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克强 《海洋科学》1995,19(5):64-65
随着我国对虾(Penaeuschinensis)养殖生产的发展,虾病日趋严重。1993年,由于虾病发病早、范围广、死亡率高,给我国对虾养殖生产带来严重损失。因地理水质环境及致病因子不同,虾病及症状十分复杂。但发病范围广死亡率最高的是“头胸甲白斑,肝胰腺肿大综合症”。其特点是在头胸甲壳上出现白斑,有的体色微红,内部解剖发现肝胰腺肿大,有的红肿有的白浊。病理检查,从肝胰腺分离出大量弧菌,同时在血淋巴、心肌间质、整个中肠管壁和鳃上也发现大量细菌。有的从肝胰腺、胃壁和中肠细胞中发现病毒或病毒包涵体。这种…  相似文献   

2.
1993年,唐山市对虾养殖业遭受了暴发性流行病的袭击,现将调查结果简述如下:l993年对虾流行病调查概况1.l调查范围本次调查范围为乐亭、滦南、唐海、丰南四县13个集中养殖区,总面积34510亩,占全市对虾养殖面积的17·25%。1.2调查初步结果1.2.1虾病基本情况从调查中发现,一池虾发病到全部死亡仅2~3d;其体征:虾肝胰腺白浊,肿大,尾扇红、游泳足微黄,进一步可发展成虾体微粉红,肌肉白浊,前足变白;死虾规格4~8cm,平均6.4cm,7月l~15日为发病高峰期,流行期104d。单方水体超…  相似文献   

3.
斑节对虾 弧菌病的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患有典型弧菌病症状的养殖斑节对虾进行了病理学研究,取病虾血淋巴制作血涂片,并取鳃、肝胰腺、肌肉等组织作组织病理和超微病理观察,同时取肌注感染后的患病对虾测定血淋巴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力,结果显示,患病对虾的血细胞数目急剧减少,胞质浓染,透明细胞很难找到,血细胞形态多样,有的伸出伪足或形成异样突起,患病对虾锶、肝胰腺、心脏、肌肉以及胃肠等组织内均出现程度不同的炎症反应,以肝胰腺最为严重,组织中充满大量的浓染血细胞,细胞肿胀,细胞核核质边聚,线粒体肿胀,变性、严重时整个细胞呈溶解状态,此外,在鳃和肝胰腺组织中还发现溶酶体增多的现象,肌注感染2h后,感染对虾的SOD活力即开始显著下降,之后缓慢回升,至48h恢复大部分活力。  相似文献   

4.
严正凛 《海洋科学》1994,18(1):8-10
1亲虾的选购和接运选购体壮、附肢完整、无损伤、无病害、不带菌,并已交配过的、性腺在Ⅲ期以内(包括无性腺的),且体长为22~25cm左右的中型个体的雌虾。雌雄亲虾的搭配比例大多是10:1。采用塑料袋充氧装入泡沫箱空运到机场。塑料袋底部呈方形(45cm×30cm×15cm),上部为圆形(高60cm)。每只塑料袋装水5kg,放入4~5尾亲虾后充氧;塑料袋外另放上一小包冰块(以免途中温度升高);最后泡沫箱加盖封口。2亲虾的催熟与管理2.1斑节对虾的催熟(l)眼柄切除法;(2)光照处理法;(3)营养强化法…  相似文献   

5.
沙蚕养虾能增大对虾规格、提高对虾产量、降低饵料成本、防止池底污染[1]。但目前仍有许多养虾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利用清池药物将养虾池内的沙蚕杀死,造成一定的损失。为找到虾池常用药物对沙蚕的安全浓度,笔者于1992年5~6月用漂白粉、茶子饼、CuSO4、生石灰对沙蚕的毒性进行了试验。1材料和方法1.1试验材料日本刺沙蚕(Neanthesjaponica)[2]取自寿光县第二水产养殖公司111号养虾池,选用健康、肢体完整的个体,规格2.5~3.5cm(CuSO4毒性试验沙蚕规格4.5~5.5cm)。漂白…  相似文献   

6.
日本对虾人工性腺催熟的初步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越赳 《海洋科学》1995,19(6):13-15
我们于1990~1991年承担了农业部下达的“日本对虾人工育苗和养殖技术的研究”课题,并在东山县海兴水产养殖场进行日本对虾人工性腺催熟试验,连续2a均获得成功。现将实验情况报告如下。l材料与方法l月设备与条件利用3个规格为5.0m×5.5m×1.5m的水泥池作为亲虾催熟池、池上加棚盖,池面用黑布遮盖,池底四周每隔1m左右布气石一个,用于亲虾催熟过程增氧,池中间作为投饵和亲虾栖息场所,不布气石,以免充气时干扰亲虾。1.2亲虾来源和选择亲虾来源于广东惠来县沿海水深50~80m的海区。挑选无受伤、附肢…  相似文献   

