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中国海洋药用生物濒危珍稀物种及其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次对中国海洋药用生物濒危珍稀物种及其资源状况进行了调查和评价.结果显示,中国海洋药用生物及具有药用开发价值的海洋生物物种被列入濒危或保护物种的达235种,濒危比率达14.0%.极危物种9种,濒危物种112种,易危物种88种,近危物种5种,珍稀物种1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0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44种.过度开发利用和海洋环境恶化是造成海洋野生药用生物濒危的主要原因.加强海洋自然保护区和海洋特别保护区的建设是保护海洋药用生物物种多样性和遏制资源衰退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李阳  徐奎栋 《海洋与湖沼》2020,51(3):434-443
基于对中国海域海葵目700余条采集记录的分类整理和分析,对中国海域的海葵物种多样性与区系特点进行了总结。迄今共记录并核实了81个海葵目物种,其中黄渤海有29种,东海有23种,南海有55种,物种多样性呈"南海最高、黄渤海次之、东海最低"的分布格局。中国海海葵目这一分布模式既与中国大多数海洋生物类群由北向南递增的物种多样性格局不同,也不同于其所隶属的珊瑚虫纲与刺胞动物门从赤道向两极明显减少的纬度梯度分布模式,亦与全球海葵目物种多样性由南北纬30o—40o向低纬度热带海域和高纬度逐步降低的分布格局不同。本文将我国海城分布的海葵进行了区系划分并分析了各海域海葵的区系特点,探讨了驱动海葵物种多样性分布的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3.
玻璃虾总科隶属于甲壳动物亚门十足目,真虾下目,生物多样性高,形态和栖息环境变化大,世界性海洋分布,从潮下带到千米深海,从极地到赤道海域均有发现,动物地理学特征显著。该总科物种是海洋生态系统和生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生态学和生物多样性价值;是研究真虾类起源与进化的重要阶元;部分物种更是传统渔业捕捞对象。然而该总科也是真虾下目中缺乏系统研究的类群,其生物多样性和分类学研究不完善,所含很多阶元的单系性受到质疑,同物异名等问题突出,更有许多非正式种组有待修订。我国海域玻璃虾总科的生物多样性研究更是匮乏,其种属组成,海域分布,区系特点等鲜为人知。未来可在收集和掌握大量文献与标本的基础上,以形态分类学为基础,结合现代分子系统学和生物地理学,研究其在中国海的种属组成,资源分布和区系特点,进而系统研究其动物地理学特征。  相似文献   

4.
根据 1983-1986 年渤海鱼类复殖吸虫调查的结果,对其群落结构进行研究.共发现复殖吸虫 14 科 48 属 84 种.多元分析结果表明:渤海复殖吸虫可以分为内海和外海两个群落:内海的黄姑鱼多睾吸虫(Pleorchis nibeae)-天津褶膜吸虫(Ectenurus tiagjinensis)-多变颈源吸虫(Derogenes varicus)群落(简称PED);外海的球形孔肠吸虫(Opecoelus sphaericus)-褐菖鲉孔肠吸虫(Opecoelus sebastisci)-马面魨拟孟氏吸虫(Paramanteriella cantherini)群落(简称OOP).PED 的种类组成、数量和多样性均高于 OOP,但优势种类和优势度却相对较低.群落结构差异与渤海地理环境、宿主组成、水环境等多因子相关.  相似文献   

5.
让历史告诉未来.中国海监的成长,伴随着中国海洋综合管理产生和发展.中国海监在辽宁的成长轨迹,也同样带有人们海洋意识的增强和深入的痕迹.海洋管理法律、法规体系的不断健全,是海监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6.
中国海洋药物资源及其药用研究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中国海洋药物资源状况进行了调查和评价.结果显示,历经3 600余年,中国海洋药物应用经验不断积累,特别是现代海洋药物的研究成果显著.截至2008年,中国近海已记录的海洋药物及已进行现代药理学、化学研究的潜在药物资源已达684味,其中植物药205味,动物药468味,矿物药11味;涉及海洋药用动植物1 667种(植物272种,动物1 395种),另有矿物18种.加强现代药学研究,保护现有药用生物资源,开拓新的资源领域,是未来海洋药物持续发展的保障.  相似文献   

