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 毫秒
1.
胶州湾底栖软体动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33,自引:3,他引:30  
采用1998年2月—2002年11月,共5年19个季度月对胶州湾10个站进行综合调查的资料,对胶州湾大型底栖软体动物的种数、生物量和栖息密度三项数量指标与温度、盐度、底层初级生产力、底质四项生态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胶州湾底栖软体动物是胶州湾重要的生物类群,共发现了51种。生物量和栖息密度最高的站均为2号站,分别为1015.6g/m^2和1041ind/m^2。软体动物的数量分布和季节变化与底质、温度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同时底栖软体动物的出现种数和平均栖息密度与底层初级生产力呈线形相关,但三者与盐度的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张志峰 《海洋通报》1994,13(2):50-54
对青岛东风盐场东半区底栖动物的各类组成和数量分布进行了调查。共获得底栖动物28种,其中腔肠动物1种,多毛类8种,软体动物9种,甲壳动物7种,昆虫幼虫2种,鱼类1种;总平均生物量为68.47g/m^2;总栖息密度为5048个/m^2。生物量组成以软体动物 为主要类群,占总生物量的50.9%,栖息密度组成以甲壳动物为优势类群,占95.33%;底栖动物分布不均,高生物量和高栖息密度均集中在2号站,且该站底栖动物种类也相对多样化。  相似文献   

3.
胶州湾大型底栖甲壳动物数量动态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大型底栖生物调查研究方法,根据2000年2月-2002午11月共11个季度月在胶州湾10个站的综合调查资料,分析了胶州湾大型底栖甲壳动物的种类、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并与1991年的调查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甲壳动物在胶州湾大型底栖生物中是仅次于多毛类的类群,本次调查共得到了大型底栖甲壳动物75种,其中端足类32种,占整个甲壳动物种数的42.1%;获得的甲壳动物平均栖息密度为39个/m^2,平均生物量为2.4g/m^2,均超过了1991年调查结果,这可能与近年来对胶州湾生物资源实施有效保护有关。胶州湾甲壳动物的数量分布与温度关系不明显,但盐度和初级生产力对其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
2005—2009年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2005年2月—2009年11月对胶州湾14个站共20个航次大型底栖动物的调查资料,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生物多样性、栖息密度、生物量和次级生产力的现状和变化。各航次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442种,其中多毛类189种,甲壳动物112种,软体动物81种,棘皮动物22种,其它类群38种。2005—2009年种数的年...  相似文献   

5.
利用 1 998年“大洋一号”调查船 DY95 - 8航次在中国多金属结核开辟区东、西两小区用多管取样器采集的沉积物样品 ,对小型底栖动物的组成、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 )东、西两小区共有 1 6个类群的小型底栖动物 ,其中线虫类占居显著优势 ,在东、西两小区各占总栖息密度的 71 %和 6 4 %,其次为猛水蚤类和蜱螨类。 (2 )东、西两小区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平均栖息密度分别为 3 2 .47ind/1 0 cm2 和 1 8.0 5 ind/1 0 cm2 ,东小区高于西小区。小区各站位间的栖息密度平面分布差异显著。 (3 )东、西两小区小型底栖动物类群栖息密度的垂直分布趋势明显 ,由表层向底层 ,栖息密度逐渐降低。 (4)东、西两小区小型底栖动物空间分布与底质沉积物、结核覆盖率和底层流等环境因子密切相关 ,底质较硬、结核覆盖率较高以及底层流较强都不利于小型底栖动物的栖息。  相似文献   

6.
胶州湾红石崖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2003年8月至2004年5月(夏、秋、冬、春季)4个季度月,对位于胶州湾内红石崖潮间带的高潮带(H1站)、中潮带(H2站)、和低潮带(H3站)所设的3个站进行了综合生态调查并分析所获的资料。结果表明,红石崖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总平均栖息密度、总平均生物量和总种数分别为718.67个/m2、123.21g/m2和62种。平均密度、平均生物量和种数在高潮带分别是1765.5个/m2、342.53g/m2和12种;中潮带分别是248个/m2、11.31g/m2和35种;低潮带分别是142.5个/m2、15.74g/m2和44种。3个潮带的平均密度(D):大小顺序为DH1>DH2>DH3,平均生物量(B):BH1>BH3>BH2;种数(S):SH3>SH2>SH1。定性采集在3个潮区共采到大型底栖动物44种,其中有27种在定量采集中没采到,3个潮带共采到大型底栖动物89种。  相似文献   

