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春季(四至五月)是黄海海雾的多发季节,也是亚洲季风的转换季节。 本文对发生在1960-2006年春季的黄海海雾,及其雾气相关的天气特征和大气-海洋条件进行了综合分析。海雾根据I_COADS海面观测数据和同期NCEP/NCAR再分析资料风场的气流后向轨迹聚类分析,可进行气流路径分类。在气流路径分析的基础上,对春季黄海海雾的大尺度低层环流型及其相关的地表散度、湿度垂直分布、水汽水平输送及大气-海表温度差异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总结如下:(1)导致春季黄海海雾形成的气流主要可分为四条路径。气流分别来自黄海的西北、东、东南和西南侧。(2)春季黄海海雾的发生有两种典型的天气型:黄海高压型(HSH)、气旋和反气旋耦合型(CAC)。两种天气型在四月份的出现比例大致相同;但在五月份HSH型的出现比例下降到三分之一左右,而CAC型上升到三分之二左右。(3)HSH和CAC两种天气型的共同特征是黄海位于地面散度中心。 (4)对于HSH型海雾,水汽主要来自局部蒸发,低层大气之上存在明显的干层;对于CAC型雾,水汽主要来自黄海以外,低层大气具有深厚的高湿度层。(5)由于天气型及其湿度垂直分布和水汽水平输送的差异,海雾可分为两类。多数的CAC型海雾为“暖”海雾,而HSH型海雾中的“暖”和“冷”海雾的比例几乎相同。  相似文献   

2.
青岛海雾的气候特征和预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使用青岛市气象台近30年(1971-2000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对青岛沿海发生的海雾进行了详细的气候统计和分析,揭示青岛海雾发生的基本气候特征;同时通过对青岛平流海雾发生时的天气图分析,得出入海高压的后部型和低压或倒槽的前部型及均压场型这三类地面天气形势场最容易导致青岛平流海雾的出现;最后根据平流海雾发生的特征,用逐步回归方法对平流海雾的预报因子进行了筛选,在此基础上,利用SVM(Support Vector Machines)的分类方法对青岛雾季发生的平流冷却海雾的预测进行了研究,预测结果表明了SVM方法对青岛雾季发生的平流冷却海雾有着较好的业务预报效果,为青岛海雾的预报提供了1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利用湄洲湾及近海3个气象站1974~2003年和1个气象站1985~2003年的地面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湄洲湾海雾的天气气候特征.湄洲湾海雾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而且季节差异显著,其中2~5月是海雾的盛季.初步分析了湄洲湾海雾的成因,归纳得出2~5月该海湾海雾生成前的3种环流天气形势:锋面型、入海高压后部型、高压底部型.在对海雾生成的水文气象要素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2~5月海雾发生的一般规律,为海洋预报和服务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胶东半岛北部沿海海雾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徐旭然 《海洋预报》1997,14(2):58-63
本文从海-气之间的差异及时空分布、环流特征、大气低层温、湿场的属性入手,对山东半岛北部沿海海雾的特征及成因做了初步探讨。归纳出海雾生成的三种类型:低压前部型,高压底部型,弱冷蜂型。为海洋预报、服务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采用2011—2016年NCEP/NCAR再分析格点资料和北部湾沿海6个气象站的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利用天气学方法对北部湾沿海出现大雾时的大尺度天气背景、地面形势进行了分类总结,探寻北部湾发生海雾时各类型天气系统的共同特点。结果表明:北部湾海雾的天气环流类型可分为西南倒槽型、入海高压后部型、均压场型、静止锋型、冷锋前部型和高压底部型,其中西南倒槽型、入海高压后部型、均压场型、静止锋型是4种主要的环流型,造成的北部湾海雾日数相对较多,而冷锋前部型和高压底部型造成的海雾日数较少;西南倒槽型、静止锋型的海雾过程持续时间较长、能见度较低,高压底部型的海雾消散较快;地面风速小、500 hPa高空存在偏西或西南急流、大气层结稳定是海雾出现时各类天气型的共同特点。  相似文献   

