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塞拉利昂近海经济虾类数量与分布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塞拉利昂近海16条生产船1年(a)生产日志资料(1995-07~1996-06),分析了2种经济虾类[红对虾(Penaeusnotialis)、大西洋仿对虾(Parapenaeopsisatlantica)]的产量分布,指出红对虾主要分布于以2区,44区,85区为中心的3个渔场,主要虾汛时间为6~8月,大西洋仿对虾主要分布于84区,96区,97区,主要虾汛时间为11月。同时,还对2种虾类的月平均单船产量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2.
塞拉利昂近海两种经济鱼类数量与分布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塞拉利昂近海16条生产船一年的生产日志资料(1995.7-1996.6),分析了两种经济鱼类[洛戈舌鳎(CynoglossusCanariensis)拟牙(Pseudotolithus)]的产量分布,指出洛戈舌鳎跟主要分布于以3区,44区,97区为中心的三个渔场,但产量较低,仅作为兼捕对象。拟牙线主要分布于44区,84区,97区,主要渔汛时间为9~11月。同时,还对二种鱼类的月平均单船产量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3.
根据塞拉利昂近海 16条生产船一年的生产日志资料 (1995年 7月~ 1996年 6月 ) ,分析了近海渔场渔区产值分布 ,指出 2区、4 4区、84区、97区为主要的经济渔区 ,主要渔汛时间为 6~ 8月。同时 ,还对渔获物的结构组成及渔轮的月平均单船产值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4.
大西洋大眼金枪鱼渔业概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西洋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是高经济价值鱼种,其分布几乎覆盖整个大西洋水域。研究大西洋大眼金枪鱼的渔业对于我国远洋渔业意义重大。所以在此对其渔业及资源状况进行研究。根据三种主要渔业(延绳钓、围网和竿钓)的渔获量,可看出大眼金枪鱼渔业的发展概况。为了分析资源状况,文中使用了Waltirs and Hilborn(1976)产量模型。其结果是99.6千公吨的最大持续产量和114.7  相似文献   

5.
东、黄海围网渔场鲐鲹鱼产量的年际变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1998~2002年我国主要渔业公司灯光围网船在东、黄海的生产统计资料,利用Marine Explorer4.0软件进行渔场分布绘制和年际比较,利用空间距离聚类法对南、北两大渔场的产量重心年际变化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高产量渔场主要集中在南部的26°~28°N、122°~124°E和北部的32°~38°N、123°~125°E海域.年际间渔场分布及其产量重心有所变动,北部渔场分布范围较大.渔场产量重心分布变化与海洋环境条件存在明显的关系,1998年6~7月由于沿岸冲淡水势力较强,造成了7月份围网渔场产量重心明显向东偏移.  相似文献   

6.
南麂列岛海域微小型底栖藻类生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首次报道南麂列岛海域沉积物中的微型(2~20μm)、小型(20~200μm)藻类组成、数量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经初步鉴定,沉积物中共有微小型藻类24属71种,其中小型的底栖圆筛藻属Coscinodiscusspp.为21种,广布于整个海区,春季平均细胞密度为(10.4±3.6)×103个/cm2,占总密度的65.4%;微型藻以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costatum占优势,秋季平均细胞密度为(4262.8±11928.2)×103个/cm2,占总细胞密度的98.9%,主要分布在沿岸区。对0~12cm柱状样品中细胞密度分层分析结果表明,0~2cm层的细胞密度大于2~5cm层大于5~12cm层。沿岸区(1,2,5,6,7,8,9站)的种类和细胞密度高于岙口(3站)、远岸(10站)及水道区(4站)。根据微小型底栖藻类组成特点,可划分为三个生态类群:广布性类群、暖水性类群和温带性类群。微小型底栖藻类密度与营养盐浓度的季节变化密切相关,秋季高于春季。  相似文献   

