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近海头楯目(后鳃类)的区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内外学者已报道我国近海的后鳃类有456种,其中在我国全部沿海都有分布的种类只有13种。迄今分布于我国的只有少数种类。 在456种后鳃类中,分布于渤海的共有48种,无壳目只发现一个标本;黄海共有78种;东海共有206种(台湾分布47种,台湾海峡35种);南海共有324种(香港66种,海南岛6种,西沙群岛26种,南沙群岛6种)。具体分布见表1。 我国近海分布的头楯目已报道有145种,分隶于15科、45属,其中有11种区系性质不详。 总的来看,我国近海头楯目的区系可归纳为热带、亚热带种为主要成分,温带种所占的比例也相当大,没有发现冷水性种和环热带分布种。  相似文献   

2.
中国沿海革囊星虫属(星虫动物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导我国沿海革囊星虫属共计14种,内有3种P.onomichianum;P.formosense和P.iaponicum分布在台湾省。陈义(1963年)曾记述过海南岛的9种,其中有3种是同物异名。分布在我国的西沙群岛、海南岛和大陆各省沿海的共11种。现将这些种的区系分布、分类和生态特点记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1956-1958年和1975年在我国西沙群岛采集的标本写成。共有标本70个,经鉴定为9种,分隶于5属。其中有四种为我国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我国沿海多次野外实地考查以及文献报道,采用统计学的分析方法,研究了马尾藻属海藻资源的物种构成和区系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马尾藻属种数在我国海域的水平分布呈现出北少南多的趋势,黄、东海仅17种,南海达到124种、占世界马尾藻总数的36.47%.其中,黄海西区、东海西区、南海北区和南海南区种数及小区单一分布种类数分别为10、13、82和61种及2、3、52和42种.我国特有种类为64种、占世界尾藻总数的18.82%.在我国沿海马尾藻的垂直分布特征为:高潮带2种,低潮带91种,潮下带78种.  相似文献   

5.
西沙群岛刚毛藻科海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我国西沙群岛刚毛藻科海藻11种,其中10种属于刚毛藻属Cladophora,1种属于硬毛藻属Chactomorpha。它们在本地区均为新记录。其中有6种在我国是首次报道。 本文所用标本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分类组赴西沙群岛调查队的郑树栋等同志于1957,1958,1975和1976年采集的。全部标本共14号。  相似文献   

6.
南海深海鱼类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海在我国濒临的四个海中面积最大,而其大陆架宽度则较狭窄,水深在200米以上的深海水域相当广阔。我国过去关于南海深海鱼类的研究报道极少,1962年《南海鱼类志》中曾记载过少数深海鱼类,但具有确切深度记录的仅有8种。在国外文献中,Gilbert和Hubbs(1920), Schultz(1938), Abe(1974 , 1975, 1976 )等曾报道过数种。 本文材料是1959-1960年在海南岛以东海域,水深200-1100米进行底栖生物拖网时所获得的标本。鉴定结果,共71种,分隶于37科,12目,其中34种为我国新记录,7种是我国在南海首次记录。 文内凡是我国新记录的种均有形态描述,并附有外形图,有些种作了分类上的讨论;对我国有过记录的种,只记有地理分布和标本采集记录。此外,就现有资料并参考有关深海鱼类文献,对这些种类的地理分布和深度分布也作了初步分析。由于调查范围较小,拖网次数不多,本文仅为南海鱼类区系提供了一些初步资料。丰富的南海深海鱼类区系,随着我国海洋调查事业的发展,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1987~1991年在黄海进行小型多毛类调查时,采到的裂虫科小型种标本,经鉴定有18种,其中9种在我国是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8.
我国利用海藻作为食品、药材、肥料、饲料及胶质原料的历史很久了。在我国许多本草书籍上曾有记载。1942年赵燏黄、米景森等曾在北京市场所见食用干菜类研究——藻类植物之检定,记载了北京市面上出售的干藻18种。其中蓝藻2种,绿藻1种,褐藻4种,红藻11种,这些种类有的是从国外输入的,而从我国沿海所采的标本很少。1953年曾呈奎、张峻甫二氏发表了“中国北部经济海藻”,记载了我国北方利用普通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海鲍科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鲍科类软体动物在我国分布的种类虽少,但其经济价值甚高,壳可作药,肉供食用,具有海珍品之称。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我国沿海各省都先后开展了鲍的人工培苗和养殖试验。为了搞清我国近海鲍科的种类a 提供有关部门进行选种和培苗养殖。特将我所历年来在全国沿海所采到的鲍科标本,进行了整理,共检查了670个标本,鉴定为一属六种一亚种,其中一种在我国是首次记录,有一种的种名作了订正。 我国海域辽阔,海产动物种类很多,由于我们过去调查采集还不够充分,肯定还会遗漏,有待今后补充。  相似文献   

