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3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药方剂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用药规律及发现新方。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建库至今收录的关于中药方剂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文献,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将纳入文献中的方剂用Excel 2007建立数据库,最后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平台软件TCMISS(V2.5),利用该软件中系统熵聚类算法、Apriori算法以及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核心算法,获取原发性肝癌的组方规律及发现新处方,并根据结果绘制网络图进行展示。结果:共纳入129个方剂,涉及273味中药,使用频次≥5次的中药共有75味(总频次:1339次),并进一步分析。其中补虚药使用425次,占31.74%;活血化瘀药使用232次,占17.33%;清热药使用226次,占16.88%;利水渗湿药使用159次,占11.87%;理气药使用107次,占7.99%;以上几类药使用累计频次占总频次的达85.81%。消食药、化痰药、化湿药、平肝息风药、解表药只占少部分。结论: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解毒药、利水渗湿药及理气药为组方之首选,结合兼证配伍消食药、化痰药、化湿药。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2007—2016年我国苗族医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为苗族医药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文献分析的方法,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辅以手工检索,对2007—2016年所检索文献的年度分布、作者分布、期刊分布、研究类型等指标进行计量学分析。结果:共检索出相关文献213篇,符合要求的共101篇,以2012年数量最多,文献数量呈波动式发展。论文主要来源于湘黔等苗族比较集中地区,且以高等医学院校为主,发表期刊以民族类医学期刊为主,研究热点倾向于理论研究和苗医药开发及保护等方面。结论:目前我国苗族医药研究人员相对较少,没有形成更多的核心作者群,研究机构相对局限,苗医基础理论研究偏少,亟需进一步加大研究力度和技术资金投入。  相似文献   

3.
目的:挖掘腰痛中医古代文献的用药规律,为中医药治疗腰痛提供思路及参考。方法:检索“《中华医典》——方书类——综合方书”部分,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方药进行统计,运用SPSS 21.0软件对中药的频数、频率、归经和聚类规则进行分析。结果:共有44本古代医著检索出治疗腰痛的方剂,其中明代最多(14本),宋代次之(12本),共检索出326首方剂,其中《普济方》有108首。涉及药物219味,使用频次2045次,其中当归、杜仲、核桃仁、补骨脂等30味中药为高频用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祛风湿药为常用中药类别;高频药物的归经分别为肾经(21次)、脾经(16次)、肝经(13次)、心经(12次)、肺经(10次)为主;聚类分析结果第一类为核桃仁、杜仲、补骨脂、当归,与古方青娥丸相似。结论:古代医家治疗腰痛善用补虚药、活血药,多归肾、肝、脾经,补肾活血法是治疗腰痛的基本原则。药物之间的关联性,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中药治疗小儿感染后咳嗽(PIC)遣方用药规律,为临床辨治本病提供参考。方法:以“小儿/儿童感染后咳嗽”“感冒后咳嗽”“外感后咳嗽”等为关键词,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QVIP)、万方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中1996—2016年有关中医治疗PIC的文献,筛选符合要求的文献,提取信息,建立EXCEL数据库,规范相关数据,对所用中药之性、味、归经、分类和药对的频数、频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符合要求的文献48篇,获取方剂62首,使用药物112味,用药总频次635次,单味药使用排序前10位依次为甘草、杏仁、桔梗、紫菀、陈皮、百部、麦冬、款冬花、茯苓、前胡;药物按功效分为26类,其中化痰止咳药用药频次最高,其次为补气药、清热药、解表药、补阴药;药性排序依次为温、寒、平、凉、热,药味以苦、甘、辛使用较多;药物归经主要为肺、脾胃、心、肝经;涉及中药传统药对27种,排名前5位依次为甘草与桔梗、半夏与茯苓、半夏与杏仁、黄芩与半夏、麻黄与地龙。结论:根据数据分析,中药治疗小儿PIC组方以止咳化痰药为主,经辨证多辅以补益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文献分析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WANFANG DATA)、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的中医药治疗NAFLD相关文献,建立中医药治疗NAFLD的方药数据库,统计每味药物使用频次,同时对所有药物的功效、性味进行分类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67篇,涉及方剂69首,药物179味,共计1038药次。