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6 毫秒
1.
温盐环流的补给C.Mauritzen太阳的热能在地球上分布不均一,接受热最多的是在赤道地区,大气层和海洋两者也分享了部分的热能。对于海洋起作用的就是人们经常提到的温盐环流问题,即:经向往复环流是最上层的温水向极地流动,转换为致密水后再作为冷水返回赤道...  相似文献   

2.
海洋热能是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全球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热能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它有可能成为21世纪人类解决能源短缺、全球变暖和淡水缺乏等问题的有效手段.目前,许多国家都在考虑海洋温差发电的问题,其中法国、日本、美国和印度的海洋温差发电技术发展比较快,已经建成了一些海洋温差能发电站,我国正处于研究试验阶段.文章结合全球大洋可利用的海洋温差能资源,回顾了世界海洋温差发电技术的发展历史,重点介绍了法国、日本、美国和印度的发展情况,希望我国积极开展海洋温差发电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能源的开发,海洋能技术迅速发展。目前已经进入利用这些技术大力发电的新阶段。其中发展得较快的有潮汐能、海洋热能转换(OTEC)、波能。其次是海流能、盐度差能、海洋风能。发展得最成熟的潮汐能,法国有240兆瓦的朗斯潮汐发电站。其它国家还有些较小型的成熟的潮汐电站。1984年加拿大在北美建立了第一个潮汐电站,即采用现有的流体控制泵在芬迪湾新斯科舍的安纳波利斯罗亚尔建造的18兆瓦潮汐电站。美国最有前途的潮汐站址是北  相似文献   

4.
随着世界工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能源紧缺问题一直被人们所关注。作为可再生能源的海洋能则被认为是可开发利用的重要领域。据理论统计,使用现代技术,每年可从海洋存储的能量中获取相当于1750亿吨以上的标准燃料的能量。可以解决人类今后若千年的能源需求。海洋热能的利用是海洋开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美国、日本已有中型(20~50kW)的海洋热能转换(OTEC)发电装置。目前,美国海洋能开发公司在美国能源部(DOE)  相似文献   

5.
本文就近年来国外海洋热能转换课题从历史背景、几种设计思想、存在问题及发展前景做简略概述,以供同行交流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热能转换的生态效率出发,结合水域基础生产力和渔获得量变化趋势,论证了海洋再生资源的潜力;进而依据山东省沿海平均渔获量和产值现状,提出了充分挥海洋再生资源潜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简讯     
日本东电设计公司最近完成了海洋温差发电商用设备的设计工作。并准备销售给南大平洋附近的瑙鲁共和国。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第一次OTEC商用设备设计,对于海洋热能转换技术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还是在十四年以前,东电设计公司便从事海洋温差发电实用化的工作。该公司在发电设备的研究方面,始终处于领先的地位。经过多年的研究,他们的热交换器等设备、系统设计等方面已渐趋成熟,使得海洋温差发电具备了较为充分的商业基础。该公司设计的这种商用发电设备,功率为500千瓦,扣除本身的电力消耗,净功率为300-500千瓦。计算表明,当使用温差为22℃(29℃和7℃)时,使用氟利昂作为推动透平旋  相似文献   

8.
文章在综述主要国家的海洋热能技术开发现状的基础上,分析我国海洋热能开发的前景及存在的问题,阐明了我国在海洋热能方面的开发优势,进一步强调了开发海洋热能资源对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维护我国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确保我国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9.
法国海岸带水域面积宽广,海岸线较长,滨海地区良港众多,这为该国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运业,振兴海滨旅游业等方面提供了优越的地理环境。十几年来,法国海岸带已成为本国科学研究机构在国土整治与海洋管理方面多种考虑或重大决定的主要目标。同时,法国人也充分意识到海岸带各项活动造成的严重污染的威胁,尤其工业港区与沿岸核电站排放的废物及海洋碳氢化合物的意外污染起着“催化剂”的作用。所以,海岸带的科学管理是当前法国海洋科学研究的一项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最近研制成“开式海洋能转换实验室模拟系统。”该系统利用27℃温水作热源,7℃冷水作冷源,可以连续输出3.5瓦的电能,其折算热效率为2%左右。国家科委海洋组办公室于1986年12月6~7日在广州召开了鉴定会,12个单位19名专家参加了鉴定会。鉴定意见认为:该系统技术上是可行的,运行是成功的。在我国首次模拟将30℃以下温水,温差29℃左右的热能转换为电能,在  相似文献   

11.
针对小型自主式海洋剖面观测平台电能供给问题,开展了海水温差能发电技术研究工作;设计了温差能-电能转换系统技术方案,研制了试验样机;建立了仿真分析模型,对样机的热能转换和发电性能进行了分析;最终对样机进行了模拟环境下的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样机在12℃的环境中能够完成低温相变,在25~28℃的环境中能够完成高温相变,发电机输出功率达130 W,达到了设计要求,设计的系统能够有效地吸收、转换海水热能,并产生电能。  相似文献   

