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广西英罗港红树林区鱼类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999年4个季度研究了广西英罗港红树林区的林缘和潮沟潮水中鱼类的种类多样性。共发现有鱼类76种,隶属于36科59属。其中林缘有42种,潮沟有54种,4个季度出现的鱼类种数潮沟多于林缘。两生境种类相似性指数较低,表现为:春季>冬季>夏季>秋季。各季节均出现的鱼类在林缘有6种,占全年总种数的14.3%;潮沟有8种,占全年总种数的14.8%;两个季节间共有种最多的:在林缘是夏季与冬季,在潮沟是夏季与秋季,它们的相似性指数也最大。全年在林缘和潮沟均出现的鱼类仅有1种。本区鱼类以暖水性种占绝对优势;但潮沟暖温性种多于林缘。在生态类型上,林缘以中上层种类较多,潮沟则以底层种类较多。  相似文献   

2.
根据2009—2010年在东山湾及其邻近海域进行的4个航次底拖网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的鱼类群落结构。调查共获得鱼类114种,其中暖水性鱼类有76种,暖温性鱼类有38种,优势种鱼类(IRI>1 000)共有8种,无常年优势种。多样性指数、季节更替指数和迁移指数分析显示,东山湾及其邻近海域各季节的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D)较低且季节变化明显,变化范围在3.70~5.34之间;Shannon-Weiner种类多样性指数(H′)较低;Pielou均匀度指数(J′)季节变化不明显;Jaccard相似性指数(Js)较低,季节间种类相似度较低。东山湾及其邻近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稳定性相对较差。同时发现部分鱼类在湾内和湾外的分布与季节有关。  相似文献   

3.
胶州湾浅水区鱼类种类组成及其季节变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2009年3月~2010年2月在胶州湾潮下带浅水区进行的逐月鱼类定置网调查,分析了胶州湾浅水区鱼类种类组成及其季节变化.结果表明:本调查共鉴定出鱼类44种,隶属于9目24科39属.渔获鱼类皆为硬骨鱼类,以鲈形目(Perciformes)的种类最多,有11科23属25种.在各科中,以虾虎鱼科(Gobiidae)鱼类种类最多,共9属10种.按适温类型分,暖温性鱼类共23种(占52.27%),暖水种14种(占31.82%),冷温种7种(占15.91%);按栖息水层组成分,底层鱼类36种(占81.82%),中上层鱼类8种(占18.18%);按产卵类别分,产浮性卵鱼类21种(占47.73%),黏着沉性卵鱼类11种(占25%),附着性卵鱼类9种(占20.45%),卵胎生鱼类3种(占6.82%).各生态类型鱼类种类组成季节变化明显,种类组成的平均季节更替率达63.3%.本调查在胶州湾浅水区发现40余种幼鱼,尤其仍存在鮻、许氏平鲉、钝吻黄盖鲽和短吻红舌鳎等经济种类,表明胶州湾仍是重要的鱼类产卵和育幼场,应加强对其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的保护,以期保护渔业生物多样性和实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4.
鲷科Sparidae鱼类属于硬骨鱼纲,鲈形目,为温带和热带近海的习见鱼类,通常栖息在海底多岩礁和底质粗杂的水域,广泛分布于我国沿海。虽种类不多,但由于本科鱼类肉质鲜美,数量可观,因此,在经济上有着特殊意义,在海洋渔业中居重要地位。 本文是总结了近百余年来有关中国鲷科鱼类研究的文献资料,根据多年来在我国沿海各地采集的标本,对鲷科鱼类的头骨脑颅形态特征和牙齿等进行比较,并结合地理分布等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的结果,共记述中国沿海所产鲷科鱼类8属10种。  相似文献   

