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7 毫秒
1.
运用解剖学、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对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毛蚶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盲囊组成。消化道包括唇辩、口、食道、胃、晶杆囊、肠、直肠和肛门。除唇辩、晶杆囊外的消化管壁由内向外可分为四层: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粘膜层包括粘膜上皮和粘膜肌层。口腔和食道上皮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消化道其它部位的粘膜上皮都为单层纤毛柱状上皮。胃壁和肠壁的局部缺乏肌层。除口腔腹面的外膜为浆膜外,其余皆为纤维膜。消化盲囊为复管泡状腺,以导管与胃腔相通。腺上皮由胚性细胞(E-细胞)、纤维细胞(F-细胞)、吸收细胞(R-细胞)和分泌细胞(B-细胞)组成。在口、食道、胃、肠等部位的消化管腔存在着吞噬细胞。肠上皮和消化盲囊腺上皮有较强的碱性磷酸酶活性,胃上皮、肠上皮和消化盲囊腺上皮有较强的酸性磷酸酶活性。胃和肠的粘膜下层、消化盲囊腺上皮和结缔组织中含有钙和铁。  相似文献   

2.
缢蛏消化道组织学与组织化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对缢蛏消化道的组织结构和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缢蛏的消化道由唇瓣、口、食道、胃、晶杆囊、肠、直肠和肛门组成。除唇瓣外的消化管壁由内向外可分为 4层 :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粘膜层包括粘膜上皮和粘膜肌层。口腔上皮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其它部位的粘膜上皮都为单层纤毛柱状上皮。胃壁的局部和肠壁缺乏肌层。除口的腹面、直肠、肛门等处的外膜为浆膜外 ,其余皆为纤维膜。肠上皮、直肠上皮和唇瓣上皮有较强的碱性磷酸酶活性 ,胃上皮和肠上皮有较强的酸性磷酸酶活性。直肠的粘膜及粘膜下层中含有丰富的钙和铁  相似文献   

3.
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对菲律宾蛤仔的消化系统进行了研究。消化腺腺上皮由消化细胞和嗜碱性细胞组成,消化细胞呈现蛋白酶、非特异性酯酶 、脂酶、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表明能进行细胞内消化,嗜碱性细胞含丰富的RNA和蛋白质,消化道粘膜上皮由纤毛柱状细胞和少量的粘液细胞组成,晶杆囊基部与肠相连,肠纤毛柱状细胞呈现蛋白酶、非特异性酯酶、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  相似文献   

4.
波纹龙虾消化系统光镜和扫描电镜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波纹龙虾Panulirus homaru消化系统进行了光镜和扫描电镜的观察.结果表明,波纹龙虾的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消化道的组织结构由粘膜层、结缔组织层,肌层和外膜层构成;粘膜层由大量单层柱状上皮细胞和基膜构成.除中肠以外,其余各部分管壁均有几丁质.食道、中肠和后肠壁结缔组织中分布有腺体.胃和食道等的肌层为横纹肌.消化腺主要是肝胰腺,由无数的肝小管组成,肝小管均由位于基膜上的一层细胞构成.这些细胞有分泌细胞、储存细胞、吸收细胞和胚细胞四种类型.在扫描电镜下,消化道各段黏膜上皮表面均形成大小不一、具有形态各异的多级皱褶,以肠道中的纵褶及其上的横褶最为明显.除中肠和肠球外整个消化道均有较发达的纤毛丛.中肠和肠球中的微绒毛主要作用是增加吸收面积.  相似文献   

5.
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对菲律宾蛤仔的消化系统进行了研究.消化腺腺上皮由消化细胞和嗜碱性细胞组成.消化细胞呈现蛋白酶、非特异性酯酶、脂酶、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表明能进行细胞内消化.嗜碱性细胞含丰富的RNA和蛋白质.消化道粘膜上皮由纤毛柱状细胞和少量的粘液细胞组成.晶杆囊基部与肠相连.肠纤毛柱状细胞呈现蛋白酶、非特异性酯酶、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  相似文献   

