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陆钧 《热带海洋》1999,18(1):16-22
定量分析了南海33个1000m水深线以内的现代表层沉积样品中的硅藻,发现主要的种有菱形海线藻,短刺角毛藻,结节圆筛藻、长海毛藻,海洋菱形藻和条纹小环藻。根据硅藻主要种的百分含量,各站位硅藻丰度的变化以及其它一些特征,将33个样品划分为5个硅藻组合,并着重研究这些组合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冲绳海槽晚第四纪沉积硅藻及其古海洋学意义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蓝东兆  许江  陈承惠 《台湾海峡》2000,19(4):419-425
本文描述了冲绳海槽辫中KL22+KL18岩芯的硅藻丰度、优势硅藻种的相对含量、微型硅藻的种类和丰度、热带远洋种的丰度的分布特征,讨论了该岩芯的地层年低、古黑潮流等问题。结果表明晚更新世以黑湖主干未流过研究区;岩芯中硅藻丰度和热带远洋种丰度的突然增加系新仙女木(YD)、海因里奇(H1)等古气候变冷事件留下的记录。  相似文献   

3.
定量分析了南海33个1000m水深线以内的现代表层沉积样品中的硅藻,发现主要的种有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nitzschioides、短刺角毛藻Chaetocerosmessanensis、结节圆筛藻Coscinodiscusnodulifer、长海毛藻Thalassiothrixlongissima、海洋菱形藻Nitzschiamarina和条纹小环藻Cyclotellastriata。根据硅藻主要种的百分含量、各站位硅藻丰度的变化以及其它一些特征,将33个样品划分为5个硅藻组合,并着重研究这些组合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夏季强降雨对胶州湾浮游硅藻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强降水对胶州湾浮游硅藻群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本文利用2012年夏季暴雨前(7月17日)和暴雨后(8月5日)采集的浮游植物样品,对胶州湾海域在暴雨前后浮游硅藻的种类组成、丰度和群落结构特征等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台风导致的强降雨天气对浮游硅藻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暴雨前胶州湾共记录到硅藻22属54种,暴雨后,共记录到出硅藻18属39种,浮游硅藻种类数显著下降。暴雨前浮游硅藻的平均丰度为2953.9 104 cells/m3,优势种有浮动弯角藻(Eucampia zoodiacus)、星脐圆筛藻(Coscinodiscus asteromphalus)、拟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pseudocurvisetus)和劳氏角毛藻(Chaetoceros lorenzianus);暴雨后浮游硅藻平均丰度为111.4104cells/m3,比暴雨前降低了1个数量级,优势种组成也发生变化,有浮动弯角藻、星脐圆筛藻、大洋角管藻(Cerataulina pelagica)和波状石丝藻(Lithodesmium undulatum)。暴雨前后浮游硅藻平面分布也发生变化,暴雨前在湾西部丰度值较高,暴雨后浮游硅藻平面分布相比暴雨前更加均匀。本研究可为深入探讨海洋环境异常变化对浮游硅藻乃至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夏季强降雨对胶州湾浮游硅藻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强降水对胶州湾浮游硅藻群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作者利用2012年夏季暴雨前(7月17日)和暴雨后(8月5日)采集的浮游植物样品,对暴雨前后胶州湾海域浮游硅藻的种类组成、丰度和群落结构特征等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台风导致的强降雨天气对浮游硅藻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暴雨前胶州湾海域共记录到硅藻22属54种,暴雨后,共记录到出硅藻18属39种,浮游硅藻种类数显著下降。暴雨前浮游硅藻的平均丰度为2 953.9×104个/m3,优势种有浮动弯角藻(Eucampia zoodiacus)、星脐圆筛藻(Coscinodiscus asteromphalus)、拟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pseudocurvisetus)和劳氏角毛藻(Chaetoceros lorenzianus);暴雨后浮游硅藻平均丰度为111.4×104个/m3,比暴雨前降低了1个数量级,优势种组成也发生变化,有浮动弯角藻、星脐圆筛藻、大洋角管藻(Cerataulina pelagica)和波状石丝藻(Lithodesmium undulatum)。暴雨前后胶州湾海域浮游硅藻平面分布也发生变化,暴雨前在湾西部丰度值较高,暴雨后浮游硅藻平面分布相比暴雨前更加均匀。本研究可为深入探讨海洋环境异常变化对浮游硅藻乃至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运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2011年7月荣成八河扇贝养殖区和楮岛扇贝养殖区中微型浮游生物群落组成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上,2个样品中共检测到22个纲,其中海金藻、硅藻、绿藻、甲藻和隐藻是主要类群,多形微眼藻和抑食金球藻的18SrDNA相对丰度较高;在浮游动物种类组成上,2个样品中共检测到16个门,在八河扇贝养殖区18SrDNA相对丰度较高的浮游动物是软体动物、有孔虫和纤毛虫,而在楮岛扇贝养殖区则是环节动物的18SrDNA相对丰度较高。结果表明,荣成扇贝养殖区有暴发褐潮的可能,需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应对。  相似文献   

7.
