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台湾海峡介于台湾岛与大陆之间,是东海与南海的通道.关于台湾海峡范围的划分,海峡之东常以台湾岛两端(北为富贵角,南为鹅銮鼻)为界;海峡之西以大陆的平潭岛等为北界,东山岛或南澳岛为南界.为了更客观和准确地划分台湾海峡范围,本文根据海洋地理学中"海峡"的概念及对世界海峡类似实例的分析,并按照台湾海峡区域地形、地质等特征进行了分界.作者认同台湾海峡北口位于福建省平潭岛至台湾富贵角,但认为其南口应位于广东南澳岛至台湾曾文溪河口南岸.在此南、北口之间为台湾海峡范围.台湾海峡地形、地质等特征明显,与台湾及大陆紧密关联,并具有东海延伸入内的特点.而北口之北的闽东北海底,海峡特征明显消失.此南口为东海与南海的交汇处,其南属于南海的台湾浅滩及其外缘,其地形、地质特征也与海峡的显著不同.本研究结果对于更准确地划分台湾海峡范围及区域海洋研究与实践等方面都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关于台湾海峡分界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定成 《台湾海峡》2010,29(2):149-153
台湾海峡介于台湾岛与大陆之间,是东海与南海的通道.关于台湾海峡范围的划分,海峡之东常以台湾岛两端(北为富贵角,南为鹅銮鼻)为界;海峡之西以大陆的平潭岛等为北界,东山岛或南澳岛为南界.为了更客观和准确地划分台湾海峡范围,本文根据海洋地理学中"海峡"的概念及对世界海峡类似实例的分析,并按照台湾海峡区域地形、地质等特征进行了分界.作者认同台湾海峡北口位于福建省平潭岛至台湾富贵角,但认为其南口应位于广东南澳岛至台湾曾文溪河口南岸.在此南、北口之间为台湾海峡范围.台湾海峡地形、地质等特征明显,与台湾及大陆紧密关联,并具有东海延伸入内的特点.而北口之北的闽东北海底,海峡特征明显消失.此南口为东海与南海的交汇处,其南属于南海的台湾浅滩及其外缘,其地形、地质特征也与海峡的显著不同.本研究结果对于更准确地划分台湾海峡范围及区域海洋研究与实践等方面都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台湾海峡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台湾海峡位于我国大陆与台湾岛之间,北回归线在其南部通过,属亚热带型季风气候区;海峡东西两侧的闽、台两省陆上地形,均有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海峡水域面积呈南宽北窄的喇叭形,这一地形对气流起着狭管效应;在菲律宾以东洋面上形成的台风,每年5—9月频繁地侵入台湾海峡,对海峡的气候有一定的影响;影响海峡气候特征的另一个重要因子是海洋,不仅因为在海峡的季风方向上有着广阔的海洋可以为气流提供大量的水汽,同时还由于黑潮支流和南海水等暖水系的强弱,对海峡区域的气候也有明显的反馈作用。上述四个方面对海峡气候的影响,有时是单个因子表现得比较明显,有时是几个因子同时作用的综合结果。下面我们分别讨论海峡区域的几项重要气候特征。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与台湾省之间的台湾海峡,是我国最大的海峡。台湾自古与祖国大陆连成一片,目前分隔着大陆与台湾的台湾海峡的形成,经过了无数次的海陆变迁。大  相似文献   

