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何在海岛礁上进行地磁测量是当前海洋测量领域面临的技术难题。基于较为成熟的陆上流动地磁测量模式,结合海岛礁磁偏角测量的特殊性,提出了较完整的海岛礁磁偏角测量技术流程,包括工作原理、测量仪器、数据采集和处理过程、指标要求等关键环节,初步构建了海岛礁地磁测量技术基础框架。  相似文献   

2.
海岛礁地形测量是海洋测绘的重要内容,航空摄影测量是地形图测绘的主要手段。针对海岛礁测绘难点,提出了海岛礁航空摄影测量的关键技术和解决方案,通过海岛礁航空摄影、空中三角测量和重要地物测绘等技术方法分析,深化了海岛礁航空摄影测量应用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针对海岸带和海岛礁稀少控制区域摄影测量定位问题,将水边线等高约束条件应用于区域网平差中,提出了一种海岸带水边线等高条件控制下的光束法区域网空中三角测量方法,精确确定摄影时影像的空间方位,进而提高海岸带和海岛礁稀少控制区域测图的几何定位精度。  相似文献   

4.
基于ADS40无控条件的海岛礁地形测量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远离大陆的海岛礁地形测绘与高程基准转换困难的问题,基于ADS40航摄系统获取远离大陆的海岛礁区域遥感影像,按照GPS差分无地面控制点的空中三角测量模式实现海岛礁的地理定位,选择高精度的卫星测高模型实现海岛礁区域的高程基准转换。在某海域进行了ADS40测量作业与高程基准转换试验,结果表明,无地面控制点空中三角测量的平面精度达到0.587m;基于卫星测高模型进行垂直基准转换的精度与同步验潮水位观测法得到的高程传递精度相当。  相似文献   

5.
面向海岛礁DEM构建的精度需求,定量分析了水深源数据质量对海岛礁DEM精度的影响规律。梳理了海岛礁DEM构建的基本过程,分析了海岛礁DEM精度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以目前普遍执行的有关水深测量的国内外行业规范为依据,统计分析水深源数据的精度、密度等因素对海岛礁DEM精度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自适应三角网建模方法所建海岛礁DEM的精度要优于规则三角网DEM的精度;执行我国海道测量规范所获取的水深源数据所建DEM精度,要优于国际海道测量标准一等要求的源数据所建模型精度,略低于特等要求下的源数据所建模型精度。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远离大陆的海岛礁地形测绘的技术难题,在西沙群岛应用IMU/DGPS辅助海岛礁无控航空摄影技术进行了作业,经实测成果检验,影像精度满足大比例尺航测要求。基于试验分析,对在南海岛礁进行航空摄影常见问题提出了解决建议,有助于航空摄影测量技术在海岛礁测绘中的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7.
针对海岛礁测量实际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在精密单点定位的解算与分析基础上,研究了删除观测条件较差时段、缩短观测时间、快速星历替代事后精密星历、快速星历解算并缩短观测时间等几种精密单点定位解算的优化方法,并综合上述优化解算方法的优缺点,提出了两种具体的优化解算方案,实验表明所提方案能够进一步减轻作业人员的工作量,一定程度上满足海岛礁测量实际作业需要。  相似文献   

8.
针对沿岸及海岛礁控制测量作业现状,结合GNSS接收机等测量仪器在海洋控制测量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分析了受海洋观测环境以及仪器自身原因等内外部因素影响产生的各种误差。提出了一些提高测量定位精度方法,探讨了适用于海洋控制测量成果的质量控制和检验指标,制定了涵盖海洋控制测量的造标埋石、数据采集、处理、验收等全过程的质量检验方案。  相似文献   