7.
养殖文蛤体内寄生的一种吸虫幼虫及宿主组织病理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文蛤吸虫病害研究的基础资料,报道了寄生在文蛤体内的1种复殖吸虫幼虫的形态结构及宿主由此所产生的组织病理学变化。研究表明:该吸虫分别为咆蚴和尾蚴。咆蚴圆筒形,内含不同发育阶段的尾蚴。成熟尾蚴体成扁平舌状,具有口吸盘、腹吸盘,1对眼点和1条细长无刺的尾巴。该吸虫主要侵占生殖腺,少部分幼虫进入附近的消化盲囊、鳃、肾等部位。轻微感染者,生殖滤泡萎缩,生殖细胞发育滞后;严重感染的宿主,生殖腺完全被侵占并耗尽。消化盲囊、鳃、肾等器官组织也因幼虫感染呈现不同程度的病理学变化;严重者上皮细胞水肿或脱落,肌肉组织结构紊乱或溶解等。本工作同时显示,吸虫寄生可诱发宿主血淋巴细胞大量增生,并产生凝集、组织浸润及形成包囊等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8.
蓝色新事     
《海洋世界》2013,(7):34-35
海洋日World Ocean Day世界海洋日暨中国海洋宣传日庆祝大会在锦州举行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当日,中国海洋宣传日庆祝大会暨年度海洋人物颁奖仪式在辽宁省锦州市举行。世界海洋日系列活动也在中国沿海各地同步开展。今年世界海洋日中国海洋宣传日主题是"建设海洋强国"。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在致辞中表示,建设海洋强国,实现城市与海的和谐,必须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尊重自然、顺应  相似文献   

9.
微藻类病毒与宿主之间微生态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毒感染、杀死和裂解微藻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普遍现象,在自然海洋环境中,有多种因素可以导致浮游植物细胞的损失,其中微藻的自然死亡(即细胞裂解)率是导致微藻损失的一个重要因素.由病毒介导的宿主死亡不仅可影响藻类物种的种间演替,也可能会影响种内演替、藻类群落的丰度及多样性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病毒可以通过减少宿主种群数量或防止藻类宿主种群数量达到高峰的方式来控制浮游植物动力学指标.因此,藻类病毒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赤潮动力学和感染的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病毒具有高度特异性宿主范围的发现拓展了我们对微藻种群动力学过程的认识.本文从病毒-微藻稳定感染系统模型、病毒对微藻种群动力学的调节、病毒介导的微藻死亡、宿主对病毒侵染的防御以及影响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的环境因素等方面综述微藻类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关系.  相似文献   

10.
孙晓燕  李希彬 《海洋科学》2016,40(2):110-117
为了解近10年来中国海洋科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主题, 作者运用科学计量分析方法以及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中的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可视化展示等研究手段, 对主要海洋核心刊物在2004~2008和2009~2013年两个阶段共10年间发表论文的高频关键词进行计量分析。分析和对比结果发现, 海洋生物、海洋水产养殖、海洋沉积环境和海洋环境污染这4个研究主题始终是10 年来中国海洋科学研究的重点, 新阶段也出现了海洋灾害、海洋权益等新研究主题。中国的海洋科学研究紧跟形势发展, 研究主题逐渐明确, 研究内容进一步扩展, 研究方法和手段不断丰富。  相似文献   

11.
虾虎鱼类Gobioidei是包括弹涂鱼科Periophthalmidae、鳗虾虎鱼科Taenioididae等在内的一群小型鱼类。全世界计有约1720种左右,全国有161种海水虾虎鱼类,其中有20种分布于渤海,这次调查共采到19种,其中有2种系黄海边缘分布,为渤海首次记录。本文报告了虾虎鱼类在渤海水域的名录,分布和生态学特征,分析了它们在渤海生态系中的作用,特别是对增殖放流对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我国东南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硅藻组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采自我国东南近岸海域18个站位78个表层沉积样品进行了硅藻鉴定分析,根据硅藻优势种和次优势种的分布特征,划分出3个组合和两个亚组合,其较好地对应分布于南海、台湾海峡和东海等3个近岸海域。统计数据表明,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硅藻的分布受大陆入海径流的影响微乎其微,随着水深的增加,我国东南近岸海域海洋初级生产力减小,底栖种、潮间带种减少而浮游种增加;组合Ⅰ的分布表明南海东北部海域明显受黑潮流等外洋水团的影响,可应用组合Ⅱ1和组合Ⅱ2中优势种和特征种硅藻来指示水深,两亚组合面貌的差异是对冬夏两季海峡两侧受不同性质海流控制的响应;组合Ⅲ受沿岸流控制比较明显,而遭受黑潮等外洋水团的影响很弱。  相似文献   