5.
台湾海峡演变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台湾海峡位于两个不同的构造单元之间。能反映台湾海峡基底的是居于海峡中部澎湖群岛中的花屿,系由变质岩和酸性火山岩所组成,它的岩性颇与福建东部的基底岩系和中生代火山岩相似。基底上复盖着较厚的上第三系和第四系,则与台湾西部可以对比,而福建东部却缺失上第三系。因此可以认为,台湾海峡在中生代晚期是福建古陆的一部分;到了新第三纪,它与台湾西部平原有着相同的地质发展过程。鉴于台湾浅滩和海峡海底有中新世大陆动物化石,而且海峡中普遍有上新世沉积,台湾海峡的形成时代是在中新世末或上新世初。从海峡两侧和海峡中排布着几条NNE向的断裂看,大致可以认为,台湾海峡的形成是断裂活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台湾海峡表层叶绿素含量的季节、年际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分析SeaWiFS海洋水色卫星提供的叶绿素资料,给出了台湾海峡表层叶绿素含量空间分布季节变化的完整图像.台湾海峡表层叶绿素含量的季节变化明显.海峡北部呈显著的春、秋“双峰”分布,而海峡南部则以夏、秋“双峰”结构为主.叶绿素含量高值主要位于福建省近岸海域,海峡西侧高于海峡东侧.此外,叶绿素含量的分布存在两个局地高值区,一个位于台湾浅滩附近,另一个位于台湾岛西北淡水河口以外海域.福建省近岸海域及台湾岛西北淡水河口附近的叶绿素含量高值区与地表径流携带较多的营养物质入海密切相关;而台湾浅滩附近的叶绿素含量高值受季节变异的海洋锋调制.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台湾海峡区域平均的叶绿素含量不仅具有周期约81 d和101 d的季节内振荡信号,还具有与ENSO指数呈显著负相关(-0.28)的周期约3 a的年际振荡信号.此外,台湾海峡区域平均的叶绿素含量具有逐年递增的长期演化趋势,速率达0.036 mg/(m3.a).  相似文献   

7.
一、前言台湾海峡属于东海的一部分,是进行海洋研究、开发海洋资源的一个重要海域。过去,虽作过一些调查,但至今尚无关于台湾海峡海底地形、沉积和构造等方面较完整的资料。根据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我们在开展东海大陆架调查的基础上,为完整东海大陆架的海洋地质地貌资料和统一编绘东海地貌类型图,对台湾海峡的地质地貌资料,进行了搜集和汇编,并编制出版了1:50万台湾海峡地形、底质图。台湾海峡地形图是台湾海峡地貌形态描述的依据,它要求客观地反映海峡地形特征和各种地形形态的分布,如海底浅滩、水道和盆地等。编制海峡地形图也为编制该区其它专业地图提供可靠的工作底图。根据台湾海峡地形图的性质和用途,对该图编制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8.
台湾海峡西部海域晚更新世3次“海侵”依据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定成  孙全  许志峰 《台湾海峡》2011,30(3):324-329
晚更新世是全球气候环境与海陆变迁频繁的重要地质时期.通过对上世纪80年代采集的活塞柱状样(长度〈6.5111)的分析研究,曾提出晚更新世台湾海峡存在“金门海侵”、“福州海侵”、“海峡海侵”3次海侵.为提高台湾海峡第四纪地质研究和认知水平,本文探讨了3次“海侵”的立论依据,认为现有柱状样沉积层是晚更新世一全新世的浅表层沉积.台湾海峡具有开放性沉积条件,该浅表层沉积层的”c年龄数据应用于地层年代可能偏老.此3次“海侵”地层划分依据不足,存在疑点,尤其是“海峡海侵”.台湾海峡海底已发现数量及种类丰富的晚更新世各气候带陆生哺乳类动物遗骨,并有古人类遗骨化石,这些表明台湾海峡海底在玉木冰期鼎盛时期曾经出露成陆,并可能成为东亚大陆东缘冰期海退的海滨平原上,惟一有各种气候带古动物与古人类的生存地和避难地。  相似文献   

