/POSEIDON高度计资料,计算了中国近海渤海、两巴海峡、黄海、东海中部和南海北部等五个典型区域海平面高度异常特征指数,分析了各海区特征指数的振幅变化规律及周期,并用这些指数与海平面风场及温度场分别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近海海平面高度异常除黄海外各海区都具有显著周期变化。异常指数与风速正相关主要分布在西太平洋中低纬海域,负相关区域主要位于中亚至我国大陆西部和中太平洋近赤道海域,与温度场正相关区分别位于非洲大陆南部、澳洲大陆南部和南美大陆中南部,负值相关区主要位于北印度洋和东太平洋海域。与温度相关场分布表明中国近海海平面高度异常与ENSO现象有关。  相似文献   

4.
太平洋毗邻我国,位于亚洲和澳洲大陆之东,南、北美洲以西,南部与南极洲接壤。太平洋是世界上面积最大、水深最深的大洋,其面积达179679000平方公里,占地球表面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比地球上所有大陆和岛屿的总面积还要大。太平洋的平均水深为4028米,最深的地方不在它的中央,而是在周围的海沟地区。太平洋有19条海沟,最深的是马利亚纳海沟,最大水深达11022米。 很久以来,人们对太平洋进行了长期、大量的调查研究。概括起来,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相似文献   

5.
东海陆架盆地南部中生代构造演化与原型盆地性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东海陆架盆地南部夹持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板块之间,是发育在前中生代基础之上的中、新生代叠合盆地。其构造演化受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及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的联合影响,经历了印支末期基隆运动、燕山期渔山和雁荡运动的叠加改造。结合浙闽隆起带中生代火成岩事件、盆地构造变形、沉积学的一些证据,通过海陆对比研究,认为东海陆架盆地南部早-中三叠世可能为面向古太平洋的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晚三叠世-侏罗纪古太平洋板块已对中国大陆有较强的俯冲作用,东海陆架盆地及南部原型盆地为活动大陆边缘弧前盆地;白垩纪受控于滨海断裂表现为活动大陆边缘走滑拉分盆地;古新世-始新世火山岛弧向东移动,东海陆架变为弧后裂谷盆地。  相似文献   

6.
台湾岛位于台湾海峡的东侧,与中国大陆隔海相望,它所控制的台湾海峡,既是欧亚航线必经的孔道,又是东南亚和东北亚之间的航空及海运的中点站,地位极为重要。地理特征台湾岛在亚洲大陆和太平洋盆地的接触带上,与阿留申、千岛、日本、琉球及菲律宾等一连串的岛屿一起,称为东亚岛弧。南北连绵,宛如亚洲大陆外侧与太平洋间的天然防线,是为岛弧锁链。而台湾岛正位于岛弧的中央枢纽位置,显示台湾岛在全球战略上的特殊  相似文献   

7.
提起中国的南海、非洲的好望角和法国的比斯开湾,海员们都不陌生,特别是这里的风浪会给各国的船员留下深刻的印象。南海险遇台风南海地处太平洋、印度洋、亚洲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之间的航海要冲,是我国通向东南亚及西方的水上必由之路,同时也是举世闻名的台风肆虐区。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洋面的极猛烈的热带气旋。台风形成后常  相似文献   

8.
核果螺属(Genus Drupa Roeding,1798)全为暖水性较强的种类,系珊瑚礁生物群落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中国近海,绝大多数种类仅见于广东省西沙群岛、海南岛南部及台湾省,只有少数种类分布到海南岛北部、广东大陆沿岸及福建东山岛。 我国近海的核果螺,以往的报导多在国外,并且除黑田(1941)外多是一些零星记载。 我们较系统地整理了解放前北京静生生物调查所保存的标本及解放后我所采集的标本共289号,计有个体2857个,共鉴定为20种,其中6种在我国近海为新记录(表1,有*号者)。西沙群岛共发现14种,海南岛南部15种,海南岛北部5种,广东省大陆沿岸仅发现2种。在这20种中。有2种在我国仅见于广东省西沙群岛,有2种仅见于广东省海南岛南部,有一种仅见于广东省海南岛北部、广东省大陆沿岸及福建省东山岛。 核果螺属主要分布于印度一西太平洋,个别种类可扩及非洲西岸及东太平洋。我国的种类,约一半以上广泛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其与印度洋、日本南部、菲律宾、印尼-马来半岛及中太平洋五个海域区系的相似程度大致相等。还应指出两点:(1)出现于中国近海的核果螺中,D. ricina (L.)也见于非洲西岸,D. ricina (L.)、D. morum Roeding、D. uva Roeding 及D. aspera ( Lamarck)4种在东太平洋的克利帕顿群岛亦有出现,但没有与美洲西岸的共有种;(2)出现于中国近海的核果螺中,仅分布于太平洋西岸的种类则较少,只有D. borealis (Pilsbry)为中国及日本一带的特有种,D. biconica (Blainville)为中国、日本及菲律宾一带的特有种。  相似文献   

