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对黄河三角洲湿地表层土壤和植被进行了碳氮同位素调查,发现本区植物的碳氮同位素值域变化幅度较大,生态系统以喜湿的C3植被类型为主,也生长C4植物.植物的碳、氮同位素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表层土壤中碳氮同位素组成存在着弱负相关关系,反映本区表层土壤中有机质有多种来源.土壤Corg/N比值差异很大,大部分地区土壤Corg/N比...  相似文献   

2.
孢粉稳定碳同位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途径不同,C3和C4植物的δ13C值有明显不同的分布范围,这可以用来研究环境的变化。花粉的碳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其δ13C值与植物的δ13C值变化规律一致,也能很好地反映植物的光合作用途径,进而间接反映其所处的气候环境条件。相比于植物体,化石花粉颗粒组成成分较单一,而其生成时间短,因而其碳同位素或许能较好地反映植物开花期时的环境条件,如雨水、大气CO2等的性质,为更精确的环境重建提供可能。初步的研究结果也显示花粉的δ13C值与开花期的温度存在线性关系。高精度结果的取得依赖于实验技术和仪器设备的改进,研究表明传统孢粉的醋酸酐处理过程中存在碳同位素污染,采用浓H2SO4浸泡可达到相同的去除纤维素的目的而避免污染。另外,通过对质谱仪的改进——装配旋转镍丝等进样系统(SWiM-IRMS),使实验所需的测试量大大减少,对单粒花粉进行测定也已经成为可能,但实验的精度还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3.
于1993年2月-1995年5月,采用生物显微镜鉴定并计数和高温氧化的方法,对崂山湾海洋植物的种类组成及其有机碳同位素组成的季节性变化作了5个季度月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同采浮游植物全年以硅藻为主,甲藻在夏季也可成为优势种之一。浮游植物的碳同位素组成在夏季较重,冬季和春季较轻,并与海水温度有弱的正相关性。浮游植物δ13C值的变化范围为-259x10-3—-19.2x10-3,全年平均值为(-23.2±2.4)x10-3。该生态系统的另一碳源为底栖藻类,其δ13C平均值为(-18.5±2.4)x10-3,明显区别于浮游植物。对除温度以外的其它影响海洋植物同位素组成的因素,诸如植物种类组成、海水中溶解无机碳δ13C值、CO2供应速率以及CO2固定过程中不同验化酶的同位素分馏作用等也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C3植物碳同位素在旱季和雨季中的变化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通过对C3植物在旱季和雨季的碳同位素测定,在尽可能将其它因素影响分离开的自然环境下,主要研究了降水因素对植物碳同位素组成的影响。结果显示,C3植物在旱季的δ^13C组成较雨季明显偏重,同时发现,不同植物种的δ^13C组成在旱季与雨季中的变化程度不一样,说明不同植物种对水分变化的响应程度有差别。  相似文献   

5.
人们对生物碳作过较系统的碳同位素组成测定,总结中有这样一个结论:陆地植物~12C比海洋植物富集。两者相差约8‰。陆地植物和海洋植物在碳同位素组成上的明显差异,必然会在来自这两种来源的沉积物有机碳里反映出来,因此利用~13C/~12C的比值法来研究不同沉积环境中的有机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青海湖沉积物有机碳及其同位素的气候环境信息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通过对青海湖沉积物有机碳及其同位素的分析,结合碳酸盐含量的变化特征,探讨了青海湖沉积物有机碳及其同位素组成的环境意义,并且据此分析了青海湖地区近700a来的气候环境演变。青海湖沉积物的有机碳含量及其同位素较好地记录了温度的变化,在有机碳含量高,有机碳同位素低时,气温较高,反之则相反,小冰期的3次冷期以及20世纪以来的升温在该岩心中得以清晰地反映。  相似文献   

