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1 毫秒
1.
南太平洋风场时空统计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太平洋风场时空统计特征对船舶远洋交通运输、远洋出访、南极考察和科学试验等活动有重要实用价值。本文根据 1 950~ 1 995年共 46a的南太平洋船舶气象报资料 ,按 1°× 1°和5°× 5°网格统计的海面风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分析每月风各要素的等值线分布图 ,得出南太平洋风场季节变化特点不如北半球各大洋显著 ,但仍有较明显的季节变化 ,只是季节性差异较小 ,冬季比夏季风强盛 ,相应的平均风速 6级和 8级以上大风频率也较大 ;全年风场基本相似 ,低纬度地区 (2 5°S以北至赤道 )为信风区 ,常年盛行东至东南风 ;2 5°S~ 35°S的广大海域上 ,风力较小 ,风向变化最大 ;40°S以南盛行偏西风 ,风力最强。  相似文献   

2.
闫明  刘金芳  杨亮  李颜 《海洋预报》2004,21(1):27-34
本文根据 1950 年~1995 年共 46a 的南大西洋船舶气象报资料,按 1°×1°和 5°×5°网格统计的海面风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分析每月各要素的等值线分布图,得出南大西洋海面风场季节变化不如北大西洋显著,但仍有较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比夏季强盛,相应的平均风速较大,6、8 级大风频率也较高。位于赤道和 25°S 之间的信风区,主要盛行东南风;副热带高压带,风速小,风向变化不定;35°S 以南的西风带风力较强。对这些规律的总结归纳,为该地区的各种活动提供了较为翔实的海面风场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3.
南印度洋海浪场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 1950 —1995 年共 46 a 的南印度洋船舶气象报资料,按 5°× 5°网格统计的海浪要素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分析每月各要素的等值线分布图,得出南印度洋海浪场季节变化特点不如北半球各大洋显著,但仍有较明显的季节变化,只是季节性差异较小,冬季比夏季海浪强盛,相应的平均波高、大浪大涌频率也较大;盛行风浪传播方向、涌浪传播方向基本一致,10°S 以北为季风气候区,而其它海域则信风区常年盛行 SE 向浪,40°S 以南盛行偏 W 向浪。本文提供了南印度洋海域较为翔实的海浪场资料及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4.
南大西洋风场和海浪场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1950~1995年共46a的南大西洋船舶气象报资料,按1*1和5*5网格统计的风、浪要素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分析每月风、浪各要素的等值线分布图,得出南大西洋风场与海浪场季节变化特点不如北半球各大洋显著,但仍有较明显的季节变化,只是季节性差异较小,冬季风比夏季风强盛,相应的平均波高、大浪大涌频率也较大;盛行风向、风浪传播方向、涌浪传播方向基本一致,低纬地区常年盛行东南浪,高纬地区则盛行偏西向浪。本文为船舶远洋交通运输、远洋出访和科学试验等活动,提供了较为翔实的风场和浪场资料及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5.
南太平洋海浪特点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1950-1995年的南太平洋气象船舶报资料,对5°×5°网格统计的风浪和涌浪的要素进行分析,得出了南太平洋风浪和涌浪的变化规律和分布特点.南太平洋海浪场与北半球各大洋相比,季节变化不显著,但仍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低纬常年盛行东南向浪,高纬则盛行偏西向浪,本文通过分析每月风浪、涌浪的盛行方向、波高及周期等值线图,研究阐明了南太平洋各要素的分布规律,为船舶远洋交通运输、远洋出访和科学实验提供了较翔实的海浪资料及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6.
西北太平洋风场和海浪场特点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根据1950~1995年共46a的西北太平洋气象船舶报资料,按5°×5°网格统计的风、浪要素进行分析研究,阐明了西北太平洋风、浪、涌的特点及其变化规律。该区是世界最典型的季风气候区,季风时期的风向、浪向、涌向基本一致,赤道地区常年盛行东北浪。冬季季风比夏季季风强盛,相应的平均波高、大浪大涌频率也较大。该海域与北印度洋同属季风气候区,但其特点正好相反。本文为船舶在西北太平洋航行、作业和科学试验以及军事活动,提供了较翔实的风场和浪场资料及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7.
北大西洋风场和海浪场特点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根据1950~1995年共46a的北大西洋气象船舶报资料,对按5°×5°网格统计的风、浪要素进行分析研究,阐明了北大西洋风、浪、涌的特点及其变化规律.该区是世界典型的季风气候区,季风时期的风向、风浪传播方向、涌浪传播方向基本一致,低纬地区常年盛行东北浪.冬季季风比夏季季风强盛,相应的平均波高、大浪大涌频率也较大.该海域与北印度洋同属季风气候区,但其特点正好相反.本文提供了较翔实的风场和浪场资料及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8.
北印度洋气候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培  张弦  俞慕耕 《海洋预报》2003,20(3):25-30
根据1950~1995年共46a的北印度洋气象船舶资料,按5°×5°网格统计单元,绘制了历年各月风向频率、平均风速、6级和8级大风、能见度(≥10km和≤4km)、雾和雷暴等气象要素分布图.较为详细地分析了北印度洋风、能见度、雾、雷暴、热带气旋等海洋气象要素的分布特点及其年变化规律.该区是世界著名的季风气候区,夏季的西南季风比冬季东北季风强盛,与我国南海海区的季风特点正好相反.  相似文献   