179味药物中出现频数前5位者依次是丹参、泽泻、郁金、茯苓、山楂;按药物功效可分为18类,按频率排前3位的依次为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补虚药;药性频数统计中,前3位依次为寒、温、平;药味频数统计中,前3位依次为苦、辛、甘。结论:中医药治疗NAFLD总的治则是祛痰化瘀,同时兼顾肝脾同治,辨证施以健脾疏肝。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仇湘中教授运用中药内服治疗膝骨关节炎(KOA)的用药规律及辨治思路。方法:收集仇教授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的门诊临证处方,对符合KOA诊断的处方采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的方法进行药物频数、药物组合等统计。结果:共纳入432 例病例,涉及中药49 味,在KOA中使用频率>1%者有16 味;其中25.50%为补虚药,15.31%为活血化瘀药,13.77%为平肝息风药;68.75%的药物入肝经;药性上以温(频率49.95%)、平(频率37.50%)为重,辅以寒性(频率25.01%)佐制;药味上多以苦、甘、酸为主,分别占比43.75%、41.62%和31.25%。结论:仇教授治疗KOA用药遵《金匮要略》之法,强调补肝通络。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挖掘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痰热壅肺证的药物配伍规律及核心处方。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有关中药治疗AECOPD痰热壅肺证的文献,检索年限从建库至2021年10月31日。对检索到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文献进行数据提取、处理与规范化后导入古今医案云平台,对导入的中药数据进行频次分析、中药属性归经分析、关联分析及复杂网络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101篇,中药140味,总频次1102次,频次≥14次的中药共20味,使用频次最高的中药为黄芩;药性以寒、温、平为主,药味以苦为主,多归于肺经;关联分析得到的强关联药对为苦杏仁-黄芩、桑白皮-黄芩;筛选出的核心药物组合为黄芩、桔梗、茯苓、甘草、桑白皮、苦杏仁、瓜蒌、鱼腥草、浙贝母。结论:治疗AECOPD痰热壅肺证的中药具有寒温并用、升降相因的组方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五苓散加味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1989年1月至2018年5月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以及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收录的涉及五苓散及其类方治疗肝硬化腹水的文献,提取药物组成等信息,采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等统计学方法进行处理,对结果进行整理、统计及分析。结果:共85篇文献纳入研究,加味类别多以补虚药及活血化瘀药物为主。加味药物多见于黄芪、丹参、大腹皮、鳖甲等12味中药。用药配伍规律中以丹参-黄芪、大腹皮-黄芪、鳖甲-丹参常见。结论:五苓散加味治疗具有一定的规律与特点,与肝硬化血瘀、水停、气滞等病理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体现了中医辨证与论治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药治疗小儿遗尿症的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通过主题词检索,纳入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近20年中药治疗小儿遗尿的相关文献,运用Excel建立数据库进行频数分析,运用SPSS Statistics 26.0对药物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97篇,收集处方97首,涉及药物107种,使用频次最高的药物依次为益智仁(71次,73.20%)、桑螵蛸(68次,70.10%)、山药(47次,48.45%)、石菖蒲(45次,46.39%)、黄芪(42次,43.30%)、麻黄(39次,40.21%)、乌药(37次,38.14%);使用频次最高的中药种类为补虚药(372次,41.98%),其次为收涩药(187次,21.06%);补虚药中以补气药(48%)、补阳药(40%)占比最高,收涩药中以固经缩尿止带药(81%)占比最高。结论:小儿遗尿临床治疗多以健脾温肾、收敛固涩止遗为法,用药以补气药、补阳药、收理药为主。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R语言探析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有关中药灌肠治疗UC的方药信息,建立“UC中药灌肠治疗方药信息数据库”,使用R语言软件对用药频次、用药关联及药物聚类进行数据挖掘。结果:共得到有效处方1270首,涉及中药220味,总用药频次10032次,使用频次>100次的药物中以清热药最多,止血药、补虚药次之。四气以寒性药为主,五味以苦味药最多。关联规则分析提示白及、黄连、黄柏、地榆、白头翁之间存在较强关联;聚类分析获得3类。结论:UC的灌肠治疗以清热药、止血药为主,核心药物有白及、黄连、黄柏、地榆、白头翁,治疗大法为清热化湿解毒、凉血止血,兼以收敛固涩、健脾益气。