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淡水资源缺乏正在逐渐演化成全球性的危机。早在1977年,联合国水资源委员会就向世界发出警告:“供水不足将成为一个深刻的社会危机。世界上在石油危机之后的下一个危机便是水的危机。” 我国的淡水资源并不丰富。国家海洋局海  相似文献   

2.
中国海水利用技术与21世纪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海水是海洋中最大的资源,其中约97%是淡水,海水的总体积约13.7X107km3,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资源。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资源危机是水资源危机。已知有100多个国家缺水,严重缺水的国家约26个。我国是淡水资源较为贫乏的国家。世界人均淡水总量约12000m3,而我国淡水资源总量虽有2.8X1012m3,但人均水资源量只有约2300m3,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位居世界各国排名的第88位。据预测,我国从21世纪开始将全面进入水资源危机阶段。目前中国经济发达的沿海地…  相似文献   

3.
初谈海底淡水资源的形成条件与开发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淡水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目前,淡水资源短缺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维系民生的一大难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缓解淡水危机。人口从内陆向沿海地区迁移已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不可阻挡的潮流。据联合国预测,未来的30a世界人口的75%(即约63×108人)将居住在沿海地区。这样,沿海地区的淡水资源问题将更为突出。人类要顺利地实现向海洋要生存与发展空间的战略目标,就必须首先解决沿海及其邻近岛屿地区的淡水问题。我国科技人员在长江河口已首先钻遇海底淡水[1],这给沿海地区淡水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大量的海洋地…  相似文献   

4.
淡水紧缺是中国最大的资源危机。解决水资源危机的百年大计和治本之策,是在北方缺水区中心的渤海,利用大连与烟台之间的庙岛群岛构筑海堤,封堵渤海海峡,拦蓄黄河,辽河等流入渤海的淡水。同时,在南水北调,引松济了等工程基础上,跨流域调蓄长江,淮河,松花江,黑龙江,鸭绿江及至西南诸河的余水,建成渤海淡水湖和中国水资源总库,进而以渤海为总枢纽,形成沟通各大江河,覆盖一半以上国土,大半耕地和人口,大半工业和城市的  相似文献   

5.
如果能在浩瀚的“咸海”中寻找到甘甜的淡水,这对正面临淡水资源危机的人类无疑是极其宝贵的。科学家发现,在海洋底床中蕴藏着大量的淡水资源。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和古巴之间的海面上有一个直径30米的淡水区,其温度与周围海水不同,人称“淡水井”。在我国福建省古雷半岛东边500米的海面上,也有一个淡水区,叫“玉带泉”。科学家发现,这两片淡水区域都是“海底喷泉”所致。  相似文献   

6.
海底淡水可解沿海水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底淡水可解沿海水荒刘海龄杨树康陈丽红(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一)人类正面临着淡水资源危机的威胁早在1977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和世界水资源会议就向全世界发出警告:“石油危机之后,下一个危机就是水!”时隔20年后的今天,水资源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  相似文献   

7.
一、青岛市淡水资源的现状山东省的淡水资源,从全国范围来看,是一个比较缺少的省份。其地表淡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7.5%,为世界人均占有地表径流量的4.4%。地下淡水资源也不丰富,在全国各个省份中,略高于河南省和河北省而列第八位。所以,总的来说,山东省是一个淡水资源“贫水区”。省内虽有客水黄河流经,但又因处于黄河末端,可采用的水量也受到其上游各省、市用水的影响而有所限。  相似文献   

8.
沙特东濒波斯湾,西临红海,面积为2149690平方公里,人口1000多万。沙特大部分是高原,除西岸属地中海气候外,其它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干燥且炎热。沙特石油资源丰富,无论是石油储量,还是石油产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首位,且炼油、石化、纺织业等也非常发达。与丰富的石油资源相比,沙特的淡水资源却是极为短缺。为解决淡水不足问题,沙特加大力度开发海水资源,最大限度地缓解了淡水危机,促进了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9.
水资源特别是淡水资源是人类生存的根本。生命的衍续、人类生活时时刻刻离不开淡水。随着世界上人口的增加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人类对于淡水资源的需求日趋增加,为了生存和发展,人类被迫去寻求途径解决淡水短缺问题。从长远来看,向海洋要淡水已成为世界淡水开发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水资源特别是淡水资源是人类生存的根本。生命的衍续、人类生活时时刻刻离不开淡水。随着世界上人口的增加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人类对于淡水资源的需求日趋增加,为了生存和发展,人类被迫去寻求途径解决淡水短缺问题。从长远来看,向海洋要淡水已成为世界淡水开发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荣成沿岸是缺水地区,沿岸工农业生产、水产养殖和加工均需大量淡水,旅游事业和日常生活则需要优质淡水。在荣成海岸带和小城镇的规划以及建筑环境的研究中,淡水资源的分布、数量和质量是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象荣成沿岸这样的缺水地区,有必要从水资源的角度对小城镇的布局和调整提出建议和意见。一、新型的淡水资源勘探实践证明,荣成沿岸存在一种新型地下淡水资源,它分布于海岸带,位于砂堤、泻湖之下,赋存于冲积扇和扇—三角洲之中。桑沟湾沿岸是这种新型淡水的分布区之一,勘探  相似文献   

