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3 毫秒
1.
南海北部表层沉积物的孢粉分布及其传播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分布于南海北部大陆架、大陆坡和海盆中的45个海底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孢粉分析,孢粉百分比和浓度的空间分布初步展示了珠江水流对南海北部花粉输入的重要影响,同时,也展示了某些类型的花粉和孢子同其陆地母本植被分布之间存在的关系。孢粉浓度多呈由珠江口向远岸逐渐减少的变化趋势,但在靠近海南岛附近有一个相对较高的次高值区,显示了对多数属种来说陆地和水流为主要花粉来源区和重要传入方式。研究区内蕨类孢子数量普遍较多,近岸尤其显著,这体现了内陆丰富的蕨类植被分布和温暖潮湿的气候的影响,但其百分含量却向外海呈增加的趋势,显示了其随水流传播强于空气传播的能力。大量的松属花粉可能表现了内陆地区广阔的马尾松分布,除松属花粉外的其他亚热带针叶树花粉是比较缺乏的。罗汉松花粉的表现力较好,常绿栎和栲花粉在阔叶树成分中占有较大比例,这明显高于其母本植被在周边地区的丰度,而其他热带、亚热带阔叶树花粉总的百分比较低,没有充分反映其实际的分布。北部内陆广泛分布的灌木丛并没有被其花粉所表现,这类花粉的表现力比较低,温带花粉有一定的含量,来自于东南亚的叶枝杉花粉在很多区域出现,高浓度的禾本科和莎草科花粉出现在近岸区域。  相似文献   

2.
对香港大亚湾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的孢粉分析结果表明.蕨类孢子占绝对优势,其次是木本植物花粉,而草本植物花粉含量较少,这一结果总体上与岸区丘陵低地植被受人为干扰破坏后的表土孢粉组合特征一致。大亚湾和大鹏湾的孢子沉积离岸越近含量越高,湾内的沉积规律与海流和沉积粒度的分布有关。香港海域则在靠伶仃洋一侧孢子含量较高,反映了蕨类孢子以径流搬运为主。此外,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花粉总量离岸越远含量越低,松属在木本植物中占优势.其相对含量向外海增加。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在海南岛福山福一井,井深2,903.58—3,024.39米(即流沙港组)中找到丰富的孢子花粉及一定数量的藻类进行研究。讨论了该段地层的地质时代属晚始新世—早渐新世,并对其植物群及古气候、古环境进行初步探讨。初步研究鉴定的孢粉有50科,130属,200多个孢粉类型,其中2个新种。藻类约有9属,十几个类型。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台湾海峡西北部莆田海域沿海338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孢粉的分析,探讨其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孢粉源区、传播机制和沉积环境。研究区内孢粉的分布可划分为沿北西—南东方向展布的4个孢粉区,呈现出高值低值交替分布的状态。孢粉丰度变化受水深和沉积物粒度影响较大。各类孢粉分布的控制因素有所不同。松属花粉的分布受到东北季风和海湾地形的综合影响;栎属等热带亚热带花粉则以河流和沿岸流为主要传播动力;蕨类孢子普遍的高丰度可能是由于其本身易于被海流携带传播,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沿岸地区蕨类植物广布,从而为其提供了丰富来源,沿岸流可能也为蕨类孢子带来了新来源;以禾本科为主的草本花粉由于不易传播,主要来自于沿岸地区的草本植被。河口或环岸带发生的絮凝作用有利于孢粉的沉积。近海带由于水动力条件减弱,孢粉随着悬浮物的沉积而大量沉积下来。  相似文献   

5.
珠江三角洲北部晚第四纪孢粉植物群的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孢粉分析的方法对珠江三角洲北部地区多个钻孔进行了古植被和古环境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晚更新世与全新的孢粉组合存在明显区别,更新世时期以木本植物为主,而全新世表现为蕨类孢子和草本花粉的大幅度增加。该特征反映了更新世本区为河漫滩洼地沉积为主,局部受海侵影响,而全新世为海湾河口相沉积。根据木本植物花粉不同组分的含量变化以及某些气候敏感属种的出现,可以推论晚更新世亚间冰期的年平均气温比现今低2 ̄4℃左  相似文献   