13.
对东海污损生物群落进行系统的研究,共发现污损生物358种,其中藻类87种,动物271种,主要类群有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多毛类和苔藓动物。污损生物种类数呈远岸区多于内湾区多于近岸区多于河口区的趋势。盐度对种类分布的影响最大,从河口区向远岸区,随着盐度的增大,污损生物种类由淡水种向低盐种再向高盐种演替。污损生物种数的季节变化明显,夏季最多,秋季次之,冬、春两季较少,这与水温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14.
Epizoic diatoms on marine copepods are common in nature and may have a special ecological relationship with their hosts.However,this special ecological group is not well known,and it has only rarely been studied in the China seas.To address this knowledge gap,the species diversity and classification of epizoic diatoms on planktonic copepods were studied with samples collected from the East China Sea.In the present study,a marine araphid diatom genus Protoraphis and its type species,Pr.hustedtiana,were observed and identified by light and electron microscopy,thus representing the first record of this genus and its type species in China.This genus is characterized by a median sternum strongly bent to opposite sides and terminate in two transapical grooves at the valve ends.Protoraphis hustedtiana was found to be epizoic on the posterior body appendages and segments of the marine calanoid copepod Candacia bradyi.An internal view shows a complex,ear-shaped process that is close to the apical slit field.The ecological habitats and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s of Protoraphis were also discussed,and,together with complementary morphological studies,our results have increased the number of records for marine epizoic diatoms to three genera with three species in China,including Pseudohimantidium and Pseudofalcula.  相似文献   

15.
印度洋-西太平洋海洋动物谱系地理演化格局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印度洋和西太平洋海域,拥有大量浅海大陆架、边缘海和岛屿,孕育了全球最丰富的初级生产力和渔业资源,尤其是作为该区域陆源物质输入、两大洋能量汇聚中心和生物多样性中心的东印度三角,在全球海洋生物分布和进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结合物理海洋和化学海洋环境,通过线粒体基因和核基因等分子标记研究结果,归纳分析了印度洋和西太平洋区域海洋动物谱系生物地理演化格局及其可能的成因。具体结果如下:(1)雷州半岛-海南岛、冰期暴露的台湾海峡和长江冲淡水等沿岸海区,阻碍了海洋动物在海区间的扩散,南海、东海和黄、渤海广布类群,多由一个星状辐射谱系组成,种群经历最近的数量扩张和区域扩散,而仅分布于南海的物种,一般具有多个深度分歧的遗传谱系,种群呈现出数量平衡状态,同一广布物种的南海和东海种群,因区域海洋环境差异,种群数量动态演化历史不同;(2)黑潮影响区的沿岸广布类群,黑潮海流促进了顺流扩散、限制了跨海流基因交流;(3)东印度三角区,存在"华莱士线"、"赫胥黎线"和"印度洋-太平洋线"等生物地理边界,该区域海洋或咸淡水溯河洄游动物多呈现为分布在生物地理边界两侧的2个遗传谱系;(4)西太平洋,存在与目前东西向大洋环流垂直的南北向跨赤道扩散和基因流现象,可能受到目前南北向随季节反转的沿岸流和深层海流影响;(5)印度洋东西海岸共享物种,受印度洋西向赤道流影响,海洋动物多由东印度洋向西印度洋跨洋扩散;(6)西印度洋广布物种/类群,呈现了两种不同种群分化格局——遗传同质均一种群和深度分化的遗传谱系;(7)东、北印度洋和南海区域共享大量物种,可能是海盆间双向扩散的结果;(8)海洋生物谱系生物地理进化史信息,可以用于地质事件、海洋环流和古气候重建。  相似文献   