7.
鲐鱼(Scomber japonicus)是西北太平洋的重要捕捞对象,其分布易受环境变化的影响。为定量分析海表温度和叶绿素浓度等影响因子对渔场分布的作用,文章采用产量重心、地统计插值和广义加性模型等方法,结合2017年西北太平洋2艘灯光敷网渔船的渔捞日志和海洋环境数据,探究该海域的渔场分布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鲐鱼产量和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7月的产量最高,9月的CPUE最高;产量重心于4-9月由SW方向向NE方向移动,并于9-12月返回SW方向;鲐鱼渔场的最适海表温度为14℃~16℃,最适叶绿素a浓度为0.4~1.0 mg/m3;叶绿素a浓度对渔场分布无显著影响,可能与鲐鱼摄食对象的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8.
陈新新 《海洋科学》2000,24(11):10-12
龙头鱼(Harpodonnebereus)俗称虾潺、豆腐鱼、狗吐鱼等 ,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印度尼西亚、马来亚 ,我国南海、东海和黄海 ,是近海张网作业的主要渔获物。每年3~5 ,8~11月为龙头鱼盛渔期。近年来 ,随着海洋资源结构的变化 ,龙头鱼捕获量逐年增加 ,1997年产量达300000t以上。龙头鱼呈长形 ,略侧扁 ,体长为体高的5.8~6.5倍 ,一般在250mm左右。龙头鱼营养丰富 ,干基蛋白质含量高达70%。但由于肉质柔软多水 ,不易保存 ,易腐烂 ,目前在国内除大部分鲜食外 ,其余多被加工成龙头鱼烤制品或鱼粉 ,…  相似文献   

9.
台湾近海的温,盐垂直结构与t—s图解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我国台湾海洋工作者的调查分析资料,对台湾近海的温、盐垂直分布及t-s图解特征进行分析,按其相似性特点进行归类和分型,并探讨它们的特点和异同之处。主要结果如下:1.冬、夏季台湾近海的温、盐垂直分布类型有6种,t-S图解类型为9种。2.冬季台湾近海的水温垂直分布存在着一层、二层、三层结构,夏季多为三层结构;冬、夏季的盐度垂直分度为二层和三层结构。3.台湾西南、南和东北近海t-S图解类型复杂,出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闽南-台湾浅滩上升流区海洋拮抗菌的生态分布、种类组成及其抗 菌活性。结果表明:在该海区海水中桔抗菌占总异养菌数的1.2~9.4%,沉积物中 则占4.3~15.6%;拮抗菌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桔抗菌的丰度大于其 他季节,属的组成也较复杂多样。在所分离的桔抗菌中,有6株桔抗菌对多种试验 菌株有不同程度的抑制能力,被鉴定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孤菌属(Vibro)、 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和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作者讨论了海洋桔抗菌的 时空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及其在海洋环境自净中的作用,阐述了开发、利用海洋 微生物资源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中日两国渔船动力装置性能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中日两国渔船动力装置发展情况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比了中日两国渔船主机的性能,分析了日本渔船主机的发展趋势以及中国渔船主机的现状,提出了中国渔船主机应该以提高强化指标、小型轻量,提高可靠性,降低燃油消耗率,发展系列化为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本文是在对两国渔业发展情况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比了两国渔船在性能方面的差异,分析了日本渔船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中国渔船近期发展的方向。日本渔船改为节能型后,两国渔船的船型相近,其稳定与适航性指标亦相差不大。日本渔船的装备优于中国的渔船,平均单船功率为46.5kW/艘,中国的平均单船功率为23.03kw/艘。日本渔船的助渔设备、机电设备、制冷设备均较先进,主机推进系统多采用可变螺距螺旋浆或多级减速,中国渔船的推进方式多为定距浆,现在正推广多级减速装置。日本渔船业的发展趋势为:控制规模,提高性能,确保安全,改善适居性。我国渔船的发展方向是:减少渔船的数量,适度发展外海和远洋作业渔船,改善渔船装备,改造小型渔船,大力发展FRP渔船。  相似文献   