6.
东海外陆架蕨类孢子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煜华  章永昌 《海洋学报》1984,6(6):843-850
本文论述了东海外陆架蕨类孢子的分布规律,即由西向东,含量为低—高—低;由北向南,含量为高—低;由表向下,含量为高—低,孢子成分也相应发生变化。资料表明,外陆架以蕨类孢子为主的孢粉组合所反映的地层时代为全新世,根据蕨类孢子的百分含量和成分,可以划分该区晚更新世和全新世的地层界限。本文尚探讨了蕨类孢子与水动力的关系和外陆架的物质来源。  相似文献   

7.
一些大型海洋藻类在近海养殖环境中快速生长且容易形成青苔,严重威胁到养殖生物的安全并可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检测青苔孢子的数量与动态,理解青苔爆发的环境生态学机制是防控与预警的基础。使用PCR方法,利用特异性引物对非爆发期的生物量进行检测,是监控有害藻类的有效方法。本工作针对海参养殖池塘三种常见的青苔藻(两种石莼Ulva cf.linza,Ulva sp.和萱藻Scytosiphon lomentaria)设计了以核糖体转录间隔区(ITS)为靶区域的种类特异性PCR引物,通过藻类和环境水样DNA对照实验检验其特异性和适用性。本工作建立了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方法检测养殖水体中藻类孢子/配子体含量,并实验得出该方法在三种藻类中的最低检出量,可最低检出200~400ITS rDNA拷贝。使用qPCR方法对烟台海参养殖水体2014年12月—2016年3月6个季度环境水样中的萱藻孢子/配子进行了定量检测,发现样品中萱藻孢子/配子ITS拷贝数的季节变化与青苔爆发规律呈现较高的吻合度,萱藻爆发前期伴随水体中孢子/配子量的增高,初步显示藻类爆发可用qPCR方法预测。  相似文献   

8.
长江三角洲末次盛冰期的气候波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长江三角洲东部地区鹤鸣孔第一硬黏土层的孢粉、藻类分析,研究了该地区末次盛冰期的气候波动。结果表明,鹤鸣孔第一硬黏土层含种类较丰富的孢子、花粉和藻类化石,并可以划分为3个孢粉、藻类组合,代表了该地区末次盛冰期气候变化的3个阶段,反映了该地区末次盛冰期并不是一个持续的干冷状况,第一硬黏土层沉积的早期和晚期气候较温暖湿润,针阔叶混交林发育,而中期阶段气候偏冷,植被贫乏。  相似文献   

9.
采用孢粉分析的方法对珠江三角洲北部地区多个钻孔进行了古植被和古环境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晚更新世与全新世的孢粉组合存在明显区别,更新世时期以木本植物为主,而全新世表现为蕨类孢子和草本花粉的大幅度增加。该特征反映了更新世本区为河漫滩洼地沉积为主,局部受海侵影响,而全新世为海湾河口相沉积。根据木本植物花粉不同组分的含量变化以及某些气候敏感属种的出现,可以推论晚更新世亚间冰期的年平均气温比现今低2-4℃左右,盛冰期则低6℃以上,到全新世中期以后形成了与现代相似的明显受季风影响的常绿阔叶林。  相似文献   

10.
东南极格罗夫山地区晚第三纪孢粉的发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采自东南极格罗夫山地区的7个土壤样品、2个冰碛岩样品和1个剪切泥样品进行了孢粉分析,共获孢子花粉33个种属,乔木和木本花粉总数占94.5%,灌木和草木植物花粉总数占3.2%,蕨类植物孢子总数占2.3%,乔木和木本花粉中主要的优势种属为松属(Pinus)和桦属(Petula)以及少量的栗属(Quercus)、胡桃属(Juglans)、椴属(Tilia)和蒿属(Aretmisia)等。根据孢粉组合及形态和颜色特征,认为其时代可能为上新世。说明晚第三纪以来,东南极格罗夫山地区可能有一个暖期存在。  相似文献   