6.
南海北部近岸春季海雾的年际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ICOADS(International Comprehensive Ocean-Atmosphere Data Set)资料对南海北部春季海雾的年际变化特征进行研究.春季南海北部的海雾多集中在近岸海区,远离岸线的海区海雾较少发生.南海北部近岸春季海雾日数偏多年份有4个(1969、1983、1986、1987年);雾日数偏少年份有5个(1971、1999-2002年).利用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对海雾日数偏多、偏少年份的850hPa等压面上各要素分别进行合成分析.850hPa等压面上,华南沿海上空常年存在一个由南向北的暖平流.南海上空的空气湿度较大,在海雾日数偏多年份大气湿度减小,偏少年份湿度增大.南海上空850-1 000hPa等压面之间存在一股来自西太平洋的水汽输送.在海雾日数偏多年份水汽输送增强,海雾日数偏少年份水汽输送减弱.  相似文献   

7.
利用瞬变扰动分析的原理,提供了一个可以客观判定海雾发生时天气类型的方法。在分类结果的基础上,对环流形势、散度和垂直速度以及温度湿度的垂直廓线等进行合成分析,得到低空(1 000 h Pa)为低压扰动下发生海雾(L型海雾)的环流和物理量场基本特征,并与高压控制下海雾(H型海雾)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L型海雾位势高度负异常扰动主要表现在低层,其平均值为-65.66 gpm,向上逐渐减弱;2)L型海雾在发生时其逆温强度小于H型海雾,雾层较厚,雾层上空湿度仍然比较大,而H型海雾雾层上空有比较明显的干层;3)L型海雾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具有三层结构,第一层1 000~950 h Pa为辐合伴有弱上升和下沉运动,第二层950~850 h Pa为辐散伴有弱下沉运动,第三层850~500 h Pa为逐渐加强的上升运动;H型海雾为两层结构,1 000 h Pa为辐散伴有弱的上升和下沉运动,950~500 h Pa为一致的下沉运动;4)概率密度统计分析进一步定量表明了L型和H型海雾发生时垂直运动以及相对湿度在各层中的分布情况。这些结论对黄海西北部夏季低压环流形势下海雾的预报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8.
海雾中期天气过程分析及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雾是海上的重要危险性天气之一.国内外关于海雾生消机制、气侯特征及短期预报方面研究成果甚多,而中期分析及预报方面的研究甚少,这是海洋气象中值得探索的课题.作者曾分析了黄海北部海区春季海雾过程生消、持续规律,指出海雾与中期环流形势演变及南支槽活动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利用4种观测资料及HYSPLIT-4模式对2012年6月17—19日发生在日本以南海域严重影响船舶航行安全的一次海雾过程进行了观测分析及数值模拟。结果表明:(1)此次海雾事件为典型的锋面雾过程,雾区始终处在副热带高压后部、大槽前部。前期雾区范围与锋面的发展移动密切相关,后期台风外围的卷吸作用是海雾消散的主要因素;(2)海雾发生前气海温差值约为2℃,为海雾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近地面逆温层的存在也为海雾的发生提供了助力;(3)HYSPLIT-4模式对气粒的追踪结果表明,此次海雾过程的水汽来自东南方向,水汽向北输送过程中受副热带高压的影响不断下沉,在稳定层结条件下最终凝结成雾。  相似文献   