6.
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对菲律宾蛤仔的消化系统进行了研究。消化腺腺上皮由消化细胞和嗜碱性细胞组成。消化细胞呈现蛋白酶、非特异性酯酶、脂酶、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 ,表明能进行细胞内消化。嗜碱性细胞含丰富的RNA和蛋白质。消化道粘膜上皮由纤毛柱状细胞和少量的粘液细胞组成。晶杆囊基部与肠相连。肠纤毛柱状细胞呈现蛋白酶、非特异性酯酶、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小黄鱼(Larimichthyspolyactis)消化道结构特点及其功能与食性的相关性,采用解剖、石蜡切片、AB-PAS反应及酶活检测技术,观察研究了小黄鱼消化道的形态及组织学结构、黏液细胞定位及消化酶活性。结果显示:消化道由口咽腔(舌)、食道、胃及肠构成,食道粗短,胃卜型,肠呈"S"型弯曲,肠指数为0.63;舌上皮中分布有味蕾及少量各型黏液细胞。食道、胃及肠均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及外膜组成;食道含初级及次级突起,分别被覆复层扁平及单层柱状上皮,大量黏液细胞分布于复层上皮内,以Ⅱ型为主。胃内胃腺发达,分布有大量Ⅰ及Ⅱ型黏液细胞;胃中蛋白酶活性较高。肠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上皮层分布有各型黏液细胞,以Ⅱ型为主;肠道肌层厚度、黏膜褶皱高度及黏液细胞总密度由前往后递增;肠道中胰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及碱性磷酸酶活性较高,且后肠高于前、中肠。小黄鱼消化道形态、组织结构及酶活性分布特点与其肉食食性相适应,口咽腔(舌)及食道上皮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胃在蛋白质消化吸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肠道在蛋白质、脂类、糖类、无机盐等物质的消化吸收方面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采用显微及亚显微观察方法, 研究了可口革囊星虫肾管的形态结构特征。结果表明, 可口革囊星虫肾管由排泄囊及排泄管组成, 外表面具瓶形突起。肾管壁从内到外由上皮层、肌层、细胞外基质及外膜构成。上皮层的单层柱状细胞在肾管腔面成束排列、单层立方细胞围绕瓶形突起内腔排列, 两种上皮细胞的游离面均着生微绒毛及纤毛, 细胞质中细胞器发达, 并含有不同大小、形态及电子致密度的颗粒; 柱状细胞基底面质膜内陷形成基底迷路。肌层由环肌及纵肌组成。细胞外基质主要由胶原原纤维构成, 内含颗粒细胞。外膜由足细胞及多纤毛细胞构成。肾管通过肾孔通体外、肾口通体腔。肾管的结构特征与其对体腔液的过滤排泄功能相适应, 繁殖季节肾管兼具生殖管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岩虫消化管组织学、组织化学和超微结构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光学显微镜、透射电镜和组织化学方法初步研究了岩虫(Marphysa sanguinea)消化管的组织结构和消化酶的分布。结果显示:岩虫消化管呈长直管状,可分为口咽腔、食道、肠和后肠。组织化学研究表明食道粘膜层固有层有分泌酸性粘多糖、中性粘多糖和混合粘多糖3种粘液细胞;肠及消化盲囊的上皮细胞游离端及顶部胞质均检测到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和酯酶的活性。透射电镜显示食道粘膜固有层的粘液细胞可分为含低电子密度颗粒、高电子密度颗粒和电子透明颗粒3种。肠和消化盲囊绒毛发达,上皮细胞表面具丰富微绒毛,游离端细胞质中可见酶原颗粒、吞饮小泡、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及溶酶体。肠纤毛沟由纤毛柱状上皮细胞组成,带环状横纹的纤毛小根插入细胞内部,纤毛小根之间散布着丰富的线粒体、溶酶体等结构。  相似文献   

10.
赵鹏  杨红生  孙丽娜 《海洋通报》2013,32(2):178-183
触手、管足是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的摄食和运动器官,对食物选择和生境斑块选择有着重要影响。本研究利用组织学、组织化学、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技术对仿刺参触手、管足的组织结构,粘液细胞类型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触手和管足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研究查明了仿刺参触手柄部组织结构由外至内为角质层、上皮、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神经丛、纵肌层、间皮;触手末端与柄部结构组成基本相同,仅乳突腹面上皮加厚。管足吸盘由外自内依次为角质层、上皮、神经丛、结缔组织、端板、间皮。触手和管足细胞多含酸性粘多糖。触手乳突腹面分布有一种含有颗粒囊泡的粘液细胞,管足吸盘腹面存在有纤毛的非分泌细胞(CNS)、支持细胞(SC)、无纤毛细胞(NCS)  相似文献   