5.
5种常见养殖鱼类肌肉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测定了真鲷、平鲷、黑鲷、斜带髭鲷和勒氏微鲷等5种常见养殖鱼类肌肉的生化成分,氨基酸组成和8种金属元素的含量,分析计算了其能值和氨基酸的种类及比例,并对它们的营养价值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所测定的5种鱼类肌肉都具有含高蛋白质低脂类的特征,氨基酸和常见营养元素的种类齐全,含量较高,是人类理想的优质蛋白源。  相似文献   

6.
根据2011年2、5、8、11月(I年度)和2012年2、5、8、11月(II年度)对中街山列岛海洋保护区4个采样带的定置刺网调查数据,结合多样性、相对资源丰度、相对重要性指数、更替和迁移指数,对该保护区的鱼类组成、多样性特征和群落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各季节调查共采集鱼类58种,隶属8目31科48属,其中,鲈形目鱼类26种,占44.8%。保护区鱼类以暖温性和暖水性为主,趋礁性鱼类占所有种类的79%;底层、近底层和中上层鱼类各为21、23和14种,其中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皮氏叫姑鱼(Johnius belengerii)和鳀(Engraulis japonicus)分别为各水层的绝对优势种,褐菖鲉在秋季和冬季对丰度贡献最大,而鳀在春季和夏季对丰度贡献最大。对群落多样性和稳定性的分析显示,Margalef丰富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和更替指数均为夏季最高,冬季最低;Pielou均匀度呈现相反特点,且在冬季与夏季差异极显著(P0.01)。研究结果表明:中街山列岛海洋保护区鱼类生物量受温度影响较大,鱼类群落组成格局主要受季节变化影响,过度捕捞导致了岛礁生境鱼类多样性下降,因此,需加快海洋牧场建设和加强岛礁生境的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7.
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鱼类生态类群组成及其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3—2014年在黄河口及邻近水域进行的7个航次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采用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等方法,研究了目前该水域生态环境条件下鱼类生态类群组成及其季节变化。研究表明,本次调查共捕获鱼类51种,隶属硬骨鱼纲10目27科43属;其中定居性鱼类30种,洄游性鱼类17种,河口性4种;暖温种30种,暖水种15种,冷温种6种。暖温种和定居种种数和平均网获量在各季节中均占绝对优势。春季鱼类27种,其中暖温种15种,定居性种类19种;夏季鱼类34种,暖温种和定居性种类分别为20和12种;秋季鱼类30种,暖温种和暖水种分别为16和14种,定居性种类18种;冬季鱼类15种,暖温种11种,暖水种2种,定居性种类12种。暖温性鱼类、洄游性鱼类平均网获量均在夏季最高。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分析表明,可将16种主要鱼类划分为A~D共4个种类群。A、B类群夏秋季在黄河口水域分布广泛,数量和质量上均占优势,该类群多为洄游性种类;C类群主要由定居种组成,各季节均有分布,春季和夏季分布较广,该类群已适应黄河口多变的环境;D类群主要为河口性鱼类,冬季较多。4个种类群平均网获量较高的站位主要集中在河口区。黄河口水域鱼类生态类群组成及其季节变化可能主要与水域温度变化、营养盐分布和鱼类洄游等有关。  相似文献   

8.
杭州湾海域春、秋季鱼类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底层拖网法,用渔获率作为鱼类资源数量分布的指标,进行了杭州湾调查海域2012年5月(春季)、10月(秋季)2个季节的鱼类种类组成、区系特点、数量分布等研究。结果表明:(1)杭州湾海域春、秋两季共获得并鉴定出的鱼类有31种,隶属于9目15科,其中以石首鱼科和■虎鱼科的种类为最多,各有5种,分别占总种数的16.7%;鳀科鱼类次之,有4种,占总种数的13.3%,优势种有睛尾蝌蚪■虎鱼、龙头鱼、刀鲚、棘头梅童鱼;(2)根据鱼类适温性可将该海域的鱼类分为暖水性、暖温性和冷温性3种适温类型,以暖温性种类为主,暖水性种类次之,而冷温性种类极少,仅有1种;(3)根据其生态习性,可分为河口性、沿岸性和近海性3种生态类群;(4)渔获数量分布规律是春季在调查海域的内侧或者说中西部较高,而湾口较低,秋季则正好相反。  相似文献   

