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近日在美国爱荷华州发现了世上最大最古老的海蝎物种完好保存的化石。这个追溯到4.6亿年前的板足鲎物种身长1.5米,拥有独特的"划桨形状"的腿部帮助它游泳和挖掘。它的怪异形状类似于希腊军舰桨手战舰。板足鲎是已经灭绝的类似怪物的掠食者,它们在远古海洋里游动,是现代蛛形纲动物的远亲。最令人感到惊奇的是,该化石样本被保存得  相似文献   

2.
刘辉 《海洋世界》2004,(9):20-20
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对地球上六个地区的研究表明.全球变暖将导致世界上四分之一的陆地动植物在未来50年内灭绝,也就是说,在半个世纪后100多万个物种将从地球上消失?  相似文献   

3.
科技看点     
<正>宇宙Space太阳"复仇女神"伴星并不存在还有1100万年,地球上才会发生下一轮灭绝,我们还有时间。在地球的生命演化史上,经历过数次生物大灭绝事件,如2.5亿年前的二叠纪一三叠纪灭绝事件、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恐龙灭绝事件等。在古生物学领域一直对灭绝事件是否有周期性存在争议,但科学家们普  相似文献   

4.
《海洋世界》2006,(1):5-5
三个环境保护小组近期起诉了美国联邦政府.要求政府保护由于北极海冰的消失而受到威胁的北极熊.以避免该物种灭绝。这份提交到旧金山联邦法庭的诉讼,要求政府对早些时候由环境保护主义者们提出的请愿采取行动.在该请愿中,北极熊被列为受到威胁的濒危物种。  相似文献   

5.
很难想象大象的亲戚会生活在海中,海牛目在海洋哺乳动物中是相当特殊的一群,所属物种均为植食性,以海草与其他水生植物为食。现存共有四种海牛目动物,分为两个科:海牛科的3种海牛,与儒艮科的儒艮。儒艮科的另一物种大海牛曾存活至近代,但已在18世纪时被猎捕至灭绝。  相似文献   

6.
试论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漫长的岁月里,生物不断受到环境变化的挑战,尤其是近年来人类活动大大增加了环境变化的强度、速度,造成了难以恢复或无法逆转的后果。据科学家观察统计,目前物种丧失速度比自然灭绝速度要快1000~10000倍;物种的灭绝速度比形成速度快达100万倍。虽然不同学者估计的数字不同,然而无可争辩的是,生物多样性目前正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在丧失,尤以发展中国家的潮湿热带为甚。生物多样性,可以影响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全球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因此,它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成为全球环境问题的热点。海洋占地球总面积…  相似文献   

7.
主编手记     
屠强 《海洋世界》2005,(11):F0002-F0002
灭绝,是一个灰色的词汇,听上去让人的精神感觉受挫。可是灭绝,却作为一种事实,每天都在我们所处的大自然中平平常常地发生着。说起来似乎有点耸人听闻,因为这里所谓的灭绝,的确发生在人们很少直接接触到的地方。有谁能够确切地知道,就在那片林中,就在那片海里,我们曾经喜爱过的,或者我们压根儿还不认识的某一个物种,“悲戚地”离开了地球这个原本和谐安宁的环境,留下一具可以回归到土地里面的肉体,化作人们记忆中的一个符号。  相似文献   

8.
鲸豚类是大型的海洋哺乳动物,是海洋中的重点保护生物。在制定相应的保护政策前,应较为充分地了解其种群特征。而分析一个地区的鲸豚搁浅等信息,则能够为该地区提供其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等基本信息。本研究收集了2010-2015年台湾海峡西岸发生的鲸豚类的搁浅、误捕和救护等资料和样本。结果共记录了48例事件,其中包括37例搁浅事件,8例误捕事件和3例救护事件,共涵盖了13个鲸豚物种。其中,中华白海豚和江豚占较大比例,分别为31.3%和25%。值得注意的是,其中10起事件(20.8%)发生在平潭岛,而且包含了3种须鲸和4种齿鲸。另外,我们还比较了台湾海峡东西两侧鲸豚物种的组成,发现共有31种鲸豚物种生活在台湾海峡,说明该地区的鲸豚物种丰富度较高。通过这些信息的收集和分析,我们基本摸清了台湾海峡的鲸豚物种分布。今后,我们将通过开展野外调查来系统地分析台湾海峡的鲸类物种组成,种群大小和栖息地状况等基础资料,为提供更好的保护管理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9.
《海洋世界》2010,(10):8-8
最近有不少关于重新发现已经“灭绝”的生物物种的报道,此类消息令人欢喜也令人忧。 长期被认作是已经灭绝的生物重见天日,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所具有的科学价值似乎还没有明确的说法。但是,在庆幸人类暂时又多了一位朋友之余,也不得不让人担忧其能否继续在今天严重的气候和环境问题面前,保持正常的种族延续。或者,极其稀缺的数量只是这些生物走向末路的先兆。  相似文献   