10.
2009年4月9—12日黄海海域发生了一次受高压系统影响的海雾过程。利用卫星观测与探空数据、WRF模式(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对此次海雾过程及相伴的大气波导进行了观测分析与数值模拟。海雾与波导发展可分为3个阶段:(1)大气波导先于海雾存在于黄海海面;受高压下沉影响,黄海上空存在逆温层和较强的湿度梯度,表现为较强的贴海表面波导和非贴海表面波导。(2)海雾始于高压西部,并随高压系统逐渐东移减弱,向黄海北部扩展;辐射冷却虽然使雾顶附近逆温增强,但海雾的机械湍流使其顶部湿度梯度减小,雾顶附近对应弱悬空波导或波导消失。(3)高压系统影响使干空气下沉到雾区导致黄海海雾消散;雾顶附近逆温仍存在,同时湿度梯度增大,黄海上空逐渐变为非贴海表面波导。本研究结果表明:高压系统不仅极易为波导的发生提供有利条件,而且有利于海雾的生成,在海雾演变过程中主要是雾顶水汽梯度的变化导致了波导类型及强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利用多种观测资料、再分析资料和WRF模式,对2008年4月29-30日和5月2-3日两次黄海春季海雾进行对比分析,研究黄海海雾影响沿海地区的因素。分析表明:(1)两次海雾过程均属于平流冷却雾过程。在低层水平方向上,合理的高、低压配置,使气流持续地从暖湿海面输送到冷海面上,有利于形成深厚的海雾,进而在海风的作用下影响沿海地区。在垂直方向上,边界层内上干下湿的结构有利于海雾的发展与维持。(2)边界层内稳定持续的逆温层结构,使水汽在逆温层内累积,有利于海雾的发展与维持。雾顶的长波辐射冷却作用以及雾层内适度的湍流有利于海雾的发展与维持;而低层风速增大会引起机械湍流的迅速增长,进而导致海雾消散。(3)海雾影响明显时,对应黄海海域上空的暖平流较强,水汽通量较大,暖湿平流来源于较暖的海面。反之,对应黄海海域上空的暖平流较弱,水汽通量较小,暖湿平流来源于较冷的海面。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山东沿海七城市及地区雾的区域性差异、季节和日变化特征雾的类型,讨论了有利于城市酸雾形成的主要天气型。结果表明,半岛南部沿海城市雾季多平流雾,半岛北部沿海城市雾季多锋面雾,整个半岛沿海城市秋冬季多平流辐射雾;有利于酸雾形成的主要天气型有海上高压后部型和低压前部型,前者由于近地面层有较强的平流逆温,持续时间长,酸雾严重,后者由于伴有降水,持续时间短,酸雾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3.
黄海春季海雾的年际变化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利用黄海沿岸有代表性测站的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NCAR资料,对黄海春季海雾年际变化进行了分析发现,雾多年份冬季环流减弱、低层流场向黄海为偏南向流入、中低层水汽充足、层结稳定;有雾时气温水温差在0.5—2.2℃范围内,地面风向以S-ESE为主。分析结果表明,在春季黄海雾形成过程中,高空环流提供了暖湿空气的输送条件,低层流场及地面风场的分布有利于来自西太平洋低纬地区的水汽向黄海海区输送;中低层水汽充沛,昙结稳定,水气温差在一定范围内有利于海雾的形成和维持。  相似文献   