11.
大亚湾人工鱼礁区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和生物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5年11月、2006年5月及2006年12月,对大亚湾人工鱼礁投放区、拟投放区和对照区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及生物量进行了研究.合计观察到藻类种类67种.主要由硅藻门(48种)和甲藻门(13种)组成,同时还有少量蓝藻、绿藻和着色鞭毛藻门等其他藻类(6种).优势种类主要有尖刺拟菱形藻、菱形海线藻、尖刺菱形藻等硅藻类和又状甲藻、海洋原甲藻及海洋原多甲藻等甲藻类,这些优势种类均为可能引发赤潮的赤潮生物.人工鱼礁区的藻类数量和叶绿素含量均比对照区高,说明人工鱼礁的投放促进了藻类的生长:人工鱼礁区和拟投放区的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高于对照区,进一步表明人工鱼礁的投放增加了藻类的生物多样性.综合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生物量及多样性指数的结果表明:人工鱼礁的投放促进了浮游植物的生长,增加了生物多样性,但藻类的优势类群是可引发赤潮的赤潮生物,对海洋水环境具有极大的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海萝的非繁殖季节孢子育苗方法,进行了2个实验来研究海萝种藻冷冻保存对其释放孢子量及孢子附着的影响。1)6组不同风干程度海萝种藻在18℃冷冻保存6个月后取出在16℃水中进行孢子的释放,种藻风干到干重为原鲜重约25%的组,孢子的保存效果最好,该组种藻释放孢子量约为对照组(未经风干和保存的种藻)的77.6%,且孢子的附着率与对照组的差异性不显著;2)风干到重量为原鲜重约1/4的种藻分别保存于18℃、36℃、80℃,在保存8个月后,每一保存温度下的种藻分别在8℃、12℃、16℃、20℃水中释放孢子,种藻在水温12℃下释放的孢子量最多;保存于36℃、80℃的种藻较保存于18℃的释放孢子量多。本实验结果为海萝的非繁殖季节孢子育苗找到一种简便的方法,也为该属藻类的种质保存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末次冰期以来冲绳海槽北部古气候变化的孢粉记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冲绳海槽北部CSH1柱状样的孢粉组合,重建了海槽区邻近岛屿末次冰期以来的植被和气候变化史.将所测岩心的孢粉记录从下到上分为三期:Ⅰ期为热带山地针叶林的繁盛期,松属及亚热带高山的常绿针叶林含量较高,气候干燥温暖;Ⅱ期为旱生草本植物繁盛期,蒿属大量出现,气候干冷;Ⅲ期为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林及蕨类植物繁盛期,常绿阔叶及落叶阔叶林成分增加,蕨类孢子达到极高值,草本植物含量剧减,气候温暖潮湿.将一些主要科属花粉的百分含量曲线与格陵兰冰心GISP2δ18O曲线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各花粉百分含量曲线分别在距今4.1~4.6,11.7~13.0,15.4,23.2,29.4,47.4ka显示出了一系列明显的次级波动,这些次级波动与格陵兰冰心δ18O曲线所记录的4ka左右的降温事件、新仙女木(Younger Dryas)事件和Heinrich事件H1,H2,H3和H5在时代上相吻合.尽管格陵兰及北大西洋地区的气候变化影响冲绳海槽地区的途径和载体尚不清楚,但北半球高纬度的气候变化所引发的东亚季风强度在数百年或千年尺度的波动可能是其主要的机制.  相似文献   

14.
几种单胞藻对婆罗异剑水蚤群体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和不同种单胞藻单独喂养 及混合喂养对婆罗异剑水蚤 Apocyclops borneoensis群体增殖的影响。经10d的培养,初步得 出:三角褐指藻对婆罗异剑水蚤适宜的浓度为20×10~4~50×10~4cell/ml;在4种单胞藻中, 等鞭金藻(Isochrysis sp.)效果最好,扁藻(Platymonas helgolandica)次之,小球藻(Chlorella sp.)最 差;几种单胞藻混合喂养婆罗异剑水蚤,其群体增殖效果总体上比单种藻类喂养来得显著。 还就不同浓度的藻类及不同种藻类单独或混合喂养对婆罗异剑水蚤群体增殖的影响进行 讨论。  相似文献   

15.
一、问题的提出 1.石花菜多分布于开放海岸的岩礁上,属于一种好浪藻类。它分为孢子体和雌、雄配子体。雌配子体成熟的果孢受精发育为囊果,放出果孢子,萌发后长成孢子体。孢子体成熟放出四分孢子,萌发后长成雌、雄配子体。因此一般说来,这  相似文献   