10.
郝丁 《海洋世界》2007,(10):31-36
白鳍豚的功能性灭绝并非是一件空前绝后的事件。现在平均每年有一个物种灭绝的冷酷现实,无情地揭示出人类正在以侵害其他种群的生存为代价以达到改善自身世界的事实。  相似文献   

11.
沙菜属(红藻门杉藻目)的分类学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菜属(Hypnea)是卡拉胶生产的重要经济栽培物种,但该属具有复杂的命名史和物种分类难题,其广泛的地理分布、高度的遗传变异以及较强的表型可塑性,存在许多同物异名和形态趋同的现象,导致其物种鉴定中出现了一系列的争议。因此,本文尝试总结分析沙菜属分类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涉及"物种"定义的初步探讨,特别是基因树与物种树的关联性,以期为解决该属分类学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12.
分子标记概述及其在藻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遗传标记经历了形态标记、细胞学标记、蛋白质标记及DNA标记的四个重要发展历程。纵观遗传学的发展历史,遗传学的发展推动了新型遗传标记的发展,每一种新型遗传标记的发现,均推进了遗传理论与技术的发展。19世纪后期,孟德尔以豌豆为材料,利用7对形态学标记对杂种后代的不同个体依据性状表现进行归类分析,发现了著名的遗传分离规律和独立分配规律。细胞学标记是指能明确显示遗传多态性的细胞学特征,如染色体形态、数目和结构在不同物种中的差异等,可以作为一种遗传标记来进行基因定位。20世纪50年代,人们发现同工酶是一种可用于物种起源与…  相似文献   

13.
异变     
“有些动物我们永远没有机会再见到了,而另一些动物正在死亡的边缘挣扎。”新近一期《读者》刊列出另一份“新德勒名单”:巴厘虎灭绝了,爪哇虎灭绝了,袋狼灭绝了,犀牛灭绝了,野牛灭绝了,野马灭绝了……  相似文献   

14.
龚剑  童国庆 《海洋世界》2012,(12):54-58
在地球漫长的物种进化历程中,伴随着生物灾难末日和过盛繁殖,许多物种像恐龙一样逐渐退出了地球历史生物圈,走向灭绝。人们对它们的发现、认识、研究只能基于逐渐被发现的化石和标本。但地球上也存在着另外一些顽强的物种,极快适应了新的生  相似文献   

15.
海龟的保护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没有什么动物群比海龟更有价值、更有意义而同时又被滥用的了。由于海龟在热带地区已成为沿海人民获取蛋白质的来源并成为欧洲、北美一些富裕阶层用作衣物装饰品;基于种种原因,七种海龟之中有六种处在危急状态之中,很多已灭绝。为了使人类后代得益并在有控制的开发情况下,使海龟恢复到从前那种丰富的物种生态,1980年世界海龟保护大会制定了如下法规:  相似文献   

16.
西北太平洋表面风应力分布和周期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清华  张林 《海洋预报》2005,22(4):36-45
根据GSSTF资料给出的日平均风应力资料(1991年1月~2000年12月),分析了西北太平洋12月份月平均风应力场的分布,然后对四个时期,即冬季季风时期,冬夏季风过渡时期,夏季季风时期,夏冬季风过渡时期的风应力场的特征作了研究,结果发现西北太平洋风应力分布有明显的地域性,即地域不同,则风应力分布不同,风应力的变化亦不同.然后用小波分析方法对所取区域的风应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风应力存在非常明显的年周期和天气尺度周期;它的中高纬地区和副热带地区纬向风应力均存在明显的半年周期.大气低频振荡在西北太平洋风应力中也很显著.该地区季节内振荡(30~60d)主要是由东亚季风引起的,准两周振荡(10~20d)同纬向西风有密切联系,所以风应力季节内振荡在纬向或经向的表现因地域而异,准两周振荡则一致地首先体现在纬向上;大洋信风区和中部微风区并不存在明显的准两周振荡;中高纬度地区的风应力季节内振荡和准两周振荡都有极明显的年变化特征,冬季振荡较强,而夏季振荡较弱;在西北太平洋副热带海区,风应力低频振荡也有较明显的年变化,但没有中高纬那么显著;El Nino会对西北太平洋西部副热带海域经向风应力的季节内振荡产生影响,使之强度增强.西北太平洋强度最强的季节振荡存在于中纬西风带洋区;低纬信风带洋区则具有最明显的年际振荡,周期为2~3年和5~7年;中纬西风带洋区纬向风应力也存在明显的年际振荡.  相似文献   