14.
沿海城市工业迅速发展所造成的酸雾问题已引起了国内外环保部门的高度重视,如美国加州南部沿岸多次出现酸雾的pH值在3.0以下,最低为1.63。青岛地区1983年观测到酸雾pH值为4.22-4.52,而我们在1991年6-7月份的观测表明,pH平均为3.84,最低(娄山化工厂)为1.7,酸度有显著增强的趋势。近几年来青岛市酸雨的pH值平均为4.42,最小为3.48,可以看出,酸雾的酸性远较酸雨为强。因此城市酸雾的研究更为重要和迫切。 海雾是山东半岛沿海城市的主要气候特点,青岛是海雾发生的中心,大雾年平均为61.2天,轻雾106.9天,每年4-7月为海雾盛行期。海雾总是发生在逆温层结的大气中,在稳定的逆温层下,低空所产生的污染物不容易扩散到高空,使得排放的大量污染物质聚集在低层,与雾水混合酸化形成酸雾。 夏季的海雾多为平流雾,青岛海雾季节平流雾占总雾出现率的70.9%-80.4%(王彬华,1983;赵永平等,1994),因此研究平流冷却雾的生成与发展,以及雾发生条件下的大气污染与雾水酸化是研究酸雾的主要内容。本文在考虑了湍流交换、平流传输、长波辐射冷却、重力沉降和化学转换等过程的基础上,建立了二维平流辐射雾物理化学模式,模拟了海雾的形成发展、登陆和酸化等物理化学过程,计算了夏季二氧化硫的扩散,研究了海雾发生后青岛市区酸雾的二维分布,其结果与实测数据基本一致。这对于研究酸雾的形成机理,了解酸雾的发生背景,预测酸雾的未来发展和科学地制定酸雾的防治对策具有理论研究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王紫竹  胡松  刘旺 《海洋预报》2020,37(1):33-42
根据海上浮标实测数据和再分析数据,发现2016年4月20-23日长江口航道附近南北海雾存在的显著空间差异主要受到水汽以及风场的影响。分析表明:(1)本次海雾过程高空受低压槽控制近地面处低压过境,切变线东移导致低空风向的迅速转变,此后受到暖锋影响,导致短时小雨过程的发生;(2)此次海雾过程受风场的影响较大,盛行南风时水汽充足,湿度较大,容易产生海雾,受西北风主导时,则容易出现海雾消散的情况;(3)长江口外北部站点和南部站点存在显著空间差异性,北部站点能见度明显好于南部站点,并且在此次海雾过程中北部站点先于南部站点出现一次能见度好转的情况,这是由于低压过境导致风向骤变,北部未获得充分的水汽供给所致。此次低压槽天气过程在长江口南北产生区域差异显著的海雾,对这种典型风向骤变过程分析有助于为航运密集的长江口海雾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The synoptic analysis of sea fog in western Antarctic sea region is made based on the observation data in the Chinese Antarctic station, Great Wall Station, from December 1994 to November 1995, and the facsimile weather charts issued by Chile. It is found that more than 90% fog in this region is the advection cooling fog. Also, the synoptic mechanism of the fog creation and distinction is discussed by analyzing the pressure field, the temperature field and the upperlevel stratification. Finally, the focus of attention in forecasting fog is pointed out.  相似文献   

17.
2008年3月16—19日,在广东茂名博贺海洋气象科学试验基地,利用美国DMT公司生产的FM-100型雾滴谱仪,连续观测了海雾的雾滴谱、数浓度等微物理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海雾液态含水量的演变特征,并结合同期的气象观测与分析数据,进行了海雾中低能见度成因的天气学分析。研究表明,海雾发展过程中含水量有着上下起伏变化的特点;直径10μm以上雾滴的增多是含水量增大的主要原因;随着含水量的增大,雾滴谱分布有向大雾滴方向增宽的趋势,其峰值高度也不断增大。在相同的含水量区间,不同的大气能见度样本表现出明显不同的谱分布特征;在相同高数浓度区间的情况下,导致大气能见度降低的主要原因是含水量的增大。而海雾过程中低能见度的出现,是众多天气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地面天气图上的均压场范围更大,大气低空及地面风速小,大气低层处于弱不稳定状态,以及高湿度层主要在近地层等等。  相似文献   

18.
福建南部一次初春大雾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2月9—10日,闽南-粤东沿海地区出现较大范围的大雾天气过程,并造成重大的交通事故。分析表明:本次大雾过程发生在冷空气影响过后,大气层结相对稳定;但低空为较强的西南暖湿气流。文中还统计分析了初春大雾过程的气象要素特征,为以后建立初春时期大雾的预报方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北部湾海雾气候特征分析及预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卢峰本  黄滢  覃庆第 《海洋预报》2006,23(Z1):68-72
统计分析北部湾海雾的气候特征及其形成的天气形势背景,分析对海雾形成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建立回归预报方程,确定预报临界值。根据预报临界值和相似原理,在相应历史样本库中找相似个例,根据相似个例和北部湾出现海雾的概率制作海雾预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