7.
洛川剖面2.5Ma以来有机碳同位素组成显示δ13 C值的变化范围为-18.7%~-23.5‰;剖面有机碳同位素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均与磁化率曲线对应且呈现一致的冰期-间冰期波动。表明研究区第四纪以来主要为C3植物为主的C3、C4混合草原植被类型;黄土序列有机碳同位素δ13 C值对应磁化率曲线在冰期—间冰期尺度上较好地记录了夏季风强度变化;与段家坡和渭南剖面有机碳结果对比显示,2.5Ma以来3个剖面在构造尺度上均出现了两次明显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湖光岩玛珥湖HUG-B孔岩心记录了62kaBP以来的古气候、古环境变化信息。全岩有机碳同位素组成(δ^13CTOC)分析表明,62kaBP以来δ^3CTOC值变化比较明显,其变化范围为-28.5‰~-15.5%0。结合孢粉和有机地球化学指标进行综合分析,湖光岩玛珥湖δ^13CTOC变化曲线可划分为6个演化阶段:62~58和48~40.5kaBP两个时段的δ^13CTOC值偏负,沉积物中有机质主要来源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的陆生C13森林植被,反映了温暖潮湿的气候环境;58~48和40.5~17.2kaBP期间δ^13CTOC值明显偏正,沉积物中有机质主要源自C4草本植物,反映了湖光岩地区有效降水量减少、干旱程度增加导致湖光岩玛珥湖湖面下降,大量C4草本植物生长在暴露的湖滨岸;17.2~4kaBP时段内δ^13CTOC值尽管存在更加频繁的波动,但总体呈现逐渐偏负的趋势,反映了暖湿和冷干气候多次交替但总体上逐渐变暖、变湿的气候环境;4kaBP以来δ^13CTOC值存在逐渐偏正的趋势,虽然不排除人类活动的影响,但很可能反映了干旱程度的再次增加。综合分析表明,有效降水量(降水量-蒸发量)是控制湖光岩玛珥湖地区C3/C4植物相对生物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湖光岩玛珥湖有机碳同位素的研究结果支持区域气候环境而不是大气CO2浓度变化是末期冰期以来热带低纬度地区C3/C4植被相对生物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东海陆架HY126EA1孔有孔虫壳体的氧、碳同位素记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东海陆架HY126EA1孔有孔虫壳体氧同位素组成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通过与深海氧同位素组成曲线对比,可将氧同位素组成变化分为5期,分别对应着冰消期、末次冰期极盛期、末次冰期间冰段、末次冰期初期和末次间冰期.碳同位素组成的变化与氧同位素组成的变化基本一致.δ18O和δ13C的相关性在不同气候期存在明显差异,主要受陆源水和海水交换复杂程度的控制.  相似文献   

10.
河蚬分布的气候环境及壳体稳定同位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实地考察和对现有资料的统计与分析,揭示中国大陆河蚬现生种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南部年降水量大于800 mm(800~1400 mm)、1月平均气温大于0℃(0.5~4.5℃)、温暖湿润的淡水—微咸水河湖环境之中。河蚬壳体在生长过程中记录了气候环境和水体性质的信息。利用碳酸盐自动装置与Finnigan MAT-253型质谱仪联机对河蚬壳体δ18O和δ13C的值进行了系统测试,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壳体生长过程中由于生理效应和生态习性差异造成全壳的δ18O值变化较小,江苏一帆河、古黄河、江西绵江和云南滇池4个采样区(点)之间变化仅为1.4‰;河蚬壳体不同部位δ18O值记录了生长过程中的季节性温度变化;随纬度增高壳体δ13C值富集轻同位素组成,有变负的趋势;雨热同期气候环境下的一帆河、古黄河地区现代河蚬壳体碳氧同位素值在个体生长过程中变化位相非常相似,反映了壳体碳氧同位素值对气候环境的响应。  相似文献   

11.
1995年夏季航次冲绳海槽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对海底岩石实施拖网取样,在与那国海底洼地西南边线采集到新鲜玄武岩样品。对岩石样品进行了薄片鉴定、岩石化学分析、稀土和微量元素分析以及银同位素分析等。结果表明,岩石为橄榄拉斑玄武岩,岩石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分布具有地慢柱洋中脊玄武岩的特点;成岩熔浆来自上地慢,分异程度较低,混合作用较弱,结晶液线温度为1150-1200℃。  相似文献   

12.
热带西太平洋海水氧同位素组成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1991年WOCE首航中从热带西太平洋采集的水样的δ^18O数据,论述了该海区的氧同位素组成及其分布特点。结果表明,氧同位素的平面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热带西太平洋表层环流的基本特征,提供了北赤道流和黑潮源地的同位素示踪物证据。此外,还对δ^18O值的垂直分布,断面分布,及δ^18O值与盐度,温度,溶解氧相互关系等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依据多金属结核、铁锰结壳的记录 ,研究了太平洋海水结核结壳中锶、铅同位素的关系 ,结果表明 ,太平洋海水中锶同位素与铅同位素无明显的相关性。作者认为这是由于太平洋海水中锶、铅的滞留时间相差很大 ,达 4个数量级 ,锶同位素记录了 10 0 0 0 0 a至百万年时间尺度上全球性大洋范围内海水物质来源的变化 ,而铅同位素能在较小的时间尺度上反映局部的大洋海水物质来源的信号 ,是高分辨率的物源示踪剂  相似文献   