9.
利用剖面浮标的温盐观测资料和上层温度观测资料以及ECCO风应力数据研究了东南印度洋各主要海洋锋的位置、走向和风场的季节变化,并初步分析了亚热带锋(STF)和亚南极锋(SAF)的成锋机制.季节平均的夏季和冬季厄加勒斯锋(AF)分别可以延伸到80°E和82°E,AF在多数情况下可能与SAF和南亚热带锋(SSTF)汇合共同通过Kerguelen-Amsterdam Passage.在克尔盖伦海台以东海盆区,冬季SAF和PF的路径均比夏季偏南,在其他海域二者路径的季节差别不大.克尔盖伦海台以东的深海盆由北向南正负风应力旋度高值中心交替出现,且位置季节变化很小.85°~105°E之间零风应力旋度线位置冬季比夏季偏北.STF位于辐聚区,埃克曼抽吸导致的表层水辐聚可能是STF产生和维持的原因.SAF位置的季节南北摆动幅度小于风应力零旋度线的季节摆动幅度,夏季SAF位置略偏于风应力正旋度区,而冬季大多位于负旋度区,因此风应力旋度不是SAF形成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0.
夏季影响105°E越赤道气流变化的环流系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05°E越赤道气流的发展变化与南北半球的大气环流系统发展变化有关,但这些环流系统并非同时起同样重要的作用。作者利用候平均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 (简称OLR)资料与850hPa风场资料(1979~1986年)对热带东印度洋—西太平洋海域与(夏季)越赤道气流有关的环流系统做相关分析和越赤道气流偏强类合成分析。结果表明,夏季海洋大陆赤道缓冲区的对流上升运动(90°E~120°E,5°N~5°S)、澳州大陆冷性高压(10°S~30°S,120°E~155°E)的发展,都影响2~3候以后105°E夏季越赤道气流;澳洲大陆北部的冷性高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端位置西伸或东缩造成的东中国海季风区上升运动的变化,又是南北半球环流同时影响CEF变化的具体表现。南半球澳洲冷性高压北部(10°S~25°S,120°E~170°E)的辐散下沉气流对CEF加强起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1.
台湾海峡水文要素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通过各要素31、85年间年限不等、层次不等的资料,按1°×1°或 0.5°×0.5°(纬度,下同)网格进行统计,进一步深入分析台湾海峡水文要素的分布特征及月季变化规律,为船舶在海上航行、军事活动和海洋学研究,提供可参考的风场和水文要素特征。  相似文献   

12.
北印度洋风浪场特点及最佳航线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1980-1990年北印度洋气象船舶报资料,按2°×2°网格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研究阐明了北印度洋风,浪,涌的特点及其变化规律,这一海区是世界名的季风气候区,季风时期的风向,风浪传播方向,涌浪传播方向基本一致,夏季的西南季风比冬季的东北季风要强盛得多;大浪大涌频率高达80%-90%,该海域与南海属同一类型,但特点正好相反,按照船舶航行的对水气象条件的要求,横穿北印度洋时间以季风转换月份为最佳  相似文献   