9.
我国幅员广大,濒临辽阔的海域。环绕我国东部和南部的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及台湾以东的太平洋海域,一般简称中国近海,其中渤海为我国内海。各个海域所处的纬度不同,受大陆影响的程度有大有小,因而自然情况各具特色。一般说来,渤海和黄海,以及东海、南海的大陆架部分,属于温带、亚热带浅海,它们的海底地形,海底沉积物、水文、气候等受大陆影响的程度较深。渤海:中国的内海,以渤海海峡同黄海相连,西、北、南三面被辽、冀、津、鲁围绕,东面为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南北对峙,以老铁山至蓬莱角一线与黄海为界,面积7.7万平方公里,平均深度  相似文献   

10.
东海及邻近地区百年来的温度变化   总被引:9,自引:6,他引:9  
阎俊岳  李江龙 《海洋学报》1997,19(6):121-126
东海是紧邻我国大陆的西北太平洋边缘海之一,由于处在大陆和大洋的交绥地带,陆-海-气相互作用相当强烈.揭示有关东海气候长期变化规律,不仅是东海海洋生态环境及渔业资源研究的主要课题,而且对于陆上气候变化研究和预测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东亚长期处于古亚洲洋、特提斯洋和古太平洋三大构造域的大汇聚构造背景之下。印支运动后,东亚东缘形成了统一的被动大陆边缘,随着晚三叠世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启动,东亚东缘的被动大陆边缘转化为主动大陆边缘,发育了与俯冲相关的蛇绿岩、I型花岗岩。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古太平洋俯冲带持续向西迁移,板块俯冲产生的挤压应力影响到了东亚内部,发生广泛构造变形,构造体制从受E—W向特提斯构造域和古亚洲洋构造域控制逐渐向受NE向的古太平洋构造域控制转变。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160~135 Ma),古太平洋板块继续西进,东亚被挤压-走滑的应力场控制,安第斯型主动大陆边缘和华北东部高原最终形成,发育少量的埃达克岩。早白垩世晚期(135~90 Ma),古太平洋俯冲带向东后撤,东亚陆缘由挤压-走滑应力场转变为拉张-走滑应力场,安第斯型大陆边缘被破坏,华北东部高原开始垮塌,伴随大量的埃达克岩、变质核杂岩的出现。在晚白垩世,随着俯冲带的后撤,东亚内部伸展作用减弱。新生代东亚发生了巨型的地形倒转,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最终导致中国西部的青藏高原隆升,相反,中国东部渤海湾盆地和海区的盆地群形成;构造-盆地-岩浆带体现出自西向东迁移的特征,盆地群起始时代主要在古近纪,形成了新生代西高东低的台阶式地貌格局。在新近纪盆地群由断陷转为快速拗陷,同时东亚内部的伸展构造主要受青藏高原隆起制约。  相似文献   