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中医药治疗肠梗阻的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检索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中采用中医药治疗肠梗阻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限为2000年1月1日至2021年9月30日。利用Excel及SPSS Clementine 12.0、SPSS 25.0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统计与频数、关联规则及系统聚类分析。结果: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共纳入文献224篇,收集处方224首,涉及中药173味,累计出现频次1835次,其中出现频次≥20次的中药共18味,高频药物前6位依次为大黄、厚朴、枳实、芒硝、桃仁、赤芍;药物功效以理气为主,其次为泻下、补虚、化湿、活血化瘀;药性多寒、温、平,药味多苦、辛、甘;药物归经最多入脾经,其次为胃经、大肠经。对出现频次≥20次的18味中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共得到11个核心药对,其中“大黄-厚朴”关联最强;聚类分析分为3类,聚1类:党参、黄芪、白术、柴胡、延胡索、乌药、槟榔、枳壳、甘草、当归、木香;聚2类:桃仁、赤芍、莱菔子;聚 3 类:枳实、厚朴、大黄、芒硝。因子分析共提取6个公因子,因子贡献率最大的药物组合为大黄、枳实、厚朴、芒硝。结论:中医药治疗肠梗阻用药以理气、泻下药为主,大承气汤为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核心处方,余可参考补中益气汤、复方大承气汤组方,并随证加减补虚药、化湿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等以加强理气止痛效果或治疗兼证。本研究分析结果可为临床治疗肠梗阻用药思路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基于聚类分析探索治疗多发性硬化的核心处方。方法:以“中药”“中医”“多发性硬化”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搜集中药治疗多发性硬化的相关文献,整理处方药物并建立Excel数据表,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3.0对药物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检索到相关文献116篇,包含214个治疗多发性硬化的中药复方;涉及中药298味。使用频率最高的中药为黄芪,其次是当归、白术、山茱萸、熟地黄等,药物功效以补虚、活血化瘀为主,中药四气多为温、平、寒性,五味以甘、苦居多;归经以肝、脾、肾经为主;关联规则显示常用药对由黄芪、当归、白术、白芍、川芎、党参等药物组合而成。聚类分析发现6个核心处方,具有补血益气、活血化瘀、健脾利湿、滋补肝肾、清热解毒等功效。结论:治疗多发性硬化的复方药物以补虚、活血化瘀类为主,佐以清热解表、平肝息风、利水渗湿类,可为临床治疗多发性硬化拟方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中药熏洗治疗肛周湿疹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TAD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近十年关于中药熏洗治疗肛周湿疹的文献,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中处方的证型和药物信息进行提取、规范,建立数据库,采用关联规则、聚类分析进行数据挖掘。结果:纳入文献98篇,有效处方100首,证型分布以湿热下注证和血虚风燥证为主;纳入药物110味,高频药物为苦参、黄柏等30味,功效以清热、攻毒杀虫止痒、解表、利水渗湿和补虚为主,药性多偏寒,药味多苦、辛,归经以肝、胃、膀胱、脾经为主;挖掘出25个关联规则,聚类分析得出4个核心处方。结论:中药熏洗治疗肛周湿疹以清热燥湿为主要治法,分别佐以养血、祛风、杀虫、止痒等,多药相合,多法联用。该研究结果可为临床治疗肛周湿疹合理用药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文献总结,分析临床上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的用药规律。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搜集近十年来关于中药治疗心律失常的100个确效方剂,建立Excel表格,统计所用药物,将所统计的药物按其功效分类,计算各类药物及各单味中药出现的频率和频次,发现用药规律。结果:100个复方中,统计出各类中药129味,共涉及17类药物,以补虚、活血化瘀、清热、安神药为多见;各类药物共出现975次,其中甘草、麦冬、丹参和五味子的使用频次最多。结论:临床治疗心律失常以补气、补阴、清热、化瘀药为主。  相似文献   

15.
目的: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2.0研究国医大师治疗水肿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WANFANG DATA)、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读秀(DUXIU)中第一、二批国医大师治疗水肿经验方的相关文献,导入古今医案云平台2.0系统建立国医大师治疗水肿经验方数据库,统计药物使用频次,并对其功效、性味、关联关系进行分析。结果:纳入统计的经验方共74首,药物252味,共计796频次。其中出现频次排前5位的药物依次为泽泻、茯苓、白术、陈皮、猪苓;按药物功效可分为10类,按频次排3位的依次为利水渗湿药、利水消肿药、泄热药;药性以温、平、寒为主,药味以甘、辛、苦、淡为主,多入肺、脾、肾经,茯苓-泽泻、白术-茯苓为常见药对。结论:国医大师治疗水肿多采用利水渗湿、消肿、泄热之药,同时辅以健脾、补气、理气之品,虚实兼顾,标本同治。  相似文献   

16.
