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5 毫秒
1.
基于北斗短报文的震源船跟踪系统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在震源船上部署3套GPS接收机,并对3个点的位置信息进行汇总和压缩,利用北斗短报文将压缩后的位置信息推送到陆海联测指挥部,实现对震源船航速、航向的实时监控.根据3个点位信息计算的实时震源船航向,有助于准确把握震源船在进行固定点悬停激发时的航向,克服了以往使用前后两个时刻推算的平均航向代替实时航向等问题.使用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短报文进行通讯,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稳定性;同时陆海联测指挥部可以实时查看震源船是否按事先设定的测线、事先设定的速度和航向进行作业,有效保障了监控平台对震源船的监控,进一步提升安全生产的风险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2.
田春和  杨鲲 《海洋测绘》2003,23(5):31-32,50
介绍GPS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在海洋工程中的应用,在作业过程中采用了先进的椭球最小二乘拟合技术、GPS RTK和惯性导航系统(GNS)技术、VHT粗差剔除技术、GPS水准拟合等技术,为海洋工程服务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3.
李军  朱友生 《海岸工程》2016,35(2):41-49
近平台钻井船就位前,需对就位区域进行精细地貌调查,目前常规物探调查方法难以实现。通过对扫描声呐系统工作原理和特点进行研究,总结出了一整套应用于近平台钻井船精细地貌调查方法、解释程序和注意事项,有效解决了常规物探调查难以实现、精度低等难题。本文结合扫描声呐技术在近平台钻井船就位项目实际案例,展示了其高精度、高效性等技术特点及作业优势,为以后近平台钻井船就位区域地貌精细调查项目实施提供了指导与参考。  相似文献   

4.
埕岛海上石油平台周边海底管道与电缆的探测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上石油平台周边海底管缆密集,管线状废弃物多,且有相互交叉现象,常有管道与电缆分辨不清或将管线状废弃物误判成海底管缆等情况发生。这严重影响了生产运行和作业平台就位的安全,给指挥作业平台插桩、就位、船舶抛锚带来了很多困难和安全隐患。在埕岛油田平台附近海底管道电缆探测技术研究中,利用目前世界上已有的、对海底管缆探测较为有效的各种仪器设备和方法手段,进行了试点研究,从中寻求适合埕岛油田海区海底管道、电缆位置和埋设状况探测的最佳方法和手段。通过试点研究,对探测海底管道和电缆的各种仪器的探测性能、探测方法、探测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全面的介绍。  相似文献   

5.
基于MapX的GPS位置信息实时标注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导航技术的发展,将GPS与GIS进行集成化开发,在电子地图中实时地标注GPS的位置等信息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以MapX控件为图形平台,SerialPort控件为通信接口,在C#.net 2005环境下开发了一个小型GIS。针对GPS与GIS集成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即GPS信号的接收和处理、GPS地理位置信息的实时显示。  相似文献   

6.
孙富旺 《海岸工程》2001,20(4):27-35
由于埕岛油田近岸区井场地质条件复杂 ,要求坐底式平台每一次就位作业时 ,必须进行抛砂平整 ,从而导致地层土力学性质变化 ,并对下一次坐底式平台安全就位产生影响。以 CB1 5 1井场的典型资料为例 ,介绍了近岸海域井场的一般地形、地貌特征及工程地质条件差异 ,通过对坐底式平台基础沉降的分析 ,计算了坐底区、抛砂区、正常 (自然 )区 3种类型海底在外界因素作用下可能发生的沉陷量 ,总结了该类井场的一般特点 ,并对今后的坐底式平台就位作业提出了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埋藏古河道是一种常见的灾害地质类型。本文通过对浅地层剖面的解释分析,获得埋藏古河道的剖面、平面以及空间展布特征,在钻孔取样、孔压静力触探(CPT)的基础上进行钻井平台插桩深度预测,综合多种分析结果,开展钻井平台就位可行性评价,为钻井平台的插桩就位提供指导。研究结果表明,当钻井平台桩腿分别位于埋藏古河道侧缘和河谷时,插桩深度差异较大,钻井平台就位风险极大。这种工程物探与工程地质相结合的调查手段既能宏观把握地下灾害地质现象,又能有效克服工程地质调查结果只针对单个位置点的局限性,有助于更加精准地做出判断,躲避风险,实现钻井平台的安全就位。  相似文献   

8.
RTK GPS的主要功用是进行相对定位,移动台之间以及其与基站间的基线向量具有很高精度和稳定性。讨论了由RTK GPS组成的定位引导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并给出基线长和方位的求解公式,用以取代传统的海上光学交会测量,为海上对接工程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稳定可靠和实时的高精度测量和定位引导,确保对接工程作业安全。  相似文献   