7.
斑节对虾病原菌胞外产物的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由养殖濒死病虾体内分离的副溶血弧菌(2019#)、溶藻弧菌(4302#)和嗜水气单胞菌(1003#)培养液中分别提取了胞外产物,测定了酶成分,定量分析了蛋白酶及磷酸酯酶的活性.用细菌胞外产物粗提液对斑节对虾进行致死试验,戊二醛固定致死对虾的肝组织,电镜观察了斑节对虾肝组织的超微病变,初步探讨了三株细菌胞外产物诱发虾病的病理.  相似文献   

8.
于1991年9月在青岛市沙子口镇对虾养殖场采集中国对虾病虾,采用酒石酸钾-甘油密度梯度离心法从病虾肝胰腺中分离出一种呼肠孤科病毒,并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和提取分析病毒基因组核酸等方法初步鉴定,结果显示,该病毒在酒石酸钾-甘油密度梯度离心纯化时与肝胰腺细小病毒混合存在,病毒颗粒为有包膜的正二十面体立体对称结构;带包膜的完整颗粒直径在64-66nm;裸露核衣壳平均直径为53.2nm,病毒基因组由分成10  相似文献   

9.
增氧机在国内外淡水渔业中早已得到广泛应用[1,3],台湾及东南亚一些进行集约化养殖对虾的地区和国家,也在虾池中使用增氧机。目前我国有的地区在养虾中也有所应用。本文就虾池中如何正确使用增氧机及效果进行报道。1使用方法试验所用增氧机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工程研究所研制的1.5kw螺旋桨水流增氧机[2]。试验地点为牟平县宁海镇养虾场。1991年在养虾三区1号池(8亩,长180m,宽29.6m)安装了2台,以相邻的2号池(35亩)作对照池。1992年在养虾一区10号池(35亩,长400m,宽58.3m…  相似文献   

10.
克氏原螯虾LDH同工酶的组织特异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克氏原螯虾为材料,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分析了肌肉、眼球、肝胰腺和心脏4种组织和器官中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眼球中出现Ldh-5和Ldh-62条酶带,肌肉中出现Ldh-1、Ldh-2、Ldh-3、Ldh-4、Ldh-5共5条酶带.肝胰腺中只出现Ldh-61条酶带,心脏中出现Ldh-3和Ldh-5共2条带。在这些检测到的酶带中,肌肉中Ldh-5活性最强,染色最深。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组织中LDH的同工酶的表达存在差异。表现出明显的组织特异性。  相似文献   

11.
肖天  陈騳  张虹 《海洋科学》1999,23(2):2-3
对虾肝胰腺细小样病毒(Hepatopancreatic parvo-likevirus,HPV)病是我国流行较广泛的一种对虾病毒性疾病,发病时可使对虾在4~8周内累积死亡率达50%~80%,野生和养殖对虾均可患此病,但有些对虾从幼体阶段携带此病毒一直到成虾阶段也不死亡。对HPV病毒的检出一般常用HE染色法和孚尔根染色法,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核内的病毒包涵体。或者用电子显微镜对可疑组织作超薄切片观察其病毒颗粒[1]。研究发现在组织切片中用DAPI(4,6-Di-amidino-2-Phenvli…  相似文献   

12.
中国对虾肝胰腺细小病毒的纯化与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1991年9月-1993年底,利用在青岛市沙子口对虾养殖场采采的中国对虾病虾肝胰腺样品,采用一种改进的酒石酸钾-甘油密度梯度离心法,对原先称之为肝胰腺细小样病毒的一种对虾病毒进行纯化。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提取病毒核酸用不同核酸酶处理并结合电泳等方法,对病毒的基本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特性作鉴定,结果表明,用酒石酸钾-甘油密度梯度离心法,可获得良好的病毒纯化效果;纯化后的病毒颗粒显示正二十面体立体对称  相似文献   

13.
1992~1993年福建南部地区虾病的调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2年7月~1993年11月,福建养殖对虾发生了数起严重的流行性虾病.病发高峰期分别出现在1992年7月(发病对象为长毛对虾和斑节对虾)、1992年9月(日本对虾)、1993年5月(中国对虾,斑节对虾,长毛对虾和日本对虾)和1993年10月(日本对虾)。本文对上述4次虾病做了调研,探讨了细菌、病毒和某些生态因子的变化与虾病的关系。l材料与方法1.1细菌的检测材料取自同安西柯万亩对虾养殖地(表l),采集方法按微生物调查规范[1],3h内带回实验室。检测按陈和范等[2,3]方法分离、培养、鉴定和…  相似文献   

14.
爆发性流行病病原对中国对虾仔虾的人工感染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暴发性流行病病原——中国对虾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杆状病毒(HHNBV)在仔虾阶段的传播途径和感染方式,同时为建立高健康无特异病原虾系统提供检测手段,探讨改善对虾苗种培育措施,为养成提供健康苗种,作者对中国对虾仔虾进行了暴发性流行病原人工投喂感染试验以及检测方法的研究。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材料1.1.1 病虾的来源 发病对虾来源于1994年山东青岛郊区患爆发性流行病虾池的对虾,并经过电镜切片观察确认为感染HHNBV。1.1.2 毒种分离 取发病的对虾头胸甲部分约200g,去掉甲壳和肝胰腺,剩余部分加入1×10-9溶液(NaCl24g/…  相似文献   