7.
于2009年8月21-22日期间同步调查庙子湖岛和黄兴岛两个岩礁潮间带断面的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并分析其群落格局。结果表明,庙子湖岛采集的样品中共有4门28种大型底栖动物,黄兴岛的则有5门37种大型底栖动物;两断面底栖动物群落以广温广布种和亚热带种为主,软体动物作为绝对优势类群主导其分布特征;总平均栖息密度、总平均生物量表现为庙子湖岛>黄兴岛,种类数及生物量分布均表现为中潮带>低潮带>高潮带,栖息密度分布则表现为中潮带>高潮带>低潮带;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物种丰富度指数均为黄兴岛>庙子湖岛,两断面高潮带的群落生态指数相对中、低潮带较低;大型底栖动物ABC曲线分析表明,庙子湖岛底栖动物群落未受到污染或扰动,黄兴岛底栖动物群落则受到了中等程度的污染或扰动。  相似文献   

8.
湄洲湾位于福建沿海中部,作者于2008年1月(冬季)、10月(秋季),依据《海洋监测规范》(GB17378-2007),在湄洲湾东吴港区附近设置3条潮间带断面,进行大型底栖动物调查采样.调查结果表明:共采获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283种,其中多毛类94种、软体动物91种、甲壳动物74种、棘皮动物9种、鱼类5种、其它类群动物10种.C断面种类最多179种.调查期间大型底栖动物平均生物量20.07g/m^2,平均栖息密度645.9ind/m^2,B断面生物量最高,A断面栖息密度最大.年平均去灰干重3.61g(AFDW)/m^2,依据Brey(1990)的公式计算,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5.33g(AFDW)/(m^2·a),年平均P/B值为1.93.调查海域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种类数量、生物量、次级生产力、P/B值均高于海坛海峡潮间带.  相似文献   

9.
乳山口西村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06年12月至2007年11月4个季度月(冬、春、夏、秋)对位于乳山口西村潮间带的高潮带(R1站)、中潮带(R2站)和低潮带(R3站)所设的3个站进行的生态调查所获得的样品,分析研究了该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学特点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乳山口西村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总平均栖息密度、总平均生物量和总种数分别为103.33个/m2,7.056g/m2和41种,在高潮带分别是72个/m2,0.64 g/m2和21种,中潮带分别是115个/m2,8.584 g/m2和29种,低潮带分别是123个/m2,11.943 g/m2和12种.3个潮带的总平均密度(D)大小顺序为:DR3>DR2>DR1>,总平均生物量(B)为:BR3>BR2>BR1,总种数(S)为:SR2>SR1>SR3>.这些生态特征与其他海域潮间带的生态特征有很大差异,造成这些差异的因素主要是底质、潮汐、季节和人为干扰等.本研究有助于了解乳山口渔港进出渔船和其他船只对周边海洋底栖动物的影响,为以后的底栖动物比较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0.
乐清湾大型底栖动物种类和数量组成特征及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和掌握乐清湾大型底栖动物种类和数量组成特征及变化情况,本研究于2015年1月、3月、5月、8月和10月进行5个航次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结果表明,乐清湾共有大型底栖动物116种,环节动物为主要优势类群;种类组成、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在不同航次之间均存在较大幅度的波动;相同航次之间的种类组成、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在空间分布也存在明显斑块化。通过对比分析历史研究数据发现乐清湾的大型底栖动物种类和数量组成变化明显,其中小个体环节动物的种类数和栖息密度明显升高,而大个体软体动物和棘皮动物的种类数和栖息密度则下降明显。这说明乐清湾底栖生境处于不稳定状态,需要在长期稳定的生境中生长的大个体动物不能得到充分的生长,取而代之的是出生率高,生长周期短的小个体r-对策者的快速繁殖。  相似文献   

11.
鲁琳  吴启泉 《台湾海峡》1991,10(2):189-193
本文根据大亚湾50个站底栖生物生态调查资料,对孔径1mm和0.5mm筛网中多毛类的种类数、主要种、平均密度、平均生物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孔径1mm的为14种/站、9种、110个/m~2和8.03g/m~2,而0.5mm为22种/站、12种、216个/m~2和0.71g/m~2;1mm筛网多毛类密度(X)与0.5mm的密度(Y)呈线性正相关关系,其回归方程为:Y=0.93X+113.77;在估算海域生产力中,应当使用0.5mm孔径筛网。  相似文献   