12.
正大陆架也称大陆浅滩,是陆地向海洋的自然延伸,是指环绕大陆的浅海地带。大陆架是地壳运动或海浪冲刷的结果。由于地壳的升降运动使陆地发生下沉,淹没在水下,形成大陆架;海水冲击海岸,产生海蚀平台,淹没在水下,也是可以形成大陆架的。大陆架大部分分布在太平洋西岸、大西洋北部两岸、北冰洋边缘等;其中面积最大的是太平洋,达1015万平方千米。仔细观察会发现,大陆架的面貌与大陆基本上是一样的。随处可见大陆留下的痕迹,就像大陆在水中的倒影一般,大陆上有的丘陵、盆地和沟谷,大陆架上也有;大陆架上面除局部基岩裸露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研究海,陆区中-新生代火山岩的概况。对太平洋海盆,南极大陆,中国大陆等中-新生代火山岩同位素年龄作了对比研究。揭示了火山活动的同时民域效应,探讨了火,山旋回,火火活动的控矿作用;探索了火山活动的规模,热点,方向和预测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东南大陆边缘带岩石圈三维结构-动力学型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中国东南大陆边缘至菲律宾海域太平洋间过渡带人工地震测深和天然地震面波层析成像的构造解析,发现大陆至大洋间的过渡带岩石圈存在不同的结构样式和动力学型式,结合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学其他标志的综合研究,建立起中国东南大陆边缘带岩石圈3种结构-动力学型式:盆岭结构伸展动力学型式(南海北部式)、弧陆楔状结构-碰撞楔入动力学型式(台湾式)和沟弧盆结构-俯冲动力学型式(东海式)。在论述中国东南大陆边缘带岩石圈3种三维结构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该区岩石圈3种基本动力学型式及其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井立才 《海洋科学》1985,9(1):11-15
海洋与大气界面上的热量交换是海气相互作用的重要內容。海洋给大气热量的多少,不仅对海洋表层热状况,而且对天气及气候的形成、变迁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已有的资料表明,北太平洋西部海洋热状况异常对我国大陆降水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拟用北太平洋西部大面积长时间的海气热量交换值,来寻求它与  相似文献   

16.
论太平洋底的断块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平洋板块为全球六大板块之一.板块学者K.V.Bogolepov与(?)称沟-弧-盆系为“地槽带”,把洋底划分为“裂谷构造带”、“大洋板块”、“火山隆起”、以及“海洋克拉通”等构造单元.张文佑教授在《中国及郊区海陆大地构造图》编纂工作开始时即指出:“太平洋板块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本文试图以断块学说为指导,对太平洋底的构造作一初步探讨.一、西太平洋过渡型地壳构造区根据海底地壳同相邻大陆的成生联系,西太平洋过渡型地壳构造区可划分为两大部分.这两个过渡型地壳构造区大体以赤道为界.赤道以北,呈以亚洲大陆为中心的环形,称环亚洲过渡型地壳构造区;赤道以南,则呈以澳大利亚大陆为中心的环形,称环澳大利亚过渡型地壳构造区(图1).  相似文献   

17.
1.白令海:太平洋最北部海域,介于亚洲与北美洲之间,面积230.4万平方千米。2.鄂霍次克海:太平洋西北部的边缘海,位于千岛群岛和亚洲大陆之间,面积为159万平方千米。3.日本海:太平洋边缘海,位于  相似文献   

18.
<正>作者介绍:王书君,著名军事史专家,旅美学者,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从事社会科学研究与写作达三十余年,所著多部作品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纽约出版并广具影响。先后著有《太平洋海空战》(北京海洋出版社);《太平洋血战记》(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二次大战风云录》、《美日海空大战》、《美日海空  相似文献   

19.
根据地震震中的空间分布判断,西太平洋板块除了沿日本海沟斜向向黑龙江板块大陆下俯冲外,别的地区大洋板块均近垂直向下回流,未向大陆斜向俯冲。究其原因,可能是这些地区的地幔内所存在的大范围柔性低速岩石圈阻挡了大洋板块的斜向俯冲。中国东部岩石圈的剧变不是太平洋板块俯冲到大陆岩石圈所引起的效应,它的构造动力需要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20.
中国大陆东部边缘发育的中生代混杂岩增生带、中侏罗世末期以来形成的NE—NNE向构造格局以及大规模岩浆活动形成的NNE向火山岩带等地质构造特征揭示,中生代发生了古太平洋板块向中国大陆东部边缘NNW向的俯冲活动。位于南海东部的厚层残余中生界揭示了与此同时南海广泛的沉积作用。此次研究结果证实,南海东部的中生界并非是中特提斯海的东向延伸,而是西太平洋构造域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