15.
今年最大的一次对虾病害袭击了天津市沿海地区,其来势猛、发展快、死亡率高。汉沽区近20000亩精养虾池从1993年6月下旬开始出现病害,相继在全区蔓延,到7月上旬,全区已有2000亩虾死亡。天津市汉沽区德安水产养殖技术开发部应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制的防治对虾病害的新药——“虾康一号”在汉沽区部分虾池进行了中试获得成功。7月上旬,海沿虾场和盐场养虾场对虾发病,现场检查发现病虾有黑鳃、黄鳃、红腿、红体、空胃、肝胰腺肿大、糜烂、萎缩和不振食等病症。试验者检查了沿海虾场3号(25亩)、5号(12亩)、…  相似文献   

16.
对福建省连江县养殖对虾的虾病流行情况和发病规律及流行过程中水环境化学、浮游植物、微生物等的动态变化进行了调查,研究了对虾疾病的传染性、传播途径,以及病原与各因子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的对虾种类发病症状基本一致,典型症状为甲壳白斑,甲壳下水肿。该疾病的流行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发病前期(1-7d);发病中期(持续时间约10—15d);发病晚期(对虾暴发性死亡时间仅为2—5d)。该流行病是杆状病毒引起并发细菌性传染病,可借海水和病虾尸体为媒介,通过消化道和体表面在不同种虾体间迅速传播。  相似文献   

17.
采用饲养对比试验方法,研究了谷氨酰胺二肽(Gin二肽)对日本对虾血清生化指标、肝胰腺细胞凋亡和肠绒毛的影响及对虾体健康的作用。结果表明,饲喂Gin二肽各组的PO、LSZ、ACP含量均显著(P〈0.05)高于对照组,添加0.5%和1.0%Gin二肽组的SOD和ALP含量也显著(P〈0.05)高于对照组:添加1.0%Gin二肽的TP含量显著(P〈0.05)高于其它各组。血清TP、PA、UN、CHO、PO、LSZ、SOD、ALP、ACP和LDH等各项指标均随Gin二肽添加量的提高而呈现增加趋势。试验建立了流式细胞术检测对虾肝胰腺细胞凋亡率的方法;肝胰腺细胞凋亡率随着日粮Gin二肽添加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肠道切片显微观测结果表明,添加1.0%的Gin二肽能显著增加日本对虾肠绒毛高度(P〈0.05)。饲料中添加Gin二肽可显著提高日本对虾血清中的溶菌酶、抗氧化酶及磷酸酶活性,降低肝胰腺细胞凋亡率,增加肠绒毛高度,改善虾体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8.
斑节对虾杆状病毒(MBV)病诊断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利生  陈福华 《热带海洋》1993,12(4):95-99,T002
对潮阳县古埕村养殖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的成体病虾在光学显微镜下作病理组织诊断表明,被病原体感染的肝胰脏腺泡管和导管的上皮细胞核肥大,其内包含一些近似圆球形的包涵体,分别用苏木精-曙红、姬姆舍、孚尔根和Brown and Breen's Gram等染色剂作比较染色。致病细胞发育分:(1)指环期:(2)未成熟包涵体期:(3)成熟包涵体期。该病毒包涵体的形状、大小和形成部位、致病细胞发  相似文献   

19.
1993年青岛流亭镇对虾爆发性流行病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青岛流亭镇位于胶州湾东岸。对虾养殖面积6000余亩,虾池350余个。从80年代初开始养虾,产量逐年上升,1990~1992年达到全盛阶段,平均亩产250kg左右,最高可达500kg,每亩净利达3000~5000元。虾池面积大多10~20亩,配备水泵2~3台(300m3/h)。1993年暴发的对虾流行病[2],流亭一带也未幸免于难,从7月28日第一家因病出虾开始,到8月10日前后仅10余天时间,90%左右的养虾户被追将虾出池,虾规格约8cm,平均亩产30~50kg.仅为往年的20~30%,直接经济损…  相似文献   

20.
病毒虾池底泥对对虾的影响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1993年全国暴发的对虾流行病,主要是由病毒病引起的,其传播速度之快,流行面之广,危害之大,前所未有①现已认识到,对虾病毒病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的。其中,虾池底泥是其传播途径之一。室内试验证实:病毒通过虾池底泥的传播.可使健康虾感染对虾肝胰腺小病毒病(HPV)②鉴于病毒可通过底泥传播、扩散,危害养虾业。因而.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控制病毒传播,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威胁,并进而预防病毒的感染,是当前对虾养殖业的重要研究课题。1材料与方法1.1材料1.1.1对虾对虾于1993年7月10日取自青岛流亭镇双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