10.
牡蛎是一种固着在海滨岩礁上生活的海洋贝类。其种类颇多,分布在我国沿海的约有20多种。目前在我国已开展增养殖的品种主要有:褶牡蛎、近江牡蛎、长牡蛎、太平洋牡蛎和大连湾牡蛎等几种。  相似文献   

11.
嵊泗列岛岩相潮间带底栖海藻种类组成及区系特点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分析了嵊泗列岛岩相潮间带底栖海藻的种类组成及区系特点,共采得底栖海藻85种,隶属于54属,其中绿藻门7属14种,褐藻门14属22种,红藻门32属48种,蓝藻门1属1种,所有种类中,暖温性种类占绝对优势,其次为暖水性种类,冷温性和冷水性种类最少。  相似文献   

12.
为进一步了解游泳动物群落结构,探究群落结构变动的生态过程,本研究利用生态位优先模型(NPM)、分割线段模型(BSM)、生态位重叠模型(ONM)、优势优先模型(DPM)和随机分配模型(RAM)共5种多度格局模型分析闽南海域游泳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结果显示:闽南海域游泳动物共192种,其中鱼类132种,蟹类31种,虾类13种,头足类10种,口足类6种;NPM拟合游泳动物多度分布的效果较好,ONM的拟合效果较差,闽南海域游泳动物群落结构具有优势种占较大优势、物种生态位之间不重叠的特点;由外海到近岸的渔区,游泳动物多度分布格局由DPM向NPM 转变,NPM的拟合效果渐差,BSM的拟合效果越来越好,群落结构呈现优势种的地位下降、物种数增多、个体数目分配趋均匀的趋势;从低纬度到高纬度,在水深较深的渔区,DPM拟合游泳动物多度分布的效果渐好,优势种的优势地位逐渐升高,种类数变少,物种多度分布越来越不均匀。而在水深较浅的渔区,DPM的拟合效果渐差,优势种的优势地位逐渐下降,种类数变多,物种多度分布越来越均匀。因此,生态位优先模型比较适合闽南海域游泳动物多度分布格局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对东海污损生物群落进行系统的研究,共发现污损生物358种,其中藻类87种,动物271种,主要类群有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多毛类和苔藓动物。污损生物种类数呈远岸区多于内湾区多于近岸区多于河口区的趋势。盐度对种类分布的影响最大,从河口区向远岸区,随着盐度的增大,污损生物种类由淡水种向低盐种再向高盐种演替。污损生物种数的季节变化明显,夏季最多,秋季次之,冬、春两季较少,这与水温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14.
The use of ITQ management in multi-species fisheries has been the subject of much debate and the complexities and difficulties of managing multi-species fisheries are well known. A major problem is that the species mix in fishery catches may not necessarily match the mix in combined TACs or in quota holdings. While a number of solutions have been proposed or implemented to improve transferability of quota and other incentives to reduce over-quota fishing and discarding, it is surprising that there has been little focus on TAC-setting itself and coordinating this across multiple species/stocks as a means of dealing with some of these issues. In this paper, data were analysed from the trawl sector of the Australian Southern and Eastern Scalefish and Shark Fishery to deter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mary species and companion species and the implications this has for TAC setting. The primary species is the species being considered when setting an individual species TAC. The companion species are ones that should also be considered when setting the TAC of the primary species, because a considerable proportion of the primary species catch is taken as a companion species non-target catch. The target species in each fishing operation was determined and was used to characterize recent multi-species catch data into primary and companion components. This approach provides an empirical means to examine the impact of individual species TAC decisions across all of the quota species in a fishery.  相似文献   