13.
根据1999—2004年8—10月主渔汛期间我国鱿钓船在150—165°E海域的鱿钓生产数据,结合其表温及表温梯度,分别将作业次数百分比和单位渔船日产量作为适应性指数,利用算术平均法(AM)和联乘法(GM)分别建立基于表温因子(表温和表温水平梯度)的综合栖息地指数模型。结果表明,AM栖息地指数模型和GM栖息地指数模型均拟合较好,在HSI大于0.6的海域,1999—2004年间其作业次数平均比重分别在70%以上,平均日产量均在2t/d以上。但AM模型稍优于GM模型。利用2005年8—10月生产数据及表温资料对AM模型进行验证,分析认为作业渔场主要分布在HSI大于0.6海域,其作业次数比重达到80%以上,各月平均CPUE均在3.0t/d以上。研究表明,基于表温和表温水平梯度的AM栖息地模型能获得较好预测西北太平洋柔鱼中心渔场。  相似文献   

14.
Commercial exploitation of lobsters from the Indian seas began in the 1950s. Annual landings have been declining from a peak of 4075 t in 1985 to 1364 t in 2002. Major fisheries were located on the north‐west, south‐west, and south‐east coasts. Among the 12 species recorded, only four species of spiny lobsters (three littoral and one deep sea) and one species of slipper lobster are commercially important. At Kayalpattinam and Tharuvaikulam, on the south‐east coast, lobster landings sharply declined for the gill‐net fishery. Of the two species that contributed to the fishery, Panulirus ornatus and Panulirus homarus, the latter has been more affected owing to high vulnerability to fishing activities. Catch composition analysis of the trammel‐net fishery showed that 35% of the landings consisted of P. homarus in the size range of 23–50 mm carapace length. On the north‐west coast, the spiny lobster Panulirus polyphagus and the slipper lobster Thenus orientalis are incidentally caught in trawl nets. However, the fishery for T. orientalis in the waters off Mumbai lasted only up to 1994. Large‐scale exploitation of spawning females, which formed 60% of the total catch, might have been detrimental to the recruitment process resulting in rapid decline and total collapse of the fishery. Abundance of P. polyphagus reached its maximum during September, constituting 23% of the average annual landing during 1988–2002. A high exploitation ratio (>0.7) indicated over‐fishing of the stock. Repeated spawning and high annual egg production are probably responsible for sustaining the stock, despite over‐exploitation. Major problems confronting the resource management of the multi‐gear and multi‐species lobster fisheries in India are discussed. An operational project, involving fisher community, has been taken up for creating awareness of the need for sustainable exploitation of the resource. Regulatory measures, such as closure of the fishery during the peak of the breeding season, ban on trammel‐net, mandatory release of egg‐bearing lobsters, and establishment of lobster sanctuaries are suggested to the State Governments for implementation.  相似文献   

15.
印度洋金枪鱼渔业现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报道了印度洋海域金枪鱼渔业近十年的生产概况,结果显示,印度洋金枪鱼渔业从业国家和地区已达40个,从业国家(地区)中以欧共体、印度尼西亚、印度、伊朗、斯里兰卡、中国台湾、马尔代夫等所占份额较高,以2000年计占当年印度洋金枪鱼渔业总产量的68.17%。产量140万吨,以金枪鱼类所占份额最高.主要金枪鱼渔获种类依次为鲣、黄鳍金枪鱼和大眼金枪鱼,主要渔业方式为金枪鱼围网、刺网及延绳钓。中国在印度洋海域金枪鱼渔业中年占份额较小,捕捞产量从1995年的444吨逐渐上升到2000年的6408吨。  相似文献   

16.
ENSO现象与台湾海峡西部海区中下层鱼类渔获量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台湾海峡西部海区中下层多年(1956-1973年)渔获量变化与EN现象关系并结合捕捞强度进行一些初步分析,总结出渔获量变化规律,为合理开发渔业资源提供有用信息。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1978—1982年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秋、冬汎嵊山、大陈渔场水文调查资料为主要依据,分析了北纬28°—31°、东经125°以西海城内,四个纬向断面水温的逐月分布和变化。4—11月,表层水温比底层高,且在上均匀层下面存在着梯度层。水温存在垂直梯度层现象,本文泛指为水温层化。为了便于分析,本文以各断面梯度层强度大小作为分析水温层化时空变化的依据。在探讨水温层化与渔业生产关系时,整理了同期有关渔业的统计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