16.
1Introduction The marine environment contains a complex va-riety of plants, animals and microorganisms. Owingto their unique adaptations to the habitat, these liv-ing creatures elaborate a wide diversity of naturalproducts with specific bioactivities, whi…  相似文献   

17.
于2006年11月和2007年4月对南麂列岛8条潮间带断面开展了底栖生物调查。结果表明,共鉴定出底栖生物191种,其中软体动物84种,藻类46种,多毛类23种,甲壳动物28种,棘皮动物5种,其它动物5种。从季节来看,春季航次物种数、平均生物量和平均栖息密度(分别为164种、8890.76g/m2、3436ind/m2)明显多于秋季航次(121种、3642.10g/m2、1657ind/m2);而从不同底质来看,平均物种数、平均生物量和平均栖息密度岩礁断面(分别为54种、8318.78g/m2、3354ind/m2)都明显高于泥质(27种、154.46g/m2、185ind/m2)和沙质断面(8种、64.30g/m2、66ind/m2)。从垂直分布来看,南麂列岛潮间带底栖生物分带明显,平均生物量中潮区(7278.41g/m2)大于低潮区(6684.14g/m2)大于高潮区(4836.77g/m2),平均栖息密度为中潮区(3386ind/m2)大于高潮区(2908ind/m2)大于低潮区(1347ind/m2)各断面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0.97-3.10,种丰富度指数为0.54-4.91,均匀度指数为0.4...  相似文献   

18.
渤海是我国最大的半封闭型内海,也是重要的海洋生物产卵场、育幼场和索饵场。其陆源径流丰富,环境异质性高,具有很高的浮游植物物种多样性,其中包括大量的赤潮物种。该海域赤潮频发对水产养殖、生态环境、旅游业等造成了很大影响。因此,针对该海域浮游植物物种多样性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整理了1957—2019年间46个主要航次的调查资料,比较分析了这些航次中鉴定的浮游植物组成以及相对丰度,并跟踪分析了近20年来渤海的主要赤潮事件,重点描述了赤潮物种多样性,并详细阐述了常见赤潮物种。在航次鉴定的140个赤潮物种中,包括硅藻78种,甲藻52种,定鞭藻5种,绿藻4种和蓝藻1种。本文为比较研究包括渤海海域在内的不同海域浮游植物和赤潮物种的多样性,探索海洋生物多样性的起源和演化规律,解读宏基因组学及宏条形码分析结果提供了基础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珊瑚藻是海洋生态系统中一类重要的钙化红藻, 且具有海洋初级生产力和生态服务功能, 已经成为当前热点研究生物之一。目前, 世界各国有关珊瑚藻的种类、分布等正在逐渐明晰, 而我国海域珊瑚藻的分布研究尚属空白, 许多种类的多样性信息也需要更新。中国珊瑚藻本底信息的匮乏也阻碍了我国在各个层面上开展珊瑚藻研究与保护工作。为此, 文章对中国海域珊瑚藻种类和分布现状进行了汇总与分析。结果表明, 中国现有珊瑚藻种类记录162种, 合并同物异名种后共计112种, 隶属于10科26属, 约占全球珊瑚藻种类数的15%; 其中大陆有79种, 台湾岛66种, 香港10种。我国珊瑚藻的分布从渤海到南海均有分布, 呈现出明显的热带与亚热带分布特征; 其中辽宁、山东、浙江、福建、广东和香港海域记载较少(<20种), 而台湾岛、海南岛和三沙海域则较多(>30种)。研究能为明确我国珊瑚藻的种类、数量及分布特征等方面提供良好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20.
东海北部黑潮区的浮游桡足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87年夏季、冬季和1989年春季、秋季采自东海北部黑潮区的浮游生物样品,鉴定出浮游桡足类227种,其中1种为我国海区新记录,21种为东海区新记录.文中还描述了浮游桡足类的总个体密度和主要优势种的分布,并对其与海洋环境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