象山港潮间带底栖硅藻的分布及其与环境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5年5月和11月对浙江省象山港潮间带底栖硅藻进行采样调查,分析了底栖硅藻的种类组成、丰度、优势种、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和平面分布特征.并讨论了底栖硅藻与水温、营养盐、潮汐等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共鉴定硅藻33属124种.硅藻数量分布随季节变化明显,春季细胞丰度高于秋季.主要优势种为柱状小环藻(Cyclotella stylorum),春、秋季平均占总细胞数的25.8%.种类的季节变化反应硅藻对水温的适应性,潮汐、盐度、pH值对底栖硅藻组成影响并不明显.秋季营养元素含量升高,多样性指数降低.  相似文献   

8.
热带东印度洋春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空间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2013年3月至5月采集的热带东印度洋海域(10.0°S~4.0°N, 83.0°~97.5°E)浮游植物水样样品,分析了其种类组成、优势类群、细胞丰度等群落特征参数,综合比较了水平和垂向上浮游植物种类及丰度的差异性,初步探讨了其成因。结果表明:2013年春季热带东印度洋微型浮游植物共鉴定出306种,主要由硅藻、甲藻、金藻、蓝藻、裸藻和隐藻六大门类组成,其优势类群主要以粒径较小的隐藻、微型甲藻、菱形藻、环沟藻等为主。水平分布上,各水层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分布趋势相似,但斑块特征明显,其高值区位于88°E断面赤道以南次表层水域(30 m、75 m),局部区域细胞丰度值可达104 cells/L以上;与其毗邻的东南部、东部水域为低值区,并向赤道延伸。垂直剖面上,硅藻和甲藻广泛分布在各取样深度,但分布特征有明显的空间差异和规律,0 m、30 m大部分站位硅藻种类比例在0.2~0.3甚至更低,甲藻在0.7~0.8,随着水层加深(75 m、100 m、150 m、300 m),硅藻种类占比上升到0.5~0.6,甲藻降低到0.4~0.5,无论硅藻还是甲藻种类数75 m层最丰富。30 m和75 m水层细胞丰度明显高于其他水层。甲藻是热带东印度洋微型浮游植物种类和细胞丰度的重要贡献者,低生物量海域表现的更为明显,贡献率大于80%。该研究将极大丰富东印度洋浮游植物群落空间特征基础信息较匮乏的现状,为量化、评估该海域的生物资源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9.
渤海中、南部表层沉积硅藻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取自渤海中、南部海底表层的44个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硅藻分析。样品中共含硅藻20属41种,主要是潮间带、沿岸性底栖或浮游种类,其中尤以具槽直链藻Melosira sulc-ata和小环藻Cyclotella最多见。对本区的表层沉积硅藻用多元统计方法进行分区,共划分出三区、两亚区,井与其他海区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0.