15.
对嵊泗列岛岩相潮间带底栖生物种类分布进行的研究表明,种类的水平分布主要受盐度及海岸开敞度的影响,从近岸到外海,随着盐度及海岸开敞度的增加,潮间带底栖生物的种类数呈增加的趋势。不同海区的优势种不同,近岸较屏蔽区以软体动物及甲壳动物占优势,外海开敞区以甲壳动物及藻类占优势,近外海较开敞区为一过渡区;种类的垂直分布主要受潮区及海岸开敞度的影响,各海区不同潮区生物种类数均为中潮区多于低潮区多于高潮区,高潮区基本上为滨螺分布带,中潮区为日本笠藤壶-藻类带,低潮区为藻类带;外海区种类的季节变化明显,近岸区种类季节变化小。所有物种中,以底栖海藻的季节变化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李阳  徐奎栋 《海洋与湖沼》2020,51(3):434-443
基于对中国海域海葵目700余条采集记录的分类整理和分析,对中国海域的海葵物种多样性与区系特点进行了总结。迄今共记录并核实了81个海葵目物种,其中黄渤海有29种,东海有23种,南海有55种,物种多样性呈"南海最高、黄渤海次之、东海最低"的分布格局。中国海海葵目这一分布模式既与中国大多数海洋生物类群由北向南递增的物种多样性格局不同,也不同于其所隶属的珊瑚虫纲与刺胞动物门从赤道向两极明显减少的纬度梯度分布模式,亦与全球海葵目物种多样性由南北纬30o—40o向低纬度热带海域和高纬度逐步降低的分布格局不同。本文将我国海城分布的海葵进行了区系划分并分析了各海域海葵的区系特点,探讨了驱动海葵物种多样性分布的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17.
庾旸  张艺玟  刘静  尹杰 《海岸工程》2021,40(1):37-47
上海作为人海互通极度频繁的滨海城市,海岸工程设置繁多,污水处理厂是缓解用水压力的重要海岸工程,该类型海岸工程的环境影响是研究热点,因此基于2019年上海某污水厂出水口邻近海域全年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数据,分析了浮游植物生物多样性,以期对污水处理厂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共鉴定出浮游植物6门95种,其中硅藻门35种,蓝藻门27种,绿藻门22种,裸藻门6种,甲藻门4种,金藻门1种。研究结果表明: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存在季节差异,总体上春秋季节种类组成较多,夏冬季节较少;优势种中以硅藻最多,且硅藻门在浮游植物密度中占比最高,年均细胞密度为412.25×104 cells/L,占79.09%,其中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为全年优势种;物种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丰富度指数(Margalef)和均匀度指数(Pielou)年度均值分别为2.19,3.09和0.48,表明该污水厂排水口邻近海域水体总体处于中度污染状态;冗余分析(RDA)表明本研究区域对浮游植物影响较大的环境因子是悬浮物浓度、盐度、水温和溶解氧。本文利用浮游植物群落生态学指标作为近海海域水体健康程度的评价指标,同时作为水质指标评估的补充,有利于更全面、整体性、系统化、精细化地开展水质综合评价分析。  相似文献   

18.
对杭州湾软相潮间带周年调查,共获底栖动物95种,以甲壳动物(34种)、鱼类(28种)、软体动物(21种)占绝对优势。生态类群以我国沿岸广温广盐性种和半成水特有种为主,生活方式多为活动性和埋栖类型。这与杭州湾水域盐度低且变化幅度大及动力作用强,底质不稳定等因素密切相关。从湾底到湾口,底栖动物种类增多,组成类群逐渐从低盐的河口种向广盐的海洋种演替,表现出明显的湾性分布。种类的垂直分布是中潮区大于低潮区大于高潮区,各类群生物在潮间带呈现随机镶嵌分布,无明显的分带现象。种数的季节分布呈现更、秋两季较多、冬季最少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渤海是我国最大的半封闭型内海,也是重要的海洋生物产卵场、育幼场和索饵场。其陆源径流丰富,环境异质性高,具有很高的浮游植物物种多样性,其中包括大量的赤潮物种。该海域赤潮频发对水产养殖、生态环境、旅游业等造成了很大影响。因此,针对该海域浮游植物物种多样性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整理了1957—2019年间46个主要航次的调查资料,比较分析了这些航次中鉴定的浮游植物组成以及相对丰度,并跟踪分析了近20年来渤海的主要赤潮事件,重点描述了赤潮物种多样性,并详细阐述了常见赤潮物种。在航次鉴定的140个赤潮物种中,包括硅藻78种,甲藻52种,定鞭藻5种,绿藻4种和蓝藻1种。本文为比较研究包括渤海海域在内的不同海域浮游植物和赤潮物种的多样性,探索海洋生物多样性的起源和演化规律,解读宏基因组学及宏条形码分析结果提供了基础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