9.
从海洋石油开发实际需求出发,通过分析海上油田安控系统的基本原理及其组成,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M apX控件构建3G(GPS/GIS/GPRS)综合信息处理平台,根据系统流程对海图制作、船舶定位、航行轨迹记录和安控与调度等关键部分进行设计与实现。该系统为海上油田作业及航运提供远程监控、调度和安全控制,确保海上油田施工作业安全,提高航运效率。  相似文献   

10.
为满足海上自升式钻井平台的合理选型,设计制作了钻井平台插桩就位预测系统。该系统实现了海底地质构造成分、周围管线电缆信息、就位处老桩靴印影响、对接生产平台结构布置等数据信息的统一管理,并结合钻井平台插桩就位的工作经验,将钻井平台选型及就位方案设计过程规范化、模型化。通过对数据库的不断完善和应用,完成钻井平台、生产平台、海底地质资料的存储、管理及应用。  相似文献   

11.
物流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效集成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 IS)和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三种技术,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小型的物流车辆实时监控系统,详细分析了该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和系统实际运行情况。  相似文献   

12.
邵关  刘翀 《海洋测绘》2008,28(3):63-64
H/HCZ-02型水深测量自动化系统集测量定位、数据采集、实时控制和处理于一体,其工作模式适合新时期海道测量的需要。立足发掘现有设备的潜力,介绍了该型设备的主要特点及在海洋重力、磁力等海洋综合测量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海洋平台阴极保护监测系统的研制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自行研制的海洋平台阴极保护监测系统,它由双电极电位测量探头,牺牲阳极输出电流测量探头,信号传输电缆系统和微机数据采集系统组成,并结合近10a其在南海北部近海石油开发区的应用和运行状况,对阴极保护监测系统的性能,作用及意义进行了系统论述,以期为进一步的工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赵劼  唐力放 《海洋测绘》2004,24(2):37-40
阐述了使用多波束测深系统对东海大桥轴线水下地形扫测的技术方法,采用GPS实时动态测量、多站位同步验潮、测深精度的有效控制等方法,使大桥轴线水下地形测量和扫海工作的质量与效率明显地提高。扫测成果为东海大桥桥墩的打桩施工和主通航孔的方向确定提供了科学数据与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5.
GIS的表现形式已经由早期的系统转向了服务,而云计算已经成为支撑GIS服务的一种重要模式。面对广泛而迫切的海洋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与应用需求,亟需构建一个统一的服务平台。结合云计算和GIS云服务发展现状,提出一个面向海洋基础地理信息、基于混合云模式、面向服务架构的海洋基础地理信息云服务体系架构设想,分析了需要重点研究的存储优化、自适应可视化与并行处理等关键问题,为构建"按需、实时、动态、易用"的服务平台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国内外海上平台开始采用桶形基础(几米浅基础)代替一直沿用的桩基础(几十米深基础),其安装就位采用与打桩施工完全不同的负压沉贯的施工方法.介绍了一种用于桶形基础平台在负压沉贯施工中的智能化测控装置.该装置成功地用于我国首座桶形基础平台(胜利油田CB20B平台)的安装就位施工,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为我国今后桶形基础平台负压沉贯施工中的智能化测控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桶形基础平台负压沉贯数据分析处理系统的组成及数据分析处理方法.该数据分析处理系统是为保证海上桶形基础平台现场施工能顺利沉贯到位而研制,可对海上平台现场施工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对沉贯数据进行快速分析、处理,并根据桶形基础平台状态对负压沉贯过程进行智能控制.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design and initial tests of the GPS portion of a system for making seafloor geodesy measurements. In the planned system, GPS antennas on a floating platform will be used to measure the location of an acoustic transducer, attached below the platform, which interrogates an array of transponders on the seafloor. Since the GPS antennas are necessarily some distance above the transducer, a short‐baseline GPS interferometer consisting of three antennas is used to measure the platform's orientation.

A preliminary test of several crucial elements of the system was performed at the Scripps Institution of Oceanography (SIO) in December 1989. The test involved a fixed antenna on the pier and a second antenna floating on a buoy about 80 m away. GPS measurements of the vertical component of this baseline, analyzed independently by two groups using different software, agree with each other and with an independent measurement within a centimeter.

The first test of an integrated GPS/acoustic system took place in the Santa Cruz Basin off the coast of southern California in May 1990. In this test a much larger buoy, designed and built at SIO, was equipped with three GPS antennas and an acoustic transducer that interrogated a transponder on the ocean floor. Preliminary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 horizontal position of the transponder can be determined with a precision of about a centimeter. Further analysis will be required to investigate the magnitude of systematic erro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