9.
利用卫星遥感影像进行大比例尺海岛(礁)测绘过程中,为解决独立无控岛屿立体测图和海岸线内业测量精度低以及海岸带不接边等技术问题,对在实际生产中应用的稀少控制区域网平差、海岸线潮位推算法和要素接边原则等关键技术进行了论述,并通过数据分析得出了技术应用的正确性,为今后利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进行海洋测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在沿岸及海岛(礁)测量区域,利用TEQC软件,对几种常用测量型接收机采集的控制测量数据进行质量分析。通过从观测时间长度、卫星信号的信噪比、观测卫星总数、多路径效应、数据可利用率和周跳值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选取了多路径效应值较大的观测数据进行了PPP解算,得出了一些有益结论,为今后的海洋控制测量作业提供良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针对海岸带和海岛(礁)稀少地面控制区域控制条件不足和定位精度较低等情况,将水边线等高条件与有理函数模型(RFM)相结合,充分利用海岸带卫星影像的特点,将水边线等高点引入平差,提出了一种基于水边线等高的海岸带稀少地面控制卫星影像定位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在同样稀少地面控制情况下,该方法与未加入等高控制条件的海岸带卫星影像定位方法相比,高程定位精度有了明显的提高;在离海岛较近的大陆岸边布设控制点,利用本文方法同样可以在海岛获取较高的定位精度。这对于稀少地面控制条件下海岸带、海岛(礁)地理信息的精确获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海岛礁地表覆盖演变分析对海岛礁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经济开发等具有重要作用。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利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技术,对西沙宣德群岛之赵述岛2008—2014年间的地表覆盖情况进行分类提取并变化检测,形成赵述岛多期地表覆盖现状图。构建了海岛礁地表覆盖分类体系,在此分类基础上采用地表覆盖转移矩阵,结合净变化量、交换变化量、总变化量等变化参数对研究期内赵述岛地表覆盖变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结合2018年《海洋测绘》刊载的论文情况,从海洋测绘学科发展角度出发,统计分析各专业领域的发展研究状况,主要对水位控制和潮位测量、海洋测量定位、海岸地形及海岛礁测量、海底地形测量、海洋重磁测量、海图制图等专业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其发展现状进行了归纳总结和简要评述,旨在为广大测绘科技工作者提供理论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在传统海洋航空摄影测量中,由于外业控制点和航线连接点的选取困难,使大比例尺独立岛屿的测量精度无法保证.将IMU/DGPS在海洋航空摄影测量中加以运用,通过无控或稀少控制的辅助空中三角测量解算方法,探讨在大比例尺独立岛屿测量中的控制点布设要求,为海岛(礁)的外业控制点布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对长江口岛沙数量、分布及其演替等变化情况的了解和掌握,根据海岛及海岸线等相关定义,并结合长江口实际,对长江口海岛进行界定与分类研究。从而为长江口以及上海、江苏的海岛开发与管理提供依据。分析研究表明:长江口岛沙现共有25个,其中海岛共9个,低潮高地16个;除情侣礁外,其他24个均为面积大于500m2的海岛;海岛岸线类型中,除东风东沙和情侣礁仍为原始岸线外,其他7个岛屿的岸线均出现了人工海岸类型;由于人为因素,永隆沙、兴隆沙、黄瓜主沙和青草北沙、青草南沙及青草沙目前已消失;与20世纪90年代初相比,虽也无新形成的岛沙,但近20年来长江口岛沙一直都处于动态演变中。  相似文献   

16.
根据WorldView卫星影像的特点,分析其原始定位精度,并结合海岛测区的地形地貌特点,应用稀少控制卫星影像航天摄影测量平差方法,合理地进行控制点布设,同时有效控制外推岛屿的定位精度。对于独立海岛进行无控自由网平差,并量测一定数量的海岸水位点作为高程点,进行模型置平作业。通过比对实测瞬时水涯线,检查、检测其海岸线高程精度。最终保证数字空中三角测量的成果满足海岛(礁)测图卫星影像成图区的成果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17.
沿海岛屿建立国家高程基准,统一海岛与大陆的高程系统,是海洋测绘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GPS技术在测量上的应用,为此课题开创了一个新的探索路径。本文结合海道测量熟悉的潮汐理论和常用的潮位传递方法,采用水面水准与GPS高程相结合,通过在我国沿海地区的具体实践,比较两项作业的最后成果,相互验证,说明了依这种传递高程的方式建立的沿海岛屿国家高程基准,在理论上是成立的,精度也是能满足需要的,因此,是目前连接海岛和大陆之间高程关系较有效的办法。  相似文献   

18.
从2019年《海洋测绘》刊载的论文情况出发,立足海洋测绘学科发展,综合分析海洋测绘相关领域的最新应用研究进展,重点对潮位测量和海洋测绘垂直基准、海洋导航定位、海岸地形及海岛礁测量、海底地形测量、海洋重力测量、海洋磁力测量、海图制图等专业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其发展现状进行归纳总结,简要介绍了研究成果在相关领域存在的差距,以及作者如何借鉴和吸收已有理论,进而提出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过程,旨在为广大海洋测绘科技工作者提供理论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9.
GPS/IMU用于航空遥感直接对地定位的原理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阐述了GPS/IMU系统进行位置与姿态测量的基本原理,推导了利用GPS/IMU的导航解计算遥感器瞬时外方位元素的数学模型,并利用机载三线阵影像验证了GPS/IMU辅助直接对地定位的精度潜力。三组ADS40数据直接定位的试验结果表明,GPS/IMU提供的外方位元素具有较高的定位精度,平面精度优于2.5个像元,高程优于5.1个像元,但存在系统性的测量误差,在大比例尺遥感测绘作业中引入少量控制点参与平差仍是必须的。  相似文献   

20.
不同形状和材料的鱼礁模型对短蛸诱集效果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鱼类行为学方法,观测了短蛸(Octopus ocellatus)对同为PVC材质的3种形状的有孔和无孔模型礁以及对同为管状的3种不同材料的单体和叠加模型礁的行为反应,并对各组内模型礁的诱集效果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未投放模型礁条件下短蛸在水槽四角分布率较高,在鱼礁标志区分布率只有0.5%;PVC材质3种形状的模型礁放入后对短蛸的聚集率均在10%以上,其中内部空间最大的正方体模型礁聚集率最大,每种形状的模型礁中有孔模型礁聚集率高于无孔;3种不同材料的管状模型礁放入后诱集效果均较明显,其中陶瓷材质的管状模型礁效果最好,每种材料的模型礁中3单体叠加后的组合礁聚集率明显高于单体,其中叠加后的陶瓷模型礁对短蛸的聚集率达到39.3%;研究发现短蛸的领域行为对鱼礁模型的诱集效果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