17.
稳定同位素技术是研究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有效技术。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了黑石礁海域浮游植物和6种海洋生物的δ13 C和δ15组成、营养位置、空间分布和月份变化。结果显示:浮游植物的δ15 C远低于其他物种,不同物种的δ13 C和δ15 N存在明显的差异,且有交叉现象,表明他们同化了不同的碳源;物种的δ15 N值空间差异较大而δ13 C值空间差异不明显,且δ15 N值与距离排污口的远近有关系,越靠近排污口δ15 N越大,与人类活动营养物质的输入有关系,可以用δ15 N监测人类活动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孔石莼的δ15 N月平均变化很大,浮游植物δ15 N值基本没有变化,其他物种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孔石莼是适合短期监测人类活动对海洋影响的物种。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DNA条形码基因COⅠ序列在石鲈亚科鱼类物种鉴定的有效性,本研究分析了印度-太平洋区域的石鲈亚科7个属29种鱼类9个个体长度为651 bp的COⅠ基因序列,利用MEGA 5.0计算石鲈亚科种内与种间的遗传距离,并基于最大简约法与最大似然法构建了其分子系统进化关系。结果显示:石鲈亚科鱼类种间遗传距离在0.021—0.240之间,平均遗传距离0.184;种内遗传距离在0.000—0.009之间,平均0.004。其中种间平均遗传距离(0.184)显著大于种内平均遗传距离(0.004),种间遗传距离是种内的46倍。同时,各物种间遗传距离均大于Hebert推荐区分物种的最小种间遗传距离0.02(2%)。基于COⅠ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同一物种不同个体间均能聚成独立的单系,表明COⅠ基因可作为石鲈亚科物种准确鉴定的有效条形码基因。同时,系统进化树上,石鲈属是非单系类群,主要形成5个分支,而不同分支的种类与其地理分布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与近年部分分子系统地理学的研究观点一致。  相似文献   

19.
海草床是海岸带最富生产力的生态系统之一,支撑着各种各样的伴生生物。热带的印度和太平洋地区被认为拥有海草植物种类多样性最高,且分布面积最广,然而,这个区域的海草床大型底栖生物我们知之甚少。为了填补认知的空白,我们在该区域开展了一项生态调查,旨在描述该区热带海草床大型底栖生物的丰度和多样性,以及确定大型底栖生物丰度、物种丰富度和群落结构是否明显存在断面内的站间变化和样地间变化。2014年5月和2015年10月我们分别在北苏拉威西省东海岸和西海岸开展野外工作,使用柱状取样器采集海草床大型底栖生物样品。所得样品共计鉴定14大类149种底栖生物,种类最为丰富的类别为多毛类(56种,占26%的总个体数),十足类(20种,占9%的总个体数)和端足类(18种,占35%的总个体数)。东、西海岸海草床大型底栖生物表现出不同的空间分布模式。在东海岸,同一断面的大型底栖生物和端足类的丰度存在显著的站间差异;而在西海岸,大型底栖生物和多毛类的种类丰富度和丰度都表现出明显的站间变化,这可能归结于同一断面底质不均所造成。单因素ANOSIM以及MDS排序表明了北苏拉威西省东海岸和西海岸海草床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显著不同,正好对应于将海草床分成两大类型的栖息地,即西海岸的红树林-海草床-珊瑚连续体和东海岸的海草床-珊瑚连续体。与在热带海区开展的其他研究相比,本研究的大型底栖生物丰度和多样性处于中等水平。东、西海岸海草床大型底栖生物群落存在显著区别,其原因可能源于多方面,包括了沉积物模式,海草床结构和时间变化。  相似文献   

20.
作者详细观察并记录了中国山东烟台优势种卵圆扁蝼蛄虾鳃虱(Gyge ovalis Shiino,1939)的形态学特征,比较了不同地域该种的形态学差异,应用扫描电镜技术,发现了该物种雄性个体的关键鉴定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日本、韩国的卵圆扁蝼蛄虾鳃虱在形态特征方面雌性个体差异较大,雄性个体差异较小;卵圆扁蝼蛄虾鳃虱的地理分布相对较集中,主要分布在中国山东和台湾两省、韩国、日本,确定其为亚洲特有种;通过扫描电镜,首次发现卵圆扁蝼蛄虾鳃虱的雄性个体中腹突上有呈鳞片状分布的"锯齿"状刚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