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洋世界》2008,(3):8-8
免疫系统是人体的重要防线。它保护着人体。防止细菌、病毒等病原性微生物和其他病原性物质的入侵。细菌和病毒要在人体内“作乱”,必须首先通过免疫防线。最近。英国约克大学的科学家们发现嗜血性流感杆菌入侵人体、攻破免疫防线的“独特手段”——利用人体内的唾液酸。研究者发现了细菌的一种有活性的酶,这种酶可以高效捕捉从人体细胞表面释放的唾液酸。  相似文献   

2.
《海洋世界》2009,(3):8-8
日本短尾鱿鱼和一种发冷光的海洋细菌相处得可谓是“琴瑟和谐”:这种细菌在鱿鱼的发光器官里“安家”,使鱿鱼发出水纹状的光,用来蛊惑敌人和猎物。最近,科学家发现:决定这种细菌是否寄居在鱿鱼体内的关键因素是一个基因,而这个基因的关键作用是使细菌形成生物膜。  相似文献   

3.
《海洋世界》2010,(6):9-9
英国科学家发现有可能通过有规律地注射磁化平细胞而彻底治愈心肌梗塞以及其他心血管损伤。 科学家将携带临床试剂的治疗千细胞注射到血流当中,然后通过铁和此帖的微粒控制干细胞的运动,使其精确到达受损的心脏组织。研究人员将这种疗法命名为“磁化聚焦”。据称,这种方法将治疗细胞到达受损组织的精确度提高了5倍。这种疗法的目的在于,尽可能使更多的用于治疗的干细胞达到心脏受损区域。  相似文献   

4.
新测定方法采用开放式测定系统。测定时,海水不断地流过海藻,使其周围的环境与在海中相似,避免了传统封闭式测定系统中的“瓶效应”。这种新方法根据海水的流量、流入与注出海经水中溶解氧浓度的差以及管内海藻的生物量算出光合作用速度,具有简便、可靠以及能够测定个体较大海藻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海洋世界》2008,(6):9-9
看见面包上长了霉菌,大多数人会立刻将其扔掉;然而,有些人却可以从这些小型真菌中看到诸多可能性,美国密苏里大学的科学家帕特里克·许和他的研究小组发现了霉菌生殖过程中的一种新机制——该机制通过在减数分裂中“关闭”不匹配基因(“关闭”后该基因将无法表达),避免了非正常的遗传突变。许说:“对霉菌的这种‘定位不匹配基因并关闭之’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死海是位于西南亚的著名大咸湖,湖面低于地中海海面392米,是世界最低洼处,因温度高、蒸发强烈、含盐度高,据称水生植物和鱼类等生物不能生存,故得死海之名。那么死海真的就没有生物存在了吗?美国和以色列的科学家,通过研究终于揭开了这个谜底:但就在这种最咸的水中,仍有几种细菌和一种海藻生存其间。原来,死海中有一种叫做“盒状嗜盐细菌”的微生物,具备防止盐侵害的独特蛋白质。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曾呈奎教授,副所长吴超元教授和纪明侯教授等三人于1980年8月出席了在瑞典召开的“第10届国际海藻学术讨论会”和在英国召开的“国际藻类学会学术会议”。这是我国科学家第一次参加这二个国际性定期召开的学术会议。“第10届国际海藻学术讨论会”于8月11日至15日在瑞典哥德堡举行。参加学术讨论会的代表来自34个国家,共380名科学家。在大会上作学术报告的共有7人,其中我  相似文献   

8.
《海洋世界》2008,(11):4-4
科学家通过视频技术在海水表面以下9000米的地方发现了鱼类,这种鱼是目前人类已经发现的海洋中生活地点最深的鱼,人类也是首次拍到它们的生活状态。这种鱼名叫狮子鱼,科学家是通过录像,在日本附近的太平洋区域深达9000米处发现的。研究人员表示,此前人们从未目睹过它们的在深海中生活的真实情景。  相似文献   

9.
德国雷根堡大学的科学家在冰岛北部大西洋火山区约 1 2 0 m深处的海水中发现一种微小细菌 ,它是有史以来人们发现的最小生命体。这一发现对科学家研究生命起源有着重大意义。新发现的细菌被命名为“骑火球的超级小矮人”,其体积相当于大肠杆菌的一百六十分之一 (约 1 / 50 0 0 mm)。科学家说 ,新发现的细菌只拥有约 50万个基因物质 ,比迄今发现的最小细菌生殖道支原体还少 8万个德国科学家发现最小生命体  相似文献   

10.
蓝色新事     
《海洋世界》2014,(5):2-3
<正>2英国海带Kelp英科学家发现吃海带有利于减肥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的科学家最近发现普通海带中的一种物质可以抑制人体对脂肪的吸收。试验显示,海带中含有的海藻酸可以抑制肠胃对脂肪的分解。科学家说,对从海带中提取的海藻酸进行的测试显示它可以阻止身体吸收脂肪。试验将海藻酸做成面包,结果即便是少量摄入,人体对脂肪的吸收也可减少三分之一。纽卡斯尔大学的科学家称初步的试验结果"非常令人鼓舞",下一步将进行临床试验,观察把海带作为正常饮食的一部分对减肥的有效性。但营养学家认为虽然海带可能有助于对付肥胖症,但避免肥胖的最佳办法首先还是减少脂肪的摄入。  相似文献   