11.
运用石蜡切片法、透射电镜技术及组织化学方法,对栉孔扇贝的消化盲囊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消化盲囊的腺上皮由消化(吸收)细胞和分泌细胞组成,消化(吸收)细胞顶端有微绒毛,细胞内有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脂酶和酯酶活性,还含有糖原和脂肪。是进行食物的细胞内消化和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场所,并有储存能量的功能;分泌细胞内含粗面内质网、高尔基体和分泌颗粒,具有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并含有丰富的RNA和蛋白质,有分泌消化酶的功能;消化盲囊导管上皮细胞顶端有纤毛和微绒毛,细胞内有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及脂酶活性,也能分泌消化酶。消化(吸收)细胞浅部的细胞质及其释放到盲囊腔中的胞质团中含铁;各部位不含钙。  相似文献   

12.
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消化道形态学及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大体解剖及光镜技术研究了牙鲆消化道形态学和组织学。牙鲆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胃、小肠、幽门垂和直肠构成。牙鲆口咽腔较大 ,牙锥形 ,为颌齿 ,舌三角形 ,粘膜表面为复层扁平上皮 ;食道粘膜也衬着复层扁平上皮 ,在食道起始处存在少量味蕾和较多的杯状细胞。由食道到胃 ,杯状细胞逐渐减少直至消失。肌肉也由横纹肌变成平滑肌。胃稍膨大 ,弯曲呈 J型 ,粘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贲门部、胃体和幽门部均有胃腺分布 ,尤以胃体处最多。小肠短 ,为体长的 1/ 2左右。小肠上皮为具微绒毛的单层柱状上皮 ,幽门垂 4个 ,无括约肌 ,组织结构与小肠相似。直肠粘膜上皮为假复层柱状上皮 ,粘膜上皮中散布着较多的杯状细胞 ,环肌比较发达。牙鲆的消化道组织特点表明 ,其消化过程的特性就是食物停留胃内的时间较短 ,因而牙鲆的进食间隙也较短。  相似文献   

13.
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Jones & Preston,1904)染色体核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鳃为材料,用秋水仙素—低渗—空气干燥制片方法,研究栉孔扇贝染色体核型,得出2n=38,NF=76,其中中部着丝点染色体3对,亚中部着终点染色体5对,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11对。与日本沿岸栉孔扇贝染色体数目相同,但核型不同。  相似文献   

14.
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的原因探讨   总被引:46,自引:6,他引:40  
于1998年7-9月,在发生贝类大规模死亡的山东工岛县和烟台四十里湾养殖区,选取濒死的栉孔扇贝,通过组织病理分析和电镜观察,发现大量寄生原核生物--衣原体样原核生物和类立克次氏体。病理学研究表明,寄生原核生物造成栉孔扇贝组织细胞严重病变,可能是引起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红鳍东方鲀幼鱼消化道的组织学和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光镜和电镜技术对红鳍东方幼鱼消化道进行了组织学与形态学研究。红鳍东方消化道组织基本上分为粘膜层、粘膜下层、肌肉层和浆膜四层。口咽腔和食道前部表面被覆复层扁平上皮细胞 ,有杯状细胞、粘液细胞和味蕾分布。食道后部、胃、小肠和直肠的粘膜上皮由单层柱状上皮构成。胃 J型 ,没有胃腺存在 ,但发现有一种特殊的分泌细胞。小肠前部纵行粘膜褶发达 ,Z型 ,而后部粘膜褶不发达 ;直肠粘膜褶也很发达 ,为单个的乳头状突起。在食道与胃、胃与小肠、小肠与直肠之间均有括约肌。  相似文献   

16.
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晶杆的形态结构和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石蜡切片法、扫描和透射电镜技术及组织化学方法,对栉孔扇贝的晶杆进行了研究.晶杆分头部和杆部,横切面呈同轴圆环状,无细胞结构,头部边缘呈溶化状态,内含大量的吞噬细胞和嗜曙红颗粒,杆部表面有球状分泌颗粒.晶杆的电子密度较低,偶尔有带状高电子密度区、电子致密颗粒和电子透明小泡.晶杆内含粘蛋白、酸性粘多糖和蛋白质,无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脂酶及酯酶活性.栉孔扇贝的晶杆无贮存食物的功能,大小与贝体的性别无关,长时间暴露的在空气中,晶杆消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