福建九龙江和东屿地区全新世微型硅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透射电镜研究了九龙江口现代潮间带表层沉积物、九龙江地区中全新世剖面和东屿中-晚全新世剖面的微型硅藻(细胞大小为2~20μm)的组成和丰度.共计硅藻12属26种(包括变种).对每个种的生态分布作了描述,并提供了相应的壳面电镜照片.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是九龙江口现代潮间带表层沉积物中的优势种;九龙江中全新世地层的优势种为Navicula climacospheniae,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东屿中-晚全新世地层中,Cyclotella striata,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是优势种.微型硅藻在各个样品中所占比例都相对较高,最高可达86.7%,表明微型硅藻在沉积硅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长江口海域春季浮游植物的年际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梅  李扬 《海洋与湖沼》2017,48(2):303-311
于2014年5月在长江口海域采集海水样品,分析了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细胞丰度、优势种等群落结构特征。共鉴定浮游植物105种,其中硅藻30属56种,甲藻19属41种,以及隶属于金藻、蓝藻等的8个种。浮游硅藻以近岸半咸水种为主,优势种类是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浮游甲藻以沿岸广布种为主,典型代表是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为了更好地了解长江口海域浮游植物的年际变化趋势,本文收集整理了该海域1986—2014年间的春季数据,分析了浮游硅藻、浮游甲藻主要群落特征的年际变化,以及浮游硅藻优势种类细胞粒径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浮游硅藻、浮游甲藻的种类数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浮游甲藻的上升幅度更为明显;(2)浮游甲藻种类数在浮游植物种类数中的占有比例呈上升趋势,而浮游硅藻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3)浮游硅藻优势种类的细胞粒径呈现小型化趋势。  相似文献   

12.
东海陆架晚第四纪沉积硅藻及其古海洋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超  蓝东兆  方琦 《台湾海峡》2002,21(3):351-359
本文对东海陆架DG9617岩芯沉积硅藻进行了研究,共分析鉴定出97种和变种,有近10种硅藻在岩芯中连续分布,且有较高的含量,而其余种类含量极低,仅零星检出。根据该岩芯中产出硅藻种类、含量及硅藻丰度变化特征自下而上共划分出3个硅藻组合带及5个亚带。结合孢粉资料,对产出3个不同硅藻带岩芯的地层年代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该岩芯所代表的地层年代为中-晚全新世,硅藻I组合带大致为大西洋期的沉积,硅藻Ⅱ组合带应为亚北方期的产物,而硅藻Ⅲ组合带与亚大西洋期对应。文中并对不同硅藻组合带产出时的古海洋环境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三沙湾24个站位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硅藻分析,共鉴定硅藻31属84种(包括变种和变型),其中夏季和冬季分别鉴定出31属71种和31属67种,主要属种以中心纲硅藻为主,如爱氏辐环藻(Actinocyclus ehrenbergii)、波状辐裥藻(Actinoptychus undulatus)、横滨盒形藻(Biddulphia grundleri)、中心圆筛藻(Coscinodiscus centralis)等.在生态习性上,底栖海水种占绝对优势.硅藻丰度从湾顶向湾外递减,夏季丰度高于冬季,平均丰度分别为9 003个/g和6477个/g.沉积物粒度分析显示,三沙湾表层沉积物以粉砂质粘土为主,研究表明三沙湾硅藻丰度与平均粒径存在一定相关性,夏季硅藻丰度变化范围为2 104~28 209个/g,粒径范围为5.26~7.36Φ,硅藻丰度与平均粒径变化范围都较大;而冬季硅藻丰度变化在1 929~14 372个/g之间,粒径范围为5.51~6.98Φ,相对夏季其变化较小,论证了水动力是影响硅藻沉积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对影响三沙湾表层沉积硅藻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进行探讨,三沙湾表层沉积硅藻主要受潮流、深度和盐度等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4.
蓝东兆 《台湾海峡》1993,12(4):393-401
南海北部和中部三个晚第四纪柱样沉积物中,鉴定出硅藻56属193种和变种。其中,相对含量大于10%的硅藻种有15种,相对含量5%-10%的种有9种,相对含量1%-5%的种有41种,依据硅藻的地理分布,确定了其中18种常见硅藻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5.