9.
利用2013年29次南极科考对南极半岛普利兹湾的调查采集到的鱼类进行多样性和分类鉴定,所有站位的样品均由雪龙号采集。位于高纬度普利兹湾内的鱼类多样性和相关的评估尚未知晓。因此,有必要对该调查海域的鱼类多样性进行准确的评估。本航次共捕获鱼类样品99尾,为了克服形态鉴定不准确的缺点,我们结合DNA条形码(COI基因片段)技术对种类鉴定,同时下载NCBI基因库中的公开数据作为参考。利用NJ系统发育树和条形码间隙共准确鉴定出22种鱼类,其中与形态鉴定相对应的有13种,5种鱼类准确鉴定到属的水平,4种鉴定到其近缘种。公开发表的资料中显示南极鱼科鱼类在种类组成中属于优势种类,但是在本次调查中并未发现这一现象。受调查方法和站位数量的限制,本次调查鱼类表现出较低的多样性和较低生物量,这一结果可能导致对普利兹湾鱼类多样性认识的片面性。结果证明条形码技术可以有效的用于普利兹湾鱼类的种类鉴定,同时南极鱼类的种类鉴定和分布是了解南极鱼类物种多样性和生物地理学的一部分,因此,有必要对南极鱼类在大尺度上对其准确的种类鉴定。  相似文献   

10.
拉萨河源头水域中浮游生物、鱼类资源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拉萨河是西藏重要的河流之一,流经多个县市,拉萨河的生态性调查和环境保护对西藏的社会和经济发展重要意义。本调查在拉萨河上游11个乡镇分别进行断面取点调查,对各乡镇境内拉萨河段进行浮游生物与鱼类取样统计分析。本次调查中,共检出浮游植物76个种类,其中硅藻门48种,占总种类数的63.2%;绿藻门12种,占总种类数的15.8%;蓝藻门6种,占总种类数的7.9%;金藻门4种,占总种类数的5.3%;隐藻门3种,占总种类数的3.9%;黄藻门和裸藻门各1种,分别占总种类数的1.3%;共检出浮游动物4大类50种,其中原生动物24种,占总种数的48%;轮虫12种,占总种数的24%;枝角类10种,占总种数的20%;桡足类4种,占总种数的8%;共发现1目2科5属的鱼类5种,均为鲤形目,本地鱼类有3种,占总数的60%,外来种有2种,占到总数的40%,其中拉萨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younghusbandi Regan)和双须叶须鱼[Ptychobarbus dipogon(Regan)]为雅鲁藏布江特有鱼类。本次调查采集到的外来鱼种有棒花鱼和鳅鱼两种。经本次调查,西藏拉萨河源头流域,生物多样性略贫乏,尤其是鱼类种类较少。而鱼类保护工作面临的两大挑战就是外来鱼种入侵以及过度捕捞而造成的鱼类资源减少。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海主要鱼类种群变动与生活史型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物种为了种族的延续和繁衍,在历史的长河中,通过自然选择形成了适应其生存的一系列生态学特征,即生活史的选择型。具有不同生活史型鱼种的数量变动形式也不同,换言之,种群数量的变动方式是各个种生活史的反映,种群动态与其生活史选择型有着密切关系。 随着海洋渔业的发展,以及人类对海洋渔业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增强,一些传统经济种类的资源受到严重威胁。有的资源潜力削弱,甚至有的生物种群的再生机制受到破坏,使其资源面临着枯竭的危险。在强大的捕捞压力下,海洋渔业资源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生命周期长的种类被生命周期短的种类所代替;传统的经济种类被低质的小型种类所代替。渔业组成处于不断变化和演替之中,水域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将会发生变化,生态平衡将遭到破坏。 对各个生物种群来说,上述变化将不同程度地改变它们的生存条件。物种为了延续和生存,通过自然选择对其所处的环境进行适应性调节,因而,种群原有的生态学特征将产生一系列的变化,如生长速度提高、性成熟加快等。在渐变过程中,物种生活史选择方向也将发生变化。研究鱼类种群的变动及其生活史型的演变过程,对科学利用海洋渔业资源和保护物种的多样性,在实践和理论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武汉市售鱼类寄生线虫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86年至1988年,对湖北省武汉市售鱼类的寄生线虫进行了调查。检查谈水鱼类35种共计315尾。发现鱼类寄生线虫26种,包括8个未定种(4种为幼虫)。本文报道了这些线虫对武汉市售鱼类的感染情况包括寄主,寄生部倍,感染率和感染强度。  相似文献   