14.
取自东太平洋的CC48柱状样的底栖有孔虫δ^13C研究结果表明,该柱状样下,中新统地层至少存在3个碳移位事件,这些事件完全能与Louit等(1983)剖面相比较,它们为该孔的地层划分提供了依据,为区域对比提供了标准,为古地磁地层学和古生物地层学研究结果的正确与否提供良好判别标志。通过这一对比研究,可以推定δ^13C地层是未来高分辨地层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中下游湖泊水体氧同位素组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长江中下游45个湖泊不同季节水体δ18O分析,对湖泊水体演化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湖泊水体δ18O主要反映了湖泊水源变化及湖泊水体与长江洪水期/枯水期交替演变的特征关系。受江湖关系随季节变化影响,处于长江中下游中段安徽省境内的巢湖、石塘湖等湖泊各季节水体δ18O都相对较高,处于上段和下段的鄱阳湖群和太湖湖群湖泊水体δ18O相对较低。因此,长江中下游上段和下段湖泊水体交换受长江影响较大,中段较小。对不同季节湖泊水体δ18O比较分析表明,长江对湖泊水体的影响主要在夏季,秋、冬季节湖泊水体稳定。黄盖湖、大冶湖等湖泊夏、秋两季水体δ18O大幅度变化与长江的水位波动直接有关,在长江洪水期,湖泊与长江相连;在长江枯水期,湖泊与长江分离。玄武湖水体δ18O的大变幅是人为换水造成的。  相似文献   

16.
在南海北部及珠江口水体中取样进行Be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从海向珠江水体中~(10)Be和~9Be浓度分别从1250at./g,和40PM增加到22060at./g及1120PM,其悬浮质中~(10)Be从小于0.3×10~7at./g到19.0±0.8×10~7at./g。~9Be在水中的垂直分布从底部向表层逐渐增加,悬浮质中~(10)Be则从底部到表层逐渐减小。本区域悬浮质中的~9Be,~(10)Be和Si不论在水平和垂直分布其特征都类似。  相似文献   

17.
云南宁蒗地区中全新世晚期气候变化的石笋记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对云南宁蒗县永宁区仙人洞石笋进行α-U系测年和碳氧同位素分析,建立了4 500~2 000 aBP的古气候变化时间序列。研究结果表明,永宁地区在4 500~2 000 aBP间石笋记录的冷暖事件所反映出的气候变化,大致可分为6个气候阶段:4 500~4 000 aBP气候温暖干旱;4 000~3 400 aBP气候寒冷干旱,是中全新世晚期的一次重要的气候演变转折时期;3 400~3 100 aBP气候温暖湿润;3 100~2 650 aBP气候寒冷干旱;2 650~2 400aBP气候温暖湿润;2 400~2 000 aBP气候冷凉湿润。中全新世晚期以来,石笋记录的这些短时间尺度的气候事件,明显受中—低纬度太阳辐射强度以及北半球大气环流的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是控制印度季风演变的主要动因。石笋记录揭示印度季风的快速推进或退出(萎缩)以及百年尺度上的气候波动是太阳辐射量变化造成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南海表层海水Sr-U同位素记录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利用热电离质谱方法分析了取知南海不同海域的现代珊瑚和全新世珊瑚样品的Sr、U同位素组成。结果表明,南海珊湖代表的礁区表层海水^87Sr/^86Sr比值介于0.708902-0.709401之间,分布相当不均一,而δ^234U则主要介于170-180之间,明显高于开放大洋144的结果,反映周边大陆物质输入对南海表层海水组成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冲绳海槽北部Rd一82孔浮游有孔虫N.dutertrei和Rd一86孔N.dutertrei及G.sacculifer的氧同位素记录进行了分析。Rd一82孔浮游有孔虫的氧同位素组成可清晰地划分氧同位素1一4期,跨越地质时代0一71ka;Rd一86孔可划分氧同位素1一4期及5a-5c亚期,跨越地质时代为0一110ka。根据氧同位素变幅分析,末次冰期极盛时冲绳海槽北部可能有黄河和长江的淡水影响,其影响强度Rd一82孔强于Rd一86孔。晚更新世以来,黑潮流一直影响着本区,冰期时黑潮流主流线向东转折段向南偏移,根据现有资料至少南移0.34个纬度。此外,在氧同位第2期,即末次冰期极盛期内发生一个短暂的气候回暖事件,该事件发生在21一20kaB,P,之间。  相似文献   

20.
南海巽他陆坡晚更新世以来的微体化石和古环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柱状样 182 88- 2采自于南海南部巽他陆坡 (5°4 4′N、 110°4 4′E,水深 788m ,柱长 6 .8m ) ,通过与邻近柱状样同位素的对比 ,其揭示了末次冰盛期以来的沉积。柱状样中指示水深较大的介形类和浮游有孔虫丰度自下而上呈现明显增加的趋势 ,而指示水深较浅的介形类丰度及介形虫 /浮游有孔虫比值和底栖有孔虫在有孔虫全群中的丰度都呈下降趋势 ,反映了研究区末次冰盛期以来海面上升和海水加深的过程。这两类的变化在 YD至全新世早期最为显著 ,与该时期海面快速上升造成的环境急剧变化相对应。异地介形虫广见于末次冰期和全新世早期的沉积中 ,反映冰期低海面和冰后期海侵初期频繁发生源于陆架的顺坡搬运。依据末次冰期沉积中含较多的底栖有孔虫 Uvigerina和 Bulimina、介形虫 Polycope和 Cytherella,及底栖有孔虫 U.peregrina较低的δ1 3C,推测冰期低海面时底层水状况为低氧和高营养 ,在冰盛期尤为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