11.
孙洁 《海洋世界》2012,(1):64-65
在水下几千米深处到底是否存在着另外一片安静祥和的“桃花源”呢?最近英国科学家震惊地发现,在南极2400米深海处生活着大量的海洋生物,包括还未曾被发现过的蟹类、章鱼类和海星类等新物种,在这样一个完全见不到光亮的地方竟然隐藏着一个“消失的世界”,不得不令人称奇。与上层海水里的喧嚣热闹相比,这里似乎显得有些寂寞。  相似文献   

12.
《海洋世界》2010,(5):6-6
当朋友对你说起他“抑郁了”的时候,你的第一反应要问问他是否抽烟。 抽烟的人解释为何会选择这种嗜好时最常说的就是抽烟是为了“解除烦恼”或“减轻压力”,但是没有人能说清楚通过摄入烟草中含有的微量“神经麻醉”物质究竟能给人带来多大的帮助。不过,科学家最近发现了抽烟与精神抑郁病患之间的某种关联。  相似文献   

13.
《海洋世界》2013,(2):2
这是美国一只海獭在今年2月14日情人节这天,抱着一颗心型玩具传达"爱意"。美国生物学家最近称,海獭在将来有可能帮助抵御气候变化,在专家看来,海胆吃海藻,而海獭吃海胆,有助于海藻茁壮成长,使其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当海藻死亡的时候,它会把大气中的碳拖入海底,所  相似文献   

14.
《海洋世界》2009,(2):7-7
美国耶什华大学爱因斯坦医学院的科学家们在研究中发现,一种小型胞内蛋白可以协助细胞“自杀”,这发现很可能为癌症等疾病提供新的治疗方式。自然衰老或外界压力等因素均会导致细胞的程序化死亡,又称“凋亡”。  相似文献   

15.
《海洋世界》2009,(6):7-7
有10%的癌症患者的癌细胞会扩散至脑部并发展成脑部肿瘤。一个一直困扰着学术界的问题是:癌细胞是如何通过血脑屏障的?血脑屏障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一种细胞结构,它可以限制化学物质和微观物体(如细菌)通过血管进入神经组织,大部分细胞都被血脑屏障阻挡在外,无法进入脑部。最近,美国纪念斯隆-凯瑟琳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癌细胞具有进入大脑的“单程票”。  相似文献   

16.
《海洋世界》2010,(7):7-7
小小细菌又一次扮演了神奇的角色,这可不是浮夸和跃进的幻想。 瑞士一所大学的研究者发现了一种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菌类,这种菌类可以让稻谷生长速度提高5倍。在瑞士洛桑大学发表的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称这种真菌菌根可以减少磷肥的使用,而且它是“纯天然的”,不会转变植物的基因。  相似文献   

17.
最近,美国史密森学会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海洋植物学家,在南太平洋塔希提以西600英里处的库克群岛潜水时,在珊瑚礁上看到一种由橙黄色粘滑物质所形成的带。将其带回实验室后,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其中含有一种奇怪的细菌,这种细菌是他们从未见过的。后来,给它取了一个名字叫“珊瑚致死性橙黄”。这种细菌传布很快。科学家们两年前在斐济还没有看到其任何痕迹,但是当1994年夏季重返该地时,它们已开始扩散。到当年仲秋,已影响整个南太平洋,直至巴布亚新几内亚,跨越的距离达3600英里之遥。  相似文献   

18.
《海洋世界》2008,(8):7-7
科学家最近发现了一种新型材料.这种材料可以将汽车尾气中的废热转变为电。使汽车的效率更高。这项科研成果发表在著名的学术杂志《科学》上。研究者将这种新型材料称为“热电材料”,它的效率取决于一定温度下热电相互转化的效率。  相似文献   

19.
《海洋世界》2009,(8):8-8
浮游有孔虫是一种漂浮在海面上的浮游生物,它是许多海洋生物的重要食物来源。专家发现,浮游有孔虫并非如人们想象得那样“随波逐流”,它们过着截然不同的双重生活,这种适应性使其历经生物大灭绝事件存活至今。英国诺丁汉大学和爱丁堡大学的科学家们通过分析浮游生物Streptochilus globigerus和生活在海底沉积物中的有孔虫Bofivina variabilis的遗传信息,发现二者其实是同一物种——浮游有孔虫。研究者表示,在白垩纪末期的生物大灭绝事件中,  相似文献   

20.
范晓,男,出生于1942年10月,1967年毕业于青岛海洋大学生物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海藻工业协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海藻化学和藻类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先后主持完成了10多项国家重大课题和国际合作项目,尤其在海藻工业的开拓和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自70年代开始,他主持完成了农业部的“全国海藻资源调查及其利用”,“海藻Algin提取新工艺”,“电渗析法提取甘露醇工艺研究”,以及基础理论方面的“海藻化学组成的研究”等;国家科委“八五”攻关课题及科学院重点项目“海藻活性碘的研究”,“海藻碘的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