南极冰藻生化组成及其与低温适应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对4种南极冰藻(2种单细胞绿藻——Pyramimonas sp.和绿藻L4,以及2种硅藻——硅藻Hl和H2)的蛋白质、脂肪、糖、无机元素含量和组成,灰分含量,以及氨基酸和脂肪酸的组成等的基本生化组成进行测定。结果表明,4种冰藻的蛋白质含量均高于常温藻,蛋白质含量以绿藻L4的含量最高,为45.18%;Pyramimonas sp.的蛋白质含量最低为27.70%。4种冰藻的脂肪含量均高于常温藻,为14.02%~l9.89%;总糖含量为4.7%~l6.3%,与常温藻含量接近。Mg的含量在冰藻和常温藻的无机元素中都为最高,为13600~l24000mg/kg,但4种冰藻的含量均低于2种常温藻;4种冰藻的灰分含量均低于常温藻,表明冰藻含有更高的有机成分。冰藻的氨基酸含量与常温藻的含量没有明显不同,但绿藻L4含有较高含量的羟脯氨酸,占总氨基酸含量的2.48%。4种冰藻的脂肪酸组成,主要以多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冰藻的基本生化组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冰藻对生存环境的适应性,并且完全符合作为水产养殖饵料的营养要求。  相似文献   

16.
厦门潘涂对虾养殖垦区浮游植物的生态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5年6月至1996年5月对厦门市潘涂对虾养殖垦区的浮游植物进行了调查,鉴定虾池浮游植物82属300种。其中,硅藻229种(底栖种类为主),甲藻30种,绿藻30种,蓝藻5种,隐藻和裸藻各3种。发现虾池浮游植物数量上以硅藻、绿藻和甲藻为主,并且多属于微型和超微型种类、调查虾池浮游植物的生态特征与邻近海区有较大的差别。文中还对浮游植物生态特征及其与保持虾池水质环境稳定性关系方面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蓝东兆 《台湾海峡》1994,13(1):85-93
南海下大陆坡KL37剖面共鉴定出硅藻112种和变种,隶属于45属。依据剖面硅藻种类的百分含量变化,自下而上划分而个硅藻带,其中Ⅰ带划分出8个亚带,Ⅰ1,Ⅰ3.Ⅰ5亚带和Ⅱ带的热性种平均含量高于40%;Ⅰ2,Ⅰ4,Ⅰ6,Ⅰ7,Ⅰ8亚带的热性种含量低于40%,反映了该区古温度和古地理条件的变化。并依据结节圆藻壳体大小的值变,化确定出该剖面的地层年代:Ⅱ带属于全新世沉积,Ⅰ带属于晚更新世的沉积。  相似文献   

18.
南海深海表层沉积硅藻的分布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定量分析了南海36个深海现代表层沉积样品中的硅藻,发现主要的种有Thalassionema nitzschilides、Chaetoceros messanensis、Coscinodiscus modulifer、Thalassionthrix longissima、Nitzschia marina和Cyclotella spp.。根据硅藻优势种含量、丰度等特征以及Q型聚类分析,大致划分为5个组合带,它们主要受温度、上升流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蓝东兆 《台湾海峡》1994,13(2):176-189
南海北部深海平原边部KL29柱样中共鉴定出硅藻169种和变种,隶属于53属,依据硅藻种类的含量变化,自下而上划分为三个硅藻带,其中Ⅰ带划分出5个亚带,Ⅱ带划分出8个亚带,文中讨论了各藻带的古温度和古地理条件,并依据结节圆筛藻壳体大小的比值变化,文中讨论了各硅藻带的古温度和古地理条件,并依据结节圆筛藻壳体大小的比值变,确定出该柱样的地质年代:Ⅲ带属于全新世沉积,Ⅱ,Ⅰ带均属于晚更新世的沉积。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2005年冬季台湾海峡中北部至南麂列岛海域浮游硅藻的种类组成、分布特点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共鉴定硅藻58属159种(含变种和变型).调查期间正值冬季,种类组成以广温种(占49.69%)为主,其次是暖水种(占18.24%)和温带种(占14.47%).优势种有14种,占总种类数的7.53%.调查海域冬季硅藻群落分布的特点是:硅藻细胞密集区和高值区基本上集中在海峡中线断面上,底层硅藻丰度较表层高.硅藻丰度介于(0.216~7.544)×103个/dm3,总体上,硅藻丰度较低.应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分析表明:影响调查区冬季硅藻平均细胞数量分布的主要因子是硅酸盐浓度.同时,硅藻平均丰度与水温的线性相关性分析表明,硅藻平均丰度的分布与温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