13.
分析1980-1987年欧洲中长期预报中心(ECMWF)每日风场、温度场格点资料及同期南海区域测站和船舶资料,讨论南海低层风场的气候特征。南海为典型的季风活动区,冬季盛行东北季风,夏季盛行西南季风。流场的季节转换表现为季风系统的交替,相应不同的季风系统,南北温度梯度有一逆转过程,南海北部是温度梯度大且发生明显逆转的海区。12°N以南海区气温全年变化极小,整个海区大气温度的季节变化不如流场变化快和显著。  相似文献   

14.
对1980—1990年的北印度洋气象船舶报资料,按2°×2°网格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研究阐明了北印度洋风、浪、涌的特点及其变化规律。这一海区是世界著名的季风气候区,季风时期的风向、风浪传播方向、涌浪传播方向基本一致,夏季的西南季风比冬季的东北季风要强盛得多,大浪大涌频率高达80%-90%。该海域与南海属同一类型,但特点正好相反。按照船舶航行对水文气象条件的要求,横穿北印度洋的时间以季风转换月份为最佳,冬季次之,夏季航行则相当危险。  相似文献   

15.
北太平洋风场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 1950~1995年共46a的北太平洋气象船舶报资料,按 5°*5°网格统计的逐月平均气压、风向频率、平均风速、≥6级和≥8级大风频率等要素进行绘图分析,阐明了北太平洋气压场、风场特点及其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6.
巴士海峡水文要素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刘金芳  邓冰  佟凯  建军 《海洋预报》2001,18(2):22-29
本文通过各要素31~85年间年限不等、层次不等的资料,按1°× 1°或 0.5°×0.5°(纬度,下同)网格进行统计,进一步深入分析巴士海峡水文要素的分布特征及月季变化规律,为船舶在海上航行和海洋学研究,提供可参考的风场和水文要素特征。  相似文献   

17.
菲律宾海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孙守勋  滕军 《海洋预报》2003,20(3):31-39
本文根据1950~1995年共46年西北太平洋船舶资料,以5°×5°网格为统计单元,绘制的累年各月风、温度、气旋、降水、能见度、雷暴、雾等气象要素图,并结合国内外其它资料对菲律宾海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研究,阐明了该海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8.
林春育  徐建军 《海洋学报》1991,13(4):489-499
本文选取了1983年4月1日到9月30日的ECMWF的2.5°×2.5°网格点资料,采用了1000、850、500、200hPa等层的范围为30°-160°E,35°S-40°N的u、v、z三个要素,引用了T.Murakami等人的方法,将各要素场消除季节变化趋势后,对所选定的各等压面上季风系统特征区的要素场进行了谱分析,从而得到了1983年亚洲夏季风系统的风场和气压场普遍存在着的准40天、准两周和准一周的振荡.在低层850hPa上,经向风40天周期振荡在东亚季风区,位相有从南向北传播的特征,赤道对于南北半球的40天振荡的传播具有陷波现象.纬向风40天振荡的位相传播,西太平洋到南海是向西传播的,其传播速度为7-10个经度/天;印度到南海是向东传播,其传播速度为5-8个经度/天.而中国南方各特征区降水和其南侧经向风的40天振荡却有很好的位相关系,一般滞后4-8天.  相似文献   

19.
马继瑞  林春发  李斌 《海洋学报》1985,7(2):131-142
本文主要根据“第一次全球大气试验”(FGGE)期间“向阳红09”和“实践”号海洋调查船两个航次观测的海面风、海流、温度和盐度资料,讨论调查海区(5°N—5°S,160°—175°E)表层流同风场的关系,分析温度、盐度水平分布特征及其与海流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利用1992~2001年Topex/Poseidon卫星高度计遥感资料分析了太平洋东南海域 (5°~55°S ,70°~110°W)海面高度的季节及年际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海区海面高度的季节变化总体上受太阳辐射季节变化的影响 ,南半球夏季 (1~3月 )和秋季 (4~6月 )大致为正距平 ,而冬季 (7~9月 )和春季 (10~12月 )大致为负距平 ,1996~1998年除外 ;同时 ,受季节性风场、海区罗斯贝波等的影响 ,海面高度变化的区域特征性很强。海面高度的年际变化在低纬处和沿岸还受ElNino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