9.
台湾海峡介于我国闽台两省之间,是连接东海和南海的重要水道。海峡海底位于大陆架上,是亚洲大陆板块和陆缘的延伸部份,东侧与台湾岛相接。台湾岛处于硫球岛弧与菲律宾岛弧聚敛、复合部位,由太平洋菲律宾海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形成。海峡的地质结构与板块构造运动紧密相关,是一个在地质理论及经济上具有很大意义的重要海区。台湾海峡的研究有着较长的经历,曾经断续地开展过不同程度和内容的调查。但就总的说来,海峡的地质研究程度不高,现有的不少认识还很敷浅。现根据已有资料和工作成果,对海峡的地质特征及矿产预测情况,作一初步综述和简介。不当之处,请予指正。  相似文献   

10.
台湾海峡台风暴潮非线性数值计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台湾海峡平均水深不大于50米,台风侵袭频繁.由于台湾岛的“墙壁效应”和台湾海峡的“狭管效应”的影响,台湾海峡的台风暴潮显得较为独特.以前,我们及其他兄弟单位对福建沿海台风暴潮的研究,大多数仅局限于单站的气-水动力相互作用的研究,很少涉及整个海峡.虽说我们也曾作过福建沿岸台风暴潮现场调查,但进行次数有限,了解的也仅是海峡西岸局部地区的情况,它仅能反映台湾海峡台风暴潮的一个侧面,而无法了解整个海峡地区的风暴潮全貌.  相似文献   

11.
《台湾海峡》2011,(2):300-300
《台湾海峡》期刊是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学会、福建省海洋学会主办,中国生态学学会海洋生态专业委员会协办,国家海洋局主管,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性海洋科学学术期刊。其创办于1982年,现为季刊(国内统一刊号:CN35-1091/P,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0-8160)。  相似文献   

12.
站在浩瀚的东海岸边,看一层层海浪相跟着、奔涌不停地拍打着岩岸,总会引起人们无尽的沉思与暇想。然而又有几人能知晓,眼前这个造成无数人生离死别悲剧的海峡——台湾海峡,曾经山峦起伏,台湾与大陆本同为一块陆地。位于我国福建省与台湾省之间的台湾海峡,是我国最大的海峡。它北起福建省闽江口和台湾省富贵角,南界福建省宫口港和台湾省鹅銮鼻,呈东北西南走向。南北长380公里,东西平均宽  相似文献   

13.
台湾是我国第一大岛,它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相望,最窄处仅130km。在距今15000—18000a前的大理冰期极盛时期,东海、黄海发生了最低海面下降,此时台湾海峡出现了陆桥,致使台湾岛不但与福建大陆联成一体,甚至琉球群岛也产生一连串的陆桥,大陆上的古人类、古文化、哺乳动物群以及植物群等,得以从大陆迁徙和传播到台湾岛上。甚至远溯至100万a前,在琉球石灰岩堆积之后的海退时期,台湾与大陆间即形成了陆桥,使大陆的动物群到达台湾。如台湾早更新世的哺乳动物化石即与华北泥河湾动物群相似,在台南县所发现的“左镇人”化石即与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相  相似文献   

14.
台湾海峡地质构造特征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杨肖琪  宋文隆 《台湾海峡》1996,15(2):127-136
台湾海峡及其邻区构造可分为3个一级构造单元,即闵浙中生代隆起区、台湾峡新生代坳陷区和台湾新生代岛弧褶断区。其中台湾海峡新生代坳陷区由海峡的主体和台湾西部兵陵平原区组成,它的东、西边界分别是台湾屈尺-老浓断裂带和粤滨外深断裂带。本文在以往海峡西岸东南海海长东-南澳断裂带研究基础上,对近年来台湾海峡、特别是海峡新生代坳陷区各次一级构造单元的深部地质结构,海底地形地貌、沉积特征、断裂构造、火成岩分布和地  相似文献   

15.
胡毅  陈坚  许江 《海洋通报》2011,30(5):595-600
台湾海峡足我国量大的海峡,也是南海与东海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主要通道.区域内地震、台风等灾害多发,潮流作用较强,同时受黑潮分支、南海暖流和东海环流等多种水系的影响,众多的山溪件中小型河流从海峡两侧流入海洋,为海洋沉积环境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天然的实验场.基于台湾海峡的沉积环境分区、台湾海峡潮成沙脊的沉积环境、山溪性河流入海...  相似文献   