12.
海洋测量平面控制基准及其转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简要论述建立海洋测量平面控制基准研究目的和意义的基础上,提出利用国家高精度GPS大地控制网扩展我国海洋测量平面控制基准的基本设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不同坐标系统转换模型的理论和方法。最后,利用我国实际观测数据,按不同转换方法分别解算出了各类转换模型的待求参数,其中包括适用于全国范围的区域性转换参数和适用于我国沿岸的局部性转换参数,初步建立起了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海洋测量平面控制基准。  相似文献   

13.
海洋热能是指海洋表层海水与深层海水之间存在着温度差而蕴藏的能量,亦称海洋温度差能.全球海洋热能的贮量是非常之大,威克等人的估算约15×10~(23)焦耳.本世纪七十年代末,人们首次实现了海洋热能转换成电能,从而获得了具有实际意义的动力,证明了现代技术条件下开发海洋热能的可能性.我国具有丰富的海洋热能资源,仅南海海区的可能动力就有1.5亿千瓦.我国的海  相似文献   

14.
云力 《海洋信息》1994,(3):14-14
法国毗连大西洋和地中海,是海洋开发的发达国家,它的先进的海洋开发技术仅次于美国,特别是潜水技术,堪称世界一流。同时,海洋开发也成为与原子能、宇宙、飞机产业并行的法国四大科技重点项目之一。 1960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将军强调了海洋开发的重要性之后,1967年成立了国家海洋开发中心,成为法国海洋开发的核心机构,并于1968年制定了第一次海洋开发基本计划。1981  相似文献   

15.
1986年5月14日至16日在英国布赖顿召开波浪、潮汐、海洋热能及小水能第三届国际讨论会。讨论会的主要内容包括: 潮汐能: 潮汐资源及特征,潮差,海湾几何形状的影响,潮电蕴藏量,潮能转换,运行模式,低水头涡轮机,变速运行,施工和作业,在潮电站线路中的谐振。  相似文献   

16.
海洋人物6     
拉·孔布 .H.( Henri L a Combe,1 91 3- 1 2 - 2 4~  )法国海洋学家。 1 91 3年 1 2月 2 4日生于尼姆。曾就读于尼斯公立学校、巴黎圣路易斯公立学校、巴黎综合工科学校。 1 935~ 1 95 5年任海洋水文工程师。 1 95 5年任巴黎博物馆海洋学教授。 1 96 5~ 1 96 7年任地中海和直布罗陀海峡海洋学考察队队长 ,国际海洋学联合会主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洋委员会主席。1 973年当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主著有《海洋声学研究》( 1 946 )、《潮汐运动》( 1 95 3)、《摩洛哥水文学的任务》( 1 95 9)、《关于海洋运动的研究》( 1 949~ 1 96 8)…  相似文献   

17.
国际海图     
在国际海道测量组织(IHO)协调下,按照国际统一标准出版的航海图。编制出版国际海图的目的是:保障远洋舰船的安全航行,向国际间航行的船舶提供便于使用和交换的航海资料。 国际海图的设想始于1967年,在第9届国际海道测量大会上,法国和荷兰首先提出了编制国际海图的建议。世界海洋范围的1:1000万、1:350万小比例尺海图,由英国、美国、日本、加拿大等16国编制出版;至1985  相似文献   

18.
海洋是一个巨大的宝库,捕捞、制盐、航运是人们对海洋的传统利用。真正作为一个领域对海洋进行开发,还是近一、二十年才迅速发展起来的。据统计,1980年世界海洋经济产值为2500—2800亿美元。国外学者们预计,到2000年,美国海洋开发可增值4000亿美元,日本、英国、法国、苏联、西德也将取得类似的发展。这一趋势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学者们预言:21世纪,世界将全面进入“海洋经济”时代,将达到海洋和陆地在职能上没有两样的程度。我国是一个大陆国家,又是一个海洋国家.海洋开发事业对于我国的社会和经济  相似文献   

19.
“亚特兰特”号海洋调查船为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调查船之一。除在法国管辖海域进行海洋调查活动以外,还在世界各海区与有关国家合作,进行海洋科技调查。该船1996年4月22日至5月20日与我国国家海洋局一所、二所合  相似文献   

20.
根据国家海洋局与法国海洋开发研究院共同签订的"中法南海地质、地球物理合作研究方案"的要求,国家海洋局派出六名科技人员(其中第一海洋研究所五名,海洋局外事办公室一名),与法国科学家一起,为探明南海深海盆的形成、扩张机制和古海脊与马尼拉海沟的接合类型,于一九八五年二月十八日至三月六日,用法国"让·夏尔科"海洋调查船,在南海深海盆中部东西向和北东向扩张脊上,分五个阶段开展了海洋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