12.
孟翔  袁秀堂  张安国  齐玥  吴楠  袁蕾  康婧  宋钢 《海洋科学》2023,47(7):111-121
2020年对辽河口潮间带7条断面46个站位开展了春、秋两季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并进行摄食功能群划分,研究了其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摄食功能群的组成及特征。共发现46种大型底栖动物,以软体动物、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为主。肉食者功能群种类数最多,且主要为环节动物类群;浮游生物食者功能群则在丰度及生物量方面占优势地位,且主要为软体动物类群。大型底栖动物各摄食功能群丰度及生物量(除肉食者外)均表现出春季高于秋季,且在断面间无显著性差异,但浮游生物食者在靠近辽河入海口的断面(B和C断面)占据绝对优势。双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各摄食功能群的种类数、丰度和生物量在季节变化上均无显著差异。本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辽河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摄食功能群的变化规律,并为生物资源保护和修复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3.
On the basis of data collected in the summer of 2006 from 27 sampling stations in the Changjiang Estuary and its adjacent waters, the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acrobentho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crobenthos and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were studied using hierarchical cluster and 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MDS).The biomass, abundance, Shannon-Wiener's and Margalef's indices of the macrobenthos were presen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 total of 253 macrobenthic species were found in the research region, and most of them belong to mollusks and polychaetes. The dominant species were Cossurella dimorpha, Eocylichna cylindrella, Episiphon kiaochowwanense, Nassarius semiplicatus, Ocstergrenia variabilis and Sternaspis scutata. The average abundance of the macrobenthos was (313.15±233.4) ind./m2, and the average biomass was (15.2±11.2)g/m2.The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the abundance and biomass of the macrobenthos were similar. The abundance and biomass in the area close to the estuary were lower than those from the area more distant to the estuary;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research region had higher abundance and biomass than other parts of the research regio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sults, four macrobenthic communities with distinct spatial differences were identified. The low abundance and biomass in the area close to the estuary should be caused by the high sedimentation rate.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depth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distribution of macrobenthos.  相似文献   

14.
山东长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生态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2015年11月(秋季)、2016年2月(冬季)、2016年6月(春季)、2016年9月(夏季)大潮期间对山东长岛列岛中南长山岛和北长山岛的3个不同底质类型的潮间带采样点进行了系统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研究了其数量特征和季节变化,包括群落种类组成、密度和生物量、优势种、物种多样性等,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隶属7个门,共81种。其中环节动物门多毛类动物25种,软体动物门25种,节肢动物门22种,棘皮动物门6种,其他类群共3种(包括纽虫、腔肠动物和鱼类各1种)。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118.97 ind./m~2,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占据了研究区域底栖群落的密度主要成分,两者分别占比为39.58%和36.68%。各采样点平均密度为北长山岛(BCS)(141.17 ind./m~2)避险角(NCS1)(122.33ind./m~2)明珠广场东(NCS2)(93.42ind./m~2);各采样点平均生物量为128.03g/m~2,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占据了研究区域底栖群落的生物量主要成分,两者分别占比为58.56%和35.32%。平均生物量北长山岛(BCS)(234.95g/m~2)避险角(NCS1)(99.99g/m~2)明珠广场东(NCS2)(49.13g/m~2)。从季节来看,各站点的物种数、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季节变化的规律性不明显,总体为秋、春季较多,夏、冬季较少。3个站点物种多样性指数(H′)、丰富度指数(D)和均匀度指数(J′)平均值分别为2.30、1.99和0.79,各潮区中,均为中潮带低潮带高潮带,各季节变化不明显。优势种受底质类型和季节变化的影响明显,没有在各站点和季节均为优势种的种类,主要的优势种有平背蜞(Gaetice depressus)、绒螯近方蟹(Hemigrapsus penicillatus)、短滨螺(Littorina brevicula)等。与以往历史资料相比,长岛潮间带生物出现了一定变化,种类和数量减少,与烟台近岸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差别很大。  相似文献   

15.
渤海大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于 1997年 6月、1998年 9月和 1999年 4月 3个航次对渤海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定量研究。在研究海区共采到大型底栖动物 30 6种 ,其中甲壳动物 97种 ,环节动物 95种 ,软体动物 88种 ,棘皮动物 11种 ,其它动物共 15种。其总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 2 5 76 ind./m2和4 4 .4 7g/m2。渤海大部海区的总平均生物量在过去十年中可能未发生大的变化。渤海含砂量相对高的生境有较高的动物丰度 ,而在水位较深的水域 ,由于有较高的初级生产量到达底部 ,从而支持着较高的大型底栖动物的生物量。渤海海峡口可能是渤海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的高值区  相似文献   