16.
值此《台湾海峡》创刊10周年之际,让我代表主办单位——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福建省海洋学会、福建省海洋湖沼学会向广大读者、作者、各级领导和海洋出版社对本刊的支持、关心、帮助以及历届编委和编辑们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台湾海峡》是1982年3月10日经批准创办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海洋科学学术刊物。初创时为半年刊,1987年发展为季刊。10年来共出版发行了10卷30期,合计发表论文、研究报告等各类文章467篇,约450万字,其中属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区的有343篇,占论文总数85%以上,另有一些非区域性的及方法技术、动态等。其内容包括物理海洋学、海洋化学与环境保护、海洋生物与水产学、海洋地质与地震学,充分反映了《台湾海峡》区域性综合性海洋科技期刊的特色。  相似文献   

17.
利用2006—2007年4次908计划ST06区块海洋光学调查的数据和MODIS水色遥感数据,对台湾海峡及周边海域的水色光谱特性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结果显示该海域的水色光谱主要有4个类型:类型1光谱峰值出现在580 nm附近,谱峰两侧遥感反射率随波长变化迅速减小,主要分布在紧靠中国大陆的海域;类型2光谱峰值出现在540~560 nm之间,具有谱峰宽的特点,主要分布在台湾海峡靠近大陆的一侧;类型3光谱与大洋水体光谱类似,主要分布在台湾西南的南海区域和吕宋海峡区域;类型4光谱在.450 nm附近出现极小值,在500~600 nm之间出现峰值,主要出现在台湾海峡中部和靠近台湾岛的一侧。其中类型2和4水体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类型3、4、2、1对应的叶绿素a浓度和悬浮泥沙浓度呈上升趋势,对应的透明度依次降低,该海域以二类水体为主。  相似文献   

18.
为了总结以往台湾海峡海洋科学研究成果,运用各学科知识综合地探讨台湾海峡的各种海洋现象及其规律,进一步开发利用台湾海峡,保护环境,使台湾海峡更好地为祖国的四化建设服务,在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的领导下,福建海洋学会、福建海洋湖沼学会主办的台湾海峡海洋科学讨论会,于1981年8月14—18日在厦门举行。大会收到86篇论文报告。来自全国27个单位的76名代表,围绕着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福建沿岸及其河口港湾的海洋科学问题,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邱秉经副院长并就发挥优势,联合邻省,研究台湾海峡,发展海洋科学问题作了重要讲话;福建省水产研究所黄文沣所长作了“泰国渔业考察观感”报告。  相似文献   

19.
《台湾海峡》期刊 (季刊 ,国内统一刊号 :CN3 5 1 0 91 /P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 0 0 0 81 60 ,1 982年创办 )是由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福建省海洋学会主办 ,国家海洋局主管 ,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性海洋科学学术期刊。其主要刊载台湾海峡及其邻区物理海洋学、海洋化学与环境保护、海洋生物与水产学、海洋地质与地震学、海洋开发与管理等方面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等。《台湾海峡》读者对象主要是国内外海洋、水产、气象、水文、港工、地质、地震、生物、化学、环保等单位和部门的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和高等院校相应专业的师…  相似文献   

20.
《台湾海峡》期刊 (季刊 ,国内统一刊号 :CN3 5 1 0 91 P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 0 0 0 81 60 ,1 982年创办 )是由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福建省海洋学会主办 ,国家海洋局主管 ,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性海洋科学学术期刊。其主要刊载台湾海峡及其邻区物理海洋学、海洋化学与环境保护、海洋生物与水产学、海洋地质与地震学、海洋开发与管理等方面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等。《台湾海峡》读者对象主要是国内外海洋、水产、气象、水文、港工、地质、地震、生物、化学、环保等单位和部门的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和高等院校相应专业的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