12.
有人说,新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莫过于水资源危机!此言不无道理。我国即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度,其淡水资源量仅占世界水资源总量的7%,人均拥有水量为2300立方米左右,是世界平均值的 1/4。全国 300余座城市缺水,严重缺水的就有100多个。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城市工业与生活用水量还在迅速增加,淡水供需矛盾愈加突出。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合理而准确地预测城市未来的需水量将对城市水资源规划和解决将来的用水危机起到指导作用。利用大连市2001-2008年度城市供水量资料,应用灰色理论建立GM(1,1)预测模型,并对所建模型进行残差检验和后验差检验;利用所建模型对大连市年需水量进行预测,结合大连市地理位置、特点和水资源利用现状,分析了大连市水资源量的保证程度及海水利用前景,结果表明:在未来10 a左右,大连市的用水量将超出水资源供给能力,可能会出现严重的淡水危机,如不采取措施加以控制,将会影响人们正常的生活生产秩序。建议在充分利用本地水资源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扶持海水利用发展的政策,大力发展推广海水淡化及海水直接利用等技术,实现淡水资源的增量和替代。  相似文献   

14.
海水资源综合利用现状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海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包括海水淡化技术、海水直接利用、海水化学资源的利用二个方面。这些技术、产业对于解决人类社会和社会发展中面临的淡水危机、能源、原料匮乏等问题,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在对国内外海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就我国的海水资源综合利用的现状、经济效益、主流技术、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5.
珊瑚岛礁淡水透镜体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论述了珊瑚岛礁地下淡水资源-淡水透镜体的形成、特征和影响因素。用质量守恒,Darey定律和Ghyben-Herzbeg关系导出了淡水透镜体的数学模型,用有限差分法计算了西沙永兴岛淡水透镜体的包络面,与实测值比较误差在3%~15%之间。为科学开发西沙地下淡水资源提供了可靠的数学工具。  相似文献   

16.
烟台市淡水资源贫乏,利用丰富的海水资源作为工业用水可以有效缓解淡水资源紧张的矛盾。文章以烟台万华工业园海水综合利用项目为例,探讨建立风能发电、海水淡化和盐业化工一体化的低碳经济产业链的可行性,实现资源有效利用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讨论今后中国沿海地带经济高速发展中,淡水资源可能成为制约因素。对这个问题从水量和水质两方向加以分析。提出解决淡水资源的战略设想;建立淡水资源和排污收费制度;合理调配淡水资源,突出城市用水;合理布局,水资源优化利用;区域规划,共同协作开发、利用淡水资源;开辟河口、海湾水库的研究;加强城镇环境建设,落实环境投资。  相似文献   

18.
李长如  杨娜  周洪军 《海洋信息》2005,(1):21-22,30
本文从我国淡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局面出发,提出海水利用是解决这一危机的有效办法,综述了国际上发达国家海水利用业发展状况,结合我国实际阐述海水利用业在我国发展的过程,分析了海水利用业发展的广阔前景,并对促进海水利用产业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一、引言海洋沿岸是地球上人口集中的地带,在这里生活着我们星球上人口的50%以上。由于地球上淡水资源分布的不均匀,经济发展引起的人口集中,大城市化的进展,使局部地域淡水消耗量急剧增长,加之淡水资源受人为活动  相似文献   

20.
海水冷却技术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城市用水中约 5 0 %是工业冷却水。海水代替淡水作为工业冷却用水——海水冷却 ,是解决我国沿海城市和地区淡水资源危机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海水冷却技术包括海水直流冷却技术和海水循环冷却技术 ,目前我国基本具备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水(直流、循环 )冷却关键技术。寻求政府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的大力支持 ,加强有关行业、院所、企业的“强强联合”,适时借鉴国外先进的海水冷却塔技术 ,加快产业化技术示范 ,是推进海水循环冷却技术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