16.
为搞清我国陆架的孢粉、藻类分布规律,于1972年先后对黄海、东海、南海海底沉积物作了孢粉、藻类研究。结果表明,在黄海,东海表层沉积物中红树植物花粉主要由黑潮暖流北上携带而来,在南海沿岸的海湾和河流入海处沉积物中红树植物花粉含量高;水下古海岸线附近含量亦高,南海北部钻孔中的红树植物花粉系由海流搬运我国沿岸物质沉积而成;南部钻孔中的红树植物花粉主要是海流将马来西亚的菲律宾沿岸物质搬运沉积而成。  相似文献   

17.
东海盆地某油气田A井钻遇古近系平湖组P层为一套灰绿色含砾细砂岩.对此层中的微量元素、古生物资料、粒度特征以及测井资料的分析表明:沉积物中的硼元素含量较低,Sr/Ba比值小于1,Fe/Mn比值远大于5,这些指标反映沉积水体为淡水;同时,Ni/Co比值大多数介于2.5~5之间,而V/Ni比值大于1,指示研究层位沉积于还原环境中.该层沉积物中,蕨类孢子含量极高,花粉组合以阔叶类木本为主,且含较多喜暖湿针叶类花粉,说明当时盆地周边区域气候大致相当于现代亚热带气候,较温暖且偏湿润.A井P层中,砾石具近源快速堆积特征,泥岩属较深水沉积,岩层粒度具浊积岩特征;结合空间岩性展布状况可以判断,P层沉积相属于温暖湿润气候下的淡水近岸水下扇相.  相似文献   

18.
氮、磷对两种微藻吸附与吸收镍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的方法,研究了大量营养盐氮和磷添加对两种微藻: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Lu)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吸附和吸收重金属镍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短时间(2h)的培养实验中,大量营养盐的添加影响了藻类对重金属的吸附和吸收速率,但氮、磷浓度的增加对藻类吸附和吸收镍的影响有所差异:硝酸盐浓度的添加促进了藻类对镍的吸附和吸收,磷浓度的添加促进了两种藻类对镍的吸附,但对藻类吸收镍的影响不大。在未添加营养盐的条件下,东海原甲藻对镍的吸附量要高于硝酸盐添加组但吸收量则较低,而中肋骨条藻的吸附量和吸收量均较硝酸盐添加组低。当尿素为氮源时,尿素促进了藻类对镍的吸收,其吸收量为同一浓度硝酸盐的1·2倍。本研究结果证明,近海富营养化特别是氮浓度的增加会影响浮游植物对微量金属的吸收,进而可能会影响到金属在整个海洋食物链中的传递。  相似文献   

19.
采用现场实测和室内培养两种方式测定了甲藻、赤潮异弯藻、叉角藻、海洋蓝绿藻等赤潮和新月菱形藻、叉鞭金藻、塔胞藻、扁藻和小球藻等非赤潮藻类光谱曲线.采用度量太阳激发的叶绿素荧光峰高度的归一化荧光高度法,建立了不同藻类归一化荧光高度与叶绿素浓度的关系.荧光高度计算方法是将红光波段的反射率最大值(Rmaxred)和R685分别归一化到560 nm处的R560和560 nm附近整个光谱曲线的最大值R560 max上或675 nm处的R675和675 nm附近的最小值R675mini上.结果表明,不同藻类的Rmaxred/R560max和Rmaxred/R675mini与叶绿素a的相关系数分别比R685/R560和R685/R675与叶绿素的相关系数高,但在海洋现场测量中由于近岸二类水体其他水色组分以及大气校正误差的影响,Rmaxred/R675mini和R685/R675更适合于实测的叶绿素浓度估算.采用三种统计回归方程建立了不同藻类归一化荧光高度与叶绿素浓度关系,除个别藻种外,大部分的相关系数在0.9以上,其中FLH=a+(Chla)b回归方程得到的相关系数优于其他两种方法,相关系数大于0.93,这表明藻类水体的荧光特性和叶绿素浓度之间的普遍关系是非线性的.  相似文献   

20.
渤海湾赤潮藻类浓度与环境因子的非线性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渤海湾赤潮藻类浓度及环境因子的监测数据(2003年5月~9月),以线性相关系数、秩相关系数以及Hoeffding独立性检验统计量来衡量藻类浓度和环境因子的各种相关性,从而选择出影响藻类浓度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表明:风速、气压、表层水温、pH值、盐度、DO、硅酸盐、NO3^--N与藻类浓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