16.
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的丰度、生物量和生产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研究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的丰度、生物量和生产量,于2002年3月、6月、8月和12月,在胶州湾北部软底区、大沽河口、黄岛养殖区及养殖区邻域选取4个站位进行采样,对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定量研究。共采到大型底栖动物138种,总平均丰度、平均生物量(湿质量)和年生产量(有机碳)分别为1 719个/m2,27 g/m2,2.2 g/(m2.a),初步估算,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的总次级生产量为2.8万t/a。与渤海和南黄海大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比较,丰度和生物量均低于这两个海域,但是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的总次级生产量高于渤海。本研究对于了解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现状及湾内养殖对大型底栖动物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The taxonomic sufficiency approach has been proposed as a surrogate for the typical analysis of speciesabundance data, especially in conditions involving prominent pollution gradients. Here, we evaluate the use of taxonomic sufficiency with infralittoral macrobenthic data derived from samples taken in a moderate polluted subtropical environment in southeastern Brazil, analysing five taxonomic levels and including two functional levels throughout polychaete feeding guilds and trophic groups. The data were collected seasonally at nine stations and studied for two abundance data series (0.5 and 1.0 mm sieve mesh-size). The results showed a similar ordination pattern between the two sieve mesh-size, but with the 0.5 mm sieve data a different pattern was observed during austral summer. A slight loss of information was detected using genus, family, polychaete species and their feeding guilds as taxonomic/ functional units. These results together with those of the cost/ benefit ratio, suggested that the family level seemed to be sufficient to detect the impact caused by moderate pollution in this shallow-water, subtropical environment. In additional, through the use of feeding guilds, similar patterns are obtained.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chlorophyll a, total organic matter, zinc, and chromium sediment content were the variables that best explained the biological pattern observed and not always the best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ccurring at the species level. The feeding guild approach seems to be useful and generates interpretable results similar to those obtained with the species level of the whole macroinfauna. The results showed an important cost reduction in the sample processing, suggesting that it is possible to adopt a coarser taxonomic level monitoring program even in species-rich communities.  相似文献   

18.
山东荣成临洛北湾夏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生态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10年7月在山东荣成临洛北湾所获得大型底栖动物定量分析资料,研究了夏季该海域海带养殖区和邻近水域大型底栖动物在物种组成、生物量、丰度、优势种以及物种多样性等方面的特征和空间差异,并采用MDS和CLUSTER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以期为该地区以后的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本次调查通过采泥和拖网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88种,其中采泥得到大型底栖动物51种,拖网采得大型底栖动物45种,各站位的物种多样性差异明显,物种数量从2种到21种.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显示,各站的物种数和丰度与DO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在所有大型底栖动物中,甲壳动物26种,多毛类环节动物24种,软体动物23种,棘皮动物8种,其他类群动物6种(鱼类5种,尾索动物1种).该海域的优势种为多丝独毛虫和短叶索沙蚕.将CLUSTER结果以43%的群落结构相似性来划分,组内的相似性为50%~60%.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丰度为854个/m2,平均生物量为134.73 g/m2,与研究海域附近的历史研究结果相比较,该海域的平均丰度和生物量仍处于较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舟山附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特点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内在关联,在2019~2020年对舟山附近海域12个站位的大型底栖动物及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研究。采用丰度、生物量、相对重要性指数(IRI)、Cluster聚类以及PCoA分析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该海域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主要影响环境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个航次共在舟山海域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56种,其中多毛类动物28种,甲壳动物8种,软体动物7种,棘皮动物6种,刺胞动物3种、纽形动物2种,星虫动物和脊索动物各1种;两年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36.32ind./m2和5.59g/m2,纽虫(Nemertea)是丰度的最大贡献者,而星虫爱氏海葵(Edwardsia sipunculoides)和棘刺锚参(Protankyra bidentata)则是生物量的最大贡献者;2020年大型底栖动物的总物种数、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高于2019年,且两年舟山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总物种数、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均高于舟山邻近海域。与舟山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最相关的环境因子是水深、底层水盐度和硝态氮(NO3),这三个环境因子彼此相关性显著,随着盐度的增加,水深逐渐增加而硝酸氮含量则显著降低,群落物种数、丰度和丰富度则显著增加。通过对舟山附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特点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内在关联的研究,有望为东海近岸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演替规律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根据2013年5月在山东省广饶县潮间带海草床及附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采样数据,对斑块状海草床及邻近海域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多样性、组成和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在本研究的海草床及附近海域共获得大型底栖动物41种,其中甲壳动物的物种数量最多(16种),多毛类动物(15种)和软体动物(10种)次之。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有7种,包括多毛类3种,甲壳动物和软体动物各2种。整个研究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平均丰度为661.33 ind/m~2,最主要的丰度贡献者为光滑河篮蛤和丝异须虫,它们的丰度均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差异;动物丰度在海草床覆盖海域明显高于非海草覆盖海域。聚类分析、nMDS排序、SIMPER分析和IMS分析结果显示,在沿海草床的距离梯度上,大型底栖动物并未表现出明显的线性趋势。因此,斑块状海草床的生态服务功能仍然存在,但相当有限。因此,对功能退化的斑块状海草床的保护势在必行,以期恢复其原有的生态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