13.
渤海鱼类区系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关于渤海的鱼类区系,张春霖等(1955)曾报道了116种;林福申1)根据1958年6月-1959年11月渤海大面试捕资料(其间12-3月未调査)记载了渤海底层鱼类74种,他在分析了这些鱼类的区系性质后提出,其中暖水性鱼类19种、温水性鱼类44种、冷温性鱼类11种,并认为渤海鱼类的区系性质属温水性。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1982年4月至1983年5月在渤海进行的底拖网逐月试捕调査和1983年6,7月上层拖网试捕调査资料,以及有关文献和本所历年来的采集记录鉴定,渤海已记录的鱼类有19目,66科,156种,其中我所试捕调查获108种,文献和采集记录补充了48种。本文根据以上资料,对渤海鱼类的种类组成和区系性质进行分析。渤海鱼类名录和种的区系性质按分类系统(成庆泰、郑葆珊,1987)列于附表。由于调査范围、时间及捕捞工具有限,遗漏种类在所难免,但作者认为上述材料已基本上能反映渤海鱼类的全貌。  相似文献   

14.
中国鲚属4种鱼的生化和形态比较及其系统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刘文斌 《海洋与湖沼》1995,26(5):558-565
自1989年4月-1990年5月,在上海的崇明、江苏的无锡和高淳、福建的海澄采集标本。对我国鲚属4种鱼(6个生态型)进行生化和形态解剖比较分析,探讨每种鱼生长在不同环境中各生态型的系统发育及亲缘关系;并运用系统分支学原理和方法,试绘出系统分支图解。结果表明,我国鲚属4种鱼分为两大姐妹群;一群为凤鲚和七丝鲚,另一群为刀鲚和短颌鲚;并综合分析生化和形态解剖资料,把生长在长江中的凤鲚和生长在九龙江中的凤  相似文献   

15.
虾虎鱼类Gobioidei是包括弹涂鱼科Periophthalmidae、鳗虾虎鱼科Taenioididae等在内的一群小型鱼类。全世界计有约1720种左右,全国有161种海水虾虎鱼类,其中有20种分布于渤海,这次调查共采到19种,其中有2种系黄海边缘分布,为渤海首次记录。本文报告了虾虎鱼类在渤海水域的名录,分布和生态学特征,分析了它们在渤海生态系中的作用,特别是对增殖放流对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海洋生物声学的研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已取得了很大进展,并已在军事和生产上得到应用,取得了效果。海洋动物发声是海洋环境噪声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声纳系统的水下背景干扰源,尤其是在近岸海区,往往不可忽视。所以,研究海洋动物发声,除了在海洋生物学的研究中有明显的重要性外,对进一步了解海洋环境噪声的产生原因、变化规律及其物理机理,以及在声纳设计等方面也是十分重要的。已有报道,人们曾观測到鼓虾、石首鱼类、海胆、殆贝、藤壶、鲸等海洋动物集群发出的声音,往往造成很强的海洋噪声源。这些生物机体噪声通常还具有季节性或周日性的变化。有关海洋生物机体发声的观测和信号分析研究,国外虽有一些报道,但仅限于某些海区。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近岸海区的发声生物在100种以上,其中不少种类具有集群大、发声强的特点。石首鱼科鱼类是我国近岸海区主要的海洋发声鱼类,约占我国海洋发声鱼类总数的三分之一,在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均有分布。其主要发声器官为鳔和邻近的鼓肌,当鼓肌收縮时压迫内脏,使鳔壁共振发出声音。他们在上述某些海区集群发出的声音,有时在海面也能清晰听到。 本文主要对过去多年来我国渤海、黄海、东海近岸海区,某些集群大、发声强、具有代表性的石首科鱼的现场观测资料作了分析和阐述,其中包括集群发声的声学特征,以及随时间、地点的変化。  相似文献   