目的:基于文献数据分析中药治疗慢传输型便秘(STC)的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计算机检索从建库至2020年1月收录在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WANFANG DATA)、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有关中药治疗STC的中药组方,运用SPSS 20.0与SPSS Modeler 18.0软件进行统计及聚类分析、因子分析以及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纳入127篇文献,有效处方130首,使用中药112味,使用频次≥20次的中药有24味,其中排名前三位的中药为白术、当归、黄芪,中药归类主要为补气药、补血药、补阳药,四气以温性为主,五味以甘、苦、辛为主,归经以脾、胃、大肠经为主。通过聚类分析可将常用的24味中药分成9类;通过因子分析可将常用的24味中药分为9类;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两味药药对主要为当归与肉苁蓉、白术与枳壳;三味药药对主要为当归与肉苁蓉+白术、当归与麻子仁+肉苁蓉;四味药药对主要为白术与升麻+肉苁蓉+当归、白术与枳实+肉苁蓉+当归。结论:中药治疗STC应当注重补益气血,并兼顾滋阴润肠、散寒行气之法,从而标本兼治,正盛便通。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中药治疗膝痹用药的规律,分析其治疗膝痹之法,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以“膝痹”为检索词在《中华医典》全区搜索,将所得82条相关条文进行筛选,对所载高频药物性、味、归经、常用组合等进行系统梳理分析。结果:所载高频药物中以活血、祛风、除湿、补益肝肾之品为主,主要集中在祛风湿、理气血及补虚类,其归经主要集中在肝、脾、肾三脏,性属温热药物(微温、温、热、大热)达62.5%,甘、辛、苦三味较高,药物配伍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类为主,兼有理气燥湿、补益肝肾、强筋健骨等药物的配伍,共奏邪去痹除之效。结论:依数据分析,中医药治疗膝痹病以理气血及补虚类药物为主,结合临床辨证辅以祛风除湿之品论治。  相似文献   

18.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析中医药治疗肝衰竭的用药规律。方法:在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PubMed等数据库中检索关于中医药治疗肝衰竭的临床文献。检索时间为自建库以来至2020年6月23日。采用SPSS 23.0软件对数据库中的中药、药性、药味及功效进行频数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90篇,其中纳入研究的方剂98首,涉及中药151味,频次>20次的中药共12味,依次为茵陈、赤芍、大黄、丹参、栀子、郁金、茯苓、白术、甘草、虎杖、牡丹皮、黄芩。涉及19种中药功效,排前10位的依次为清热药、利水渗湿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泻下药、止血药、消食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温里药。排前3位的药性依次为寒、温、平,药味依次为甘、苦、辛。结论:肝衰竭主要病因为热毒、湿浊、瘀血,治法以清热解毒、利湿化浊、行气活血为主,其用药存在一定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缺铁性贫血(IDA)的中医证型及中医治疗本病的用药组方规律。方法:采用计算机与人工检索结合的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中文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2002年1月至2017年6月采用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成人IDA的相关文献,对文献进行分析,应用Frequencie法进行处理、Gephi实现数据可视化。结果:按照入选、排除标准,共纳入31 篇文献、36个方剂,涉及15个证型、104 味中药。分析结果显示,IDA最常见的中医证型分别为脾胃气虚证(22.22%)、脾肾两虚证(19.44%);最常用的药物是白术(6.08%)、黄芪(6.08%)、当归(5.57%);常用药对为白术—黄芪、当归—黄芪、白术—当归。结论:中医治疗IDA健脾补气是大法,同时需要补肾补血、消食化积。  相似文献   

20.
目的:基于文献探讨中药外治法治疗化疗所致周围神经病变的用药规律及组方特点。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及万方数据(WANFANG DATA)建库至2021年6月收录的中药外治法治疗化疗所致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文献,建立数据库并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中药处方进行描述性分析、关联规则及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109篇文献,109首中药处方,涉及中药127味,总用药频次为908次,使用频率>5%的有5类,由高到低分别为活血化瘀药、祛风湿药、补虚药、解表药、清热药;单味中药频次>20次的有12味,分别为桂枝、红花、黄芪、川芎、当归、鸡血藤、赤芍、威灵仙、丹参、伸筋草、熟附子和艾叶;按性味分析,平、温、寒性药较多,辛、甘、苦味药多见,归经多入肝、心、脾、肾及肺经;关联规则分析显示红花-桂枝是支持度最高的药对。通过对频次>20次的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可将药物分为2大类。结论:中药外治法治疗化疗所致周围神经病变用药多以益气养血、活血通络为主,多用黄芪桂枝五物汤、补阳还五汤及桃红四物汤化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