17.
Recent studie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sponge‐eating fishes alter the community of sponges on coral reefs across the Caribbean. Sponge species that lack chemical defenses but grow or reproduce faster than defended species are more abundant on reefs where sponge‐eating fishes have been removed by overfishing. Does predator‐removal have an effect on the distribution of sponges at smaller spatial scales? We conducted transect surveys of sponge species that are palatable to sponge predators in proximity to refuge organisms that are chemically or physically defended (fire coral, gorgonians, hard corals) on the heavily overfished reefs of Bocas del Toro, Panama, and a reef in the Florida Keys where sponge‐eating fishes are abundant. In Panama, palatable sponge species were not distributed in close association with refuge organisms, while in the Florida Keys, palatable sponge species were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refuge organisms. The presence of fish predators alters the meter‐scale pattern of sponge distribution, and defense by association enhances biodiversity by allowing palatable sponges to persist on reefs where sponge‐eating fishes are abundant.  相似文献   

18.
黄海鱼类食物网的研究   总被引:80,自引:1,他引:80  
韦晟  姜卫民 《海洋与湖沼》1992,23(2):182-192
于1985年3月—1986年10月和1988年5月间,对黄海海域40科69属80种鱼的食性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较系统地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黄海鱼类饵料分为4个生态类型;2.黄海鱼类摄食有明显的季节变化;3.黄海鱼类基本属于第二—第四营养级;4.日本鳀、脊尾褐虾、太平洋磷虾等优势饵料生物在黄海鱼类食物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5.黄海多数鱼类间的食物竞争关系基本是协调的。  相似文献   

19.
鳚亚目鱼类是鲈形目中较大的一个亚目,现知全世界有127属,700余种(Nelson,1994)。目前还不断有新种发现,多数为海洋鱼类,世界性分布。 鳚亚目鱼类大多体型较小,对它们的研究也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研究方法的不断完善,人们对这一类群的认识也愈来愈深入,其种类、区系与动物地理学等方面的特点正逐渐为研究者所揭示。其中有些种类由于在海洋生态学、环境生物学和渔业生产上具有重要意义而吸引着许多鱼类学家和生态学家的注意和对其进行研究(Kotrschal,1992;Springer,1993;Stepien,1993)。 印度-西太平洋是鳚亚目鱼类种类最多的海区之一,中国及周边国家和地区在此领域已有一定的研究基础。日本学者Masuda等(1984)总结了日本沿岸鳚亚目鱼类有86属212种,菲律宾已知有36属80余种(Herre,1953)。中国是世界上海岸线最长的国家之一,适合于鳚亚目鱼类栖息的生境相当广泛,种类也相当丰富。作者根据目前已掌握的标本和文献资料,经初步分析得出中国海区现有鳚亚目鱼类33属78种。  相似文献   

20.
异尖线虫病病原线虫在台湾海峡鱼类中的分布及动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罗大民  方文珍 《台湾海峡》2000,19(2):218-222
自 1 996年 3月至 1 998年 1月间 ,作者对从台湾海峡中心渔场捕获的常见 80种经济鱼类感染异尖线虫病病原线虫的情况进行了调查。文中报道了该海域主要的 4种病原线虫在鱼类中的感染状况及其动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